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岩石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

(完整word版)岩石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

(完整word版)岩石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
(完整word版)岩石学复习知识点总结最全

第一篇绪论

一、岩石及其地质分布

1. 概念

岩石(rock):天然形成的、由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等)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岩石的基本特点:

1) 岩石多由不同矿物组成,单矿物的岩石相对较少;

2) 岩石可由玻璃质(如黑曜岩)、有机质(如沥青)、胶体物质等组成;

3) 岩石一般指天然产出的固体物质,人工合成的矿物集合体称为工业岩石。

2、分类: 岩石可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① 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地面以下或喷出地表

后冷却、凝结的产物。占地壳体积的66%。

侵入岩: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凝固成岩;

喷出岩:岩浆喷出到地表形成。

② 沉积岩:地表岩石经风化等作用形成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约占地表面积的70%、地壳体积的8%。以下两种作用综合产物的沉积→ 混积岩:☆化学及生物风化→ 化学溶液及胶体的沉淀→ 化学沉积(岩);

☆剥蚀及机械破碎→ 碎屑物质(岩石碎屑、矿物碎屑或生物碎屑)→ 碎屑岩;

③ 变质岩:已有岩石(火成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应力变化及化学流体等内动力作用

下,成分、结构、构造等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所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20%。

◇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固体状态下,一般未经过熔融过程。

◇变质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介于地表的沉积作用及岩石的熔融作用之间。

3、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关系

互相过渡: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混合岩与火成岩;沉积岩与低级变质岩。

火成岩经风化沉积或变质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变质岩;

互相转换:沉积岩经变质改造或进一步的重熔作用,可形成变质岩或火成岩;

变质岩经风化沉积或重熔作用,可形成沉积岩或火成岩。

3楼

第二篇火成岩(Igneous rocks)

二、岩浆及岩浆作用

一、岩浆

1、岩浆的定义: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的高温、粘稠熔融体,以硅酸盐成分为主,含有挥发分及少量固体。有以下两层含义:

1)岩浆产生的部位、性状和成分;

2)岩浆的基本特点:具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具有流动性。

2、影响岩浆粘度的因素(包括→成分、粘度、挥发分、温度、压力)

2.1 岩浆的成分

△SiO2、Al2O3、Cr2O3含量高,岩浆粘度增加;

△Ca、Mg、Fe、K、Na、OH-含量高,粘度低。

2.2 温度:温度增高,粘度显著减小,流动性增加。

例如→相同成分相同密度的酸性岩浆,有些喷出地表形成流纹岩,有些形成呈花岗岩侵入体,原因之一是前者温度高,因而导致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大。

2.3 压力:压力对粘度的影响较小;

例如→压力从1巴增高至30仟巴,粘度仅增大1/10。

2.4 挥发分:一般挥发分含量增加,岩浆粘度降低。

主要为H2O,溶于硅酸盐熔体时,羟基代替硅氧四面体中的共用氧,使阳离子与共用氧断开,出现了更多的[SiO4]4-单体,从而减弱了硅氧四面体之间的聚合程度,岩浆的粘度也随之下降。

3、岩浆的温度

起源较浅的低温酸性岩浆往往形成中深成花岗岩体,而来源较深的高温(过热)酸性岩浆则可喷出地表形成熔岩。目前技术条件下直接测定的现代火山岩浆的温度如:

基性玄武岩岩浆:1100-1250 ℃

安山质岩浆:900-1100 ℃

流纹质岩浆:700-900 ℃

1)从基性岩岩浆到酸性岩浆,温度降低;

2)不同岩浆源区,要求的部分熔融温度有很大的差异;

3)岩浆的温度对岩浆的活动性有很大的影响。

4、岩浆中的挥发分

⑴挥发分:CO2, CH4, NH3, H2, HCl, HF, H2S, SO2, P2O5 和H2O等。其中H2O最丰富占99%

⑵挥发分对岩浆作用的影响:

①岩浆的喷出方式;

挥发分聚集时,在近地表处会强烈膨胀,使岩浆爆裂成火山灰,导致火山强烈爆发。

②岩浆结晶的温度;

挥发分含量高结晶温度下降,挥发分迅速从岩浆中逸出后,岩浆会快速结晶,其中的晶体数量也随之加多。

⑶了解挥发分的类型及含量的途径:1)从现代火山喷发的气体中取得;2)通过岩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获得。

补充→矿物分离结晶的顺序-鲍文(Bowen,1928)反应系列

5、岩浆演化的方式(岩浆分异、同化、混合作用)

5.1分异作用:原来成分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的情况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产生不同组分的火成岩的作用。

? △未发生相分离:扩散作用、熔离作用;

? △结晶相和流体相分离:分离结晶作用、气体搬运作用。

5.2同化混染作用: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及捕虏体,或与其发生反应,而使岩浆的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当熔化或溶解较彻底时为同化作用;不彻底时可有未熔物质的残留称混染作用5.3岩浆混合作用:两种不同成分的岩浆以不同的比例混合,产生一系列过渡类型岩浆。

三、火成岩的产状、结构和构造

一、火成岩的野外特征

1.侵入岩的野外产状(注意看构造识产状,看颜色识岩性)

◇整合侵入体: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包括岩盆、岩盖〔又称岩盘〕、岩床〔又称岩席〕、岩鞍。

◇不整合侵入体:侵入体切割围岩片理、层理,接触面产状与围岩片理和层理产状不一致;

包括岩墙、岩脉、岩株、岩基。

二、火成岩的结构

结构的概念: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的形态、自形程度和矿

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结构分类的依据:结晶程度、矿物的自形程度、矿物颗粒的大小、矿物颗粒之间的

相互关系、矿物的排列方式。

2.1 依据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

1)显晶质结构:肉眼能够分辨矿物颗粒

粗粒结构:d > 5mm

中粒结构:d = 2~5mm

细粒结构:d = 0.2(0.1)~ 2mm

微粒结构: d = 0.02(0.01)~ 0.2 (0.1) mm

※ d=1~3cm的矿物称为巨晶: d > 3cm的矿物称为伟晶

2)隐晶质结构:肉眼不能够分辨矿物颗粒(d <0.02mm)

2.2 依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

♀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似斑状结构:岩石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粒组成,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世代的产物。(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斑晶与基质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颗粒呈斑点状镶嵌在细小的隐晶质或玻璃质的基质中。(补充→斑晶:大颗粒基质:细小的隐晶质及玻璃质)

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

斑状结构→ ←不等粒结构

斑晶的变化: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结构类型,斑晶一般在深处(岩浆房)或上升过程中晶出的,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

☆熔蚀结构:因压力降低使斑晶矿物的熔点降低,或因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升高等,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

☆暗化边结构:含挥发分的斑晶(角闪石、黑云母等),因低压、高温氧化、脱水等原因,在斑晶的边部出现不透明的边缘(一般由磁铁矿及高温无水的透长石、白榴石、橄榄石、辉石等集合体组成)。

☆细晶结构

由细粒它形的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细粒它形粒状结构。在手标本上,断口常呈细砂糖状。

2.3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晶形完好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结构:

①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自己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的晶面所包围的自形晶。说明岩浆中矿物结晶中心少,结晶时间长,有足够的空间,或者矿物结晶能力强。

②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的形态。

③它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找不到完整规则的晶面。结晶中心较多,矿物颗粒几乎同时结晶,没有足够的结晶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形成的。

2.4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矿物与玻璃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常见结构有:条纹结构、文象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填隙 (间) 结构等。

☆条纹结构

即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正条纹结构指主晶为钾长石;反条纹结构指主晶为钠长石。

☆文象结构

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象形文字)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镜下才能见到的叫显微文象结构。成因:文象结构是长石和石英在共结点同时结晶形成的。

☆蠕虫结构

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或指状的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其中石英的消光位一致。

成因:固溶体分离和交代(交代是指斜长石交代钾长石,使多余的SiO2析出,生成蠕虫状石英,被包裹于斜长石中)。

☆反应边结构

早生成的矿物或捕掳晶,与岩浆发生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矿物的边缘形成一种新矿物,完全或部分包围早结晶的矿物。常见的类型有橄榄石的辉石反应边,辉石的角闪石、黑云母反应边。

☆环带结构

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不同的组成而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斜长石中常见。

☆包含结构(又称嵌晶结构)

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含较小的另一种矿物颗粒。被包裹的矿物结晶较早,而包裹它的矿物结晶较晚,可作为分析岩浆中矿物结晶顺序的证据。

☆填隙(间) 结构

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充填于微晶斜长石粒间空隙形成的结构。见于浅成相或喷出相火山岩基质。玻基斑状结构:基质全为火山玻璃;玻璃质结构→斑晶少于5%

间粒结构:充填物均为粒状矿物;

间隐结构: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

间粒间隐结构:二者的过渡类型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半自形-它形粒状。辉长岩典型结构。

☆辉绿结构:自形晶斜长石之间形成近三角形空隙,其中充填单个的它形辉石颗粒。浅成基性侵入岩(辉绿岩)中的典型结构。

☆二长结构:斜长石和碱性长石含量相近,斜长石自形程度好,为自形—半自形,它形钾长石充填在斜长石间隙中。

☆安山结构(玻晶或玻基交织结构):岩石的基质中斜长石微晶呈杂乱-半定向排列,微晶之间有较多的玻璃质或隐晶质充填。

☆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

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高,长石次之,石英呈它形充填在不规则的空隙中。

2.5岩石中矿物的排列方式(主要有3种)

☆交织结构喷出岩基质中的斜长石微晶呈交织状或半平行排列。

☆玻晶交织结构:基质中玻璃质含量明显;在安山岩中常见,又称安山结构。

☆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石微晶呈平行排列。

三、火成岩构造

构造的定义: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与其它组成部分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常见的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层状构造或带状构造,斑杂构造,面理构造、线理构造,球状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流动构造,柱状节理构造,枕状构造。

四、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4.1 SiO2

SiO2含量高:酸性程度高、酸度大、或者基性程度低;SiO2含量低:酸度小、基性程度高。火成岩酸性程度和基性程度的划分 (Bi指黑云母) :

超基性岩:SiO2 < 45%,主矿为橄榄石和辉石,主岩为苦橄岩/ 橄榄岩,色率>90

基性岩:SiO2 45~53%,主矿为辉石与基性斜长石,主岩为玄武岩/ 辉长岩,色率40~90

中性岩:SiO253~66%,主矿为角闪石与中性斜长石,主岩为安山岩/ 闪长岩,色率15~40

酸性岩:SiO2 > 66%,主矿为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石英,主岩为流纹岩/ 花岗岩,色率< 15

&(主矿指主要矿物,主岩指主要岩类,中性岩含暗色矿物少,酸性岩含暗色矿物多为Bi)

