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5第2章第5讲氧化还原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258.00 KB
- 文档页数:9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3. 熟悉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实验、教学资源等;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带有习题和问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和特征;3. 解释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教师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演示;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和观察结果;3. 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根据示范实验和讲解内容,完成相关习题;2.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澄清疑问。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和化学方程式写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高中化学中的氧化还原教案
目标:
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根据物质的氧化态变化判断其是否参与氧化还原反应;
3. 能够编写和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解释其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 通过简单的例子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过程。
二、讲解
1. 讲解氧化和还原的定义和特征;
2. 介绍氧化态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过程;
4. 举例说明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验
1. 进行一些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
2.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物质;
3. 引导学生编写和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四、练习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2. 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五、总结
1. 回顾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深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更多知识。
六、作业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课内容,写一份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
2. 提醒学生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和掌握。
课题:氧化还原反应讲解时间:40分钟年级:高一【提问】下列9个化学反应分别属于什么类型?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1)CaO+H2O=Ca(OH)2(2)HCl+NaOH=NaCl+H₂O(3)2Na+Cl2=2NaCl(点燃)(4)Na₂CO₃+CaCl₂=CaCO₃↓+2NaCl(5)Fe+CuSO4=FeSO4+Cu(6)2Cu+O2=2CuO(加热)(7)CaCO3=CaO+CO2↑(高温)(8)H2+CuO=Cu+H2O(加热)(9)Fe2O3+3CO=2Fe+3CO2(高温)(36min)【总结】并非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叫作非氧化还原反应。
(37min)点评并展示学生的归纳结果①化合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②分解反应:有单质生成的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置换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完成相关练习,归纳、总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和氧化还原反应的交叉关系。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已学习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交叉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40min)请同学起来梳理本堂课的知识点,老师提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积极回忆,归纳整理梳理课堂重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板书设计第一课时氧化还原反应1、定义: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3、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双线桥法、单线桥法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副板书得氧—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失氧—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得电子。
“有升必有降”教学反思。
练案[3]第3讲 氧化还原反应A 组 基础必做题1.(2022·福建福州罗源第一中学月考)宋代著名法医学家宋慈的《洗冤集录》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银针验毒”的原理是4Ag +2H 2S +O 2===2X +2H 2O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 .反应中Ag 和H 2S 均是还原剂B .银针验毒时,空气中氧气得电子C .X 的化学式为Ag 2SD .当有1 mol H 2S 参加反应时,转移2 mol e -[解析] A 项,反应中S 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变化,H 2S 不是还原剂,错误;B 项,反应中O 元素化合价降低,氧气得电子,正确;C 项,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 的化学式为Ag 2S ,正确;D 项,当有1 mol H 2S 参加反应时,消耗0.5 mol 氧气,反应转移2 mol e -,正确。
