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综合征
- 格式:pptx
- 大小:189.37 KB
- 文档页数:7
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一种严重的肝功能衰竭并发症,表现为肝脏疾病导致肾脏功能损害的综合征。
以下是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基础条件:
患者年龄大于18岁;
存在肝病的临床表现,如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等;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如肾脏疾病、药物性肾损害等。
肝功能衰竭的证据:
临床表现:如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升高、凝血功能异常、低白蛋白血症等。
肾功能损害的证据:
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连续48小时内血清肌酐水平增加至≥1.5 mg/dL(≥133 μmol/L);
尿量减少:24小时尿量<500 mL,或尿量<20 mL/h,或尿量<0.5 mL/kg/h。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排除肾脏疾病的证据,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等;排除药物性肾损害的证据,如非甾体抗炎药、ACE抑制剂等药物
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利尿剂治疗时的病程:
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或利尿剂治疗时,连续48小时内血清肌酐水平没有明显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肝肾综合征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
此外,根据国际肝病学会(AASLD)和欧洲肝病学会(EASL)的建议,还有不同类型的肝肾综合征分型,如HRS-1和HRS-2,其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诊断肝肾综合征时,建议参考相关专业指南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及早诊断和治疗肝肾综合征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肝肾综合症名词解释
肝肾综合症是一种综合性的疾病,也称为肝肾综合征或肝肾相互作用症候群,是由肝肾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种综合症,常常合并有肝炎、肝硬化、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
肝肾综合症的症状包括肝区疼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这些症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此外,肝肾综合症还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肝癌、肾衰竭、关节炎等。
肝肾综合症的病原体可能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也可能是由代谢产物引起的。
治疗肝肾综合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等。
预防肝肾综合症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和监测肝功能等。
肝肾综合征名词解释
肝肾综合征是指同时患有肝脏和肾脏功能损害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通常发生在严重肝病患者中,尤其是肝硬化患者。
肝肾综合征的主要特征是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紊乱以及体内液体和电解质的平衡失调。
肝肾综合征患者常常伴有腹水、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等症状和体征。
其主要表现为肝肾功能衰竭,尿量减少,血尿素氮升高,肌酐水平增高,尿钠浓度下降,尿比重升高等。
此外,肝肾综合征还可导致肾小管酸中毒和低钾血症等并发症。
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一般认为,肝脏功能障碍导致血容量减少、肾血流减少以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一步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和尿液浓缩能力的减退,最终导致尿量减少。
此外,肝脏疾病还可引起内源性毒素的堆积和肾脏的炎症反应,加重肝肾损害。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常用的诊断指标包括尿量、血尿素氮、血肌酐、尿钠浓度以及尿比重等。
此外,还需排除其他引起肾功能障碍的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等。
对于肝肾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肝脏疾病进行积极的治疗,同时纠正尿液量不足、电解质紊乱等症状。
常用的治疗措施包括局部放置腹水引流管、限制蛋白摄入、补充白蛋白和血浆等,以及适当利尿剂的使用。
对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
或肾移植等手术治疗。
总之,肝肾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肝硬化等严重肝病患者。
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对于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肝肾综合征(HRS)是慢性肝病患者出现进展性肝衰竭和门静脉高压时,以肾功能不全、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和动脉循环血液动力学改变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该综合征在急性肝衰竭患者也可发生。
肝肾综合征的肾功能衰竭是一种功能性病变。
肝肾综合征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各种类型的失代偿肝硬化(特别是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也可见于其他严重肝病,如暴发性肝功能衰竭、重症病毒性肝炎、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妊娠脂肪肝等严重肝实质病变过程中,一旦发生,存活率很低、预后很差。
西医学名:肝肾综合征所属科室:内科 -发病部位:肝脏,肾脏主要症状:腹水,黄疸,少尿或无尿,等发病机制HRS发病机理仍未完全阐明。
HRS患者肾脏无实质性病变,其肾脏可成功地移植给肝脏正常的慢性肾衰患者,移植后肾功完全正常;同样,HRS患者成功地肝移植后,肾脏也完全恢复正常。
采用133氙(xe)洗脱技术及对氨马尿酸清除试验进行血流动力学研究,HSR患者肾血流量明显减少,尤其是肾皮质灌注不足。
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显示,肾小叶间及近侧弓形动脉呈明显串珠状、纡曲,肾皮质血管不充盈。
而在患者死后再次作肾血管造影,上述异常征象消失,肾内血管及分枝的充盈、分布均正常。
上述事实有力地证明肾血管痉挛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肾皮质灌注不足是HRS的病理生理基础。
