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2
地理题目错因分析一、心理抵触作用地理对理性思维要求较强,属于文科中的“理科”,多数文科学生一提数学、地理就害怕,形成心理阴影。
做题时老怕丢分,要么直接不会做,要么就是浪费很多时间去做,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
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平时做的这部分题目太难,逐渐丧失了自信心,又加上地球运动部分空间思维要求高一点。
主要对策:相信自己,努力攻关,只要方法得当,绝对能够学好地理。
二、基础不扎实1.地理概念不清地理概念包括地理名词、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三方面,如很多学生不明确地形与地形区的区别。
由于地理概念不清,使学生记忆混乱,出现答题错误。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
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准确无误。
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
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
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1.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地理虽然理性思维要求较强,但记忆的内容也很多,如果只强化理解,弱化记忆,就会出现很大的漏洞。
如本格拉寒流与加那利寒流的名称和位置很多学生含混不清。
2. 分布规律模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是地理学科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自然地理中,主要是地理分布规律。
在人文地理中,主要是地理事物的具体分布规律。
学习时必须抓住其内在的联系,才能举一反三。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
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重要地理规律社会经济因素重要地理规律社会经济因素1.自然资源;2.交通;3.政治、军事、宗教;4.科技和旅游。
利用地理原理解题,应准确认识相关地理事物的联系。
举例如下:1.地势、气温、气压、气流的关系.地势与气温地势越高,(对流层大气)气温越低地势与气压地势越高,气压越低气温与气压近地面气温高处,气压低(即热低压);气温低处,气压高(即冷高压)。
高空与近地面正好相反气温与垂直气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气压与水平气流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2.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因素一般说来,人类总是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较大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移经济因素通常,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率较高,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迁出率较高;人口迁移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教育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为了自己或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总是从文化水平低、教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育发达地区;不少宗教活动也经常引起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总体上调节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对迁出地而言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但也造成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对迁入地而言人才和劳动力流入,有利于地区的经济发展。
但也造成了人口拥挤,增加了环境压力3. 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也是最重要的地区位原理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原理之一区位分析实质上就是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生产活动的相互联系及对其区位选择的影响。
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归纳如下:农业自然区位(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区位(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及素质、技术)工业资源(原料和动力)、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环境、个人偏好、工业惯性交通线(点)铁路线的区位:地形、地质、自然资源、经济、科技等。
地理地理现象的解释与分析引言: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现象的解释与分析是地理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将以地理地理现象的解释与分析为主题,通过多个小节来深入论述。
一、地理现象的定义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如气候、地貌、人口等。
地理现象的解释与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地理现象的分类1. 自然地理现象自然地理现象是指与地球自然环境相关的现象,如气候变化、地震、火山喷发等。
这些现象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认识和解析。
2. 人文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是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现象,如城市发展、人口迁移、经济变化等。
人文地理现象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也对地球环境产生重要影响,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三、解释地理现象的方法1. 内在原因分析法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板块运动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
例如,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和地壳活动密切相关。
2. 外在原因分析法通过研究大气环流、水循环、太阳辐射等因素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
例如,气候的变化与大气环流和太阳辐射水平有关。
3. 人类活动分析法通过研究人类的生产、生活、迁移等活动来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
例如,城市的发展与人口迁移和经济需求紧密相连。
四、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自然地理现象的变化可以导致灾害的发生,而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则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
1. 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地质灾害等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我们需要通过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提出环境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2. 经济影响人文地理现象如城市化、产业发展等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
我们需要通过解释和分析地理现象,提出合理的经济政策和规划。
3. 社会影响地理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也有重要影响。
地理因素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城市环境质量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来说,地理因素可细分为地貌、土壤、气候、植被及地下水等五类。
在实际的应用中,这些因素也有可能对城市环境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1、地貌因素
