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摇篮》教案 (含课件)
- 格式:docx
- 大小:13.33 KB
- 文档页数:1
大班语言摇篮(诗歌)PPT课件•摇篮与诗歌的契合•大班语言摇篮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解析与欣赏•大班语言摇篮教育价值探讨目录•延伸活动:亲子共读大班语言摇篮•总结回顾与拓展思考01摇篮与诗歌的契合摇篮作为婴儿时期的温暖港湾,象征着安全、舒适与庇护。
安全感成长回忆摇篮见证了婴儿的成长过程,寓意着生命的起始与成长。
对于成人而言,摇篮往往承载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和怀旧情感。
030201摇篮的象征意义诗歌中的摇篮常用来描绘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如“轻轻晃动的摇篮,伴随着轻柔的夜曲”。
温馨与宁静摇篮在诗歌中也常象征着母爱与关怀,如“母亲轻轻地摇着摇篮,哼唱着古老的歌谣”。
母爱与关怀诗歌有时会将摇篮比作生命的起点,暗示着一段漫长的人生旅程的开始。
生命的旅程诗歌中摇篮的意象摇篮与诗歌的情感联系共鸣摇篮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抒情诗歌通过描绘摇篮的意象,抒发对童年、母爱、生命等主题的深沉情感。
传承摇篮与诗歌的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类情感的一种深刻表达。
02大班语言摇篮背景及作者简介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01作者XXX,当代著名诗人,以儿童诗歌和散文创作为主。
02代表作品包括《摇篮》、《童年的梦》等,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深受读者喜爱。
大班语言摇篮创作背景《摇篮》一诗创作于作者XXX在乡村生活期间,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以及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创作出了这首富有乡土气息和童趣的诗歌。
诗歌以“摇篮”为意象,通过描绘母亲在摇篮边轻轻摇晃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诗歌还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绘和对童年趣事的回忆,展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童趣,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活和童年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摇篮》一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生动,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
诗歌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摇篮”和“大海”等自然元素与母爱和童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大班语言活动《摇篮》教案一、活动目标:1. 理解散文诗《摇篮》的内容,感受散文诗中的意境美。
2. 能够参与仿编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体验散文诗带来的温馨情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散文诗《摇篮》课件、音乐、睡衣。
2. 经验准备:幼儿有散文诗欣赏的经验。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理解散文诗《摇篮》的内容,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 活动难点:能够参与仿编活动,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放松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2. 散文诗欣赏:教师朗诵《摇篮》,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3.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对散文诗的感受和理解。
4. 仿编活动: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散文诗的结构和意境,进行仿编活动。
5. 展示:幼儿展示自己的仿编作品,分享创作喜悦。
五、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教师鼓励幼儿将散文诗带回家,与家人分享,体验亲情温馨。
2. 环境创设:教师将幼儿的仿编作品布置在班级环境中,供全体幼儿欣赏。
3.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活动效果,针对幼儿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内容:1. 散文诗《摇篮》原文学习。
2. 散文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3. 仿编活动的指导。
七、教学方法:1. 朗诵:通过教师朗诵,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律和情感。
2. 讲解:教师对散文诗中的意境进行讲解,帮助幼儿理解。
3. 互动讨论:引导幼儿积极发表对散文诗的感受和理解。
4. 仿编活动: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进行创意仿编。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温馨的氛围,引导幼儿放松身心。
2. 原文朗诵:教师朗诵散文诗《摇篮》,让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讲解散文诗的意境,引导幼儿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仿编活动: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引导幼儿进行创意仿编。
5. 展示与分享:幼儿展示自己的仿编作品,分享创作喜悦。
九、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和感受。
大班语言《摇篮》优质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大班语言课程《摇篮》。
该内容出自教材的第七章节,详细讲述了摇篮的来历、摇篮的种类以及摇篮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通过故事、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摇篮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摇篮的来历、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摇篮的来历及种类,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对摇篮的认识。
重点:了解摇篮的来历、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故事课件、图片、卡片、摇篮模型。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摇篮的实物,引导学生说出摇篮的名字,谈论对摇篮的认识。
2. 故事讲解(15分钟)讲述《摇篮》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摇篮的来历、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故事内容制作一个摇篮模型,同时讨论摇篮的优点和缺点。
4.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卡片,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摇篮的特点和作用。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用画笔和彩纸,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摇篮。
各组展示制作的摇篮模型,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7. 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
六、板书设计1. 摇篮的来历2. 摇篮的种类3. 摇篮的作用4. 摇篮的优缺点5. 摇篮创意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摇篮”为主题,画一幅画,并写一段文字描述。
2. 拓展作业:查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摇篮习俗,进行简要介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故事、讨论、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摇篮的来历、种类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摇篮的认识和感受。
