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写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5
油气回收检测仪校准规范编制说明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2019年11月《油气回收检测仪校准规范》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市监量函[2018]540 号)的要求,《油气回收检测仪校准规范》制定的项目列入2018年计划,归口单位为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技术委员会。
起草单位为河北省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二、编制规范的目的和意义随着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由此而产生的挥发油气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也成为行业发展制约因素之一。
汽油是非常容易挥发的有机物质,在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会排放出大量挥发性有机气体(VOC S),组分复杂且有毒有害,排放稀释后的油气浓度,也很容易达到爆炸极限范围。
形成臭氧污染的大气化学反应十分复杂,但VOC S和NO X 是主要前体物,而VOC S又是制约因素,控制VOC S可以有效降低臭氧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已进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日程。
国家已经明确要求在储油库、运输车、加油站等设施安装油气回收装置,并且要求每年必须强行检测油气回收装置。
油气回收检测仪是用于检测油气回收装置的仪器,广泛应用于环保管理部门和环境检测机构对油气回收装置密闭性、液阻、气液比的检测,对油气回收装置的验收,及时掌握油气回收系统的回收效率,监督加油站大气污染污染源物排放总量及排放达标情况等。
因此,准确地测量和控制好油气回收系统的回收效率,对于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汽油挥发掉的是最具有经济价值的轻质部分,控制油气挥发排放,将油气回收再利用,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油气回收行业迅速发展,随着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公布了多个标准和规范,虽然对油气回收装置制造、检测的要求日趋完善。
但目前还没有油气回收检测仪的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给计量部门的检测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急需制定相应的计量校准规范对技术参数及检测方法进行规范,完善检测手段,达到溯源一致,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为油气回收检测仪生产企业的提升产品质量提供技术保障,为环境检测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技术保证。
加油站油气回收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加油站油气回收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加油站汽油油气排放限值、控制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加油站汽油油气排放管理,以及新、改、扩建加油站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设计、竣工验收及其建成后的汽油油气排放管理。
2.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0952-2007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3.概述3.1工作原理液阻检测方法,以规定的氮气流量向油气回收管线内充入氮气,模拟油气通过油气回收管线。
用压力表或同等装置检测气体通过管线的液体阻力,了解管线内因各种原因对气体产生阻力的程度,用来判断是否影响油气回收。
密闭性检测方法,用氮气对油气回收系统加压至500Pa,允许系统压力衰减。
检测5min 后的剩余压力值与表2 规定的最小剩余压力限值进行比较,如果低于限值,表明系统泄漏程度超出允许范围。
气液比检测方法,在加油枪的喷管处安装一个密合的适配器。
该适配器与气体流量计连接,气流先通过气体流量计,然后进入加油枪喷管上的油气收集孔。
所计量的气体体积与加油机同时计量的汽油体积的比值称为气液比。
通过气液比的检测,可以了解油气回收系统的回收效果。
3.2计量器具控制计量器具控制包括首次检测和后续检测。
3.2.1检测条件环境温度(0-35)℃,常压。
3.2.3检测项目1.液阻检测方法2. 密闭性检测方法3. 气液比检测方法4.检测流程4.1检测前的准备4.1.1、现场检测前先和被测单位取得联系,要求油气回收装置的施工、安装单位人员先期到达被测单位进行设备自检,要求管道无泄漏,对所有用于油气回收装置的各个零部件的工作状态进行调试,确定其工作正常、稳定。
4.1.2、检测工作具体时间需提前通知被测单位,要求做好满罐存油准备以有利于检测,在检测之前24小时内不允许进行气液比检测,在检测前3小时内和在现场检测过程中,不得有大批量油品进出储油罐,在检测前30分钟停止加油作业。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规范起草小组2020年1 月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写说明一、规范制订的必要性在油品的储存、运输、销售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挥发性的气态烃类物质(简称“油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加强油气污染排放控制,国家于2007年出台了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要求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改造。
目前几乎大多数城市加油站都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将加油站在储油和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方式收集并送入汽油储罐进行储存,以防止油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GB20952-2007 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完工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重要参数须经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且后续每年检测一次。