2.(2022·福建厦门湖滨中学期中)工业上用铋酸钠(NaBiO 3)检验溶液中的Mn 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MnSO 4+10NaBiO 3+14H 2SO 4===4NaMnO 4+5Bi 2(SO 4)3+3Na 2SO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A .“”内的物质为水,配平时系数为14B .若生成1 mol NaMnO 4,则转移5 mol e -C .反应方程式中的硫酸可换为盐酸D .检验溶液中有Mn 2+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紫红色[解析] 根据质量守恒判断内的物质为水,配平时H 2O 的系数为14,故A 正确;根据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可得,若生成1 mol NaMnO 4,则转移5 mol e -,故B 正确;盐酸可被NaBiO 3氧化,故C 不正确;该反应中Mn 2+转化为MnO -4,则检验溶液中有Mn 2+的现象是溶液变为紫红色,故D 正确。
3.(2021·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第二次考试)某同学用KSCN 溶液和FeCl 2溶液探究Fe 2+的还原性时出现异常现象,实验如下:①②③溶液变红,大约10 s 红色褪去,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 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 2),经检验有丁达尔效应溶液变红且不褪色,滴加盐酸和BaCl 2溶液,无白色沉淀,经检验无丁达尔效应BaCl 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 .对比①③,可以判定酸性条件下H 2O 2可以氧化SCN -B .实验②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两种C .②中红色溶液中含有Fe(OH)3胶体D .③中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为4Fe 2++O 2+4H +===4Fe 3++2H 2O[解析] ①盐酸酸化的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pH<1,滴入过氧化氢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形成红色溶液,大约10 s 红色褪去,铁离子做催化剂,过氧化氢分解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 2),取褪色后溶液,滴加盐酸和BaCl 2溶液,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证明SCN -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②盐酸酸化的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pH =5,滴入过氧化氢溶液,溶液变红且不褪色,说明亚铁离子被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对过氧化氢起到催化作用,有气体生成(经检验为O 2),经检验有丁达尔效应,说明生成了氢氧化铁胶体;③向盐酸酸化的氯化亚铁溶液中滴入KSCN 溶液,pH<1,通入足量氧气,溶液变红且不褪色,说明氧气氧化亚铁离子生成铁离子,滴加盐酸和BaCl 2溶液,无白色沉淀,无硫酸钡生成,经检验无丁达尔效应,无氢氧化铁胶体形成,排除了氧气氧化SCN -的可能。
氧化还原反应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1.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及本质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这一类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反应前后化合价的升降。
(判断依据)实质:发生了电子的得失和偏移2.区分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四对基本概念。
总诀:得电价降氧化剂(被还原),失电价升还原剂(被氧化)。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得电子化合价降低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产物:还原剂失电子被氧化形成的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剂得电子被还原形成的产物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能得电子具有氧化性的物质还原剂:能失电子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例题:1找出下列方程式的氧化剂,还原剂。
( 失高氧得低还 )Al+FeCl3=AlCl3+FeC+HNO3(浓)=CO2+4NO2+2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KClO3+6HCl=KCl+3Cl2+3H2ONa2O2+2H2O=4NaOH+O22.某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则该元素( )A.一定被氧化B.一定被还原C.既可能被氧化,也可能被还原D.以上都不是.3.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1)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2) 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情况二、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规律及应用1.三大守恒关系(物质守恒,电子守恒,化合价守恒)2.价态规律(高价氧低价还,中间价态都可以,同种元素靠拢不交叉)3.反应先后(一种氧化剂和多种还原剂反应时,氧化性强的优先反应。
还原剂也有相同的性质)例题:1.下列变化需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A S2-→HS- B.HCO3-→CO2 C.2 Cl-→Cl2 D. Cu2+→Cu2.下列物质不能做还原剂的是( )A. H2SB. Fe2+ C .Fe3+ D. SO23.离子M2O7X-与S2-能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aM2O7X-+3S2-+cH+==2M3++eS +fH2O,则M2O7X-中M的化合价为()A、+4B、+5C、+6D、+7三、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方法判断氧化性强弱的本质是反应物的是电子的难易程度,与电子的多少无关。
新课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章第四节“氧化还原反应”。
具体内容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电子的转移与化合价变化,以及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分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掌握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2. 学会通过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过程。