4.2 Na2O + K2O

1) 里特曼(组合)指数(δ)δ= (K2O+Na2O)2/(SiO2 – 43)(wt%),钙碱性岩(δ< 3.3)

碱性岩(δ= 3.3~9);过碱性岩(δ> 9)。

2)SiO2 - Na2O+K2O图解(见右图)

火成岩分类:◇亚碱性系列(S)(可分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性系列)

◇碱性系列(A)

6楼

例如:S型花岗岩:一般具 K2O/Na2O>1;

M型或I型花岗岩:K2O/Na2O<1。

K2O/Na2O比值是火成岩研究的一个重要参数。

五、矿物成分

5.1矿物组成

♀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统称;

火成岩中最主要的造岩矿物有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云母类、碱性长石类、斜

长石类、似长石类和石英类等。火成岩中常见的矿物只有20多种。

♀主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多、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次要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

♀副矿物:在岩石中含量很少,在一般岩石分类命名中不起作用的矿物。

5.2化学成分分类

☆硅铝矿物:

矿物中SiO2与Al2O3的含量较高,不含FeO和MgO,包括石英类、长石类及似长石类。

☆镁铁矿物:

矿物中FeO、MgO的含量较高,有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

5.2.1对应的按矿物颜色的分类:

◇浅色矿物:颜色较浅的矿物,如白色、灰色和无色,与硅铝矿物相对应。

◇暗色矿物:颜色较深的矿物,如黑色、绿色、褐色、蓝色等,与镁铁矿物相对应。有些富含Na2O的暗色矿物称之为碱性暗色矿物,如霓石、钠闪石、星叶石等。

5.2.2色率(暗色矿物在火成岩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数))及其意义

浅色岩:色率在0~30间,习惯上把花岗岩、正长岩等浅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称为浅色岩。

暗色岩:色率在60~100间,以暗色矿物占优势的岩石。如橄榄岩、辉长岩等。

色率随岩石酸度变化的大致情况:超基性岩:色率>90;基性岩:色率=40-90;中性岩:色率=15-40;酸性岩:色率<15。

五、超镁铁质及镁铁质杂岩

1、超镁铁岩

2、镁铁质岩类(钙碱性系列→如辉长岩;碱性系列→如碱性辉长岩)

2.1 辉长岩类(钙碱系列)

主要组成:辉石,基性斜长石(拉长石或培长石)

主要结构:辉长结构辉绿结构包橄结构反应边结构

主要种属:辉长岩、辉绿岩、斜长岩

2.2 碱性辉长岩类(碱性辉长岩)

六、镁铁质火山岩→玄武岩及相关岩

镁铁质火山岩:主要是玄武岩,化学成分与辉长岩相当

相关岩类:超镁铁质火山岩,如苦橄岩、科马提岩和麦美其岩等

1、常见种属

1.1 亚碱性系列

钙碱性玄武岩:一般K2O、Na2O偏高而CaO、FeOT和MgO较低, Al2O3较高,当Al2O3 >16-17%时,称为高铝玄武岩。

拉斑玄武岩:相对钙碱性的玄武岩贫碱、尤其是贫K2O,低TiO2。FeOT /MgO 的比值具随SiO2 增加的趋势。大洋拉斑玄武岩:MgO、CaO 稍富,显著低K2O(K2O<0.3%),Na/K(>10)高;

大陆拉斑玄武岩:SiO2 稍富,相对富K2O、贫Na2O,Na/K(在1.1-3.5 间)比值低;

岛弧拉班玄武岩:既贫钾又贫钠,且以贫TiO2为特征;

◇按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划分:拉斑玄武岩、高铝玄武岩、粗玄岩、玻基玄武岩、细碧岩

1.2 碱性系列:碱玄岩、碧玄岩

1.3 钾玄岩系列:钾玄岩

2、相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苦橄岩、麦美奇岩(即玻基纯橄岩)、科马提岩

七、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类

1、中酸性熔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

相关岩石:粗面岩(与正长岩成分对应的喷出岩)。

2.火山碎屑的类型及特征

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碎屑物分为“三屑”

2.1岩屑:喷出时是完全凝固的刚性(不可塑)固态物质,呈棱角状。也可能喷出时尚未完全固结,在空中飞行时旋转、碰撞,降落堆积时溅落和压扁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

2.2晶屑:矿物晶体的碎屑;多源自岩浆中析出的晶体,也可源于早形成的粗粒结晶的岩石。

(最常见的晶屑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其次是黑云母、角闪石。)

2.3玻屑:气泡化的岩浆气孔壁爆碎的产物,喷发时多尚未完全凝固,可分为半塑性和塑性。

3、火山碎屑岩: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方式固结而成的岩石。

☆火山碎屑岩定量粒级分类

1-凝灰岩;2-角砾凝灰岩;3-集块凝灰岩;4-火山角砾岩;5-集块角砾岩; 6-角砾集块岩;7-集块岩

◇按岩石中主要碎屑(一般大于50%)的粒度可分为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砾角砾岩和凝灰岩等类型。

☆凝灰岩中“三屑”命名图

1-玻屑凝灰岩;2-晶屑凝灰岩;3-岩屑凝灰岩;4-晶玻屑凝灰岩;5-岩玻屑凝灰岩;6-晶岩屑凝灰岩;7-复屑凝灰岩

八、花岗质岩及相关岩类

1常见花岗岩种属

1.1花岗岩

花岗岩(狭义):酸性侵入岩,SiO2>66%,石英大于20%,主要矿物为石英、碱性长石。

花岗岩类(长英质岩类):SiO2 含量>53%、石英含量>5%,主要组成矿物仍为长石和石英。

花岗岩类岩石(广义):一般指花岗岩及与花岗岩具密切共生关系、矿物成分以石英(>5%)和长石为主的中性侵入岩(钙碱性岩类及部分钙碱性-碱性岩类的岩石)。

1.2闪长岩:石英<5% ,暗色矿物20-35%,长石类矿物主要为中性斜长石(中长石),常具环带结构;不含或仅含少量碱性长石;最常见暗色矿物角闪石,也有以黑云母或辉石为主者。

1.3正长岩:浅色矿物主要为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可含少量石英或似长石(霞石、方钠石等,与石英不共生),分别出现在钙碱性岩和碱性岩中。暗色矿物主要是角闪石、辉石及黑云母。

细晶岩与伟晶岩(见课件)(火成岩中所对应的侵入岩和喷出岩请自己归纳)

九、金伯利岩、煌斑岩、碳酸岩及其它硅不饱和的岩石(见课件)

另外(区分如闪长玢岩与花岗斑岩等,可依据以下规律鉴别)

玢岩:岩石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斜长石及暗色矿物,主要见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

斑岩:岩石中的斑晶矿物主要是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主要见于酸性岩、碱性岩。

第三篇沉积岩(Sedimentary petrology)

一、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一般特征

1、概述

沉积岩:在表生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介质的搬运,再经各种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松散沉积物,在逐渐被埋藏过程中又经胶结和成岩改造成的岩石。

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见课件)

2.1沉积物的来源

◇组成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四种:

陆源物质—母岩风化的产物

生物源物质—生物残骸和有机质

深源物质—火山碎屑和深部卤水

宇宙物质—陨石

其中,母岩风化产物按其性质可分为三种类型:

☆(它们构成了最常见的三类沉积岩的基本物质→陆源碎屑岩、泥质岩、内源沉积岩)

①碎屑物质:未遭受分解的矿物碎屑和岩石碎屑

②不溶残积物:母岩分解过程新生成的不溶物质,如粘土和氧化物等

③溶解物质:以溶解状态被带走。如钾、钠、钙等。

2.2沉积物的搬运作用

2.2.1碎屑颗粒的机械搬运和沉积

牵引流:水流、波浪、空气;重力流:浊流、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沉积物流

a.流水的机械搬运和沉积作用,搬运方式为

推移搬运:滚动搬运或推移载荷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或悬浮载荷

跳跃搬运:介于前二者之间

2.2.2化学物质的搬运和沉积

2.2.3生物的搬运和沉积

3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

3.1矿物类型:从矿物的“生成”的角度出发,沉积岩中的矿物分为“它生矿物”和“自生矿物”。

它生矿物(继承矿物):从母岩继承来的矿物,即在沉积岩形成作用开始之前就已经生成或已经存在的矿物。其继承来源为陆源碎屑矿物、火山碎屑矿物和宇宙物质。主要的它生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

自生矿物:在沉积岩的沉积和成岩过程中,以化学或生物化学方式新生成的矿物。或者说是由所赋存的沉积岩自己生成的矿物。常见的典型自生矿物有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玉髓、海绿石、石膏、铁锰氧化物或其水化物等。

3.2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直接反映了沉积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可分为:

◇继承色→主要由陆源碎屑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

◇自生色→主要由自生矿物显现出来的颜色。

①白色或浅灰白色:岩石不含有机质、构成矿物基本上都是无色透明矿物。如纯净的高岭石、蒙脱石粘土岩、钙质石英砂岩、结晶灰岩等。

②红、紫红、褐或黄色:岩石含高铁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其含量低至百分之几即有很强的致色效果)。如深海硅质岩、长石砂岩等,可指示氧化条件,但并非一定是暴露条件。

③灰、深灰或黑色:岩石含有机质或弥散状低铁硫化物(如黄铁矿、白铁矿)微粒,可指示还原条件,如黑色页岩、炭质泥岩等。

④绿色—绿灰色:一般由海绿石、绿泥石等矿物造成。这类矿物中的铁离子有Fe2+和Fe3+两种价态,如海绿石石英砂岩可代表弱氧化或弱还原条件。

4、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

4.1结构

泥状结构:细小的粘土矿物(粒度一般<0.005mm)构成粘土岩后所形成的岩石结构。

生物结构:直接由生物遗体构成,在某些生物灰岩、硅质岩中出现。

碎屑结构:就是由母岩机械风化产生的碎屑进入沉积物后被胶结起来所形成的岩石结构,为砾岩、砂岩所特有。晶粒结构:是指由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从溶液中沉淀的晶粒或成岩后生作用中重结晶形成的晶粒所构成的岩石结构,主要在石灰岩、白云岩、硅质岩中发育。

4.2构造

4.1层理: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现象。是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变化而显示出的成层现象。

◇描述层理的基本术语:纹层(细层);层系;层系组;层系界面;

♀纹层:层理中可以划分出来的最小层状单元,是组成层理的最基本最小的单元。纹层内无任何肉眼可见的层。♀层系:由一组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型纹层叠置而成。也可不含纹层而只显示粒度的渐变特征。

♀层系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岩性、成分、结构上基本一致的或成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置而成,期间没有明显间断。

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细层呈直线状且相互平行,并都与层面一致。但二者形成的水动力条不同。水平层理主要主要产于细碎屑岩和灰岩中(低能环境);平行层理主要产于砂岩中。