但目前国内的检测工作尚缺乏专门的国家技术法规可依据,仅能参考现行国家标准GB 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近几年,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改造、使用、检测和维护陆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安装和使用不规范,检测合格率低,故障率高等,使用维护不当还有影响加油机计量性能的风险,这些问题势必极大地影响油气回收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带来环保和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规范管理。
因此,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法规的缺乏已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一个短板,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技术法规,加强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油气回收实效。
综上,鉴于国家的环保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的迅速推广以及计量技术法规缺乏的现状,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已迫在眉睫。
二、任务来源2017年,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根据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需要,向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申请制定《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监量函 [ 2018]540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本规范纳入2018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计划,由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组织制定,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承担具体制定任务。
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1 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原理和概述1.1 在加油机内的油气回收管路上串联气体流量传感器,通过测量回收的油气体积并与该油气体积对应的液体汽油体积比较,以此监测油气回收过程中的气液比。
1.2 在联通油气储存空间的油气回收管线上安装压力传感器,通过测量压力值的变化,监测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
对于未联通的埋地油罐,应对每个独立油气回收系统进行密闭性监测。
1.3 流量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所采集的数据被送入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当油气回收系统处于非正常工作状态时,监测系统将发出警告,若在警告期间内仍未采取处理措施,系统将报警。
2 系统配置2.1 系统构成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以下简称在线监测系统)从底层逐级向上可分为:①现场监测设备(如气体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油气泄漏监测传感器、高清摄像头、温度传感器等)、②采集和执行控制器(如气液比采集控制器、加油枪关闭控制器等)、③站级监测系统三个层级,整个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
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数量要求如表1所示。
图1在线监控系统表1在线监控系统硬件组成和功能 序号设备名称 功能 备注 1 气体流量传感器 检测加油枪回气量 1个/(1)把汽油枪(共用一个面板的加油枪除外)2 压力传感器差压式或表压式,检测油气回收系统管道、油罐气体空间等部位的油气压力见4.43 气液比采集控制器采集加油数据,计算、存储气液比等指标见4.34 加油枪状态控制器关闭气液比报警加油枪选配5 油气泄漏监测传感器监测站内加油区、卸油区、人工量油井、油气处理装置排放口等处的油气排放状况选配6 高清摄像头对卸油区、人工量油井、加油区等重点区域进行油气回收系统是否规范操作视频监控选配7 温度传感器采集油气温度选配8 站级监控系统数据的汇总处理、存储、显示、报警和上传等1套/站9 不间断电源站内断电时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选配2.2 系统功能主要通过测量、计算、分析加油油气回收系统回气量、加油量和油气回收系统油气空间压力,实现各汽油加油枪气液比、油气回收系统压力等指标的监控功能;可具备加油站内加油区、卸油区、人工量油井等处油气排放情况、加油枪加油状况监测、视频监控等的相关功能或可扩充功能;并按要求发出预警、报警信号并控制气液比报警加油枪加油功能。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规范起草小组2020年1月《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写说明一、规范制订的必要性在油品的储存、运输、销售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挥发性的气态烃类物质(简称“油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加强油气污染排放控制,国家于2007年出台了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要求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改造。
目前几乎大多数城市加油站都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将加油站在储油和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方式收集并送入汽油储罐进行储存,以防止油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GB20952-2007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完工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重要参数须经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且后续每年检测一次。