3.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氧化还原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判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
难点: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以及在实际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练习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金属腐蚀、燃烧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 理论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以及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以及如何表示电子转移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演示(10分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六、板书设计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2.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概念及判断方法3. 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4.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完成课本第98页第5、6题。
2. 答案:参照课本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掌握情况较好,但在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应用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如电池、电镀、燃烧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备课教案教学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 掌握氧化和还原的定义;3. 能够正确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 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氧化和还原的定义;3.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平衡;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平衡;2.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解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剂瓶等;2. 教学资料:化学教材、化学实验手册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引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 提出问题: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和还原在反应中如何体现?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2. 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3. 指导学生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实验观察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写出化学方程式,进行讨论和解析;3.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法。
四、巩固(10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点,强化理解;2. 学生进行练习,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完成相关习题,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2. 提醒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了解,能够正确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及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最新6篇)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多个化学反应,是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存在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2、通过实验事实和思考,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3、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提出问题、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特征,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准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2通过设计问题情境,由表及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并理解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教学过程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化学反应的类型A+B=AB AB=A+BA+BC=AC+BAB+CD=AD+CB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个符合条件的化学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Fe2O3 + 3CO = 2Fe + 3CO2的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氢气还原氧化铜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初中时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讨论结果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去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四种基本反映类型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反应。