在拓展延伸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摇篮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活动目标1. 理解散文诗《摇篮》的内容,体验散文诗所表达的母爱。
2. 能够正确地朗读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3. 尝试仿编散文诗,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散文诗《摇篮》课件、音乐、摇篮等。
2. 经验准备:幼儿有听故事、朗读的经验。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放松身心,进入活动氛围。
2. 教师朗读散文诗《摇篮》,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3.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散文诗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所表达的母爱。
4. 教师指导幼儿正确朗读散文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5. 小组活动:幼儿分组,每组选择一段散文诗进行朗读展示。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欣赏幼儿朗读散文诗。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摇篮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阅读散文诗。
3. 艺术活动:幼儿根据散文诗内容进行绘画创作,展示对散文诗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 评价幼儿朗读散文诗的表现,包括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
3. 搜集幼儿在活动延伸环节的作品,分析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情况。
六、活动注意事项2. 教师在朗读散文诗时,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到母爱。
3. 在小组活动环节,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鼓励他们积极朗读。
4. 在活动延伸环节,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内容1. 散文诗《摇篮》的文本内容:妈妈的爱如同摇篮,轻轻摇曳,让我们安心入睡。
2. 散文诗的朗读技巧: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3. 散文诗的仿编方法:根据散文诗的结构和主题,发挥想象创作新的内容。
八、活动步骤1. 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安静的活动氛围。
2. 教师朗读散文诗《摇篮》,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韵味。
3. 教师与幼儿一起讨论散文诗的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所表达的母爱。
大班语言公开课诗歌《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公开课诗歌《摇篮》,对应教材的第三章节“童诗欣赏”。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中描绘的美丽画面;学习诗歌的朗读节奏,培养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摇篮》,感受诗歌的优美韵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3. 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重点:学习诗歌的朗读节奏,培养幼儿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录音机、诗歌《摇篮》的录音带、画纸、彩笔等。
学具:画笔、画纸、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图中的内容,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诗歌《摇篮》的录音,让幼儿跟随录音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分析诗歌的意境,讲解重点词语,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5. 创作表达(10分钟)让幼儿用画笔、彩纸等材料,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摇篮。
6. 小组交流与展示(10分钟)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作品,选出一幅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摇篮》的全文2. 重点词语解释3. 朗读节奏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背诵诗歌《摇篮》,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意境。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共同创作以“摇篮”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创作表达和小组交流与展示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应放在让幼儿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幼儿园大班语言《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第四章《温馨的家》,详细内容为诗歌《摇篮》。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摇篮》。
2. 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家的温暖。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家的温暖。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录音机、磁带。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幼儿关于家的认识,引入诗歌《摇篮》。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朗读诗歌,讲解诗歌内容。
(2)引导幼儿观察挂图,理解诗歌意境。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分组讨论,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
(2)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诗歌朗诵。
4. 课堂互动(5分钟)教师提问,幼儿回答,巩固诗歌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摇篮》2. 家的温暖3. 语言表达能力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画笔描绘出你心中的家。
答案:无标准答案,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家庭中观察、感受家的温暖,与家人分享所学诗歌。
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过程,共同完成作业。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感受家的温暖。
解析:幼儿阶段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挂图和动作表演,引导幼儿感知诗歌中的情感。
2.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教案《摇篮》含PPT课件活动目标:1、感触诗歌中的柔美形象,理解诗歌的内容,体味母友爱孩子的情感。
2、按照已有的阅历,尝试仿编诗歌,体验创编的欢乐。
活动预备:PPT课件、音乐《摇篮曲》。
查看课件:下载地址:活动过程:3、播放课件,观赏诗歌。
(1)师:在观赏之前,教师这里有两个问题希翼孩子带着一起来看诗歌,思量一下:①诗歌的名字是什么?②诗歌里都有哪些宝宝,谁是他们的摇篮呢?播放诗歌老师叙述第一遍,引导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星星-蓝天鱼儿-大海师:已经听完诗歌了,谁能在告知我,诗歌里都有哪些宝宝呢?师:本来都有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还有小宝宝呢,那么谁是他们的摇篮呢?(幼儿回答)小结:本来蓝天是星宝宝的摇篮,大海是鱼宝宝的摇篮,花园是花宝宝的摇篮,妈妈的手是小宝宝的摇篮,那么这些摇篮都是怎么摇的呢?是轻轻的,还是重重的摇?对了,这些摇篮都是轻轻的摇,那么摇篮都用了什么动作来哄宝宝睡着呢,我们再来听听吧。
(2)观赏诗歌其次次。