但目前国内的检测工作尚缺乏专门的国家技术法规可依据,仅能参考现行国家标准GB 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近几年,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改造、使用、检测和维护陆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安装和使用不规范,检测合格率低,故障率高等,使用维护不当还有影响加油机计量性能的风险,这些问题势必极大地影响油气回收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带来环保和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规范管理。
因此,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法规的缺乏已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一个短板,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技术法规,加强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油气回收实效。
综上,鉴于国家的环保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的迅速推广以及计量技术法规缺乏的现状,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已迫在眉睫。
二、任务来源2017年,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根据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需要,向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申请制定《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监量函[2018]540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本规范纳入2018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计划,由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组织制定,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承担具体制定任务。
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说明范云静河北泛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摘要:主要针对加油站进行油气回收改造进行的技术说明,介绍了一二次油气回收的工艺与设备以及安装油气回收以后检验过程。
关键字:加油站、一次油气回收、二次油气回收1.油气回收的必要性油气为加油站加油、卸油和储存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形成的易挥发有机化合物。
加油站正常作业中的油气主要产生于两个环节:一是收卸储存环节,二是加油作业环节,都会排放出与汽油体积相同的油蒸气。
加油站逸散的油气,过去由于在空气污染中所占比例不高,较少引起公众重视。
随着我国燃油销量不断攀升,以及政府治污力度加大和治污标准提升,加油站油气污染问题开始被重视。
现在许多城市都已在实施加油站油气回收装置改造,安装油气回收装置的加油站,其油气回收率可达95%以上,大大的减少了加油站排放到空气中的油汽量,确保了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2.油气回收系统原理油气回收系统一共分为三个阶段:一次油气回收系统即卸油油气回收系统;二次油气回收系统即加油油气回收系统;三次油气回收系统即油气回收后端处理系统。
地方政府未强制要求的,建议加油站暂不安装三次油气回收系统。
2.1一次油气回收系统油罐车卸油时采用密封式卸油,可以减少油气向外界溢散。
其基本原理是:油罐车卸下一定数量的油品,就需吸入大致相等的气体补气,而加油站内的埋地油罐也因注入油品而向外排出相当数量的油气,此油气经过导管重新输回油罐车内,完成油气循环的卸油过程,如下图:2.2二次油气回收系统此阶段的回收原理是加油机向汽车油箱发油时,以油气回收真空泵做辅助动力,通过油气回收加油枪、比例调节阀、拉断阀、同轴胶管、油气分离接头、油气回收管线等把汽车油箱里产生的油气收集到地下储油罐内。
如图:3.油气回收主要任务3.1加油站一阶段油气回收改造的任务:3.1.1从加油站的各汽油储油罐罐盖引出回气管道,并安装三通浮球阀。
然后将各油品储油罐引出的回气管道连通到一根卸油油气回收主管上,使各汽油储油罐上部空间连通,从连通的回气管道延伸铺设到卸油口旁(密闭卸油管道的各操作接口处,应设快速接头及闷盖,并宜采用自闭式快速接头),加装与卸油口相同的卸油口部件(作为回气口)。
河南省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工程技术规范(讨论稿)编制单位: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九日目次1 总则··22 主要规范性引用文件··23 基本控制指标··24 项目设计要点··34.1 卸油油气回收··34.2 加油油气回收··34.3 油罐及管道··45 工程施工要点··55.1 基本要求··55.2 管道施工··55.3 加油机改造··65.4 土建和电气工程··66 检验与验收要点··66.1 施工过程检验··66.2 竣工验收··76.3 环保验收··8- 1 -1 总则1.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治理加油站油气排放污染,改善大气质量,保护人民身心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为纲要性标准。
1.3 本规范涉及的设计、施工等承包商应具备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施工资质和工业管道(GC2)设计、施工资质。
2 主要规范性引用文件2.1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2.2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2.3 《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Q/SH0117.1—20072.4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20112.5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H3505-19993 基本控制指标3.1 汽油油气回收管线液阻每年检测1次且确保合格,检测方法见《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附录A。
3.2 汽油油气回收系统密闭性压力每年检测1次且确保合格,检测方法见《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附录B。