地貌因素可以有效地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使城市受到污染,并影响大气和水的流动特性。
例如,山地体系释放异味,而平原又会污染水体。
如果城市没有积极地进行管理,那么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污染。
2、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也可以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污染,例如汞、镉、硫酸根等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进入城市环境,导致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进而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3、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也能影响城市环境质量。
气候变化会导致大气层中有害物质的积累,进而引起空气污染,特别是在严重的天气状况下,空气污染将更加严重。
4、植被因素
植被是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因素之一、植被能够有效净化大气,降低空气污染物的含量,减少大气污染的影响。
地理现象分析知识点总结地理现象分析是地理学研究和分析不同地理现象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
地理现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下面将对地理现象分析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理现象的分类地理现象可以分为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两大类。
自然现象是由自然力量和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现象,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等;人文现象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现象,如城市、交通、人口等。
1.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自然力量和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现象。
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和生物等。
气候是指大气环境的一种统称,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因素。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状和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台地、盆地等。
水文是指水资源及其分布、运动和利用的规律及规律性,包括河流、湖泊、水文循环等。
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关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2.人文现象人文现象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现象。
包括城市、交通、人口等。
城市是指人们聚居地区的总称,城市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地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
交通是指人们在空间上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活动,包括陆地、水路和空中交通。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口总数及其分布、结构、增长和减少的规律性。
二、地理现象分析的方法地理现象分析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变化规律和特征。
地理现象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模型建立和地理信息系统等。
1.实地调查实地调查是指对地理现象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了解地理现象的实际状况和变化趋势。
实地调查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对地理现象进行直观的观察,获取真实的数据和资料。
实地调查可以通过田野考察、实地测量、样本调查等方式进行。
2.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是指对已有的地理资料、文献资料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了解地理现象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规律。
导致地域差异现象背后规律地域差异现象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和特点。
这种差异现象广泛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导致地域差异现象背后存在着一系列规律,本文将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对这些规律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环境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
这些自然环境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
例如,气候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和收成产量不同,进而影响到食品供应和农业经济的发展。
地形的差异会影响到交通、通讯和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而影响到交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差异。
因此,地理环境是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历史和文化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经验不同,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制度等也有差异。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水平和人们的行为习惯等方面。
例如,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工业革命的地区大都拥有较为发达的工业经济和先进的科技水平。
而在农业社会的地区,农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因此,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的人均收入、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和机会均等等。
例如,发达的城市地区拥有更好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人们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而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则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是导致地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除了以上几点外,政策调控、行政管理等因素也会影响地域差异的发生。
不同地区的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和管理手段可能存在差异,这些不同会对地域差异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1.自然地理事象成因的分析⑴.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成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人类活动。
影响气温的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因素)、大气环流(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陆地地形状况、地面植被状况、地面反射率、洋流)。
影响降水的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风向)、下垫面(海陆分布、距海远近或海岸线情况、地形及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洋流)影响盐度的因素:气候(降水、蒸发)、河流径流、洋流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水汽(饱和或过饱和)、降温(气流上升、对流、气旋、锋面、地形抬升)、凝结核。