师:这些摇篮们都用了什么动作来哄小宝宝睡觉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再来听听吧。
小结:本来不同的摇篮要用不同的办法才干哄宝宝睡着。
在蓝天摇篮里,白云要轻轻的飘,星宝宝才干睡着。
在大海摇篮里,浪花要轻轻的翻,鱼宝宝才干睡着。
在花园摇篮里,风儿要轻轻的吹,花宝宝才干睡着。
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歌儿要轻轻的唱,宝宝才干睡着。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老师引导幼儿跟读。
下面请孩子们跟着教师一起来念念这首诗歌吧。
师:摇篮这首诗歌啊是十分柔美的,所以孩子们在念的时候能不能很重的读呢?对了,要是念的那么凶,小宝宝绝对睡不着了,要用温和的,好听的声音来念。
这样小宝宝才干宁静睡着啊。
(4)活动延长①年级:幼儿在区域活动时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继续学习。
②家园合作:老师让家长在闲暇时光与幼儿共同创编,感触亲子活动的的乐趣。
幼儿园大班语言《摇篮》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手册》第四单元“诗歌乐园”中的《摇篮》。
本诗描绘了大自然中的摇篮——风的轻柔、鸟的鸣叫、花的芬芳,充满了和谐与美好。
详细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四单元“诗歌乐园”第二节2. 诗歌内容:通过描绘风的轻柔、鸟的鸣叫、花的芬芳,展现大自然摇篮的美好。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他们对语言艺术的兴趣。
2. 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诗歌的意境,发挥想象力。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诗歌韵律的感受,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录音机、诗歌卡片、小黑板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窗外的大自然,引导他们描述看到的景象,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诗歌学习(10分钟)a. 教师播放诗歌录音,让幼儿聆听。
b.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教师通过挂图、诗歌卡片等教具,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 例题讲解(10分钟)a. 教师挑选一个诗句,如“风儿轻,摇篮荡”,进行讲解。
b. 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描述诗句中的画面。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教师挑选几个诗句,让幼儿用画笔、彩泥等学具进行创作。
b.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a. 教师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六、板书设计1. 在小黑板上写上诗歌《摇篮》的全文。
2. 在旁边附上几个关键词汇,如“风儿”、“鸟儿”、“花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回家后,向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诗歌《摇篮》,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 答案示例: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摇篮》,它让我想起了风儿轻柔地吹过,小鸟欢快地唱歌,花儿散发着芬芳。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摇篮里,和大自然一起共舞。
2024年大班语言《摇篮》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大班语言教材《摇篮》,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夜空下的摇篮”,详细讲解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的关系;第二章“梦中的摇篮”,通过诗歌、故事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摇篮的美好寓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摇篮的含义,感受摇篮的美好寓意。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表达等方式,描绘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的画面。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摇篮的寓意,将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PPT、星星挂饰、月亮挂饰、摇篮模型。
学生准备: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夜空中的星星、月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激发学生对夜空的好奇心。
2. 新课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夜空下的摇篮”和“梦中的摇篮”,让学生了解摇篮的含义及美好寓意。
3. 实践活动:分发画纸、彩笔等材料,让学生绘制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的画面。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用语言描绘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引导学生进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夜空下的摇篮:星星、月亮、摇篮2. 梦中的摇篮:美好、温暖、关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用语言描绘一下夜空中的星星、月亮与摇篮的画面。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摇篮的理解和感受。
答案示例:摇篮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哄我入睡的情景,温暖、安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摇篮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摇篮的诗歌、故事,进行分享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大班语言《摇篮》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语言教材第四章《温馨的家》,详细内容为《摇篮》一文。
本文通过描述摇篮的温馨与舒适,引导幼儿感受家的温暖,培养他们对家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理解《摇篮》的故事内容,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通过故事感受到家的温馨。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对家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家的温馨,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录音机、磁带。
2. 学具:彩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自己在图中看到了什么,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摇篮》。
2. 讲解:播放故事录音,让幼儿跟随录音一起朗读。
针对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教师进行讲解,确保幼儿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幼儿想象自己在家中摇篮里的情景,邀请他们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自己的感受。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描述家的例句,如“我的家很温馨,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引导幼儿模仿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随堂练习:分发卡片,让幼儿选择一张卡片,用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描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写一段关于自己家的描述。
2. 答案示例:我的家很温馨,有爸爸妈妈的陪伴。