加油站油气回收可行技术指南编制说明一、编制目的:二、编制原则:1.依据法律法规:技术指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油气回收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推崇先进技术:技术指南要关注最新的油气回收技术,重点介绍经过实践验证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着重解决当前油气回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技术指南内容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突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方便加油站油气回收工作的开展和落地。
4.借鉴经验和案例:技术指南的编制应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充分利用行业内外的专家智慧和实践经验,提高技术指南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编制内容:1.加油站油气回收的意义和现状:介绍油气回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概述当前油气回收工作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2.油气回收技术综述:概述国内外油气回收技术的发展动态,包括对比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各项技术在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效果评估。
3.油气回收管理流程及关键环节控制:介绍油气回收工作的管理流程,包括油气回收设备的选型和安装,运行管理和维护保养等环节,并对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和要点进行详细阐述。
4.先进油气回收技术和方法:侧重介绍当前油气回收技术的创新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方法,包括利用膜分离、吸附剂、化学反应等方法提高油气回收效率和减少能源消耗等内容。
5.油气回收设备和材料选型指南:根据油气回收工作的需求,对油气回收设备和材料的选型进行指南,包括设备的性能参数比较和选取原则,材料的适用范围和性能评估等内容。
6.油气回收工作的监测与评估方法:介绍油气回收工作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包括油气排放和回收效果的监测指标和方法,以及评估工作效果和经济效益的方法。
7.油气回收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方法:介绍油气回收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开展技术培训和知识普及的方式、培训内容和对象等。
四、编制方法:1.调研和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国内外加油站油气回收的发展状况,调研国内外相关技术和政策文件,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和案例。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标准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标准1. 设备功能检测标准1.1 气液比检测1.1.1 检测目的检测二次油气回收每支加油枪的气液比,分散式油气回收系统调节至0.90~1.15;集中式油气回收调节至0.8~1.4。
1.1.2 检测设备⑴气密连接件:气密连接件采用OPW专用设备Vacusmart™或Vacuchek™,用来罩住油枪油气回收孔,并通过软管连接到气液比测量仪;在枪管上涂一些润滑油后再套上气密连接件;如图1所示。
图1 OPW的A/L比测试用仪器⑵汽油体积可定量设置加油机的出油体积。
⑶气体体积采用OPW的气液比测试仪器来测量。
⑷通过下式计算得出气液比。
气液比=气体体积/汽油体积1.1.3 注意事项和误差产生原因⑴枪管变形而导致测试仪气密连接件不能与枪管密封,此时应更换枪管后进行测试。
⑵气密连接件应正好将油气回收孔罩住。
⑶不可将气密连接件遮住真空感应口。
⑷测试前不要清空加油软管中的剩余汽油,否则会导致测试误差。
1.1.4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⑴准备好测试仪器。
⑵确保同一个真空泵上的其它油枪没有泄漏,可用塑料袋套在油枪上,通过查看其状态。
但是在进行测量时,要求其它油枪直接暴露于空气之中。
⑶仪器应该由生产商进行校准好。
⑷确定气密件的O型圈状态良好,请加以适当的润滑。
⑸测试时排气管必须有真空压力阀,一次油气回收口必须密封。
1.1.5 检测程序⑴隔离工作区,实施安全措施。
⑵将气密连接件装在油气回收型加油枪枪管上。
并把气密连接件与气体体积测量仪连接。
⑶如有必要,设定气体体积测量仪。
⑷设定加油体积。
⑸开始加油,预加2升油后,开始计时,在加到9.5升油时,停止计时。
⑹记录时间、加油量、和抽气量。
⑺计算得到气液比和加油流速。
⑻如果A/L比值符合5.1.1要求,则次序进行下一条油枪的检测⑼如果A/L比值过大或过小,重新测试仍然不能合格,则必须现场调试使其符合。
⑽每次检测都应记录在附表4中。
1.1.6 检测后的程序⑴移除气密部件,挂好油枪。
油气回收检测操作规程
《油气回收检测操作规程》
为了保障环境安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油气回收设备进行检测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油气回收检测操作规程,以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
一、检测前的准备工作
1. 确认检测设备和工具齐全并处于良好状态。
2. 对待检测的油气回收设备进行清洁和检查,确保没有漏油或者破损。
3. 制定检测方案和检测计划,并安排好相关人员和设备。
二、检测操作的步骤
1. 将油气回收设备连接好,确保管道和接口处于正常状态。
2. 打开设备并开始抽取油气混合物,检测仪器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3. 处理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三、检测后的工作
1. 结合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对设备进行评估并制定改进方案。
2. 对检测仪器和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下次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对检测工作进行总结和记录,形成检测报告并提交相关部门。
四、安全注意事项
1. 在进行检测工作时,注意个人防护和安全措施。
2.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不得擅自变更或者省略任何步骤。