粒序层理(递变层理):层理中的颗粒粒度在垂向上连续递变,无任何内部纹层或纹理显示。

叠层构造: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藻类、或细菌等在固定基底上周期性繁殖成的纹层状构造。

鸟眼构造:指细粒沉积岩中成群或单个出现的、一般为几毫米大小的鸟眼状孔隙被亮晶方解

石或石膏等胶结物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

生物扰动构造:由动物的机械行为(同沉积的爬行、沉积后的挖掘等等)使松软沉积物原有

的沉积特征、特别是原有的构造特征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无定形构造。

6沉积岩的分类

二、化学风化和风化中矿物的稳定性

三、沉积作用和沉积物

1.物理沉积作用和碎屑沉积物

1.1牵引流:低粘度、低密度。一般的河流、海(湖)的波浪流、沿岸流、潮汐流等均属于牵引流。其搬运机制是流体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

1.2颗粒被水流牵引时的搬运方式:

①滚(挪)动:粒径>2mm 的碎屑物在牵引流底部,以滚的方式向前挪动,如:砾;

②跳跃:粒径为2-0.05mm 的细碎屑物,在牵引流底部时跳时落,如砂;

③悬浮:粒径为0.05-0.005mm 的细碎屑物, 起动后浮在水中很难下沉,如粉砂;

当粒径<0.005mm的颗粒,易于悬浮,并可能向胶体转化,如泥质。

1.3控制颗粒搬运方式的主要因素

总体受水流牵引力大小的控制,还有流速(或流态),颗粒的大小、密度和形态等因素。

1.4碎屑沉积物的碎屑结构

碎屑结构:在一定动力条件下共生在一起的碎屑颗粒所具有的内在形貌特征的总和。

☆粒度:中粒状碎屑的粗细程度。(很重要,尤其是砂的细分,见课本P174)

☆分选度: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流体在沉积作用中对粒度累积分异强度的衡量指标。

分选好:一个粒级颗粒达75%以上;

分选中等:一个粒级颗粒为75-50%;

分选差:一个粒级颗粒未超过50%,多级别颗粒共存。

☆圆度:颗粒棱角磨蚀的程度,棱角状、次棱角状、次圆状、圆状(镜下或标本上观察)等。

☆球度:颗粒度按近于球体的程度,分为:圆球体、扁球体、椭球体、长扁球体等。

☆支撑类型:基质和颗粒的充填关系——可反映流体类型和环境的动力条件等特征。

◇杂基:与砂或砂级以上颗粒共生的细粉砂和泥级颗粒;泥级颗粒更多时也称泥基。

◇砂基:与砾石颗粒共生的粒度明显不连续的砂级颗粒。

①颗粒支撑:碎屑颗粒直接堆垒起来搭成颗粒格架、彼此相互接触,而基质充填在颗粒之间、含量很少,可同时形成粒间孔。

②基质支撑:基质和较大颗粒共同搭接形成沉积物格架,基质含量高,颗粒充填在基质

之间、被基质隔开而“漂浮”在基质背景中。

③过渡支撑:基质含量相对适中,部分颗粒互相接触,另一部分被基质隔开。

☆孔隙: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未被固态物质占据的空间。

四、成岩作用

1、它生沉积岩(陆源碎屑岩)的基本组成:碎屑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和孔隙。

碎屑颗粒:碎屑岩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整个岩石的50%以上,并决定岩石的基本性质。

杂基:由机械沉积作用形成的细粒物质,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

胶结物:是对颗粒起胶结作用的化学沉淀物。

孔隙: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占据的部分,孔隙可以是原生的,也可以是后期形成的。

2、主要成岩作用及作用特点

胶结类型:碎屑和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⑴ 基底式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间不相接触呈飘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

⑵ 接触式胶结:颗粒之间彼此接触,胶结物只分布在颗粒之间的接触点附近;胶结物含量很少, 颗粒之间的孔隙较发育。

⑶ 孔隙式胶结:颗粒构成支架,颗粒之间多呈点状接触。胶结物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孔隙中,含量少。形成于晚期成岩阶段。

⑷ 镶嵌式胶结:颗粒之间因压溶而多呈面接触、凸凹接触或缝合线接触。

⑸ 悬挂式胶结:胶结物和它附着(或胶结)的颗粒具有相对一致的方位性。

♂加大边结构(共轴增生状结构):胶结物与被胶结颗粒的成分相同、晶格连续,就好像被胶结颗粒向着粒间边缘向外加大一样。

五、它生沉积岩类

1 概述

2粗碎屑岩

即砾岩、角砾岩和沉积混杂岩,砾级碎屑体积分数占30%以上的沉积岩。

3(中)碎屑岩

即砂岩,砂岩是砂级陆源碎屑体积分数高于 50%、砾级低于30%的沉积岩。

3.1按主要粒度分类

3.2砂岩按基质含量分类

①净砂岩(Arenite,砂岩):基质含量<15%,结构成熟度相对高。

②杂砂岩(Wacke,瓦克岩):基质含量>15%,结构成熟度相对低。

3.3按砂岩的成分分类

除去填隙物,按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相对百分比,分别对净砂岩和杂砂岩进行分类。

通常根据碎屑的化学稳定性分为三个端元成分:(三单元四组分)

Q端元为单晶石英; R端元为岩屑 F端元为单晶长石

1-石英砂岩

2-长石石英砂岩

3-岩屑石英砂岩

4-长石砂岩

5-岩屑长石

6-长石岩屑砂岩

7-岩屑砂岩

注:当杂基的含量大于15%时,要参与定名!

4细碎屑岩

☆即粉砂岩,粉砂岩是粒度0.05-0.005mm之间的颗粒含量占碎屑颗粒50%以上的碎屑岩。

☆即泥质岩,泥级质点(主要指粘土矿物)体积分数超过50%的沉积岩。

黄土:一种未固结至半固结的粉砂岩,浅黄色、褐色或红色呈土状,是一种半固结多孔粉砂。

六、自生沉积岩类

1、碳酸盐岩

定义:自生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超过50%的沉积岩类称碳酸盐岩。自生碳酸盐矿物中若一半以上为方解石称石灰岩,若一半以上为白云石称白云岩。

2、硅质岩

定义:由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及某种火山作用形成的富含SiO2(> 50 %)的沉积岩称硅质岩,欧美国家或国际上则多统称为燧石岩。

3、其它自生沉积岩类

①磷质岩:磷块岩和磷质岩的泛称,磷酸盐矿物体积含量大于20%的沉积岩。

②铁质岩:是富铁岩。有经济价值的铁沉积岩、铁质沉积岩、含铁沉积岩,称为沉积铁矿。

③铝质土岩:由富含氢氧化铝矿物组成的沉积岩;如果铝土岩中A12O3的含量(ω%)大于40%,其A12O3:Si O2>2:1,则称为铝土矿。

④蒸发岩:在强烈蒸发条件下,海盆或湖盆水体因盐分逐渐浓缩以至发生沉淀,这种由于蒸发作用以化学沉淀方式而形成的易溶盐类矿物占50%以上的沉积岩。

11楼第四篇变质岩

一变质作用

1、变质作用的概念: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变化,促使地壳中已经形成的矿物群体(岩石和矿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的变化,有时伴有化学成分的变化,在特殊条件下,可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这些作用的总和称之为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是一个基本保持固体状态下的转变过程,主要包括变质结晶、变形和变质分异作用等。

注意两种过渡的状态:在高级变质中可出现部分熔融,可以划在岩浆作用范畴;在很低级变质(埋藏变质)中还可出现压实作用,则主要属于沉积成岩作用范畴。

2、变质岩: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改变、物理化学条件也随之变化,致使固态岩石在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方面遭受改造而变化成新的岩石。其形成与地壳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二变质作用机制(“方式”):⑴重结晶⑵交代

1、重结晶作用(recrystallization)

(1)重结晶作用:岩石在基本保持固体状态的条件下,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矿物的过程。(2)基本特征: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外,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

(3)分类:①静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低应变区或应力消失以后, 是在没有应力或应力较弱的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形成的矿物近等轴粒状,无定向组构,同种矿物之间往往发育三边平衡结构。

②动态重结晶:一般发生在强应变区, 是在有较强应力作用条件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一般具有定向构造。

2、交代作用(metasomatism或replacement)

(1)交代作用:在变质条件下,由于变质岩以外物质的带入和原岩物质的带出,而造成的岩石中一种矿物被另一种化学成分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即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的带入带出,使岩石总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2)基本特征:在交代过程中岩石体积保持不变(开放系统)。尽管岩石基本处于固态,但以H2O和CO2为主的流体流体的存在是必要条件。交代作用产物有混合岩、矽卡岩、气热变质岩等。

(3)活动组分(mobile components):可以在系统中带入、带出的组分。流体相是完全活动组分。活性组分

的迁移方式:①渗透(infiltration):裂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压力差。②扩散(diffusion):粒间孔隙溶液中组分迁移,驱动力为浓度差。

(4)变质作用的化学分类(chemical classification):

①等化学变质作用(is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除了H2O、CO2等挥发分以及Fe的价态变化外,总的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视为封闭系统。

②异化学变质作用(allochemical metamorphism):变质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除H2O、CO2等挥发分外,其它组分也发生变化。岩石系统是开放系统,伴随交代作用,K+、Na+、Ca2+、Mg2+、Si4+等金属阳离子成为活动组分可带入带出。

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无组分带入带出有组分带入带出

矿物成分可不变矿物成分改变

岩石总化学成分不变岩石总化学成分改变

体积改变体积不变

三、影响变质作用因素

a.地质环境条件是控制变质作用发生的根本因素,如:大地构造位置(岛弧、海沟、洋中脊等)、构造过程(沉降、隆升等)、岩浆作用等。

b.地质环境条件最终都会以物理化学因素的体现在变质作用过程中,主要包括:温度T、压力P、流体x、时间t、偏应力(应力)等。

12楼⒈温度T

⑴温度范围:200-800℃,超高压可达1000℃。

Mus+Q→Or+Sill+H2O(T>650℃,P<3.5kb)

⑵温度是变质作用的主导因素:可导致重结晶、变质反应、混合岩化;增加流体活性;改变岩石变形性质等。

⑶ 生热原因: 岩浆;深部热流;地壳放射热;机械摩擦;地热增温(正常情况25-30℃/km)。(4)温度因素影响表现

①T升高有利于吸热反应,T降低反应向放热方向进行;

②大大加快变质反应速率和晶体生长;

③T升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

④T升高产生脱水、脱碳酸等化学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

⑤T升高还可导致部分熔融而发生混合岩化。

⒉压力P

(1)静压力(负荷压力):热力学上的压力P是各向相等的静水压力(hydrostatic pressure),影响矿物的相平衡。压力增加,有利于体积缩小的反应,形成高密度矿物组合。在35km范围内与深度关系为0.029GPa/km。压力的标准国际单位为Pa(帕斯卡),地质上也常用bar(巴)和Kbar(103bar):1GPa=109Pa; 1bar=105Pa; 1Kbar=0.1GPa

