七年级上册生物影响鼠妇的非因素的实验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1.影响鼠妇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除光以外,还有温度、水分等。
一般情况下,鼠妇在适宜的温度时很活跃,在低温下不大运动;鼠妇常呆在潮湿的地方。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对这些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教师也可以在下一节课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的能力,特别是设计对照实验的能力。
探究1.光、温度、水分等因素对鼠妇生活都有影响;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2.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本实验用10只鼠妇做实验,可以减小误差。
当然,采用更多的鼠妇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3.一个组的平均值,容易存在误差,不一定能反映真实情况。
假设全班有6个组,则相当于做了5次重复实验,计算这6次实验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可以减小误差。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没有阳光,绿色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就不能生存。
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活,还影响植物的分布。
在陆生植物中,有些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松、杉、柳、槐、玉米等;有些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如药用植物人参、三七等。
阳光对动物的影响也很明显。
阳光能够影响动物的体色。
例如,大多数鱼身体背面的颜色较深,腹面浅淡,这就与阳光的照射有关系。
光照还能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把蚜虫培养在连续无光照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没有翅;把蚜虫培养在光暗交替的条件下,所产生的个体大多有翅。
温度:地球上温度变化的幅度极大,但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却很窄。
过热或过冷,都会使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无法正常进行,甚至使生物死亡。
以动物为例,大多数动物生活在-2~50 ℃的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很多动物就难以生存了。
温度还与植物的分布有着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
水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在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大部分是水。
非生物因素影响鼠妇分布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摘要:文章针对初中生物学“生物与环境”主题下“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分布的影响”这一内容精心设计了探究式教学。
首先,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方面着手,教学的三维目标被确定下来,进而确定重点和难点;然后教学过程的设计融合探究学习的要素,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后给出了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生物学一、教学依据1.课标要求。
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本节课设计为探究实验课。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题定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3.学情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的实验动物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自己获得。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明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2)阐述光照、水分、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针对鼠妇的生活环境,尝试提出探究问题,做出研究假设。
(2)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组、对照组鼠妇数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采集实验动物,体验生物学习的乐趣。
(2)放生鼠妇,认同尊重生命的人文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方案设计;2.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影响的实验的实际操作。
四、主要教学方法1.实验法。
在老师的激发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
再经课上讨论,同学老师评价,得出最终实验方案,由各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活动。
2.讨论法。
四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材料。
组间交流,师生互动,确定实验方案。
3.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参考课本实验方案,并以课外查找到的资料作为补充,积极构思,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4.提问法。
5.讲述法。
五、教学资源教案,教材,多媒体,实验室基础设施(玻璃板、电冰箱、保温箱等)。
实验材料用具:鼠妇,土壤,塑料盒(或纸盒、培养皿),纸板,玻璃板。
六、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学生】兴趣很浓,问题激发起学生回答的热情,纷纷举手述说自己捕捉鼠妇的经历与经验,提到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
初一生物鼠妇实验鼠妇,鼠妇又称“潮虫”,是一种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常见昆虫。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昆虫的生活习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初一生物实验——观察鼠妇。
在实验中,我们准备了若干只鼠妇,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和一些湿土。
我们将湿土放入塑料盒中,然后将鼠妇放入盒子中。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鼠妇在盒子里爬来爬去,寻找适合的地方。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们发现鼠妇在湿土中更容易生存和活动。
它们在湿土中爬行时,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这表明它们在寻找食物或逃避危险时会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得出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它们的食物来源可能包括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其他小虫子。
它们也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次实验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鼠妇的生活习性,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和研究昆虫。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并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单细胞生物虽然构造简单,但是也有着和多细胞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在结构和功能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单细胞生物缺乏组织器官,而多细胞生物具有各种组织器官。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如繁殖、运动、营养等。
而多细胞生物则通过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协同作用来完成生命活动。
单细胞生物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而多细胞生物则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单细胞生物在环境适应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可以适应各种环境条件,而多细胞生物则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可以适应更复杂的环境条件。
单细胞生物的形态结构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的。