3. 对于检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上就是《油气回收检测操作规程》,希望全体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确保油气回收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环保效果。
加油站油气回收的情况说明1. 加油站油气回收疑问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可分成三个阶段:“一次油气回收”阶段,罐车卸油的同时将加油站储罐内的油气通过压力平衡回收到槽罐车内,再送回油库,通过油库的油气回收处理安装进行回收处理。
“二次油气回收”阶段,加油机加油时将机动车油箱口原来逸散到环境中的油气通过真空帮助泵收集回加油站地下储罐。
“加油站油气处理安装”处理阶段,当加油站地下油罐内油气压力过高,有可能超过排气管上的压力掌握阀限定压力,形成油气排空时自动启动,用来处理压力过高部分的油气。
因而加油站上油气回收系统次要是指一次和二次油气回收系统。
地下油罐构成负压次要是由于整个油气系统密闭,当回收的油气少于加出汽油体积时构成的。
加油站油气处理安装是在肯定正负压力范围内工作的,只需掌握好这个压力范围,不会形成储罐很大负压。
2. 加油站油气回收方法有哪些加油站常用油气回收工艺:1、吸附法油气回收工艺原理:生产过程中从密闭鹤管收集系统管线来的汽油挥发气,经凝缩罐分别出其中游离液滴后,进入吸附罐A,挥发气中的汽油被吸附剂吸附在孔隙中,空气则透过床层。
达到排放要求的尾气由吸附罐顶部排放口经阻火器后排至大气。
当吸附罐A汽油吸附量达到肯定值、在吸附罐顶部即将穿透前,通过PLC程序掌握系统根据预先设定、调整好的时间,自动切换至另一吸附罐B进行吸附工作,而吸附罐A 转入再生阶段,由解吸真空泵对其抽真空至绝压15KPa以下,依据变压吸附原理,吸附在吸附剂孔隙中的汽油被脱附出来[2]。
为了保证床层中的汽油被尽可能清除洁净,在后期引入少量空气对床进行吹扫。
吸附剂床层设置有上、中、下多个测温点。
吸附剂吸附汽油时,由于吸附热的作用,床层温度会上升,当床层温度升至肯定值时掌握系统会准时报警,必要时自动切换至另一吸附罐工作,或关闭油气进口阀门,以确保平安。
吸附剂脱附汽油时,为吸热过程,床层温度又会下降。
吸附罐进口油气管线及尾气排放管线均设有阻火器,在尾气排放管线上还可装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加油站油气回收可行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编制组二〇二〇年八月目 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及基本原则 (3)2.1必要性 (3)2.2基本原则 (4)3加油站油气排放现状 (5)3.1 加油站VOCs排放环节 (5)3.2 加油站VOCs排放原理 (5)3.3 油气组分特征分析 (6)3.4 油气组分对环境潜在影响分析 (7)4 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 (9)4.1 卸油油气回收系统(Stage I) (10)4.2 加油油气回收系统(Stage II) (12)4.3 油气排放处理技术 (13)5 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19)5.1 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 (19)5.2 实施本标准的经济效益 (20)1 项目背景1.1 任务来源随着环保法规、标准的日趋严格,加上石油资源紧缺及节能要求双重压力的冲击,出于安全和环保的考虑,控制加油站油气污染的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为了确保“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贯彻落实,进行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非常必要和及时。
油气排放控制工作的开展对提高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经济发达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推动我国环保、节能产业向纵深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控制加油站油气挥发污染,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年首次制定了《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952-2007),北京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首次颁布了《加油站油气排放控制和限值》(DB 11/208-2010)。
这些标准实施以来,对我国加油站油气减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推动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建设工作,确保油气回收技术可达性,增强油气回收治理的科学性,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关于<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等十一项团体标准的立项公告》(中环联字〔2020〕43号)有关要求,中华环保联合会委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组建标准编制组共同编制《加油站油气回收可行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团体标准。
河南省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工程技术规范(讨论稿)编制单位:中国石化河南石油分公司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三月十九日目次1 总则··22 主要规范性引用文件··23 基本控制指标··24 项目设计要点··34.1 卸油油气回收··34.2 加油油气回收··34.3 油罐及管道··45 工程施工要点··55.1 基本要求··55.2 管道施工··55.3 加油机改造··65.4 土建和电气工程··66 检验与验收要点··66.1 施工过程检验··66.2 竣工验收··76.3 环保验收··81 总则1.1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治理加油站油气排放污染,改善大气质量,保护人民身心健康,特制定本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河南省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为纲要性标准。
1.3 本规范涉及的设计、施工等承包商应具备石油化工工程设计、施工资质和工业管道(GC2)设计、施工资质。