流体压力:岩石系统中常存在少量的流体相,它们所具有的内压称流体压力。

(2)对变质作用的影响分两种情况:

①流体压力与静压力相等:流体压力不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②流体压力与静压力不相等:流体压力则构成独立的控制因素。

压力范围:动力变质作用和接触变质作用多在5km 范围内,压力低于0.1GPa;区域变质作用深度大于5km,压力高于0.1GPa;按压力大小分为不同的压力型(低压、中压、高压、超高压)。

作用形式:①控制变质反应方向,影响变质反应温度;②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小、密度大的矿物;③改变岩石的熔点。

Ca[CO3]+SiO2 → CaSiO3+CO2↑

P=105Pa,T=470℃;P=108pa,T=670℃。

(3)压力类型

①负荷压力(Pl):来自上覆岩石;作用于矿物颗粒边界,使颗粒结合在一起

②定向压力(σ):来自构造运动;如垂直直应力、侧向直应力等。

③流体压力(Pf):来自粒间孔隙流体。

总压力 P = Pl + 构造超压 + 流体超压

⒊流体x(Fluid composition )

(1)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作用:

①变质作用中流体起溶剂和媒介(载体)作用。在没有流体参予的干系统中,反应难以发生或难以反应完全。

②可控制变质反应方向。例如:Cc+Q ?Wo+CO2

③可降低岩石熔点,如长英质岩:无水950℃,含水640℃

④ 变质反应的催化剂。例如:铁橄榄石的合成实验:2MgO+SiO2?Mg2SiO4,该反应在干体系1000℃条件下,须时近四天,只有26%转化;在湿体系460℃条件下,只须时间几分钟,就全部转化。

(2)对整个岩石圈来说,变质作用中的流体最主要是CO2、H2O等。流体在较高温压条件下,具有较大的活性,对变质作用的进行有很大影响。

(3)变质作用过程中存在流体相的证据:变质岩中存在含H2O矿物(云母、角闪石等)、碳酸盐矿物及这些矿物的包裹体,特别是流体包裹体。

①制约变质作用中大量有流体相参加的反应;

e.g. 对脱水反应和脱碳酸反应,流体xH2O的增加(xCO2减少),反应将向xH2O减少、xCO2增加的方向进行,即阻碍脱水反应而促进脱CO2反应进行。提高脱水反应温度、降低脱CO2反应温度。相反,则将促进脱水反应而阻碍脱CO2反应进行。

②促进交代作用以及成矿作用的发生;

流体中可溶解K、Na、Ca、Si等造岩组分以及Fe、Cu、Ag等成矿组分,在开放系统条件下,岩石在流体作用下发生元素带入带出与环境发生物质交换,造成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并可形成矿床。

变质作用中流体的主要来源:

①原岩中的流体:主要是沉积岩的孔隙流体,在埋藏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②海水:在洋底变质和俯冲带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③变质流体:变质过程中可产生脱流体反应,广泛出现在各类变质环境。

④岩浆流体:在接触变质和交代变质中起重要作用。

⑤深源流体:主要来自地幔放气作用,高级变质流体相的主要来源

4、时间t

变质作用时间因素的两重含义:

⑴变质作用发生的地质年代:由于地球发展的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决定了不同时代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

⑵一次变质作用自始至终经历时间:不同时间变质作用的特点不同。当变质作用P、T条件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就构成了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各种因素的关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⑴温度: 一般是最重要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⑵压力: 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⑶应力:不是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⑷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的前提。

16楼七、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征

⒈变质岩的结构特征

⑴概念:变质岩中矿物晶体的粒度(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形态、自形程度以及矿物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⑵按成因分四类:

①变余结构②变晶结构

③变形结构④交代结构

变晶结构与结晶结构的区别:

⑴变晶结构的岩石为全晶质,没有非晶质组分。

⑵同一时代矿物没有明显的先后结晶顺序,相对自形程度不定。

⑶变斑晶的形成一般稍晚于基质矿物的,故变斑晶中常有大量基质矿物包体。

⑷柱状、片状及放射状矿物发育,切其延展性大,常定向排列,矿物变形现象也较普遍。

2、主要类型:

⑴变晶结构(blastic texture):变晶(变质结晶产生的变质矿物,blast)的形状、大小以及相互关系。一般自形程度较差、粒度较细、包裹体多、常见反应现象、常具有定向性等。是变质岩中最普遍的结构类型。

变质结晶作用在岩石基本保持固体的状态下进行,晶体生长是不自由的,不像在熔浆或溶液中那样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固态化学反应不像熔浆中和溶液中那样容易反应完全;往往有偏应力参与。

⑴变晶结构:依据“变晶粒度、自形程度、形状、包裹关系”可有不同的分类。

虽然晶体自形程度、相对大小、包裹关系可用来判别火成岩中的结晶先后关系,但一般不能用来判断变晶的先后关系。变晶的自形程度、相对大小甚至包裹关系取决于晶体在固体状态下形成自形晶的能力(成面能form energy)和生长速度。判断变晶先后要靠变晶之间的反应关系研究,部分情况下变晶的包裹关系也反映变晶的先后关系。

变晶系(crystalloblastic series):区域变质岩中按照矿物在固态生长条件下结晶形成完成好晶面的相对能力,自大至小排出的经验性顺序。

如:结晶片岩中的变晶系:榍石、金红石、赤铁矿、钛铁矿、磁铁矿、石榴子石、电气石、十字石、蓝晶石、夕线石、硬绿泥石、钠长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堇青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如:硅酸盐矿物变晶系:

①岛状硅酸盐:榍石、石榴子石、十字石、蓝晶石等

②链状硅酸盐:夕线石、辉石类、角闪石类

③层状硅酸盐:云母族、绿泥石族、滑石、硬绿泥石等

④架状硅酸盐:石英、长石,以及堇青石(环状硅酸盐)

位于变晶系前面的矿物,如Gt、St、Ky,不仅易形成自形程度较好的变晶,而且往往形成粒度较大的晶体(变斑晶)。Q、长石在变晶系中的位置靠后,在变质岩中往往形成粒度小的它形变晶,很少形成变斑晶。而在火成岩中,Q、长石斑晶却很常见,这是火成岩与变质岩的一个明显差异。

(2)变晶结构的类型:

①按变晶的自形程度划分:

全自形变晶结构(idioblastic)

半自形变晶结构(hypidioblastic)

它形变晶结构(allotrioblastic)

②按变晶的粒度划分:当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粒度相差不多(同处于某一粒级范围)时,这种粒度等级的划分才有意义。

17楼粗粒变晶结构(coarse grained):粒度>2mm

中粒变晶结构(medium grained):粒度1-2mm

细粒变晶结构 (fine grained):粒度0.1-1mm

微粒变晶结构(micrograined):粒度<0.1mm

③按变晶粒度的相对大小划分:

等粒变晶结构(homogranular texture):主要变质矿物的粒度大致相近。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常见——“角岩结构”。

不等粒变晶结构(heterogranular texture):主要变质矿物的粒度不等,但粒度变化基本上是连续的。

斑状变晶结构(porphyroblastic texture):主要变质矿物粒度不等、变化不连续,在大量较细粒矿物集合体(基质)中分布有粒度特别粗大的斑状晶体(变斑晶),基质和变斑晶粒度相差悬殊。在斑状变晶结构中,基质可以是各种结构,变斑晶中也可发育其它结构类型。

④按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划分:

鳞片变晶结构(lepidoblastic texture):变晶结构以板状或叶片状矿物为主;

交叉结构或横交结构:板、片、柱状矿物为主、无定向分布;

纤状变晶结构:以针状或长柱状矿物为主;

束状结构(sheaf texture):由板状至针状矿物的发散束状集合体组成;

⑤按矿物的结晶习性和形态划分:

花岗变晶结构(granoblastic texture):变晶主要为等轴、近等轴状颗粒。

a.花岗变晶多边形结构:颗粒边界呈直线状或微弯状,在高级变质岩中典型;

b.花岗变晶多缝合结构:颗粒边界为叶片状或锯齿状;多见于低级变质岩

⑥按变晶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包裹和交生)划分:

嵌状变晶结构(poikiloblastic texture ):大颗粒包含有细小颗粒包裹体。大颗粒称为变嵌晶(poi kilolblast)

筛状结构(sieve texture):包裹体很多,变嵌晶呈筛状;

变晶结构的命名原则:三级命名原则

整体结构?基质结构?局部交生结构

⑴岩石整体结构的命名:岩石中如果存在变斑晶,则命名为斑状变晶结构

⑵基质结构的命名,如:中细粒片状粒状变晶结构

粒度 + 次要形态 + 主要形态 + 变晶结构

⑶局部交生结构的命名,如:筛状变晶结构

局部交生结构以交生结构的具体名称命名。

(3)变形结构(deformation texture):岩石遭受变形所产生的粒度减小等结构效应。主要见于动力变质岩中。

常见类型:①碎裂结构②糜棱结构③玻璃质碎屑结构

①碎裂结构:矿物被压碎和裂开,由脆性变形作用形成。

碎斑和碎基:因压碎和裂开的强度不同,矿物分为大小两群。碎斑具不规则的破碎边缘、较多的裂隙、波状消光及边缘颗粒化等特征。碎基粒度很小,甚至是超显微的矿物粉末。

碎裂结构—碎粒较为均匀;碎斑结构—由碎斑和碎基构成

②糜棱结构:岩石在塑性状态下以显微破裂、蠕变、颗粒边界滑动、重结晶等作用形成的具糜棱叶理的定向结构。

主要特点:受到应变的碎斑分布于细粒至隐晶质基质中,基质含量50%-90%,有明显的韧性流动迹象;碎斑颗粒具显微破裂、圆化现象。矿物晶内塑性变形现象很普遍,如波状消光、亚颗粒化、扭折、机械双晶、变形纹等。

18楼③玻璃质碎屑结构:碎斑是破碎的原岩岩石或矿物碎屑,有时可见到熔蚀现象,基质为玻璃质。是高应变速率下强烈变形伴随的部分熔融的产物。

(4)变余结构(palimpsest texture)或残余结构(relict texture):变质岩中保留的原岩结构。例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和变余流纹构造等。

变余结构是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进行的不彻底,原岩中部分结构保留下来形成的,它总是与变质结构相伴生,是恢复原岩性质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变余结构或残余结构:

