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2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及其类型,并结合实例来认识。
2、了解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3、理解工业地域的概念,工业地域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4、了解工业分散形成条件,带来的结果,工业分散产生的原因;当前工业地域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
【教学重点】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基础知识落实】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1)工序上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及其它生产、生活,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
2、工业集聚(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作用:可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进而降低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还可以共同利用,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1概念: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2)分类a.按形成因素:分为的工业地域和的工业地域。
b.按性质: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内部工业联系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协作企业、生产规模大。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农产品,发展初步的工业;工业联系,规模,工厂。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为了发挥不同地区的而形成了工业分散。
(2)企业类型: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可以相距较远;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其零部件生厂可分散在许多地方。
(3)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1)条件:现代化的方式,现代化的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的、物质和等的流动。
【课堂合作探究】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下列各组布局在一起的工厂之间存在哪种联系(1)服装厂、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2)玻璃厂、橡胶厂、油漆涂料厂、电子元器件厂、发动机厂、汽车制造厂、齿轮厂(3)服装厂、电器厂、制鞋厂、食品厂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阅读课本64页图4.8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1、分析图中的现象说明了工业的布局有什么趋势?2、工业在哪些情况下适合分散?3、对比分析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1)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⑥。
(2)表现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3)结果:引发工业的⑦。
2.工业的地域联系(1)条件:现代化的⑧,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⑨等的流动。
重点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1.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的关系工业联系既可能导致工业集聚,也可能导致工业分散。
工业集聚的结果是形成了工业地域,工业分散则加强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现象,其产生的核心是降低成本,争取最大利润。
2.工业集聚与工业分散的比较国产智能手机“小米”的850余个部件均从全球各地采购。
“英华达”(南京)是小米手机目前最主要的代工企业,在这家工厂的流水线上,仅组装小米手机一道流程就需要91名员工,员工总数超过1.2万。
据此完成1—2题。
1.“小米”手机零部件来自全球各地的主要原因是 A .加工地劳动力价格低廉B .充分发挥全球各地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C .加工地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D .取得集聚效应2.下列涉及该产业链的判断,正确的是A .该品牌手机与上游企业之间属于空间联系B .该产业链属于工业集聚C .“英华达”(南京)产品附加值低D .“英华达”(南京)主导因素为技术读图,完成1—2题。
1.惠州附近工业的分布状况,表明了 A .工业分散B .工业集聚C .工业城市D .工业发育2.深圳、东莞、惠州、中山、广州都是惠州某音响厂零件的产地,这五个地点的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属于 A .生产联系B .空间联系C .信息联系D .市场联系下图为某电脑生产公司电脑零部件生产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赤水三中:李泽洪【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具体要求是学生需要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能表述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和概述工业地域的布局状况,并能正确地进行评价。
【教材分析】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有两大知识点:知识点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首先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各类型对应的优势,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知识点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条件。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混淆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本着“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地理案例,以引起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类型。
②、掌握工业集聚的优势。
③、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