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结构,起着保护细胞、调节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的作用。
细胞质是细胞内部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胞质基质和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指挥中心,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过程。
单细胞生物的繁殖方式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完成的。
细胞分裂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
人教版生物会考实验题汇总1兴趣小组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
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以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在实验装置中铺设一层薄湿土,并在其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静置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
步骤2:5分钟后,分别统计并记录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
步骤3:按步骤1的方法再重复操作4次。
回答下列问题:(1)由鼠妇通常躲藏在花盆下,你推测影响鼠妇的非生物因素可能是:(光、湿度、水分等)(写出一种即可)。
(2)该小组探究的问题是(光)对鼠妇分布是否有影响。
实验的变量是:(光)(3)为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实验重复操作了多次,并最终计算出鼠妇数量的(平均)值。
(4)分析图示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结果:明亮处的鼠妇数量比黑暗处的鼠妇数量(少)。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或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
(5)该小组为继续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
除此之外,还需要做一个怎样的改动?答(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
理由是(应保证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2.下面是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光对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方法步骤,回答相关问题。
(1)、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
(2)、在两侧中央各放5只鼠妇,过一段时间后统计两侧鼠妇的数量。
(1)请你对上述实验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经过多次实验,发现鼠妇大多聚集在盖纸板的一侧。
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上述实验设计的是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光),设置了(明亮)和(黑暗)两种不同环境,除此之外,装置两侧的土壤、鼠妇数量等都一样,原因是(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
(4)要用10只鼠妇做实验,而不是一只,原因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5)如何处理每次纪录的实验数据? (求平均值)(6)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B)3.如图是制作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图示,请分析回答:(1)图一中,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步骤③应往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鼠妇的实验报告[11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鼠妇的实验报告的资料11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试验报告班级:组别:实验时间: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验证过程:1.实验设计: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选择2.实验材料:涂成黑色的培养皿,鼠妇(10只),盖板3.注意事项(1)每次学生实验完毕,要及时清点鼠妇数量,以防个别鼠妇“假死”或钻在土壤中因干燥而死。
(2)在实验室或家庭中放置鼠妇时,要防止容器周围其他动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每次换土时,最好保留一部分原来的土壤;对换出去的土壤要细心检查,以免因个别鼠妇“假死”或个体较小而丢掉。
(4)土壤中水分不宜过多,保持湿润即可。
(5)若在比较冷的环境中准备实验,可在盛有鼠妇的容器旁边或下面,放置暖水袋或盛有60~70 ℃热水的矿泉水瓶。
(6)温度:鼠妇在20~25 ℃之间生活较正常。
若是在冬季或温度低于20 ℃时,要将盛有鼠妇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暖气旁边。
经常注意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7) 食物:因鼠妇的口器是咀嚼式口器,喜欢吃腐烂的植物等。
将白菜叶或其他青菜的叶片洗干净后,整片对折放入容器内的土壤上。
由于鼠妇喜欢潮湿、黑暗的环境,所以常见鼠妇钻、伏在折叠的菜叶下面取食。
1~2天后,可见到菜叶上有取食后留下的若干小洞。
2~3天后,换上新的菜叶。
(8) 收集:在本实验进行前一周左右,教师告诉学生做好收集鼠妇的准备。
若温度在25 ℃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花盆里,花坛内均可以找到;若温度低于25 ℃,选择温暖的花窖、家庭的下水道旁边、居住在平房条件的厨房地砖下面或菜窖内进行收集。
提醒学生收集后,要注意在容器内装一些湿土且保持通风。
(9) 容器: 在收集鼠妇的过程中,精心地保护、饲养,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
在实验室使用的1 000毫升的塑料烧杯(用废弃的罐头瓶也可)内铺放一些经过筛选后的松软的土壤,适当喷洒或每天滴入1~2次清水(手摸土壤有湿润感即可,若水滴入过多,土壤形成泥块或泥浆,个别小鼠妇或活动慢的鼠妇易死亡)。
教案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韩秀英尉氏县庄头中心学校第二节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课时)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②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围绕其他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②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③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②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归纳、总结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实验法研究案例后,要求学生运用实验法进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实验目的不是学习有关鼠妇的生活环境,而是要求学生在真实的实验经历中体验实验法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材料用具:10只鼠妇、湿土、干土、纸盒、培养皿、纸板,实验报告表实验装置:学生根据本小组的实验设计,自己制作的器具。
实验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进行,教师指导课前准备:1、课前每组捉10只鼠妇,给他们适合的生活环境。
2、每组设置一个实验变量并准备本组的实验器具。
3、制作课件若干。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实验法。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实验法的具体步骤,(提问)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提出问题呢?(找同学回答)作出的假设,有什么依据(同学踊跃发言),好,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图片中的实验,(出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图片),分析这个试验方案有几组实验?(同学们齐声回答:两组,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它的变量因素是什么?(同学们齐声回答:光),那么,它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哪个环节保持一致(同学们回答:作出的假设)。
零溪镇中学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实验报告单小组成员:地点:时间:
一、背景资料
鼠妇,俗语称“海地板”,又叫潮虫,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会看到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动,这个小动物就是鼠妇。
二、提出问题
?