①与正常沉积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砾状结构、变余泥状结构。

②与火成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变余辉长-辉绿结构、变余环带结构、

变余交织结构等。

③与火山碎屑岩有关的变余结构:变余晶屑结构、变余岩屑结构、变余玻屑结构。(5)交代结构——概念:是指新生的矿物交代原有岩石中的矿物而形成的一种结构。如:交代假象结构(如黑云母被绿泥石交代,绿泥石里具有黑云母的外形)、交代残留结构和交代环状结构等。

又称反应结构(reaction texture)或不平衡结构(disequilibrium texture):变质反应或交代反应不彻底、未达到平衡时,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的现象,结构上可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

交代结构——基本特点:

①矿物颗粒的形态复杂多样,边缘多为港湾状等不规则形状;

②矿物粒度变化大;

③同种矿物的不同颗粒,甚至同一颗粒的不同部分,其成分、光性等性质变化明显,且这种变化多是渐变的;

④变斑晶中包裹物与不是交代成因的同种矿物相比,数量减少。

交代结构——按交代程度和方式分类:

①边缘交代结构:分为交代蚕食结构、交代残留结构和交代净边结构等。

②核心交代结构:交代穿孔结构和穿心交代环状结构等。

③透入交代结构:沿原有矿物中的裂隙、条纹等薄弱处进行交代作用形成。往往受薄弱带的形态所控制,常见有网环状结构、交代条纹、交代蠕英结构等。

④整体交代结构:一种矿物被另一种矿物完全取代。如交代假象结构。

交代结构——常见类型:

①港湾结构(embayed texture ):先成矿物为后成矿物代替,二者之间的边界呈港湾状。边界线尖角通常指向先成矿物。在后成矿物中可找到先成矿物的残留,且保持了与先成矿物的光性连续性。Ms被Q-Sil 交生体替代,边界呈港湾状。Q-Sil交生体中有Ms残留,Ms残留与Ms主晶之间解理连续。

②岛屿结构(island texture):反应进一步增强,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分割成孤立分散的岛屿状残留。

这些彼此分离的岛屿有一致的光性方位,暗示它们原先是同一个矿物。

③反应边(reaction rim)或冠状体(corona)结构:当后成矿物呈环状全部或部分包绕先成矿物,作为先成矿物的包边或环边。反应边可以是一种矿物,如单斜辉石的斜方辉石环边,也可以是两种以上矿物的交生体,如白云母的夕线石-石英交生体环边。

④后成合晶(symplectite):交生体呈细小蠕虫状。

⑤假象(pseudomorph):后成矿物完全或几乎完全替代先成矿物,但仍保留先成矿物外形。

假象可以是一种矿物的单晶或集合体,也可以是多个矿物的交生体或后成合晶,其中可有少量先成矿物残留。

19楼变质岩的构造特征(meta. structure)

2、变质岩构造是指岩石中各种矿物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按成因可分为变余构造和变成构造。

⑴变余构造(palimpsest structure)或残余构造(relict structure):变质作用不彻底而保留下来的原岩的构造,如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等。变余构造是恢复原岩类型的主要依据。多见于低级变质岩中,与变质构造相伴生。

⑵定向构造(directional structure):非等轴颗粒近平行排列,出现优选方位。偏应力作用下岩石变形的结

果,多垂直最大压应力方向发育。形成机制包括机械旋转、粒内滑移、优选成核、优选生长(压溶)等。如面状构造、线状构造等。

①面状构造: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面,统称为面理(foliation)。按其先后顺序以S1、S2、S3等记录,便于构造分析。变余层理是最早的S-面,记作S0。

面状构造包括变余层理、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层状(条带状)构造及眼球状构造等类型。

②板状构造(slaty structure)或板劈理(slaty cleavage):由密集的间隔平面(劈理面)显示,沿着劈理面岩石容易裂开,呈平整、光滑但光泽暗淡的板片。

③千枚状构造(phyllitic structure):细小的(多小于0.1mm)片状硅酸盐定向排列形成面理,重结晶程度比板状构造高,但肉眼仍难以识别矿物颗粒。岩石易沿面理裂开,劈开面不如板劈理面平整,但有强烈丝绢光泽(绢云母、绿泥石等片状硅酸盐矿物造成)。明显特征是存在折劈、微褶皱和扭折带。岩石中矿物已全部重结晶,细小片状(鳞片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由于矿物太细小,一般肉眼不能分辨,片理上具有绢丝光泽。

④片状构造(schistose structure):岩石重结晶程度高,面理由肉眼可识别的(粒径>0.1mm)的片、板、针、柱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而成。岩石沿面理较易裂开,但裂开面平整程度比千枚状构造差。千枚状构造和片状构造又称为片理(schistosity)。片状或柱状矿物定向且连续排列,肉眼已能分辨,(矿物粒度一般大于0.1mm),片理发育。

⑤片麻状构造(gneissose structure)或片麻理(gneissosity):岩石重结晶程度高,矿物肉眼可识别,其中粒状矿物含量高,而板片状、针柱状矿物在其中断续定向分布,岩石沿片麻理无特别强烈的裂开趋势。

⑥层状构造(layered structure, stromatic structure)或条带状构造(banded structure, banding)或成分层:不同成分、不同结构的浅色与暗色层(或透镜体)互层构成面状构造。

⑦条带状构造:由矿物颜色、成分或粒度不同集中成连续的“薄层”,它们相间产出而形成条带状构造,是定向构造之一。

⑧眼球状构造(augen structure):眼球状巨大颗粒或颗粒集合体在基质中定向分布。见于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中。

⑨糜棱状构造:由残斑和基质组成,至少发育一组面理或线理,基质很细、定向,发育眼球、拔丝、压力影、变形斑晶等显微构造现象。

类型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

可劈性易至难

劈开面平整光滑至粗糙

结晶程度矿物肉眼不可分辩矿物肉眼可分辩

其它黯淡丝绢光泽

无微褶皱、褶劈强烈丝绢光泽,微褶皱、褶劈定向且连续定向但不连续

⑵定向构造(directional structure):

线状构造:①线理(lineation):岩石中各种线状要素平行定向排列;岩石中可有不同期的线理,按先后顺序以L1、L2、L3等记录。

①拉伸线理(stretching lineation):由针、柱、板状矿物(角闪石等)、等轴状矿物的棒状集合体(如石英棒)、拉长的岩石碎屑或拉长的砾石等的定向排列指示拉伸方向。

②皱纹线理(crenulation lineation):面理微褶皱的枢纽的平行排列。

③交面线理(intersecton lineation):两组面理的交线。

⑶无定向构造(nondirectional structure ):颗粒无定向、随机分布。变质作用是在缺乏偏应力条件下进行,通常出现在接触热变质岩、交代变质岩、埋藏变质岩和洋底变质岩中。主要有块状构造、斑点构造、瘤状构造、角砾状构造和云染状构造等类型。

①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且均匀分布。见于接触变质岩、洋底变质岩和埋藏变质岩中。

②斑点构造(spotted structure):铁质、炭质或新生的红柱石、堇青石等矿物雏晶聚集体呈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斑点,不均匀分布在致密的基质中。

③瘤状构造(nodular structure):斑点由一两种矿物细小颗粒集合体组成。见于受轻微接触变质的泥质岩石。

④角砾状构造(breccia structure):含大的棱角状碎块为特征。见于动力变质岩和混合岩中。

⑤云染状(星云状、阴影状)构造 (nebulitic structure):浅色长英质物质(新成体)含量高,暗色变质原岩(古成体)几乎消失,仅残留有暗色矿物集中的斑点、条片或团块不均匀分布,与浅色长英质物质之间无明显界限,如星云状,有时可隐约的分辨出原岩轮廓。见于强烈混合化岩石中

20楼

3、变质的命名原则:

⒈ 矿物名称+基本名称:基本名称前矿物按“少前多后”排列,矿物间以“-”分开。

如Gt-Ch-Ms-Q片岩

⒉ 当原岩变余构造非常发育、原岩特征十分清楚时,以“变质+原岩名称”或“变+原岩名称”命名。

例如: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等

变质岩的分类原则

一级分类: 变质作用类型或变质岩

详细分类: 等化学系列(原岩成分)

等物理系列(变质条件)

变质岩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

①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片岩:具有片状构造。片状矿物>30%;粒状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25%);具有特征变质矿物。