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比较片面,不能真实地反映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对于这一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氧与失去氧的数目关系怎样。
哪种元素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化合价降低?升高的化合价降低的化合价关系怎样?二、氧化还原反应1、什么叫氧化还原反应?2、特征: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变化(也是判断依据)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练习]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去判断下面的反应,哪些是氧化还原反应?关键:1)正确判断各反应物、生成物各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2)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为什么会发生化合价的变化呢?[小结] 从NaCl的形成看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得失,即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有电子的得失。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角度,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学习化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实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投影】火箭的发射、燃烧现象、钢铁的锈蚀、形形色色的电池及食物的变质【讲述】这些与人类生产生活、科学实验密切有关的变化都涉及到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类重要反应。
观看聆听思考充满期待由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创设情境,从生活走进化学,激发学习兴趣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形成氧化【布置任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的交流研讨栏目,下面5个反应中各物质元素的化合价(1)C+2CuO2Cu+CO(2)H2+CuO Cu+H2O(3)Fe+CuSO4=FeSO4+Cu(4).CaCO3=CaO +CO2(5)AgNO3+NaCl=AgCl↓+NaNO3分析元素的化合价,发现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只有两种情况,变化或者不变,心中猜想,可能应该能够从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温故知新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第1课时学情分析高一作为连接初中和高中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的过渡时期,不同的学生又有不同的认知程度,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把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教师引向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初中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比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氢气得氧发生氧化反应,氧化铜失氧发生还原反应。
所以在原有基础的限制下学生在本节学习时对氧化还原本质的认识升华存在困难。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通用10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中学阶段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课标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真正理解反应的实质,正确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化学知识的学习始终,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知识。
本节的教学思路是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有变化,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探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通过分析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所承担的角色,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加强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1)通过熟悉的化学反应,使学生认识到有的化学反应中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建立氧化还原的概念。
(2)通过实验和思考,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能举出生产生活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提出问题,引入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到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有利有弊。
只有充分学习和研究,才能避免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让更多的氧化还原反应造福于人类。
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包含三部分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探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以往教学通常将本节分为3课时,每一部分为一课时。
五例题、练习:例1、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下面的例题、练习要求相同)−Cu(NO3)2 + NO↑+ H2OCu + HNO3(稀)−→说明:本小题的类型是:、从左往右。
要点是:双重成分、练习1、Zn + HNO3(极稀)−→−Zn(NO3)2+ N2O↑+ H2O(中间过程保留分数)−KCl+ MnCl2+ Cl2+ H2O练习2、KMnO4 + HCl−→例2、(计变价、双重成分。
)−H3AsO4 + S↓+ NO↑As2S3 + HNO3 + H2O −→练习3、FeS2 + O2 −→−SO2 + Fe2O3组织学习策略的训练: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你能否给予归类?(提示:一流程、第一种类型或一方向、三要点。