⑵.太阳辐射丰歉①纬度位置、季节: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夏季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
②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③天气、气候:内陆地区,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太阳辐射弱(光照不足)。
⑶.分析气温(或气温年较差或气温日较差)高低(大小)的影响因素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纬度低,太阳辐射日变化大(太阳高度日变化大),气温日较差大;纬度低,太阳辐射季节变化小(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小),气温年较差小。
注意:若等温线与纬线平行,则主要受纬度位置(或太阳辐射)影响②海陆位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同纬度)陆地(内陆)气温高于海洋(沿海),冬季相反;陆地(内陆)气温年、日较差大于海洋(沿海)注意: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则主要受海陆位置(或海洋)影响;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凸,海洋等温线向低凸,冬季反之,说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③地形:海拔高,(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同海拔,阳坡(光热充足)气温高于阴坡;同海拔,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高于迎风坡注意: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山脉走向)平行,则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海拔高,气温年、日较差小——原因: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如:近地面气温年、日较差小于高空;山地气温年、日较差小于附近平原高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增温快,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降温快,昼夜温差大,即气温日较差大低纬大高原气温年较差小于同纬度平原——如:青藏高原(或云贵高原)属于中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气温不太高,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年较差较小。
地理现象知识点地理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变化和特征。
地理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规律和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知识点。
一、气候现象1.季风:季风是指由于大陆与海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而形成的气候现象。
在亚洲东部、非洲东部和南美洲东部等地区,季风现象非常明显。
夏季,海洋上的温度较低,陆地上的温度较高,形成了海洋风,带来了雨水;而冬季,海洋上的温度较高,陆地上的温度较低,形成了陆地风,带来了干燥的天气。
2.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上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变化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干旱或洪涝,对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造成重大影响。
3.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吸收地球表面辐射的一部分,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地形现象1.山脉:山脉是地球表面上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连续的高地。
山脉通常由多个山峰和山谷组成,对地球的地貌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它对亚洲的气候和水文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平原:平原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广阔而平坦的地形,通常由沉积物或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
平原地区通常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3.河流:河流是地球表面上由降雨和融雪水形成的流动的水体。
河流对地球的水循环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
三、水文现象1.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从地面蒸发、升华、降水、地下渗透等过程的循环。
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水位超过堤岸或河道容量,造成周围地区被水淹没的现象。
洪水是自然灾害中最常见的一种,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1)、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① 纬度对气温的影响:环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② 海陆漫衍对气温的影响: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缓和;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相反。
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整年温和,而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2)、大气:包括锋面活动和气候状况:① 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
如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时大风降温;冷锋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
暖锋相反。
② 气候状况:白天多云,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气温往往比好天低;夜晚多云,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好,往往比明亮的夜晚温暖;多云时,往往昼夜温差小,好天时相反。
(3)、地形:因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米),因此联合热量带内,阵势越高,气温越低。
别的,高地面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蔽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山地联合高度,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4)、洋流:暖流能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植被:主要指植被笼盖率。
植被笼盖率高的地区,因其对太阳辐射的屏蔽作用和对蒸发量的影响,气温变化小于裸地。
(6)、水文: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等由于热容量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故温差小。
(7)、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的温室效应,人类营林与毁林、兴修水库与围湖造田等活动对气温都有很大影响。
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2、影响某地降水几多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及水文(1)、位置:主要是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通常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2)、大气:主要包括大气环流、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因素对降水的影响。
