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派(2)
- 格式:ppt
- 大小:740.0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5篇第一篇: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关于先锋派小说的一些看法20世纪80年代中叶,中国文坛进入了一个激荡、活跃的转型期。
在西方现代哲学、艺术和社会各种文学思潮(如魔幻现实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形式主义、意识流等)的影响下,马原、莫言、残雪、格非、苏童、余华、孙甘露等一批作家以先锋姿态闪亮出场,其新奇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观念和传统的审美规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在文坛上形成了强大的态势。
先锋小说,是作家们对现实进行精神化探索,然后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同时开始的。
在叙述革命上,先锋作家们往往模糊了故事的内容、情节,而倾力于塑造独特的叙事形式。
他们将叙事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运用虚构、想象等手段,进行叙事方法的实验。
背离传统小说竭力营造和现实世界对应的“真实”幻象的实现途径,明确承认小说的虚构性。
这无疑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力,极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凸现小说的独特存在。
如孙甘露的《访问梦境》,非常注重挖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采用了隐喻、象征、联想、通感等方法,整部小说就是人物意识的流动的体现,更像是一个人的呢喃私语。
作家马原则是叙事革命的典型代表,他在小说中直接就出现在读者面前,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更设置了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对之进行片段式连缀,产生了似真似幻的效果,形成了“马原叙事圈套”。
除此以外,还有格非的小说中的迷宫式的构建等,都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单一化,直线型的叙事模式。
在语言实验上,先锋作家们喜欢以其独特的感觉方式对现代汉语进行扭曲与反叛,强调语言的陌生化,以致对解读文本造成一定的阻拘性,并因此形成鲜明的个性。
而作家莫言的文字就非常有特色。
如在《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非常有质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了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妾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着那神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
第六章先锋文学及代表作品评述现代主义又称现代派或先锋派,是产生于19世纪末叶的一股西方文学思潮,尽管其流派众多,但也有其总体一致的美学原则:在艺术上长于运用象征、变形、痛感和自由联想等手法,在思想上强调反传统,着力于表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异化等等。
现代派笔下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是孤立的、与社会是敌对的,“无穷的苦闷焦虑,极度的悲观绝望”构成现代派文学的基调。
80年代中期,马原、残雪、莫言等人的崛起,可以说是先锋小说的开端,稍晚于他们的也被看作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
先锋小说疏离了对国家命运、民族生存等宏大主题,强调的是个人生存意义上的生存体验,表现生活世界中的荒诞与虚无,主人公往往以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的态度对待生活,体现了某种“嬉皮士”风格。
一、中国式的“现代主义”写作1.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1985 《人民文学》第5期写李鸣、森森、孟野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或曰“愤青”)不满以贾教授为代表的传统艺术话语,以激烈的姿态对音乐学院的生活秩序进行反抗,以乖张的心态行为,标志对个体生命“绝对自由”状态的追求,以一种惊世骇俗的激进姿态抨击现存的文化秩序。
以对传统的蔑视和反叛,表达着年轻人对丑恶、荒谬的现实的愤怒。
2. 徐星《无主题变奏》1985 《人民文学》第7期“我”——疏离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倾向的个体展示一种中国式“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模式试图以对社会的反叛来肯定自身,结果在否定一切之后,陷入“要命”的孤独对学院和知识深怀敌意3. 残雪《苍老的浮云》《山上的小屋》以怪诞手法展现人性之恶《山上的小屋》“我”父亲母亲妹妹现在我在我的家庭中,在我的最亲爱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要陌生,近些年来我和我的母亲平均每天说不上二十句话,和我的父亲除了彼此寒暄几句之外,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
对我已婚的妹妹和妹夫,除了对他们生气,压根就不说话。
理由很简短,我跟他们没有任何一丁点可以说。
——卡夫卡残雪小说里的人物往往是变态的,人与人的生存关系陷入了攻击与逃避、报复与压抑的敌对状态。
“先锋文学”先锋派(Avant-garde)是一个法语词,最早出现于1794年,最初指法国军队中的前卫部队。
1930年,演化为乌托邦社会主义者圈子里的一个流行的政治学概念。
1870年后逐步进入文学艺术界,专指当时新崛起的现代主义作家和艺术家。
1它主要指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艺术运动。
先锋文学(一):85新潮1985年年初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提出了“创作自由”的口号。
1985年是我国进行大改革的一年,社会生活中发生了急剧的巨大的变化。
陈辽在《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中曾这样描述:《奔流》1986年第4期):“1、现实主义潮流,2、现代主义潮流。