)变式训练:例3、尝试将陌生情景转化为熟悉型(必要时教师给予提醒),你认为下一个例题可归为哪一类?−热KCl + KClO3 + H2OCl2 + KOH−→−Na2S + Na2SO3 + H2O练习4、S + NaOH−→例4、尝试,你还能用上述方法从左往右配吗?能否换个角度将陌生情景转为熟情景。
不妨试一试,从右往左配平,或将反应式反写。
−∆KNO2+ O2↑KNO3−→−∆CuO+ NO2↑+ O2↑练习5、Cu(NO3)2−→−∆Ag+ NO2↑+ O2↑练习6、AgNO3−→请你再归纳一下:另一个方向--从右向左配平。
例5、非氧化-还原部分很复杂,你看如何配。
Na2WO4+ TiCl3+ KCNS+ HCl−→−K[WO(CNS)4]+ TiCl4+ KCl+ NaCl+ H2O−K[WO(CNS)4]+ TiOSO4练习、7、Na2WO4+ TiCl3+ KCNS+ H2SO4−→+ KCl+ Na2SO4+ H2O例6、自定义零价法。
Fe3C+ HNO3−→−Fe(NO3)3+ CO2↑+ NO↑+ H2O练习8、Fe3P+ HNO3−→−Fe(NO3)3+ H3PO4+ NO↑+ H2O例7、有机物的反应C2H4+ KMnO4+ H2O−→−C2H6O2+ MnO2+ KOH练习9、C2H6O+ K2Cr2O7+ H2SO4−→−C2H4O2+ Cr2(SO4)3+ K2SO4+ H2O巩固性练习:10、Na2S x+ NaClO+ NaOH−→−Na2SO4+ NaCl+ H2O11、KI x+ Cl2+ H2O−→−KCl+ HIO3+ HCl12、KMnO4+ KNO2+ ( )−→−MnSO4+ K2SO4+ KNO3+ H2O13、Pt+ HNO3+ HCl−→−H2PtCl6+ NO↑+ ( )14、Fe+ HNO3(稀)−→−Fe(NO3)3+ NO↑+ H2O被还原与未被还原的氮元素质量之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 氧化还原反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一 单选题1.下列物质的应用中,利用了该物质氧化性的是 ( )A .氨—作制冷剂B .漂粉精—作游泳池消毒剂C .二氧化硅—制光导纤维D .22H O —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2.在FeO 与足量HNO 3的反应中,HNO 3 ( )A .只表现氧化性B .只表现还原性C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酸性的是D .既表现氧化性又表现还原性的是3.下列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不是离子反应的是( )A .铜丝插入硝酸银溶液中B .实验室中用稀盐酸与锌制取H 2C .将CO 2通入澄清石灰水D .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加热分解制取O 24.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化学反应属于阴影部分的是()A .43322ΔH O NH HCO NH CO ↑++↑B .22234Fe(OH)O 2H O 4Fe(OH)++=C .3224NH 5O 4NO+6H O Δ+催化剂D .22Cl +2NaBr=2NaCl+Br5.下列物质直接参与的过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是( )A .用乙醚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B .用浸有酸性高锰酸钾的硅藻土作水果保鲜剂C .生石灰用作煤炭燃烧的固硫剂D .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小苏打解毒6.已知氧化还原反应:KClO 3+6HCl=KCl+3Cl 2↑+3H 2O 其中1mol 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的电子为( ) A .1 molB .5 molC .6 molD .2 mol7.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 .向碳酸氢铵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a 2++HCO 3-+OH -=CaCO 3↓+H 2OB .Na 2S 2O 3溶液中加入稀硫酸:2S 2O 23-+4H +=SO 24-+3S↓+2H 2OC .向酸性KMnO 4溶液中通入SO 2:2MnO 4-+5SO 2+4OH -=2Mn 2++5SO 24-+2H 2O D .用过量氨水吸收工业尾中的SO 2:2NH 3∙H 2O+SO 2=2NH 4++SO 23-+H 2O8.叠氨化钠(NaN 3)是一种有剧毒的白色物质,是汽车安全气囊的主要成分,可以使用NaClO 溶液对NaN 3进行销毁,反应原理为( )322NaClO+NaN +H O NaCl+NaOH+N −−→↑(未配平)。
练案[5]第5讲 物质的量浓度及其计算A组 基础必做题1.(2022·湖南长沙模拟)(双选)25 ℃时,将10 mL质量分数为50%(密度为1.4 g·cm-3)的硫酸稀释成100 m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A.俯视容量瓶颈刻度线定容,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B.上述稀释过程所需要的蒸馏水为90 mLC.50%的硫酸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7.14 mol·L-1D.上述100 mL稀硫酸中含溶质14 g,该稀硫酸不属于电解质[解析] 俯视容量瓶颈刻度线定容,导致溶液的体积偏小,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A正确;上述稀释后溶液的密度不知,所以无法求所需要的蒸馏水的体积或质量,B错误;根据c=1 000ρwM=1 000×1.4×0.598≈7.14 mol·L-1,所以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物质的量浓度为7.14 mol·L-1,C正确;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上述100 mL稀硫酸中含溶质10 mL×1.4 g·cm-3×50%=7 g,故D错误。
2.(2022·四川绵阳月考)用N 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关于0.2 mol·L-1 K2SO4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A.1 L溶液中K+浓度是0.4 mol·L-1B.500 mL溶液中含有0.1N A个K+C.1 L溶液中所含K+、SO2-4总数为0.3N AD.2 L溶液中SO2-4浓度是0.4 mol·L-1[解析] c(K2SO4)=0.2 mol·L-1,故c(K+)=0.4 mol·L-1,K+的浓度与所取溶液体积无关,A正确;500 mL溶液中n(K+)=0.4 mol·L-1×0.5 L=0.2 mol,即0.2N A,B错误;1 L溶液中c(SO2-4)=0.2 mol·L-1,n(SO2-4)=0.2 mol·L-1×1 L=0.2 mol;n(K+)=0.4 mol·L-1×1 L=0.4 mol,所以K+、SO2-4总物质的量为0.6 mol,C错误;c(K2SO4)=0.2 mol·L-1,故c(SO2-4)=0.2 mol·L-1,SO2-4的浓度与所取溶液体积无关,D错误。
课时规范练5 氧化还原反应基础巩固1.(2020河南南阳调研)炼丹是古人为追求长生而炼制丹药的方术。