云母片岩:矿物组成: 云母、石英、酸性斜长石及富铝特征变质矿物

岩石类型: 黑云母片岩、白云母片岩、二云母片岩。

绿片岩:矿物组成: 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角闪石、钠长石、石英

岩石类型: 绿泥片岩、阳起片岩等。

蓝闪片岩:矿物组成: 蓝闪石、钠长石、石英等

岩石类型: 蓝闪片岩、蓝闪钠长片岩等

石英片岩:矿物组成: 石英(>50%)、云母(>30%)等

岩石类型: 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等

钙质片岩:矿物组成: 透闪石、绿帘石、云母、石英等

岩石类型: 透闪绿帘片岩、绿帘透闪片岩等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矿物岩石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术语解释: 1.对称型:P18一个结晶多面体中全部对称要素的总合,称为该结晶多面体的对称型。 2.单形:P26是由对称要素联系起来的一组晶面的总合。 3.类质同象:P69晶体中某种质点被类似的质点所代替,而能保持原有晶格,只是晶格常数稍有改 变的现象,称为类质同象。 4.同质多象:P67相同的化学组分,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能形成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这种 现象称为同质多象现象。成分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几种晶体,称为该成分的同质多象变体。 5.配位数:P66在晶体结构中某质点周围与该质点直接联系的质点数,称为该质点的配位数。在离 子晶体中,与某离子联系的异号离子或分子数,即该离子的配位数。 6.二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有两个被占据, 称为二八面体结构。 7.三八面体:P172在硅氧骨干每个六方网孔范围内有三个八面体空隙,如三个空隙全被占据,称为 三八面体结构。 8.层理:P70通过成分、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垂直于沉积物表面的方向)的变化而显示的一种 层状构造。是沉积岩中最常见的一种原生构造。 9.细层:P70层理的最小单位,厚度很小,几毫米到几厘米,甚至小于1毫米,成分常常很均一。 10.岩浆矿物: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又称原生矿物,如橄榄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 石石英等。也包括部分岩浆作用晚期析出的富含挥发分的矿物,如电气石,萤石等。 他生矿物:多半是由于岩浆同化了围岩和捕虏体使其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次生矿物:在岩浆岩形成后,由于受到分化作用或岩浆期后热液蚀变作用,原生矿物发生变化所形成的新矿物,橄榄石---蛇纹石、伊丁石,辉石、角闪石-----绿泥石,钾长石-----高岭石。岩浆: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它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矿物:是自然产出且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排列有序的均匀固体。其化学成分一定并可用化学式表达。所谓自然产出是指地球中的矿物都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11.岩浆分异作用:P51分异作用是指原来均匀的岩浆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下,依靠本身的演化最终 产生不同成分的岩浆的全部作用。岩浆分异作用是其中的的一种,这种作用是岩浆结晶之前,仍处在均匀液态的情况下发生的分异作用。它可以发生在地壳深处(即深处分异),也可以发生在岩浆侵入和喷发的过程中(即就地分异)。这种分异是通过熔离、扩散、气运的作用来完成的。12.结构成熟度:又称物理成熟度(physical maturity),是指碎屑沉积物在其风化,搬运和沉积 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特征的程度。砂岩中分选性、磨圆度及粘土(杂基)含量都影响其结构成熟度,他一般随再搬运次数和搬运激励的增加而增加。砂岩的结构成熟度通常与成分成熟度协调一致。终极结构状态是指无基质,分选,磨圆都极好的的一种状态,应该是碎屑为等大球体,而且还应为颗粒支撑类型的化学胶结物填隙。即结构成熟度的高低应反映在碎屑的分选性的磨圆度上,以及粘土(或杂基)的含量上。 13.矿物成熟度: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的比例可以反映沉积环境,稳定矿物含量称为矿物的成熟度。 矿物成熟度高,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长,反映经过长时期的搬运、缓慢的堆积环境和长期处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反之,矿物成熟度低,说明外力作用的时间短,反映快速搬运、快速堆积的环境和长期处在干旱寒冷的环境。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沉积岩石学论述题总结 1、试论述沉积岩的基本类型及划分依据?(2001,第一章,P4) 答:⑴根据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的来源,首先把沉积岩分为三类: a 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 b 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 c 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土。 ⑵根据母岩风化产物的类型(碎屑物质及溶解物质)和其搬运沉积作用的不同(机械的和化学的),把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组成的沉积岩分为:①碎屑岩②化学岩其次,根据主要的结构特征即粒度,把碎屑岩分为:①砾岩②砂岩③粉砂岩④粘土岩根据主要成分特征,把化学岩分为:①碳酸盐岩②硫酸盐岩③卤化物 ④硅岩⑤其它化学岩 ⑶主要由火山碎屑组成的沉积岩为火山碎屑岩。 ⑷主要由生物遗体组成的沉积岩生物岩,根据其是否可燃分为:①可燃生物岩,如煤 ②非可燃有机岩,如珊瑚礁 2、试论述白云岩形成机理(2001,第十三章,P176) 答:⑴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主要有三种: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和混合白云化作用 ⑵蒸发泵白云化作用,发生在现代热带地区的潮上带,陆上沉积的是疏松的文石层,由于蒸发作用强烈,粒间水向上运动,海水借助毛细管作用对其进行补充,使粒间水含盐度增高。石膏首先沉淀,从而使粒间水或表层积水的Mg/Ca比率提高20:1,高镁粒间水中文石被交代,发生白云化作用。这种作用时间是准同生的。 ⑶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潮上地带形成的高Mg/Ca比率的盐水对表层沉积物白云化完成时,向下回流、渗透,穿过潮上带下伏的碳酸钙沉积物或石灰岩时,必然对它们进行白云化作。这种作用处于成岩期。 ⑷混合水白云化作用,它只是发生陆表海陆棚等缺乏蒸发环境的地带,大气水与海水混合后发生的白云化作用。混合水中,当方解石欠饱和溶解,而白云石过饱和溶解时,即发生白云石交代方解石的白云化作用。 △试从岩性特征、形成机理、形成时间及环境等方面说明毛细管浓缩作用和回流渗透作用形成的白云岩两者之间的异同?(2003、2005) 相同点:高镁钙比率的盐水所引起的白云化作用

高中通用技术会考、高考知识点总结与归纳整理(知识主干).资料

通用技术复习资料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的关系 技术是人类满足自身的需求、愿望,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1)人类需要着衣裳遮身避寒——纺织、印染、缝制技术。 (2)人类需要进食补充能量——食品烹饪加工、农作物栽培、家禽饲养技术。 (3)人类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建筑技术 (4)人类需要抵御野兽攻击和伤害——武器制造技术。 (5)人类需要出行——车、船制造技术。 (6)人类需要交往、保持联系——邮电通讯技术。 技术的作用: 保护人:提供抵抗不良环境,防止被侵害的手段和工具。 解放人:解放或延长了身体器官,拓展活动了空间,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发展人:技术促进人的精神和智力的发展,使得人的创新精神和批判能力得以提高,思维方式发生转变,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2、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容,改变社会生活方式,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具体为: (1)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对社会生产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如福特T型车的生产流水线。 (2)随着技术的发展,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从业者数量减少,第三产业从业者数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因为农业技术的发展与劳作方式的变革使农业从业人口减少。 (3)技术不仅为生产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衣食、住、行、交往、娱乐、教育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 (4)技术进步不仅带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的变化,而且渗透到军事、政治、文化各领域。 3、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1)利用技术,人类可以改造和利用自然。如:填海造田、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都江堰、荷兰的风车。 (2)人类利用技术和改造自然要有合理的尺度,要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3)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问题,但也给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清洁工艺等。 绿色产品:指在生产和生活中,不会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品的总称。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的目的性 技术总是从一定的目的出发,针对具体的问题,形成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人们的某方面的需求。例如:助听器的发明。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 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技术创新常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 3、技术的综合性 (1)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技术具有跨学科的性质,综合性是技术的内在特性。一般地,每一项技术都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多方面的知识。 (2)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科学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科学侧重认识自然,力求有所发展,科学是回答“为什么”);科学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技术侧重改造和利用自然,力求有所发明(技术是解决“怎么办”),科学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技术通过试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并实现优化。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石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2.岩浆作用:是岩浆的形成、演化及侵入、喷出和冷凝结晶最终形成火成岩的复杂过程。 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4.原生岩浆:由地幔或地壳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遭受变异的岩浆。 5.辉长结构:是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它形粒状。 6.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在不规则排列的长条状斜长石微晶间隙中,充填若干个粒状辉石和磁铁矿物的细小颗粒。 7.拉斑玄武结构:填隙物有辉石、磁铁矿物及玻璃质 8.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石微晶呈平行排列。 9.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

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 10.里特曼指数:δ=(K2O+Na2O)2/(SiO2 -43)(wt%)δ<3.3 者称为钙碱性岩,δ=3.3-9 者为碱性岩,δ>9 者为过碱性岩。 11.安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中分布较广泛的一种熔岩,常常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或呈岩流、岩穹、岩钟产出。 12.粗玄岩:结晶程度较好,为全晶质,基质具粗玄结构,具喷出产状。 13.熔蚀结构:在地下深处生成的斑晶上升到地表或浅处时,由于物化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压力降低使一些固相的熔点降低,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一度升高等,会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形成斑晶的熔蚀结构 14.包橄结构:橄榄辉石岩中,常见到大的辉石晶体内,包含有许多被溶蚀的浑圆状的小橄榄石颗粒 15.文象结构: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这些石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 16.环带结构:常见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以斜长石最常见(图3-4)。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有不同的端元组成而形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可出现An 分子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正环带,也可出现反向变化的反环带及交替变化的韵律环带。 17.镁铁矿物:矿物中FeO、MgO 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石类、辉石类、角闪石类及黑云母类。 18.蛇绿岩:蛇绿岩是代表由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辉绿岩、枕状熔岩/细碧岩和伴生沉积物--放射虫硅质岩、远洋粘土和有孔虫灰岩组成的一套

矿物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矿物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一、矿物学知识 1、矿物的分类和命名采用矿物晶体化学分类的原则与体系,按化合物类型及化学键性质将矿物分为 五大类,再根据阴历自己络离子的不同分类分为: (1)含氧盐类,包括:硅酸盐类(橄榄石、石榴石、十字石、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等)。碳酸盐类(方解石、白云石等),硫酸盐类(石膏、重晶石等),磷酸盐 类。 (2)氧化物和亲氧化物大类,氧化物(赤铁矿Fe2O3、石英、磁铁矿等),亲氧化物(褐铁矿)。 (3)卤化物类,氟化物(萤石),氯化物类(食盐)。 (4)硫化物类(方铅矿PbS、闪锌矿、黄铜矿CuFeS2、黄铁矿)。 (5)自然元素类(自然流、石墨吗)。 2、矿物的命名: (1)依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命名,如自然金。 (2)依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命名,如方解石、橄榄石。 (3)依据矿物的形态特点命名,如石榴石,十字石。 (4)依据矿物的两项突出特征命名,如方铅矿、黄铜矿。 3、常见造岩矿物的特点: (1)橄榄石:结构式:(Mg,Fe)[SiO4],单晶体柱状,橄榄绿色,随含铁的量而不同。晶体呈短柱状,常成粒状集合体。富镁的色浅,常带黄色色调,富铁的则色深,条痕无色,玻璃光泽,断 口油脂光泽,硬度7,不完全解理,常见贝壳状端口。橄榄石是组成上地幔的主要矿物,也是陨 石和月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它作为主要造岩矿物常见于基性和超基性火成岩中。 (2)普通辉石:单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呈近正八边形,集合体为粒状。绿黑色或黑色。玻璃光泽。硬度5-6。有平行柱状的两组解理,交角为56。相对密度3.02-3.45,随着含Fe量增高而加大。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中等解理,是一种常见的造岩硅酸盐矿物,主要存在于火成岩和变质岩中,由硅氧分子链组成主要构架,晶体结构为单斜晶系或正交晶系。 (3)普通角闪石,普通角闪石的晶体呈长柱状,横断面为近似菱形的六边体,晶体的集合体一般为粒状、针状或纤维状。颜色绿黑至黑色,有玻璃光泽。条痕白色略浅灰绿色,近乎不透明。两组柱面解理完全,交角为124°或56°。摩氏硬度5-6,比重3.1-3.4。 (4)斜长石:白色或灰白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完全解理,两组解理夹角86度,相对密度2.61—2.76晶形呈柱状、厚板状,常为粒状或块状;颜色多呈灰白色,有时微带浅棕、浅蓝及浅红色; 5)正长石,AlSi3O8],单晶呈短柱状或厚板状,有两种结晶习性:多呈粒状集合体。肉红色或浅红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完全解理两组解理夹角90度,相对密度2.57. 黑云颜色为黑色、深褐色,有时带浅红、浅绿或其它色调,透明至不透明。玻璃光泽,黑色则 呈半金属光泽。硬度2-3,比重3.02-3.1。解理:解理极完全,条痕:白色略带浅绿色(6)石英:SiO2, 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晶体,质地坚硬,外观常呈无色、白色、乳白色、灰白半透明状态,莫氏硬度为7,断面具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变动于 2.22~2.65之间。极不完全解理。条痕白色。 二、偏光显微镜的认识和使用 1、原理:是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具有双折 射性物质进行研究鉴定。将普通光改变为偏振光进行镜检的方法,以鉴别某一物质是单折射(各

