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变化及差异特征研究_安雪慧
- 格式:pdf
- 大小:2.53 MB
- 文档页数:10
研究报告老师工资研究报告标题: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相关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回顾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应综合考虑教育经费、教师资格和从业年限等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改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因素、政策支持、改革1. 引言中小学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一直是社会热点问题之一。
教师的工资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因此,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及其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教育经费的投入程度是影响教师工资的重要因素。
教育经费的增加可以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
其次,教师的资格和从业年限也会对工资待遇产生影响。
具有高学历和多年从业经验的教师往往获得更高的工资。
此外,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以及教育部门的改革也对教师的工资待遇产生影响。
3. 数据分析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不同从业年限的教师工资存在较大差异。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教师的工资普遍较低。
此外,从业年限较长的教师往往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而刚入职的新教师工资较低。
4. 结果讨论教师工资待遇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教育经费的不均衡分配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一些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无法提供较高的教师工资。
此外,一些地区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过多的新教师导致教育经费无法充分利用,也导致老教师的工资待遇不能得到合理的提高。
5. 政策建议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应该加大对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
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师工资制度,根据教师的资格和从业年限合理确定工资水平。
关于教师薪资调查报告一、引言教师是国家的重要支柱,他们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知识的重要责任。
然而,教师的薪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教师薪资现状并提出改善方案,我们进行了一项教师薪资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了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包括中小学和高校,在一定范围内广泛征求了教师的意见和反馈。
三、调查结果3.1 教师薪资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的薪资水平偏低。
其中,约有60%的中小学教师月薪在5000元以下,即使是一些高级职称教师,月薪也仅在8000元左右。
高校教师的薪资相对较高,但仍有超过50%的高校教师月薪在10000元以下。
3.2 薪资待遇与工作压力据调查显示,教师的薪资待遇与他们所承担的工作压力存在不相称的情况。
尽管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薪资增长缓慢,甚至存在多年不涨的情况。
这不仅给教师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压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3.3 薪资差距与地域差异调查还发现,不同地区的教师薪资差距较大。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薪资更是低于平均水平,导致一些优秀教师流失或不愿意外出支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四、问题分析4.1 收入保障与教师培养教师是国家培养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收入保障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只有解决了教师的物质困扰,才能保障其专业发展和工作热情,使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4.2 教育资源均衡与薪资待遇薪资差距与地域差异的问题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往当地执教,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
4.3 教育改革与薪资制度教育改革需要有相应的薪资制度保障。
政府和学校应制定一套合理的薪资制度,建立起激励机制,将教师的付出与收益相匹配,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力。
五、改善方案5.1 提高教师薪资水平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
同时,各级政府还应对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补助,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小学教师工作待遇状况报告一、引言小学教师作为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工作贡献不可忽视。
然而,教师的工作待遇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许多人担心教师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是否合理。
本篇报告将对小学教师的工作待遇状况进行详细分析。
二、薪酬状况小学教师的薪酬是教师工作待遇的核心要素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小学教师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
不少小学教师的薪酬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缺乏应有的经济保障。
这使得一些人对从事教师职业产生了犹豫和顾虑。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重视教师薪酬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收入。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政策,增加了教师的津贴和补贴,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
此外,一些学校还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将优秀教师的薪酬与其工作表现挂钩,从而提高了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三、职业发展机会与其他行业相比,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
一方面,教师不同职称之间的晋升渠道相对封闭,很难获得晋升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普遍缺乏独立的职业发展规划,他们在教学经验和能力的提升上面临较大的困难。
然而,一些地方和学校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积极推进教师职业发展。
例如,一些地方教育局开设了教师培训班,为小学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提升课程,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
此外,一些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职称评选和学术研讨会,提供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素养。
四、福利待遇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也是他们工作待遇的重要构成部分。
目前来看,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较为单薄,老师们普遍面临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问题。
然而,一些学校和地区正在努力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
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福利优化政策,提供更多的休假时间和健康保险等福利。
学校方面,一些学校还提供员工宿舍和餐饮服务,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五、总结与建议小学教师的工作待遇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改进。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小学教师的薪酬水平。
2023年全国教师基本工资调整?正高级和副高级教师待遇差距的区别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中小学教师实行职称管理制度,结合背景下的工资晋升制度,以及职称与工资挂钩制度,简单的说,职称工资与教龄工资共同构成了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主体部分。
今天我们介绍一篇冷知识的话题,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正高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之间2023年工资调整的最重要的趋势和区别。
第1个区别,岗位工资。
2023年全面落地教育优先发展,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高级化力度,一方面是放宽高级职称评审的条件,第2个方面是提高高级职称的比例,第3个方面是取消中小学教师评审职称在本单位的岗位设置受限问题。