晋人葛洪《抱朴子·金丹篇》记载:“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其中未涉及的反应类型(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氧化还原反应D.置换反应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化合价发生变化B.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C.臭氧氧化性很弱,不能用于餐具消毒D.反应中同一反应物可能既发生氧化反应又发生还原反应3.(2020浙江金华调研)下列各组微粒中,在一定条件下均可以作氧化剂的是( )A.F-、Br-、S2-B.Cl2、HClO、MgC.Fe3+、Mn O4-、N O3-D.ClO-、Cl-、Ag+4.(2020北京顺义区月考)下列实验中的颜色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无关的是( )5.(2020河南南阳调研)汽车剧烈碰撞时,安全气囊中发生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
若有2 mol N2生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生成44.8 L N2B.有0.125 mol KNO3被氧化C.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D.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6.赤铜矿的成分是Cu2O,辉铜矿的成分是Cu2S,将赤铜矿与辉铜矿混合加热有以下反应:2Cu2O+Cu2S6Cu+SO2。
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中Cu2S只作氧化剂B.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C.Cu2O在反应中具有氧化性D.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S7.医学上常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溶液的反应用于测定血钙的含量。
回答下列问题:H++Mn O4-+H2C2O4→CO2↑+Mn2+(1)配平以上离子方程式,并在□中填上所需的微粒。
(2)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填化学式)。
(3)若反应转移了0.4 mol电子,则消耗KMnO4的物质的量为 mol。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05讲 离子共存 离子的检验和推断(精讲)【考情分析】本讲内容中的离子共存问题在近年的新课标高考中几乎没有考过,但离子检验与推断在浙江新高考中近年又有考查,题型为选择题或主观填空题。
离子在溶液中是否能大量共存的判断主要涉及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否发生水解反应以及能否发生络合反应等4个方面知识的考查;本讲内容中的离子的检验是考纲要求的重要考点,也是每年高考命题的重要出题点。
教材中介绍了Cl-、CO 2-3、SO 2-4、Na +、K +、Fe 3+、NH +4的检验方法,而高考命题则将这些知识点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检验及物质的鉴别,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检验离子的实验方案设计及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推断。
命题将侧重于离子检验时排除其他离子可能造成的干扰及简答题的答题规范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核心素养分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理解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并运用离子反应解决实际问题。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能运用正确的模型理解离子的检验与推断的规律。
【网络构建】【知识梳理】 知能点一 离子共存 1.离子共存的本质几种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2.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1)离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难溶物质。
如Ca 2+和C O 32−生成CaCO 3,H +和Si O 32−生成H 2SiO 3,Cu 2+和OH -生成Cu(OH)2等。
(2)离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气态物质。
如H +和S 2-生成H 2S,H +和HC O 3-生成CO 2等。
(3)离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如H +与CH 3COO -、OH -、P O 43−等分别结合生成弱电解质CH 3COOH 、H 2O 、H3PO4等。
(4)离子之间彼此促进水解。
【导语】在化学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氧化还原反应,这是化学学习中的重点,下⾯⽆忧考将为⼤家带来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练习题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1.将⽊炭与氧化铜的粉未混合加热,可得到红⾊的铜。
试写出其反应的化学⽅程式,指出其中的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并考虑它们的关系。
思路解析:C+2CuO 2Cu+CO2↑,从反应过程来看,氧化铜失去氧原⼦被还原为铜,炭得到氧原⼦被氧化为⼆氧化碳,前者为还原反应,后者为氧化反应,两者在⼀个反应中同时进⾏,氧原⼦在两个反应中进⾏传递。
答案:氧化铜失去氧原⼦被还原为铜,炭得到氧原⼦被氧化为⼆氧化碳,前者为还原反应,后者为氧化反应,两者在⼀个反应中同时进⾏,氧原⼦在两个反应中进⾏传递 2.⽣活中有很多氧化反应,如⾦属腐蚀、细胞⽼化。
请你总结氧化反应的本质,然后再在你的⽣活中找⼀找,还有哪些是氧化反应。
思路解析:⾦属腐蚀是⾦属的化合价升⾼,细胞⽼化可能是得到了氧原⼦或失去了氢原⼦,其实质还是化合价升⾼。
⽣活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燃烧反应,燃烧的物质总是得到氧原⼦化合价被氧化。
答案:实质是化合价升⾼。
燃烧也是氧化反应。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根据以下⼏种常见元素原⼦的原⼦结构⽰意图,指出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的趋势。
氢氧氖钠镁氯 思路解析:最外层电⼦数越多,电⼦层数越少,得电⼦能⼒越强。
答案:氧和氯主要得电⼦,钠和镁主要失电⼦,氢得失电⼦能⼒都不强;氖则既不易得电⼦,⼜不易失电⼦。
4.⽐较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总结其区别与联系。
思路解析:分析氯化钠和氯化氢形成过程中电⼦的得失或转移、化合价的变化情况。