① 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三圈环流中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此中低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高压相反;西风带内西岸降水多于东岸,信风带内东岸降水多于西岸。
地理课教学中的地理现象解释与分析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和解释地理现象,培养其对地球各地区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从地理教学的角度,探讨地理现象的解释与分析方法。
一、地理现象的解释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球运行和地壤内、地壳间引起的各种现象的总和。
地理教学中,解释地理现象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释方法:1. 自然地理现象的解释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天气、气候、地貌、水文、生态等方面。
解释自然地理现象时,通过观察地理现象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例如,解释一场暴雨的原因,可以从降水量、温度、湿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地形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2. 人文地理现象的解释人文地理现象包括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等方面。
解释人文地理现象时,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例如,解释一座城市的快速发展,可以从人口增长、经济条件、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城市规划和环境影响等因素。
3. 地理现象的比较与对比在解释地理现象时,可以通过比较和对比不同地区或不同时间的现象,深入分析其异同之处。
例如,对比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可以探讨水资源管理的不同策略和效果,从而对水资源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地理现象的分析地理现象的分析是通过研究地理现象的成因、演变和影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以下是地理现象分析的几种常见方法:1. 原因与结果的分析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揭示其产生的原因和机制,从而预测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和后果。
例如,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可以从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影响因素与变化趋势的分析通过分析地理现象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了解其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未来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例如,分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可以研究交通规划和管理的对策。
初中地理知识点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初中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
本文将总结初中地理学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规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首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地球自转使得我们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而地球的公转则决定了四季的变化。
这两个现象在初中地理学中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其次是地壳运动现象。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变动等。
地震是指地壳中发生的震动,火山喷发则是地壳中熔岩和岩浆喷出地表。
地质变动包括地壳上的抬升、下沉和地面形成的变化。
这些地壳运动的现象是地球活动的表现,与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另外,气候现象也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常常听到关于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的话题。
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和湿度等因素。
而天气则是指短期内的气候变化,如晴天、阴天、下雨等。
初中地理学会涉及到一些气候带和气候类型的概念,让学生们对世界各地的气候有所了解。
此外,水文现象也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水文现象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水循环等。
河流是液态水在地表上流动的形式,湖泊则是自然堆积的水体。
地下水是地下岩石中的水,常常用于人类的生活和工业生产。
水循环则是水从海洋、河流、湖泊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形成云彩,最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
水文现象是初中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些初中地理学中的地理规律。
首先是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人类活动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而人类也通过自身的活动改变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学的课程中会涉及到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们明白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主要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家园,拥有许多引人注目的地理现象。
这些地理现象是由地理原理所驱动和解释的。
本文将分析地球上的几个主要地理现象,并阐述背后的地理原理。
一、地壳运动与地震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岩石经历的变化和运动过程。
它包括地震、地质构造变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运动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的。
当板块之间的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地震。
地震现象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的奥秘。
地球的地壳由几个大板块组成,它们以不断变动的速度相互推挤和碰撞。
地震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移动的机制。
二、地质风化与侵蚀作用地质风化是地球表面岩石在风、水、温度变化等外界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侵蚀是地质风化的结果,它是地表岩石被风、水、冰等力量剥蚀的过程。
地质风化和侵蚀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理现象。
它们塑造了地球的地貌景观,如山脉、峡谷、河流等。
同时,地质风化和侵蚀也为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条件。
通过研究地质风化和侵蚀,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变化,制定合理的资源管理策略。
三、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是地球上长期的天气状况统计而成的一种气象现象。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统计数据在长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其中,全球变暖是当前最引人关注的气候变化现象之一。
全球变暖是由大气和海洋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的。
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大气层辐射的部分能量,使得地球的平均气温升高。