正高级教师岗位工资从一级岗位到4级岗位共4个级别副,高级岗位从5级岗位到7级岗位共三个级别。
一般来说正高级岗位,工资维持在1000元到8000元之间的范围,副高级维持在1000元到5000元左右的范围,副高级和正高级同是中小学职称高级系列,在教龄10年以上分别可以评审副高级职称和教龄15年以上分别可以评审正高级职称。
第2个区别,教龄津贴。
根据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结构化趋势调整的因素,教龄津贴是教师工资待遇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高级和副高级教师工资组成比例的影响和区别,在教龄津贴方面主要体现在15年才能申报,正高级和10年可以申报副高级之间相差5年的教龄津贴,如果按10年教龄,20年教龄,30年教龄,40年教龄,分别对应100元,200元300元400元的教龄津贴标准来看,正高级教龄津贴比副高级教龄津贴要高出400元左右。
第3个区别,薪级工资。
我国中小学薪级工资从一级到63级一共分为63个,级别和种类分别体现较龄因素与经济工资挂钩的调整,同时会挂钩职称的晋升与薪级工资标准参数的变动。
经济工资不仅每年会上涨,而且每年调整一个薪级工资标准,相差的工资标准接近50元到100元左右,而职称变化由初级职称到中级职称,或者由中级职称到副高级职称再到正,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对应的薪级工资的标准是呈现阶梯式变化的,1~30级和31级到45级46级到63级之间分别对应三个职称的差别。
教师薪资调查报告教师薪资调查报告精选4篇(一)题目:教师薪资调查报告引言:教师薪资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动力。
因此,为了了解教师薪资的实际情况,并探讨如何进行更好的调整,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到了来自不同地区的500份有效问卷。
我们团队成员根据问卷中的问题,统计了教师的薪资情况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调查结果:1. 教师薪资水平不均衡: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薪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教师薪资偏低,甚至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2. 教师薪资增长缓慢:大部分受访教师表示,他们的薪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实际购买力下降。
3. 教师薪资与职称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薪资与职称水平密切相关。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薪资普遍较高,而晋升难度较大,普通教师的薪资增长相对较慢。
建议:1. 加强教师薪资调整机制:应建立科学、公平的薪资调整机制,根据教师岗位职责、工作负荷、教学业绩等因素,合理确定教师薪资水平。
2. 提高教师薪资:政府应加大对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薪资标准,确保教师薪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具有竞争力,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3. 完善职称晋升制度:应建立科学、公正的职称晋升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其提供晋升的机会。
结论: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教师薪资存在不均衡、增长缓慢等问题,建议加强薪资调整机制、提高教师薪资标准,同时完善职称晋升制度。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整体素质,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 张三,李四. 教师薪资调查与分析[J]. 教育研究,2020(1): 78-89.[2] 王五,赵六. 教师薪资与职称关系研究[J]. 教育经济研究,2020(2): 35-46.教师薪资调查报告精选4篇(二)教师行风建设自查报告一、背景介绍:我们学校一直重视教师行风建设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职业道德素养,特组织了行风建设自查活动。
中国教师工资调研报告中国教师工资调研报告引言:教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他们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教师的工资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为了了解中国教师的工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并在以下报告中分享了我们的研究结果。
一、调研背景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中国教师的工资水平和相关因素的影响,以便为教育部门和政府提供参考和建议。
调研范围涵盖了全国范围内各个教育层次和地区的教师。
二、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经验、学历、任教学科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涵盖了工资待遇、加薪机制、福利待遇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共设计了1000份问卷,最终收到了925份有效回复。
三、调研结果1. 教师工资水平: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教师的工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多数教师的工资水平集中在2000-5000元之间,其中绝大部分教师的工资在3000-4000元之间。
然而,也有一部分教师的工资达到了6000元以上。
这表明中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整体上较低,存在不少低收入教师。
2. 影响工资的因素: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的工资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学历:学历越高的教师通常薪资更高;(2) 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较丰富的教师薪资相对较高;(3) 所在地区:一线城市的教师薪资普遍高于其他地区;(4) 学科:理科和语文老师的薪资相对较高;(5) 学校类型:重点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师薪资普遍高于一般中小学教师。
四、建议和措施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1. 提高基础工资:教师的工资应该得到提高,特别是低收入教师的工资待遇需要得到关注;2. 完善薪资体系:建立合理的薪资体系,使教师薪资更加公平和合理;3. 加强师资培养和发展:提高教师的学历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待遇;4. 加强教师福利待遇:提供更好的保险、养老金等福利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5. 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全国教师工资调整:现状、政策与实践一、全国教师工资水平的现状近年来,我国教师工资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总体来看,教师工资水平仍然偏低。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月平均工资分别为3247元、3775元、4082元,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5351元相比,分别低了1729元、924元、996元。
这表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仍有待提高。
二、近年来教师工资调整的情况与政策自2018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这些政策包括:1.基本工资调整:所有教师的基本工资均有所提高,以体现同工同酬的原则。
2.绩效工资制度:部分学校开始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以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偏远地区津贴:对于在偏远地区任教的教师,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津贴,以鼓励教师前往这些地区任教。
4.其他福利:如社保、医保等福利也得到了改善。
三、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措施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努力提高教师待遇。
例如,中央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同时地方财政也积极跟进。
此外,教育部门还推动了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学校方面,一些学校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收入。
四、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学校之间教师工资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学校之间,教师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城市学校的教师工资水平高于农村学校,高级中学教师的工资水平高于初中和小学教师。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学校的办学条件等因素有关。
五、探讨影响教师薪酬水平高低的因素,如职称、年龄、岗位等影响教师薪酬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职称、年龄和岗位。
一般来说,高级职称教师的工资水平要高于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年龄越大、工龄越长的教师,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另外,承担教学以外工作的教师,如班主任、教研组长等,也会得到一定的岗位津贴。
2024年代课教师工资待遇调整总结
根据最新的调整政策,2024年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将出现以下变化:
1. 基本工资提高:根据国家对教师待遇的重视程度,2024年代课教师的基本工资将有所提高。
这意味着教师的基本工资将比以前更高,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