答案:氯元素的原⼦在氯化钠和氯化氢形成的过程中化合价都降低了,被还原,发⽣的是还原反应;钠元素的原⼦失去电⼦,化合价升⾼被氧化,发⽣的是氧化反应;氢元素虽然不能得到电⼦,但它与氯原⼦共⽤的电⼦对偏离氢原⼦,氢的化合价升⾼,被氧化,发⽣的是氧化反应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于课中) 1.(2004全国春季⾼考理综)在下图所表⽰的粒⼦中,氧化性的是( ) A. B. C. D. 思路解析:氧化性的本质是物质得电⼦的能⼒,从粒⼦结构⽰意图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最容易得电⼦的是B项中粒⼦。
练案[5]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5讲 氧化还原反应A 组 基础必做题1.(2018·安徽宣城模拟)有人说“五颜六色”形象地说出了化学实验中的颜色变化。
下列颜色变化中是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的是导学号 50812961( A ) ①在氯水中加入NaOH 溶液 ②在FeCl 3溶液中加入铁粉③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 ④在Na 2CO 3溶液中滴入酚酞 ⑤在新制Cu(OH)2悬浊液中滴入葡萄糖溶液,加热A .①②⑤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⑤[解析] ①在氯水中加入NaOH 溶液,氯水颜色消失,生成NaCl 、NaClO ,氯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②在FeCl 3溶液中加入铁粉,生成氯化亚铁,颜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铁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③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品红溶液褪色,发生化合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④在Na 2CO 3溶液中滴入酚酞,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⑤在新制Cu(OH)2悬浊液中滴入葡萄糖溶液,加热,生成砖红色沉淀,铜、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2017·福建南安一中月考)如图为二氧化锰的有关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导学号 50812962( B )A .反应①~⑥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B .反应①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C .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O 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2D .反应②中Cl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解析] 反应①~⑥中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均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 正确;反应①: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B 错误;每生成1 mol O 2,反应③中转移2 mol 电子,反应④中转移4 mol 电子,则相同条件下生成等量的O 2,反应③和④转移的电子数之比为1∶2,故C 正确;反应②2Cl 2+2Ca(OH)2===CaCl 2+Ca(ClO)2+2H 2O ,Cl 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D 正确。
3.(2017·安徽一模)乙醇与酸性K 2Cr 2O 7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Cr 2O 2-7+C 2H 5OH +H +―→Cr 3++CH 3COOH +H 2O(未配平)。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导学号 50812963( D ) A .Cr 2O 2-7中Cr 元素的化合价为+6 B .氧化产物为CH 3COOHC .K 2Cr 2O 7溶液常用硫酸酸化D .1 mol C 2H 5OH 发生上述反应转移2 mol e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Cr 2O 2-7中Cr 元素的化合价为+6,A 项正确;该反应中C 2H 5OH 作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CH 3COOH ,B 项正确;Cr 2O 2-7具有氧化性,可与HCl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HNO 3本身具有强氧化性,会干扰Cr 2O 2-7的反应,故常用硫酸酸化,C 项正确;1 mol C 2H 5OH 发生该反应,转移4 mol e -,D 项错误。
4.(2017·江西南昌调研)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区域3的是导学号 50812964( C )A .4Fe(OH)2+O 2+2H 2O===4Fe(OH)3B .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C .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D .Zn +H 2SO 4===ZnSO 4+H 2↑[解析] A 项中的反应是化合反应,且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属于区域1;B 项中的反应是分解反应,但元素化合价没有变化,属于除区域2外的分解反应;C 项中的反应是不属于4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属于区域3;D 项中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属于区域4。
5.(2018·湖北八校联考)白磷有剧毒,白磷中毒可用硫酸铜溶液解毒,白磷与硫酸铜可以发生如下两个反应:(1)P 4+10CuSO 4+16H 2O===10Cu +4H 3PO 4+10H 2SO 4(2)11P 4+60CuSO 4+96H 20===20Cu 3P +24H 3PO 4+60H 2SO 4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导学号50812965(D)A.在上述两个反应中,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B.在上述两个反应中,氧化产物都是H3PO4C.在反应(2)中,当有5 mol CuSO4发生反应时,共转移10 mol电子D.在上述两个反应中,氧化剂都只有硫酸铜[解析]两个反应中,反应物水中H、O元素的化合价均没有变化,故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A项说法正确;两个反应中,H3PO4中的磷元素均来自单质磷,且两个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均只有磷元素,B项说法正确;反应(2)中部分磷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部分磷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铜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故氧化剂不只有硫酸铜,还有P4,反应(2)中当有60 mol CuSO4参加反应时,转移120 mol电子,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6.(2018·湖南衡阳期中)用草酸的稀溶液或草酸钠的酸性溶液可以洗涤粘在皮肤上的高锰酸钾,其离子方程式为(未配平):MnO-4+C2O2-4+H+―→CO2↑+Mn2++□。