全球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地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四、地球水循环与水资源管理地球水循环是地球上水体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和河流等一系列环节。
地球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更新和再利用。
水资源管理是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一系列措施和制度。
重要地理现象与考点分析一、曼哈顿悬日由于曼哈顿街区大多呈棋盘式布局,在每年的5月28日前后和7月12日前后(或13日),此时曼哈顿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落时阳光将洒满曼哈顿的所有的东西向街道(需和日落方向一致),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时间长达15分钟。
而在每年的12月5日和1月8日,这样的景观将伴随着日出而出现。
每年的5月30日前后,日落时的金色阳光洒满美国纽约曼哈顿(西五区)的所有某走向的街道,呈现一幅壮观的景象,即“曼哈顿悬日”现象(左图)。
右图表示此时阳光与街道的位置关系。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月31日,曼哈顿的人们欣赏“悬日”景观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是A.全球6月1日的范围约占一半B.伦敦街头挤满了上班的人群C.在北京的人们可以欣赏日出D.圣地亚哥(西五区)夕阳西下2、曼哈顿出现“悬日”现象的街道走向是A.东西走向B.南北走向C.东南—西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3、曼哈顿该走向街道日落时会出现同样“悬日”现象的另一日期可能是A.7月12日前后B.9月10日前后C.12月5日前后D.1月8日前后二、厄尔尼诺现象某些年份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海区异常升温的现象。
对世界的影响:1、影响全球大气环流,使世界各地出现气候异常,太平洋沿岸国家遭受重大损失: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降雨量会大大增加,造成洪涝灾害,而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太平洋西部地区则干旱无雨。
2、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澳大利亚发生严重的干旱,粮食减产,经济作物破坏;印尼、澳大利亚森林火灾。
3、东亚许多国家出现冷夏,水稻严重减产。
4、使本来在寒流影响下气候较为干旱的东太平洋沿岸的秘鲁等地出现频繁的暴雨,造成水涝和泥石流灾害。
5、厄瓜多尔和秘鲁沿岸水温升高,造成秘鲁渔场渔业减产。
对中国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了西太平洋沿岸的季风环流,使中国冬夏季风势力减弱,造成南涝北旱的景象,南方防洪形势严峻。
1、厄尔尼诺年夏季风势力弱,全国整体降水偏少,夏季雨带滞留南方特别是华南地区时间长,北方大部高温少雨;南涝北旱。
地理课的地理现象分析导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与人文现象。
地理现象作为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地理知识和理论的重要内容。
本教案旨在通过地理现象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增进对地球的认知。
1. 地理现象的定义与特点- 地理现象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过程。
- 地理现象具有时空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规律。
- 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两类,包括地理景观、地貌、气候、生态系统、人口分布等。
2. 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内部作用、地球外部作用等自然要素相关。
-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与人类活动、社会经济发展等人文要素相关。
- 地理现象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3. 地理现象的分类与特征- 按照产生地理现象的要素可将其分为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环境、人文现象等几个大类。
- 不同地理现象有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规律,例如: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分布不均等。
4. 地理现象的分析方法与技巧- 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探索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 数据分析:通过查找、获取和分析相关数据,深入了解地理现象的特征和规律。
- 图像解析:通过地图、卫星图像等图像工具,研究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关联性。
- 模型建立:运用地理模型,模拟地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5. 典型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亚马逊雨林的退化与生态平衡- 分析亚马逊雨林的地理特点和重要性。
- 探讨人类活动对亚马逊雨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 提出保护亚马逊雨林的措施和建议。
- 案例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 分析中国城市化的背景和特点。
- 探讨城市化对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 讨论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案例三: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与气候变化- 分析青藏高原地形地貌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世界上的地理分布有哪些规律知识点:世界上的地理分布规律1.经纬度分布:地球上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经纬度的影响。
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线条,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线条。
不同经纬度范围内的地区,其气候、植被、动物等地理特征有所不同。
2.气候带分布:地球表面根据太阳辐射的多少,分为热带、温带和寒带三个气候带。
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气候炎热;温带气候带位于热带和寒带之间,气候适中;寒带气候带位于两极附近,气候寒冷。
3.地形分布:地球上的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等地理现象产生影响。
4.河流分布:河流的分布受到地形、气候和地质等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河流源于山区,向平原或海洋流去。
河流的分布对农业、交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人口分布:地球上的人口分布不均匀。
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特别是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人口分布受到气候、地形、资源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6.语言分布:世界上的语言分布与地理环境、历史和文化等因素有关。
一些语言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如英语、汉语和西班牙语;而其他语言则主要在特定地区使用。
7.国家和地区分布:地球上有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
国家和地区的分布受到地理、历史、文化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世界各国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拥有各自的特色和资源。
8.经济分布:地球上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如美国、中国和日本;而其他国家和地区则经济发展较为滞后。
经济分布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9.生物多样性分布: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丰富。