工程地质学复习(论述题)

1、举例说明岩浆岩的成因与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之间的关系。 侵入岩:如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颜色由深至浅,铁镁含量逐渐降低,长英质逐渐增加还含有石英、云母、角闪石,由于在地下缓慢固结,有较充分时间结晶而具粗粒结构,多为等粒状、斑状,常见构造有帯状构造、块状构造。 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颜色与浅至深,含长石、石英、云母、角闪石、辉石,由于在地表迅速冷凝固结,无充分时间结晶而形成细粒结构或未结晶而形成的玻璃质,典型构造有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2.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三大岩类? 对于所给的任意一块岩石标本,首先要根据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结构、构造特征,首先鉴定属于哪一类岩石类型。然后在每—大类岩石中,根据其颜色的深浅、颗粒的大小、形态、矿物成分区分为哪一种岩石类型,例如岩浆岩可分为浅色的和深色的矿物,其结构有全晶质、半晶质、非晶质三类;沉积岩可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三大类,从宏观上讲沉积岩均具有层理状构造,碎屑岩的碎屑颗粒由于经过风化、搬运,故成分较单一,具较好的磨圆度,并由胶结物胶结;变质岩主要是根据其构造分为片理的或非片理的两大类,片理的又可分为片状的、片麻状,其结构均为变晶结构。最后,再准确定出岩石名称。 3.花岗岩,长石石英砂岩和花岗片麻岩各有什么特征?在手标本上如何区分它们? 花岗岩是深成岩,全晶质等粒结构,块状构造,多呈肉红、浅灰、灰白色,主要矿物有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长石石英砂岩是沉积岩,砂质结构,由50%以上的粒径介于2~0.05mm的沙砾胶结而成,粘土含量<25%,主要矿物为石英、长石; 花岗片麻岩是变质岩,由长石、石英组成,含少量黑云母、角闪石及石榴子石等一些变质矿物,矿物晶体粗大呈条带状结构,变晶结构或变余结构,具典型的片麻状构造。 二、水的地质作用 1从原理上说明为什么砂岩是透水层,页岩是隔水层. 主要是由于岩石的矿物颗粒的大小和胶结物的类型说决定的,页岩的矿物颗粒细小,胶结物为泥质胶结,胶结紧密,岩石的孔隙度低,封闭性强。砂岩的矿物颗粒比较大,胶结物一般为泥沙质胶结,岩石的孔隙度大,所以对于水的封闭性差,甚至是储水的地层。 2.第四纪地表流水沉积物的主要工程地质特征是什么? 坡积层松散、富水,作为建筑物地基强度较低,易出现滑坡; 洪积层上部以砾石、卵石为主要成分,强度高、压缩性小,是建筑物较良好的地基,但其孔隙度大,透水性强;中部以砂土为主,下部以粘性土为主,也是较好的地基,特别需注意泥石流; 冲积层作为地基,砂、卵石的承载力较高,可作为建筑材料,粘性土承载力较低。 三、岩石工程性质 1.根据岩石的地质特征评述沉积岩的工程性质. 碎屑岩:按硅质、钙质、铁质、石膏质、泥质依次降低;基底式胶结的岩石胶结紧密,强度较高,受胶结物成分控制;接触式胶结岩石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强度低; 粘土岩:工程性质最差,强度低,抗水性差,亲水性强,若节理裂隙很少时是很好的隔水层;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一般情况下工程性质良好,具足够高的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有一定韧性,是较好的建筑材料,需特别注意是否被溶蚀 2.岩石的成因,成份,结构,构造是如何影响岩石风化速度的? (1)岩石的成因反映了它生成时的环境和条件。如果岩石的生成环境和条件与目前地表接近,则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相反就容易风化。如岩浆岩中喷出岩、浅成岩、深成岩抗风化能力依次减弱,一般情况下沉积岩比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强。(2)岩石中的矿物成分不同,其结晶格架和化学活泼性也不同。常见造岩矿物的抗风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石英、正长石、酸性斜长石、角闪石、辉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黄铁矿。从矿物颜色来看,深色矿物风化快,浅色矿物风化慢。对碎屑岩和粘土岩来说,抗风化能力主要还取决于胶结物,硅质胶结、钙质胶结、泥质胶结的抗风

Internet技术知识点总结

Internet技术 1.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实质是网络的网络。 2.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称。 3.Internet:由路由器及通信线路基于一个共同的通信协议,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的网 络互联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虚拟网络,是共享资源的集合。 Internet的主要功能 4.WWW服务 a)(WorldWideWeb)万维网服务 b)网页文件连接的组合 c)超级连接文本:文本,声音,图形,动画,影像组成。 d)HTTP协议:WWW客户机到WWW服务器之间传输用的协议。 e)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编写网页的语言。 5.电子邮件服务:利用存储-转发原理,克服时间,地理上的距离,通过计算机终端和通 信网络进行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的传递 6.数据检索:分类目录和关键字 7.电子公告板(BBS):基于电子邮件的服务 8.远程登录 9.商业应用 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是Internet网络用户接入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 10.分类 a)为用户提供拨号入网业务的小型ISP(应为IAP)。区域性强,服务能力有限,没有 自己的主干网络和信息源,提供的服务信息有限 b)真正意义上的ISP:全方位服务,有全国或较大区域的联网能力,可提供专线、拨 号上网 11.ISP服务 a)提供专线接入:提供如DDN、X.25、FR、CATV等专线接入 b)提供拨号接入:向用户提供通过公用电话网联机访问Internet的能力,包括UNIX 仿真终端方式和SLIP/PPP连网方式 c)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d)提供信息服务:提供的信息(用户名(账号)、用户口令(密码)、IP地址、域名服 务器(DNS)地址) e)提供联网设备,网络系统集成,软件安装和使用培训服务 12.主页:打开浏览器后第一个出现的页面 13.超文本:含有超链接的文本 14.超链接:通过网址链接到别的网页 15.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又称为网址) 16.HTML的超链接用URL来定位信息资源所在的位置 17.格式协议://域名或IP地址(:端口号)/路径名/文件名 a)协议:又称信息服务类型,是客户端浏览器访问各种服务器资源的方法 b)端口号:默认端口号可以省略 c)文件名或路径名缺省时,会返回浏览器一个index.html或default.html文件 18.Internet的特点 a)对用户隐藏网间连接的底层节点,用户不必了解硬件连接细节 b)不指定网络互联的拓扑结构

岩石学知识点总结

岩学知识要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岩浆: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是上地幔或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成分以硅酸盐为主,含有挥发分,也可以含有少量固体物质,是高温粘稠的熔融体。 2.岩浆作用:是岩浆的形成、演化及侵入、喷出和冷凝结晶最终形成火成岩的复杂过程。 3.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之间(包括玻璃)的相互关系。 4.原生岩浆:由地幔或地壳岩经熔融或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成分未遭受变异的岩浆。 5.辉长结构:是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和辉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它形粒状。 6.粗玄结构:又称间粒结构。在不规则排列的长条状斜长微晶间隙中,充填若干个粒状辉和磁铁矿物的细小颗粒。 7.拉斑玄武结构:填隙物有辉、磁铁矿物及玻璃质 8.粗面结构:喷出岩的基质中钾长微晶呈平行排列。 9.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

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 10.里特曼指数:δ=(K2O+Na2O)2/(SiO2 -43)(wt%)δ<3.3 者称为钙碱性岩,δ=3.3-9 者为碱性岩,δ>9 者为过碱性岩。 11.安山岩:是中酸性火山岩中分布较广泛的一种熔岩,常常形成典型的火山锥或呈岩流、岩穹、岩钟产出。 12.粗玄岩:结晶程度较好,为全晶质,基质具粗玄结构,具喷出产状。 13.熔蚀结构:在地下深处生成的斑晶上升到地表或浅处时,由于物化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压力降低使一些固相的熔点降低,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一度升高等,会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形成斑晶的熔蚀结构 14.包橄结构:橄榄辉岩中,常见到大的辉晶体,包含有多被溶蚀的浑圆状的小橄榄颗粒 15.文象结构:英呈一定的外形(如尖棱形,象形文字形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中,这些英在正交偏光下同时消光。肉眼可见的叫文象结构 16.环带结构:常见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以斜长最常见(图3-4)。固溶体矿物从中心向边缘具有不同的端元组成而形成环带,镜下显示不同的消光位。可出现An 分子由中心向边缘递减的正环带,也可出现反向变化的反环带及交替变化的韵律环带。 17.镁铁矿物:矿物中FeO、MgO 的含量较高,包括橄榄类、辉类、

检测技术知识点总结

1、检测技术:完成检测过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2、检测的含义:对各种参数或物理量进行检查和测量,从而获得必 要的信息。 3、检测技术的作用:①检测技术是产品检验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②检测技术在大型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③检测技 术和装置是自动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④检测技术的完善和 发展推动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4、检测系统的组成:①传感器②测量电路③现实记录装置 5、非电学亮点测量的特点:①能够连续、自动对被测量进行测量和 记录②电子装置精度高、频率响应好,不仅能适用与静态测量,选 用适当的传感器和记录装置还可以进行动态测量甚至瞬态测量③电 信号可以远距离传输,便于实现远距离测量和集中控制④电子测量 装置能方便地改变量程,因此测量的范围广⑤可以方便地与计算机 相连,进行数据的自动运算、分析和处理。 6、测量过程包括:比较示差平衡读数 7、测量方法;①按照测量手续可以将测量方法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 测量。②按照获得测量值得方式可以分为偏差式测量,零位式测量 和微差式测量,③根据传感器是否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可区分为 接触式测量和非接触式测量 8、模拟仪表分辨率= 最小刻度值风格值的一半数字仪表的分辨率 =最后一位数字为1所代表的值 九、灵敏度是指传感器或检测系统在稳态下输出量变化的输入量变化的 比值 s=dy/dx 整个灵敏度可谓s=s1s2s3。 十、分辨率是指检测仪表能够精确检测出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十一、测量误差:在检测过程中,被测对象、检测系统、检测方法和检测人员受到各种变动因素的影响,对被测量的转换,偶尔也会改变被测对象原有的状态,造成了检测结果和被测量的客观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十二、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可以概括为工具误差、环境误差、方法误差和人员误差等 十三、误差分类:按照误差的方法可以分为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按照误差出现的规律,可以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按照被测量与时间的关系,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十四、绝对误差;指示值x与被测量的真值x0之间的差值 =x—x0 十五、相对误差;仪表指示值得绝对误差与被测量值x0的比值r=(x-x0/x0)x100%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及答案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沉积岩、杂基、胶结物、层系、纹层、牵引流、沉积物重力流、层流、紊流、槽痕、陆表海、陆缘海、相序递变规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杂基支撑、颗粒支撑、内碎屑、颗粒石灰岩、三角洲、扇三角洲、冲积扇、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剥离线理构造、沉积相、沉积体系、φ值、海相自生矿物、岩屑、结构成熟度、成分成熟度、胶结作用、交代作用、颗粒、晶粒、重结晶作用、蒸发岩、冲积扇、冲刷-充填构造、曲流河、二元结构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杂基:碎屑岩中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 其粒级以泥级为主, 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胶结物: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层系:由许多在成分、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成。 纹层:(细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的单位,纹层之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细层。 牵引流:符合牛顿流体定律的流体。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曳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流等。 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不相掺混。 紊流:充满了漩涡的多湍流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相互掺混。 槽痕: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陆表海:位于大陆内部或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陆缘海:亦称大陆边缘海,指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相序递变规律: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而没有间断的规律 基底胶结:碎屑颗粒漂浮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基质对颗粒起粘接作用的胶结类型 孔隙胶结:碎屑颗粒互相接触,构成孔隙,胶结物冲天于孔隙中的胶结类型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的支撑结构 颗粒支撑:颗粒含量高,颗粒相互接触构成孔隙使杂基充填其中的支撑结构 内碎屑:沉积不久处于固结半固结状态的岩层,经侵蚀、破碎和再沉积而成的颗粒 颗粒石灰岩:颗粒含量大于50%,灰泥含量小于50%的石灰岩 三角洲:海(湖)陆交互地带的近河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三角形沉积体 扇三角洲:邻近山地的冲积扇推进到湖中滨-浅湖地区形成的扇状砂体 冲积扇:发育在山谷出口处,由暂时性洪水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圆锥状的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槽状交错层理:底界为槽形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形成的槽状层系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厚度变化明显呈楔形。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板状交错层理:层系之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层理构造(河流沉积常见) 剥离线理构造:沿层面剥开体现原生流水线理的平行层理薄层 沉积相: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φ值:是一种粒度标准,粒级划分转化为φ值,φ=-log2D 海相自生矿物:指一般形成于弱碱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海底沉积物中的矿物(如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石)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着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结构成熟度:指碎屑岩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终极结构的特征程度(颗粒圆度、球度、分选性程度) 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或“矿物成熟度” 胶结作用: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 交代作用:指一种矿物通过化学作用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动力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