2 主要规范性引用文件2.1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2.2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2.3 《油气回收系统工程技术导则》Q/SH0117.1—20072.4 《石油化工有毒、可燃介质钢制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H3501-20112.5 《石油化工施工安全技术规程》SH3505-19993 基本控制指标3.1 汽油油气回收管线液阻每年检测1次且确保合格,检测方法见《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附录A。
3.2 汽油油气回收系统密闭性压力每年检测1次且确保合格,检测方法见《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附录B。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规范起草小组
2020年1月
《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编写说明
一、规范制订的必要性
在油品的储存、运输、销售和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挥发性的气态烃类物质(简称“油气”),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为加强油气污染排放控制,国家于2007年出台了GB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要求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改造。
目前几乎大多数城市加油站都安装了油气回收系统,将加油站在储油和加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气,通过密闭方式收集并送入汽油储罐进行储存,以防止油气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GB20952-2007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改造完工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重要参数须经具有相关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且后续每年检测一次。
但目前国内的检测工作尚缺乏专门的国家技术法规可依据,仅能参考现行国家标准GB 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近几年,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改造、使用、检测和维护陆续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安装和使用不规范,检测合格率低,故障率高等,使用维护不当还有影响加油机计量性能的风险,这些问题势必极大地影响油气回收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带来环保和安全隐患,也不利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规范管理。
因此,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法规的缺乏已成为开展相关工作的一个短板,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国家技术法规,加强规范和指导以确保油气回收实效。
综上,鉴于国家的环保要求、加油站油气回收技术的迅速推广以及计量技术法规缺乏的现状,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已迫在眉睫。
二、任务来源
2017年,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根据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需要,向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申请制定《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
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监量函[2018]540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修订及宣贯计划有关事项的通知》,将本规范纳入2018年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制定计划,由全国流量计量技术委员会液体流量分委会组织制定,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承担具体制定任务。
北京三盈联合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托肯恒山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和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加起草。
三、规范编制的主要原则及技术依据
1.编制原则
起草小组在制定该规范的过程中,力求按以下原则完成规范的起草工作:(1)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尽量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保证规范的先进性和可行性;
(2)在检测用设备的选择上,既要采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性能可靠,又要考虑经济性和现场使用的便捷性;
(3)在检测方法的设计上,既要保证主要技术指标的有效检测,又要力求经济适用,操作方便。
2.技术依据:
规范编制过程中重点参考了以下标准、规程、规范:
JJG 443-2015 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
JJF 1001-2011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JJF 1059.1-201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GB/T 9081-2008 机动车燃油加油机
GB 20952-2007 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50156-2012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HJ/T 431-2008 储油库、加油站大气污染治理项目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CARB. 油气回收测试程序TP-201.3: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2inH2O静压力性能判定(Vapor Recovery Test Procedure TP-201.3: Determination of 2 Inch WC Static Pressure Performance of Vapor Recovery Systems of Dispensing Facilities)CARB. 油气回收测试程序TP-201.4:液阻(Vapor Recovery Test Procedure TP-201.4: Dynamic Back Pressure)