2. 绩效奖励加大: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2024年代课教师的绩效奖励将得到加大。
教师在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价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将获得更高的绩效奖金,进一步提升了收入。
3. 福利待遇提升:除了工资的提高,2024年代课教师的福利待遇也将得到提升。
可能包括加强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福利等,以更好地满足教师的需求。
4. 教育补贴增加: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发展,2024年代课教师的教育补贴将得到增加。
教师在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方面的支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补贴,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总的来说,2024年代课教师工资待遇调整将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增加绩效奖励、提升福利待遇和增加教育补贴,旨在激励教师们更加努力地从事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助力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议作者:陈国民来源:《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2009年第06期工资水平是教师与社会其他部门劳动者之间分配关系的反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工资是调节和配置教育领域人力资源的经济杠杆,也是影响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素质以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因此,必须要对教师工资制度改革进行清晰的定位,解决工资改革制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构建和谐教育,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的发展历程建国以来至2006年6月,我国工资制度先后在1956年、1985年、1993年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工资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55年,这一时期供给制与工资制并存。
实行工资分和物价津贴制度。
第二阶段是1956年到1984年,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重大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教职工的工资标准,奠定了我国教师工资制度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1985年到1993年9月,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企业工资制度脱钩。
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第四阶段是1993年10月到2006年6月,事业单位实行职务(岗位)等级工资制。
根据党的十四大提出的“要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符合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的要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进行了第三次重大改革。
这次改革,实现了机关与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分离。
建立了符合教师的特点的工资制度和相应的工资管理体制。
同时,建立了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使教师的工资能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以吸引优秀人才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二、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的现状分析教师工资制度是整个社会工资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态度和政策决定着教师工资制度的方方面面。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工资是根据2006年7月国家开始实施的最新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套改方案制定的。
1990年教师工资水平1990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十一个年头,我国教师工资水平在这个时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差异。
在当时,教师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本文将对1990年我国教师工资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当时的教育背景和政策对教师工资水平的影响。
一、1990年教师工资水平概述1990年,我国教师工资水平总体较低。
在这个时期,我国经济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各个行业的工资水平都相对较低。
教师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资水平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在这个时期,教师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
二、教师工资水平的地区差异1.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较高。
这主要是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地方财政实力增强,能够为教师提供相对较高的工资待遇。
2.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以及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三、教师工资水平的影响因素1.教育背景:1990年,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教育经费的有限,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2.政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政策,其中包括提高教师待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导致教师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
3.地区差异:如前所述,1990年我国教师工资水平存在地区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以及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影响。
四、当时我国教育背景及政策对教师工资水平的影响1.教育背景:1990年,我国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教育经费的有限导致教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
2.政策因素:尽管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但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制约,使得教师工资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较慢。
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研究□ 何 宪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水平是我国工资制度的重要的法律和政策要求。
但这一政策制度的落实还面临一些问题。
有关工资数据的分析表明,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比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走向,这与各时期的公务员及中小学教师工资构成有紧密联系。
确保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水平,须建立一套长效的落实机制:一是要在有关法律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实施意见,要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二是要明确工资收入比较的办法,明确比较范围及相关争议项目的处理;三是要明确进行比较的时间,建议采取一年比较一次的方式;四是要明确责任,应由当地党委、政府来负责。
[关键词]事业单位 中小学教师 公务员 工资收入 工资水平比较[中图分类号] D0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761(2019)06-0019-11 [摘 要]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是中小学教师待遇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集中体现。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多次在各种法律文件中规定和重申中小学教师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
但是这一要求落实起来并不简单,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的重要意义一项职业要得到社会的重视,可以在宣传上加以赞美,可以在社会活动中予以尊重,但是最核心的指标还是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
在冷战时期,苏联为了在科技领域与美国竞争,对科学家的工资收入给予了最大的倾斜,苏联科学院院长的工资是苏共中央总书记的167%,大学校长工资为总书记的133%,院士、所长工资为总书记的111%~167%[1]。
这一政策措施使得苏联在经济落后于美国的情况下,很多科技领域领先于美国。
我国要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要重视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要真正做到这些,最实质性的问题就是确保中小学教师保持较高的工资收入水平,这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条件,也是一项关键性的基本措施。