每天晚上,我都会躺在摇篮里,听着妈妈讲故事,进入梦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故事内容的掌握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父母分享所学故事,让家长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况。
同时,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用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型描述自己的房间,增强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摇篮》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第四单元“温馨的家”,主要围绕“摇篮”这一主题展开。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摇篮的定义和作用,学习摇篮相关的儿歌和故事,通过语言实践感受摇篮带来的温馨和安全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摇篮的概念,知道摇篮的作用,并能用语言描述摇篮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对摇篮这一主题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的热爱,感受摇篮带来的温馨和安全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用语言描述摇篮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重点:学习摇篮相关的儿歌和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摇篮模型、图片、挂图、故事书、录音机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摇篮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对摇篮的认识和感受。
2. 儿歌学习(5分钟)教师播放摇篮儿歌,引导幼儿跟唱并理解歌词内容。
邀请幼儿模仿儿歌中的动作,体验摇篮的摇晃感。
3. 故事讲解(10分钟)教师讲述摇篮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情感和情节。
针对故事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摇篮的重要性。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摇篮的特点和作用。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互相分享自己的描述。
5. 创作环节(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彩笔等学具,引导幼儿绘制自己喜欢的摇篮。
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强化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温馨的摇篮2. 内容:儿歌歌词、故事梗概、摇篮特点及作用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摇篮,并用语言描述它的特点和作用。
2. 答案:幼儿作品及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组织家园共育活动,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摇篮,增进亲子感情;开展“我心中的温馨家园”主题活动,鼓励幼儿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家的热爱。
《摇篮》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领域教材《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故事与童话”,详细内容为《摇篮》一课。
通过讲述摇篮中宝宝成长的故事,引导幼儿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韵律美;2. 学会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能够复述故事;3. 能够发挥想象,创编类似的故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故事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重点:故事内容的理解、词汇和句子的学习,以及故事的复述和创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卡片、故事磁带或光盘、录音机;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摇篮曲引入,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 讲解故事:教师播放故事磁带或光盘,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讲解故事内容。
3. 挂图展示:通过挂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4. 学习词汇: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故事中的重点词汇,如“摇篮”、“宝宝”、“成长”等。
5. 复述故事: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6. 创编故事:鼓励幼儿发挥想象,以“摇篮”为主题,创编类似的故事。
7. 随堂练习:分发画纸、彩笔等学具,让幼儿绘制自己心中的摇篮,并用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子描述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故事《摇篮》2. 重点词汇:摇篮、宝宝、成长、快乐、温馨3. 重点句子:宝宝在摇篮里快乐地成长;摇篮里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自己心中的摇篮,并用故事中学到的词汇和句子进行描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故事理解、词汇学习、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表现,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父母分享所学故事,并与父母共同创编新的摇篮故事。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类似主题的亲子活动,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语言,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比拟手法。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和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教学准备:
1、电脑课件。
2、背景图:蓝天、大地、小河、单个动物图样:小鱼、小草、月亮、小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宝宝也要睡觉,他们都是谁呢?让我们来听听吧。
"二、出示课件,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第一遍录音:
--"诗歌的名字是什么?摇篮里都有哪些宝宝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2、出示课件,欣赏第二遍诗歌:
--"刚才小朋友听的可认真啦!现在,我们来看着图再欣赏一遍吧。
"欣赏后提问:
--"这些宝宝都睡在摇篮里,他们的摇篮是什么呀?"(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背景图)三、初步学习朗诵诗歌:
--"这首诗歌这么好听,刚才有的小朋友都忍不住跟着学了,还做好看的动作呢,你们想不想学呢?那我们边看图边轻轻的说好吗?""小朋友说的真不错,会说的小朋友声音再大点,我们再来说一遍吧。
""为什么诗歌中说'白云、浪花、风儿、歌儿'都是轻轻的呢?"(引申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动作轻轻的,在家里,爸爸妈妈睡觉时也要轻轻的)。
"小朋友真聪明,一学就会了现在,我们开始比赛了,看看谁说的最好听,最有感情。
"四、运用已有经验仿编诗歌:
1、小结:
--"这首诗歌真有趣,把星星比作小宝宝,把小鱼比作小宝宝。
你们想想还可以把什么比作小宝宝呢?"(幼儿回答)"老师想把月亮比作小宝宝,还把它编到了诗歌里。
你们想听听吗?""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风儿轻轻吹,月亮宝宝睡着了。
"(边说边出示月亮图片)"你们能把刚才想的编到诗歌里吗?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动脑筋编了。
"2、幼儿创编,教师指导鼓励。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今天真是能干,编出了这么多好听的诗歌,有的小朋友还想编呢,请你们回家后编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听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