前几年就有同志提出过,国家要搞现代化创作要搞现代派,但只是停留在理论上,3、寻根,4,通俗文学。
通俗文学在1985年如此强大,更非偶然。
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人们都很紧张,下班以后,不少人只想看些轻松的、能够消除疲劳、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文学作品。
2滕云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人民文学》1986年第4期)中引用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描述当时的文坛,他说:我确实看到了一派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春景。
“乱”有缤纷、繁多之义,1王宁《多元共生的时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比较研究》第9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陈辽《1985:创作潮流的共存、竞赛和渗透》,《奔流》1986年第4期。
有参差、芜杂之称;“迷”有迷醉之义,有迷惑之义。
85年,文学似乎没怎么发出黄钟大吕之声。
相当多作家的创作心理,从追求社会爆发力向追求文学穿透力转移。
作家的笔触,从着重描述变革的社会现实、变革的社会行为,转向着重描写变革年代的社会生态。
于是,有识之士概括为:文学在向内转。
我以为,这个“内”一指生活之内,即生活深层结构;二指人之内,即人本体,包括人性、人的文化意识、人的心理;三指文学之内,即文学内在规律。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史是研究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和变革的学科。
以下是对现当代文学史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1. 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个体的主观意识和对传统形式的反叛。
它注重意象的激发和表达,使用非线性叙事和流派混合的写作技巧,以及对语言和形式的实验。
2. 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延续和发展,强调多元性、混杂性和相对主义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文学拒绝统一的真理主张,而是强调个体和语言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
3. 先锋派文学:先锋派文学是20世纪初期一种以创新和实验为特点的文学运动,通过与艺术、社会和政治传统的冲突来推动文学形式的变化。
先锋派文学注重揭示现实中的断裂和失衡,并通过突破传统的形式和结构来表达。
4.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社会现实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它以呈现社会现实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为特点。
社会现实主义文学通常强调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人民生活的困境,试图通过文学来唤起社会意识和改变社会。
5. 新叙事派:新叙事派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强调叙事的再创造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新叙事派试图突破传统的叙事约束,以非线性叙事、多重声音和碎片化的结构来呈现复杂的现实。
6. 拟真主义:拟真主义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试图以高度写实的方式来表达和呈现真实世界的细微和瞬间的变化。
拟真主义文学通常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行为的真实性和语言的精确性。
7. 后殖民文学:后殖民文学是由在殖民地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
后殖民文学通常关注殖民主义带来的文化认同和身份的问题,探讨被殖民地经历的后果和反抗。
8. 边缘文学:边缘文学指的是在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种较小众的文学流派。
边缘文学通常关注社会边缘人群和边缘文化的经历和生活,试图通过文学来展现被边缘化的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抗争。
9.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女性主义文学流派,它探索了女性身份和经验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先锋与常态——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现代文学是在近代出现的一种文学形态,它与传统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然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基本形态——先锋与常态。
先锋文学具有冲击力强、创新性强、涉及边缘领域的特点,而常态文学则更加关注民众的记忆与情感,扎根于社会常态之中。
这两种形态的并存与交替,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先锋文学是在现代文学史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它代表了文学与时代的前沿,敢于挑战传统写作模式和思维方式。
在先锋文学中,新的表达形式大量涌现,例如意象派、象征派、自由诗、自由小说等,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开辟了新的艺术领域。
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如波德莱尔、马雅可夫斯基、鲁迅等,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与批判。
先锋文学在艺术创作中探索了多种实验性的手法,例如“流派”、“拟人化”等。
其中,流派在西方先锋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例如俄国的超现实主义、法国的达达派等。
流派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意义。