关于此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导学号50812966(C)A.该反应右边方框内的产物是OH-B.配平该反应后,H+的化学计量数是8C.该反应中氧化产物是CO2D.该反应电子转移总数是5e-[解析]A项,酸性条件下,不可能生成OH-,应生成HO,故A错误;B项,反应2中MnO-4→Mn2+,锰元素化合价由+7价降低为+2价。
H2C2O4→CO2,碳元素化合价由+3价升高为+4价,结合电荷守恒、原子守恒配平离子方程式为:2MnO-4+5C2O2-4+16H+===10CO2↑+2Mn2++8H2O,H+的化学计量数是16,故B错误;C项,反应中H2C2O4→CO2,CO2是氧化产物,故C正确;D项错误。
7.(2017·福建漳州八校联考)三氟化氮(NF3)是微电子工业中优良的等离子刻蚀气体,它在潮湿的环境中能发生反应:3NF3+5H2O===2NO+HNO3+9HF。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50812967(D)A.NF3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B.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 1C.若生成0.2 mol HNO3,则转移0.2 mol电子D.NF3在潮湿的空气中泄漏会产生红棕色气体[解析]A.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NF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故A错误;3B.NF3生成NO,被还原,NF3生成HNO3,被氧化,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故B错误;C.生成0.2 mol HNO3,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2mol×(5-3)=0.4 mol,故C错误;D.生成的NO易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D正确;故选D。
8.(2018·吉林长春模拟)以浓硫酸、浓硝酸、粗铜、水和空气为原料可制得硫酸铜晶体,其过程如图所示。
导学号50812968回答下列问题:(1)配平在滤液(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4__NO x+__2__H2O+__(5-2x)__O2===__4__HNO3(2)写出制取硫酸铜的总反应方程式:__2Cu+O2+2H2SO4===2CuSO4+2H2O__。
(3)在上述生产过程中,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HNO3__。
[解析]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以看成+2x,利用化合价升降相等即可配平滤液(Ⅲ)x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O x+2H2O+(5-2x)O2===4HNO3;从流程图结合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在反应中HNO3是循环利用的物质,因此总的反应实质上是Cu和O2、H2SO4反应生成CuSO4,据此写出化学方程式。
B组能力提升题9.(2017·黑龙江、吉林两省六校期中)已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①Cl2+2KBr===2KCl+Br2;②KClO3+6HCl===3Cl2↑+KCl+3H2O;③2KBrO3+Cl2===Br2+2KClO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导学号50812969(D)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B.反应①和反应③中均生成Br2,溴元素发生的变化相同C.反应②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D.③中1 mol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 mol[解析]反应②中生成物有单质,但反应物没有单质,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A错误;反应①Cl2+2KBr===2KCl+Br2中溴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价,被氧化,反应③2KBrO 3+Cl 2===Br 2+2KClO 3中溴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价,被还原,故B 错误;反应②KClO 3+6HCl===3Cl 2↑+KCl +3H 2O 中,氧化剂是KClO 3,还原剂是HCl ,但只有56的HCl 被氧化,所以还原剂和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故C 错误;反应③中还原剂是Cl 2,氧化剂是KBrO 3,该反应中1 mol 还原剂反应,则氧化剂得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5-0)mol =10 mol ,故D 正确。
10.(2018·福建诏安一模)Cu 2S 与一定浓度的HNO 3反应,生成Cu(NO 3)2、CuSO 4、NO 2、NO 和H 2O ,当NO 2和N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 2S 与HN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导学号 50812970( B )A .1∶10B .1∶8C .1∶6D .1∶5[解析] 由题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情况看出,1 mol Cu 2S 共失去电子10 mol ,而生成2 mol NO 2和1 mol NO 共得到5 mol 电子,由得失电子守恒及原子守恒即可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 2S +8HNO 3===Cu(NO 3)2+CuSO 4+4NO 2↑+2NO ↑+4H 2O ,所以n (Cu 2S)∶n (HNO 3)=1∶8。
11.(2017·河北冀州中学模拟)聚合硫酸铁可用于水的净化,其化学式可表示为[Fe a (OH)b (SO 4)c ]m 。
取一定量聚合硫酸铁样品与足量盐酸反应,将所得溶液平均分为两份。
向一份溶液中加入足量的BaCl 2溶液,得到白色沉淀1.747 5 g 。
取另一份溶液,先将Fe 3+还原为Fe 2+(还原剂不是Fe ,且加入的还原剂恰好将Fe 3+还原为Fe 2+),再用0.020 00 mol /LK 2Cr 2O 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K 2Cr 2O 7标准溶液50.00 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