三、作出假设
针对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你作出这个假设的依据:。
四、制定并实施计划
(一)实验思路:
(二)实验材料具:
(三)实验装置的设计:
在铁盘内铺上湿布,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另一侧盖上纸板, 思考:为什么要在铁盘盘内铺上湿布? 。
为什么分别盖玻璃板和纸板?有更好的办法吗?。
(四)方法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实验
2、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静置2分钟。
五、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你们得出的结论是:。
这与你们的假设一致吗?如果不一致的话,分析一下原因:
六、表达与交流
1、有更好的记录数据的方法吗?怎样处理数据能更形象直观地看出实验效果?
2、根据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如果将本班做同一实验的数据汇总取平均值,和某一个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哪个更科学?为什么?
七、讨论与思考
说说你在实验中有哪些的可取之处或不足?有哪些问题难以处理?。
117Ke Tang LianJie 课堂链接倪建娟“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完成科学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从这个层面来说,生物科学探究的初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都尤为重要。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接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
该实验目的是通过探究能说出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校虽然开展了该实验,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实验材料的准备不够充分,如学生捕捉的鼠妇数量不够或饲养过程中鼠妇已经死亡,实验器材没有准备到位等;②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单一,分工不够明确,实验数据误差较大;③实验过程中由于教室场地的限制,学生过于兴奋,会干扰鼠妇的活动,进而影响探究实验的结果。
针对以上几点,本文从调整实验安排、优化实验设计、变换实验场地三个方面,阐述了“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实验的改进。
一、调整实验安排,保证实验材料齐全本实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能力要求较高,如果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定会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可将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方案;同时将本节的其他教学任务完成,安排学作者简介:倪建娟(1982—),女,江苏海安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学科教学、高效课堂策略研究。
生课后分组准备实验动物及实验器材。
第2课时首先检查小组实验材料的准备情况,讲解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实验及数据处理,得出结论后讨论与交流。
由于该实验材料多且需要学生自己准备,因此,第2课时伊始教师花2分钟时间检查小组材料的准备尤为关键,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几乎没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将所有的实验器材及实验动物都准备到位,此时教师应立即进行补救,而不是训斥学生,或者去帮助他们捕捉鼠妇,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捕捉,教师可以准备几个纸盒或塑料盒,以防学生无法开展实验。
“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方案的改进戚智河;罗伟萍【摘要】导致“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失误的因素有很多,就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方法的改进及对实验失误的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寻找提高实验效果的办法.【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年(卷),期】2018(053)011【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实验失误因素;对策;实验装置;玻璃槽;遮光布【作者】戚智河;罗伟萍【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广东广州 510925;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城郊中学广东广州 5109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31 提出问题“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学7年级上册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实验时通常遇到的问题包括:鼠妇遇强光向土壤里钻或土壤层太厚导致活动性下降;鼠妇见光太久,适应后对光照反应减弱;温度太低导致鼠妇“抱团”,或者饲养条件不合适,导致身体虚弱;以及用铁盘、塑料盘或纸盒作为实验装置,鼠妇活动范围太大,实验过程耗时多,效果不明显等[1-2]。
怎样预防这些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出现,提高实验效果?2 实验装置及方法2.1 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装置由一个长40 cm、宽5 cm、高4 cm 的玻璃槽和一块长55 cm、宽25 cm的黑色遮光布组成。
玻璃槽内放沙土和鼠妇,遮光布用于控制明亮或阴暗的实验环境,实验时向左或向右移动遮光布,可以观察到装置内鼠妇的运动过程和分布情况。
调控玻璃槽内的非生物因素,例如明亮与阴暗、干燥与潮湿、温暖与低温等相对的实验环境,即可探究不同的非生物因素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玻璃槽3 个,黑色遮光布4 块,150 mL 烧杯2 个,1 500 mL 烧杯1 个,50 mL烧杯6 个,狼毫毛笔、红色油性笔各1 支,药匙2个,电吹风1 个。
2.3 实验材料鼠妇30~40 只(学生自带,实验室遮光养殖1~2 天),室温(25~35℃)潮湿沙土、干沙土,15~20℃湿毛巾3 条。
影响鼠妇的非生物因素的实验方案
一、导入新课:
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二、探究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做出假设: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小组验证阴暗变量,6-10组验证潮湿变量。
1、假设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铺湿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半湿土上盖上黑纸板,一半湿土上方盖玻璃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和明亮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一半盖上黑纸板,一半上方盖上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6)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
2、假设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上方盖上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潮湿和干燥的环境。
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该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和干土上都盖上黑纸板,然后把鼠妇在湿土和干土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6)预期结论:鼠妇喜欢潮湿的环境。
3、全班学生根据两个预期结论,分析讨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结束后,把鼠妇放归大自然。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