拟人化则是一种将非人物物质的特征赋予人物的手法,例如将自然界的景观、动物等拟人化,使其具备人性化的形象。
这些实验性的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表达方式,为文学带来了新的活力。
然而,在先锋文学的同时,常态文学也逐渐崭露头角。
常态文学注重对民众生活的关注与描绘,强调对常人常事的真实反映,以及对历史与社会的回忆与传承。
常态文学的发展反映了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人性、情感的深层思考与独立价值观的肯定。
常态文学通过生动的描写与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使文学不再只是社会小众的艺术形式,而成为了更广泛的文化形态。
常态文学的代表作家如茅盾、余秋雨、金庸等,他们的作品都深受读者喜爱,因为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
这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内容都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读者能够找到与自己生活经历相符的情感共鸣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位作家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A. 徐志摩B. 郭沫若C. 胡适D. 郭小川答案:A2. 以下哪部作品是茅盾的长篇小说?A. 《子夜》B. 《围城》C. 《边城》D. 《家》答案:A3. 以下哪位作家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A. 孙犁B. 赵树理C. 巴金答案:A4. 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野草》答案:A5. 以下哪位作家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A. 赵树理B. 孙犁C. 周立波D. 丁玲答案:A6. 以下哪部作品是巴金的“家”三部曲之一?A. 《家》B. 《春》C. 《秋》D. 《寒夜》7. 以下哪位作家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A. 北岛B. 艾青C. 舒婷D. 顾城答案:A8. 以下哪部作品是老舍的长篇小说?A. 《骆驼祥子》B. 《茶馆》C. 《四世同堂》D. 《离婚》答案:C9. 以下哪位作家是“九叶派”的代表人物?A. 袁可嘉B. 辛笛C. 郭小川D. 艾青答案:A10. 以下哪部作品是丁玲的长篇小说?A.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B. 《暴风骤雨》C. 《创业史》D. 《三家巷》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发表于______年。
答案:19232. 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发表于______年。
答案:19323. 巴金的“家”三部曲包括《家》、《春》和______。
答案:《秋》4. 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创作于______年。
答案:19445.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______的长篇小说。
答案:丁玲6.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北岛的代表作品有《回答》、《______》等。
答案:《生活》7. “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赵树理的代表作品有《小二黑结婚》、《______》等。
答案:《李有才板话》8. “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______》等。
试评先锋派的文学作者:李文怡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锋文学出现,经过三十几年,先锋派文学发生了许多变革。
本文通过先锋派文学作品、先锋文学的发展,对先锋派文学进行简要评析。
关键词:先锋派;作品;发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01先锋派文学自初期发展以后,就受到我國物质文化全面冲击,由于其生命力不够,还处于探索阶段,故而逐渐走向边缘,从文坛主流没落。
从先锋派文学作品,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让一代人从小说当中思考现实,先锋派文学的没落,令人遗憾惋惜。
一、先锋派文学概述与传统的文学形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先锋派文学是反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是在实现文学创作的过程当中对传统文化刻意违背。
先锋派文学更倾向于文学的艺术性,对于艺术性有一种狂热的追求,但在这个追求的过程当中,先锋派文学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在写作技巧上,先锋派文学普遍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等手法,先锋派文学是对人物内心更深层次挖掘,更注重以人为本。
先锋派文学是从“先锋”一词发展而来,真正的“先锋”是对文学艺术的不懈追求,是对文学形式敢于创新、反抗的表现。
真正意义上的先锋派文学,也包含了对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二、先锋派文学的评析(一)评析先锋文学作品先锋派文学作家中,最代表性的作家是余华,余华创作许多作品都属于先锋派作品范畴。
余华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长篇小说,从余华创作作品的时间上说。
[1]首先,《在细雨中呼喊》这部作品是余华写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与余华早期的作品有所区别,余华早期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对文学艺术形式,对文学文本更加重视,即对文字的排列顺序更加倾向。
但《在细雨中呼喊》则是对古诗的剧情更加具有倾向性,这部作品的语言平实质朴,多了许多对人文精神的关注。
其次,写实笔触下的《活着》,这部作品对现实情况展现得更加真实,他们反思生命,从生命落魄当中对存在的价值进行思考,生命本身所包含着的,除了血腥和冷淡,还有温情与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