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题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是崇尚自然的情感人文主义,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澄怀味象: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文化(半)隔离机制: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中使本民族文化定型、传承、发展并保持其相对独立性的制恒系统。

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的传播,形成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后塔也指高耸的塔形建筑。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

二、问答题

2、印度佛教壁画以本生故事为主流,而汉地佛教壁画(包括石刻)由隋唐起转向以经变故事(净土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地狱变等)为主流。

(1)请举例说明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两者的差异。

答:本生故事是讲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前世中无数次修行转世的故事。有关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大多是以古代印度、东南亚诸国优美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为底本。如世尊的初发心、悉达多太子出游遇生老病死四种人。

经变就是以图像的形式来说明某部佛经的思想内容。经变画与北朝时期流行的本生、因缘与佛传故事画不同,它们不是提供给僧侣们坐禅观想用的,而是为了向信徒们宣扬佛经的真正内涵。如《观无量寿佛经变》、吐蕃时期的《报恩经变》、莫高窟的《劳度叉斗圣变》。

(2)通过这种转变,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大河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世界唯一一个没有断绝的文化,始终有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转化,常常能够为我所用。不管是封建统治者的自我学习如北魏孝文帝改革,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还是民间的各民族相互交流,如历史上屡次出现的北方民族大融合。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如同佛教之于中国,发源于印度但兴盛于中国,充分说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为我所用的智慧。当然,壁画主题的转变除包容性和为我所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空洞的说教,同样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而且中华文化善于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这种转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我所用,实用性,和通俗性。净土变、观音变——中国民众对世俗幸福的追求

维摩诘经变——汉地知识分子独特的世俗心理

地狱经变、报恩经变——世俗的伦理教化,描写父母养育及地狱景象,进行世俗伦理教

3、“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美学散步》)简述魏晋玄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答:与生成期(商、周、秦、汉)相比,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园林的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1.园林规划设计由以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2.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意义,生产性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盛行,集中反映了这个时代造园活动的成就。深刻影响后代私家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4.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

5.“园林”一词已经出现:“驰鹜翔园林”(晋.左思),“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晋.张翰),“饮啄虽勤苦,不愿栖园林”(刘宋.何承天)。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观三大类型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承上启下。

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1.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

2.情景交融,澄怀味象,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

4、“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请结合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理想文化景观的理解。

答: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风水贯寄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从选址规划、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到施工营造,几乎无所不在。

风水的很多基本思想是前人长期经验的积累,不仅合理而且实用。这是最值得吸取的部分。

传统文化景观里包含了很多风水理论中有价值的成分,考证、吸取并古为今用是正确的态度。少数迷信的糟粕要注意摒弃。另外,新时代、新环境下,传统的风水理论要发展、提高,盲目迷信不足取。

中国传统理想文化景观就是要遵循整体系统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依山傍水原则、观形察势原则、地质检验原则、水质分析原则、坐北朝南原则、适中居中原则、顺乘生气原则、改造风水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