CARB. 油气回收测试程序TP-201.5:气液比(Vapor Recovery Test Procedure TP-201.5: Air to Liquid Volume Ratio)
四、工作过程
1. 起草小组筹备和组成
起草小组于2018年7月开始筹备,考虑参编单位组成应包括计量技术机构和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生产企业。
相关的计量技术机构应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和试验方面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和经验积累;相关的生产企业应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企业规模、相关产品和技术能力得到行业公认。
2018年7月起草小组筹备完成。
主要起草单位为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参与起草单位有:北京三盈联合石油技术有限公司、托肯恒山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和正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起草过程
1)规范起草小组于2018年7月启动规范编写工作,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和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10月完成了草案稿编制;
2)2018年11月,起草组全体成员在重庆召开了工作组会议,就规范的框架,项目管理原则和分工,工作进度,试验安排,起草的重点和难点等内容进行了讨论和安排,并对规范草案逐条进行了探讨;
3)2018年12~2020年1月,起草小组对草案稿进行了认真分析和修改,完成规范征求意见稿初稿,并同时进行相关试验。
五、编制主要技术内容
本技术规范适用于对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液阻和气液比的检测,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
1.范围,规定本规范适用的范围;
2.引用文件,编制本规范所引用的标准、规程或规范;
3.术语,定义本规范所出现的专用术语;
4.概述,概要叙述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
5.外观和功能性要求,规定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所需满足的外观和功能性
要求;
6.技术性能要求,规定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所需满足的技术性能要求;
7.检测条件,规定检测的环境条件和所使用的标准器及配套设备;
8.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规定检测的项目、方法和流程;
9.检测结果表达,规定检测结果的表达方式及内容;
10.复测时间间隔,建议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复测时间间隔;
11.附录,包括检测原始记录和报告参考格式,不确定度评定实例等。
六、规范内容说明
1.本规范适用于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现场检测,检测参数主要包括密闭性、液阻和气液比。
不适用于油气排放处理装置和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的检测。
2.本规范适用于汽油介质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密闭性、液阻和气液比检测,其他介质的油气回收系统可参照执行。
3.考虑行业惯用说法,将规范名称由“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测试技术规范”改为“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检测技术规范”。
4.本技术规范的主要技术、检测内容和检测要求与现行国家标准GB 20952-2007基本一致。
与国家标准的区别和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家标准侧重法制达标要求,具有强制性。
本规范侧重检测方法和流程,具有非强制性。
2)国家标准的内容和要求覆盖二次回收(包括密闭性、液阻和气液比三参数检测),三次回收和在线监测系统。
本规范只针对二次回收的密闭性,液阻,和气液比三参数检测。
3)国家标准未强调量值准确性,如:气液比检测中对油流量无准确性要求,无不确定度分析等。
本规范强调量值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对加油机加油的量值准确性有严格要求,增加了不确定度分析等内容。
5.由于加油机加油时小流量不好控制,为避免加油过程中的流量波动,提高可操作性,在本规范中,气液比检测只在加油机能达到的最大流量下进行。
6.考虑实际可操作性和检测效率,在加油机能达到的最大流量下进行气液比检测,一次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的即判定该加油枪气液比检测结果符合要求。
对于一次检测结果不在规定的限值范围1.0~1.2内的,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1)如果气液比检测值小于0.9或大于1.3,则判断被测加油枪气液比不符合要求。
2)如果气液比检测值在大于等于0.9且小于1.0的区间范围内,或在大于1.2且小于等于1.3的区间范围内,则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后再重新进行3次气液比检测,以调整后三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
若此检测结果在给定的气液比限值范围1.0~1.2内,则该加油枪气液比符合要求,反之则不符合要求。
这样,既保证了检测效率,又对气液比检测值异常的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处理。
7.考虑实际检测过程中标准器数量和检测人员配置问题,对“一泵带多枪”的油气回收系统,不要求对多枪同时进行气液比检测。
8.在实际使用过程中,P/V阀的性能直接影响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油气回收性能。
本规范考虑上述情况,增加了“P/V阀应在设置的压力下正常工作”的要求。
9.为了使油气空间测算数据来源准确可靠,要求“油气回收系统检测申请单位应向检测机构提供有效期内的储油罐容量检定/校准表,以获取储油罐的罐体容积和当前储油量。
所使用的计量器具应具有有效期内的检定/校准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