不同地理区域拥有不同的植被和动物种类。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10.自然资源分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而其他地区则资源匮乏。
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1.自然灾害分布: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台风等,其分布受到地壳活动、气候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教案: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解析一、地球的运动地球是宇宙中一个孤独而美丽的行星,其运动对于地理现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解析地球的运动和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理解。
1.1 自转和公转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
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约为24小时。
这个周期性的旋转导致了昼夜交替,并影响了温度和日照等气候要素分布。
例如,在白天太阳充分照射下,温度会升高;而在夜晚阳光减弱或消失时,温度则会下降。
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时间,大约是365.25天(即一年)。
这个运动导致了季节变化。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离太阳较近的时候会接受到较多阳光辐射而出现夏季;相反,当离太阳较远时,则呈现寒冷的冬季。
1.2 黄赤交角和倾斜度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
这一倾斜导致了我们熟悉的四季交替现象。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不同时间在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点会有所变化,从而影响了地方气温的变化。
例如,在北半球夏至时,北回归线附近地区会受到较强的阳光照射,导致高温天气;而南半球则正好相反。
1.3 环流系统和气候带地球的运动也引起了大规模环流系统形成,并决定了世界各地不同气候带的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依次是热带、温带和寒带。
热带气候多雨、温暖,适宜植物生长;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寒带则严寒干燥。
环流系统主要有两个:风向东移向西转向东南风──副高、风向西移向东转为西北风──副低。
这两个可逆过程가애명에있는핵심내용이다.二、地理现象解析2.1 地震和火山喷发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运动导致的重大地理现象。
地震是地壳运动所引起,常常伴随着强烈震感、破坏力和声响。
它是由于地球板块之间因构造作用而产生的应力释放所引起的。
火山喷发则是由于地下的岩浆蓄积产生高压,最终冲破岩层进而喷发。
这些活跃的火山分布在世界各个板块交界处,形成了环太平洋“火环”。
2.2 气候变化和海洋循环全球气候变化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问题,与地球运动密切相关。
地理学科的时空环境因素解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时空环境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时空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地理学科进行解析。
一、时空环境因素的概念时空环境因素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地理现象的因素。
它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文化等。
时空环境因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变化性等特点,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地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二、时空环境因素的分类2.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因素: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地理现象的类型、分布和变化。
气候因素包括气温、降水、风等,它们对生物、水文、土壤等地理要素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形因素:地形是地球表层的立体格局,它影响着水文、气候、生物等地理现象的分布和变化。
地形因素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它们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植被、城市等地理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因素:土壤是地球表层的覆盖层,它对植被、农业、城市等地理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肥力等。
•植被因素:植被是地球表层的重要景观,它对气候、水文、土壤等地理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因素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它们对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人文因素人文因素是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因素:人口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交通、经济等地理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
•城市因素:城市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文化、交通等地理现象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例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
据此回答第1题。
1.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
B.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C.与乙河相比,甲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更小
D.与甲河相比,乙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解析:题目考查了河流的水文特征:水能、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航运条件。
以B项为例:要想判断是否“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得先分析“水能”的影响因素。
A项:冲刷与侵蚀的影响因素是地转偏向力对流水偏向的作用。
甲河流自东南向西北注入太平洋,在南半球流水向左偏转,因该是西南岸侵蚀为主,冲刷严重。
B项:水能的影响因素有河流水量、落差。
甲河流落差较大(流经地区等高线较密集),但是甲河水量较乙河小(甲河流域为地中海气候,乙河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所以,甲河水能不一定比乙河更丰富。
C项:两条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的季节变化:甲河是地中海气候,季雨型;乙河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雨型。
甲河的径流季节变化较大。
D项:河流航运条件的(自然)影响因素:水量及其季节变化、落差等。
甲河水量较小,水量季节变化较大,落差较大,不利于航运。
故乙河的航运条件较好。
答案选D。
【解法总结】
要想判断题目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正确与否,得先分析其影响因素,才能正确解答题目。
【教学思考】
需要分析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规律影响因素的题目众多,在平时地理教与学中,应强化“影响因素”的理解与积累!
【练习题】
(2015年课标全国卷Ⅰ)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
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据此完成第2小题。
2.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海冰厚度的影响因素:低温天数、海水深度、海水的流动性。
甲、乙两处的低温天数都较多,且相差不大;
但是乙相对甲更靠近陆地,海水深度较小,海水流动性较差,更易结冰。
因此,海冰厚度最大的是乙。
答案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