高一通用技术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它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作用。 1.技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造福人类。 2.技术对自然产生负影响,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发利用自然。 二、技术的性质 技术的目的性;技术的创新性;技术的综合性;技术的两面性;技术的专利性 1.创新是技术发展的核心所在,创新推动技术的发展。 2.技术创新表现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 科学是发现规律并对其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技术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对大自然的改造。 侧重:科学发现什么,为什么; 技术回答怎么办; 过程:科学用实验证明理论规律;技术用试验验证可行、合理性联系:科学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技术发展促进科学的应用。 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专利权申请: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发明技术可以提出申请。 提交申请阶段、受理阶段、初审阶段、发明专利申请公布阶段、

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授权阶段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1)设计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技术产品的更替、工艺的改进都需要设计。 (2)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3)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1)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技术的进步直接制约着设计的发展。(2)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技术设计侧重:功能、材料、程序、工艺;艺术设计侧重:色彩、造型、欣赏、审美、感觉 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 人机关系要实现的目标:高效、健康、舒适、安全。 (1)普通人群与特殊人群 (2)静态的人与动态的人:设计的产品不但要符合人体的静态尺寸,也要符合人体的动态尺寸。 (3)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心理需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满足

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和矿物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知识点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岩石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2、山上的岩石、地下的岩石和海底的岩石,它们严严实实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 1、观察岩石的方法:用眼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刀刻划、用锤敲等。 2、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词语描述岩石的特点?光滑、粗糙;轻重,透明、不透明;闪亮,暗淡;有光泽、无光泽等。 3、岩石是什么样子的?答:岩石都是天然的,岩石比较重,一般很硬,有的粗糙不光滑,大多数不透明。 4、根据岩石的成因,把岩石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1、页岩、砂岩、石灰岩、砾岩、大理岩、花岗岩等岩石是我们常见的岩石。 2、常见的矿物有哪些?答:常见的矿物有石盐、石墨、硫黄、金刚石、石膏等。 3、除了用我们的感觉器官观察岩石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观察岩石?答:①、用放大镜观察岩石颗粒②、岩石相互敲击③、在岩石上滴盐酸 4、岩石学家常常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对岩石种类作出判断。 5、岩石(颗粒的大小)和(结构)也是鉴别岩石种类的重要特征,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岩石的颗粒状况,鉴别岩石的种类。第三课岩石的组成 1、花岗岩的三种成分是石英、长石、云母,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答:石英:有规则的颗粒,具有玻璃或油脂的光亮,半透明;长石:颜色淡红或浅黄,半透明,具有玻璃光泽;云母:褐色,片状,有光泽。 2、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 3、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矿物有 4000 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比如我们吃的盐,点豆腐用的石膏,做铅笔芯的石墨,中药用的雄黄,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第四课观察、描述矿物(一) 1、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根据之一。有些矿物具有多种色彩,有些不同的矿物却具有相同的色彩。 2、很多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如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白色的。(P72)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三、论述题 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 第七章储层敏感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敏感性 2、水敏性

网络技术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 1、计算机的四特点:有信息处理的特性,有广泛适应的特性,有灵活选择的特性。有正确应用的特性。(此条不需要知道) 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经历了以下5个阶段(它们是并行关系): 大型机阶段(1946年ENIAC、1958年103、1959年104机)、 小型机阶段、微型机阶段(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了收购美国IBM公司的全球PC业务)、客户机/服务器阶段(对等网络与非对等网络的概念) 互联网阶段(Arpanet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运营,在1983年正式使用TCP/IP协议;在1991年6月我国第一条与国际互联网连接的专线建成,它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直线加速器中心;在1994年实现4大主干网互连,即全功能连接或正式连接;1993年WWW技术出现,网页浏览开始盛行。 3、计算机应用领域:科学计算(模拟核爆炸、模拟经济运行模型、中长期天气预报)、事务处理(不涉及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数据量大、实时性强)、过程控制(常使用微控制器芯片或者低档微处理芯片)、辅助工程(CAD,CAM,CAE,CAI,CAT)、人工智能、网络应用、多媒体应用。 4、计算机种类: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6大类: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巨型计算机、小巨型机。 按照现实的分类方法:分为5大类:服务器、工作站(有大屏幕显示器)、台式机、笔记本、手持设备(PDA等)。 服务器:按应用范围分类:入门、工作组、部门、企业级服务器;按处理器结构分:CISC、RISC、VLIW(即EPIC)服务器; 按机箱结构分:台式、机架式、机柜式、刀片式(支持热插拔,每个刀片是一个主板,可以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工作站:按软硬件平台:基于RISC和UNIX-OS的专业工作站;基于Intel和Windows-OS 的PC工作站。 5、计算机的技术指标: (1)字长:8个二进制位是一个字节。(2)速度:MIPS:单字长定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M:百万;MFLOPS:单字长浮点指令的平均执行速度。(3)容量:字节Byte用B表示,1TB=1024GB(以210换算)≈103GB≈106MB≈109KB≈1012B。 (4)带宽(数据传输率) :1Gbps(10亿)=103Mbps(百万)=106Kbps(千)=109bps。(5)可靠性:用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和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来表示。(6)版本 6、微处理器简史:Intel8080(8位)→Intel8088(16位)→奔腾(32位)→安腾(64位)EPIC 7、奔腾芯片的技术特点:奔腾32位芯片,主要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奔腾采用了精简指令RISC技术。 (1)超标量技术:通过内置多条流水线来同时执行多个处理,其实质是用空间换取时间;两条整数指令流水线,一条浮点指令流水线。 (2)超流水线技术:通过细化流水,提高主频,使得机器在一个周期内完成一个甚至多个操作,其实质是用时间换取空间。 奔腾采用每条流水线分为四级流水:指令预取,译码,执行和写回结果。(3)分支预测:分值目标缓存器动态的预测程序分支的转移情况。(4)双cache哈佛结构:指令与数据分开存储。 (5)固化常用指令。(6)增强的64位数据总线:内部总线是32位,与存储器之间的外部总线

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层序地层学 (一)、层序 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 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 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 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 4)地球化学(Co元素) 5)沉积速率 地质意义: 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 2)良好的生油岩 3)层序解释 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沉积岩石学试题二

《沉积岩石学》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沉积岩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岩石是①____________,其次分别是②____ 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 2、0.25mm粒径对应的φ值是①______φ,3φ对应的粒径是②______mm。 3、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 ______、④ _____________和⑤______________。 4、海相沉积中常见的自生矿物有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__等。 5、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特征,可将砂质高能滨岸相划分为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四个亚相。 6、欧文(Irwin,1965)根据潮汐和波浪作用的能量,将陆表海碳酸盐沉积作用环境划分出了三个能量带,即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 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sedimentary facies 2、后生作用 3、成分成熟度 4、板状交错层理 5、胶结物 6、硅岩 7、相标志 8、狭盐性生物 9、陆缘海 10、清水沉积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 2、简述碎屑岩与粘土岩的关系。 3、比较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异同点。 4、对比浊流与等深流的主要区别。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中标“√”;若不正确,则在括号中标“×”。(每小题1分,共10分) 1、母岩的风化产物是沉积岩原始物质最主要的来源。() 2、自然界任何流体按其流动特点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动形态。层流和紊流的判别标准是弗劳德数(Fr)。() 3、该沉积构造()所指示的水流方向是向左的。() 4、泥裂、雨痕、晶痕及晶体印痕等层面构造具良好指相性,主要见于海(湖)滨岸及河漫滩等沉积环境的泥质沉积物表面,古气候一般较干燥。() 5、底砾岩成分比较简单,多为稳定性较高的砾石,分选性好,磨圆度高,它是长期风化、搬运改造的产物。() 6、在偏光显微镜下,海百合碎片的显微结构是连生单晶结构,腕足类碎片的显微结构是平行片状结构,三叶虫碎片的显微结构是玻纤结构。() 7、陆源碎屑淡水湖泊沉积中常见各种生物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等,它们都属狭盐性生物。() 8、高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推进时,砂质堆积迅速,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天然堤、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可连结组合成指状或鸟爪状砂体,称指状砂坝。指状砂坝的几何形态是确定古代三角洲的重要标志。() 9、地质历史时期沉积碳酸盐岩的浅海大多是陆表海。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浅海大都是陆缘海而不是陆表,因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海平面很低的地质时代中。() 10、在海相地层中,大套石灰岩(尤其是生物石灰岩、礁石灰岩)、磷酸盐岩、铁、锰、铝等沉矿产,均为潮湿气候的可靠标志。() 五、按课堂上推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分类方案对下列岩石进行命名(每小题5分,共10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