学生所在县的小学教师收入状况城乡比较研究教育管理随着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小学教师的收入状况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对学生所在县的小学教师收入状况进行城乡比较研究,并探讨相关的教育管理问题。
一、收入状况比较小学教师收入是城乡差距比较明显的一项指标。
在城市地区,小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高,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地区经济发达,教师的工资水平相应较高;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的小学教师普遍具备高学历和专业背景,其工资待遇也会相应提高。
而在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收入相对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教育经费有限,导致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无法提高;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人数较多,在相对有限的教育经费下,每位教师获得的收入较少。
二、城乡差距带来的问题城乡教师收入差距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也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流失和稳定性的下降。
由于城市地区的小学教师收入相对较高,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前往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同时,农村地区的小学教师收入较低,无法满足教师的生活需求,加之工作条件相对困苦,使得一些教师选择离开乡村,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困境。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支持力度,通过增加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教师。
同时,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让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能够与城市地区同步。
三、教育管理的探索为了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师收入差距的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2. 定期评估农村地区小学教师的工作表现,采取激励措施,增加他们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3. 鼓励城市地区的小学教师到农村地区进行支教,提供相应的补贴和福利,将城市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带入农村,促进教育发展的均衡。
现实与差距:和谐视野下的中国教师工资水平研究
栾俪云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管理》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通过教师工资与人均GNP的比较、教师工资与其他行业工资的比较发现,在第四次工资改革期间,教师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若要使教师工资水平与国内其他行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相比具有竞争力,需提高教师现在工资水平,使其在19个国民经济行业中名列前九名;而若要使教师工资达到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教师工资水平.
【总页数】4页(P91-94)
【作者】栾俪云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5
【相关文献】
1.和谐社会视野下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几点建议 [J], 邹昭一
2.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与贫富差距 [J], 张巍
3.和谐社会构建视野下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 [J], 王诗卉
4.和谐视野下的就业与收入差距相关性研究 [J], 许传红
5.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J], 黎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安雪慧【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8(000)003【摘要】传统的教育经济学观念认为,教师的受教育水平是有价值的,较高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收益,从而促成教师较好的工作激励和积极性.但是关于发展中国家教师经济收益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很好地支持这一观念--越好的教师可以得到越高的工资.教师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分析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在教师薪酬激励失效或者无法实施的情况下,从教师职业发展、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教师的教学工作激励研究显得更为重要.基于中国农村数据的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龄和职称,而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没有直接的显著相关性;良好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教师学历提高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学历提高增长值越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教学研究,那么教师所教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的越快;对于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分析表明,教师职业发展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在40岁之前较为突出,这在25岁到30岁年龄段体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虽然良好的教师职业发展作为一种教学激励,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但这种有效性是有年龄阶段限制的.可以判定,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系统中形成的、通过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体现的教学激励,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成绩,这是在薪酬激励失效后,较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激励,是值得赞许和推广的.【总页数】6页(P117-122)【作者】安雪慧【作者单位】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8:G40-054【相关文献】1.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状况调查及思考——以皖北地区428名中小学教师为例 [J], 惠善康;曹健2.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 [J], 段君丽3.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规划 [J], 董静4.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教学工作激励——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 [J], 安雪慧5.基于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的新手教师培训工作——来自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的经验 [J], 黄祯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分析(1998~2011年)
郝方园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教育》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是决定中小学教师供给的一个关键因素.基于对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在不同年份、不同省份的比较发现:中小学教师绝对工资有很大增长,但相对工资无明显增长;各省份中小学教师工资差别较大,发展不平衡.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来保证教师工资的绝对增长,并加大中央对中西部地区和部分东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与引导.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郝方园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1
【相关文献】
1.1998年至2011年我国学科导航研究论文评析 [J], 张以舒
2.美国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当前状况——美国教师联合会(AFT)2007年教师工资调查报告简介 [J], 王静;洪明
3.统一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促进教师交流轮岗——基于对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情况的调查 [J], 施飞
4.新乡医学院1998年级至2000年级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分析 [J], 白国强;赵俊
强;高建辉
5.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实证分析--基于厦门市1998年-2011年的数据 [J], 肖海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