关于HRS发病机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是Schfier等提出的外周动脉血管扩张学说,该学说认为,肝功能障碍导致多种扩血管物质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胰高血糖素、心房利钠肽、内毒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不能被肝脏灭活.或门静脉高压时经门体分流进入体循环,引起肾外全身动脉(尤其是内脏动脉)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外周动脉压下降,通过压力感受器和容量感受器激活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肾血管收缩,肾灌注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有学者提出了HRS的二次打击学说:肝功能障碍、肝窦性门脉高压所导致的内脏血管扩张是HRS的基础.为“第一次打击”:各种导致有效动脉内血容量降低或肾血管收缩的因素(如内毒素血症、利尿过度、消化道出血等)可促进HRS发生,为“第二次打击”。
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由肝功能衰竭引起的肾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为及时诊断和治疗该病,需要掌握肝肾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一、肝肾综合征的定义和分类肝肾综合征是指肝功能严重失调引起的一种急性、可逆性肾功能障碍。
按照起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型与肝硬化相关,由肝脏疾病引起,如肝衰竭、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腹水和转移性肝癌等;第二型仅与门脉高压有关,如门脉性肝硬化等。
第二型较为常见。
二、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肝肾综合征常表现为肾功能下降,并出现少尿或无尿,查尿液分析多为无色透明,无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同时患者还会出现腹胀、腹水、黄疸、乏力、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2.诊断标准(1)第一型:包括如下两个方面:①蒙地卡罗肝肾综合征诊断标准(2007):1)持续性肾功能衰竭,包括血肌酐浓度>133μmol/L和/或血肌酐清除率<40 ml/min,并排除其他肾病的肾功能损伤;2)无肾实质病变,无严重肾血管狭窄疾病、一过性肾缺血等;3)肝病存在,伴有门脉高压,腹水和/或转移性肝癌和其他原因的肝功能损害;4)没有获得有效的肾功能改善治疗;5)临床表现出不可逆性,通常在数周内出现终末期肾病,到死亡或需要肾脏移植。
②欧洲和国际肝脏病协会(EASL-CLIF)指南(2015):1)急性肾损伤(血肌酐升高≥0.3mg/dL或血肌酐翻倍),或血肌酐≥1.5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30 ml/min/1.73m2;2)门脉高压;3)诊断为肝脏疾病;4)排除其他肾脏疾病;5)排除肾血管疾病,如血栓、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6)排除肾毒性药物的影响。
(2)第二型: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①在门脉高压的情况下存在严重肾衰竭(血肌酐>133μmol/L或血肌酐清除率<40 ml/min);②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和肾结构损伤。
肝肾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摘要】肝肾综合征是肝硬化及严重肝病患者所发生的一种进行性功能性肾功能不全,是终末期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弄清,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肝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方面的进展。
1概念及分类HRS是晚期肝病患者发生的一种肾功能衰竭形式。
诊断是建立在既有低GFR,又能排除肝硬化病人身上可能发生的导致肾衰竭的其他常见病因,但应排除钩端螺旋体病所致HRS[1]。
根据临床上有无BUN、Cr升高,可分为两类:亚临床HRS和HRS。
1.1亚临床肝肾综合征肝硬化患者在血肌酐和尿素升高之前,就存在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下降,称为亚临床肝肾综合征。
在内毒素血症、利尿过度、消化道出血等诱因的作用下,可以很快发展为HRS。
因此,宜早期运用双肾Doppler检查及核素肾动态显像等手段测定肾动脉内径、肾血流、肾脏阻力指数以及较血肌酐和尿素氮更为敏感的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有助于诊断亚临床肝肾综合征,对HRS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1.2HRSHRS按其临床特征的不同又可分为二型。
I型HRS以短期内(数天或数周)快速而进行性血BUN,Cr的增加为特征,其肾衰常伴随着尿量减少,显著的钠潴留和低钠血症。
它多发生于具有晚期肝功能衰竭信号如黄疸、肝性脑病和/或凝血病的极严重肝病患者,是肝硬化预后最差的并发症。
II型HRS以中等度而稳定的GFR下降(BUN和Cr常分别低于50 mg/dl和2 mg/dl)为特征。
它常发生于相对地尚保存着肾功能的患者,其主要临床后果是形成对利尿药具有抵抗性的腹水。
II型HRS患者存活时间长于I型HRS,但又短于没有肾衰竭的肝硬化腹水患者。
2发病机制虽然HRS按其临床特征的不同分为I和II型,但有学者认为它们的机制可能是相同的。
目前已经提出了两个解释HRS患者体内出现低灌注的理论。
其一,肾脏低灌注与患病肝脏有关,而与全身血流动力学方面的紊乱没有任何关系;其二,肾脏低灌注在发病机制上与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而HRS只是肝硬化动脉充盈不足的外周表现之一。
肝肾综合症百科名片肝肾综合症,又称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是指严重肝脏疾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的损害,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异常,导致肾脏血流量的减少和滤过率降低所引起,而其肾脏并无解剖和组织学方面的病变。
肝肾综合症主要由于肾脏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所致,肾脏无病理性改变,表现为自发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和低尿钠。
目录概述肝肾综合症的病因肝肾综合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肝肾综合症的治疗肝肾综合症的预防编辑本段概述肝肾综合症肝肾综合症系肝硬化时合并顽固性腹水且未获得恰当治疗时可出现肝肾综合症.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氮脂血症,低血钠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病变故亦称功能性肾衰.其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1,大量腹水时或因进食减少,呕吐,腹泻,利尿剂应用不当,使循环血量减少,肾小球虑过率剂肾血流下降;2,肝衰竭时肝脏对血液中有毒物质清除能能力下降,加重了肾损害.此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预后极差.功能性肾衰持续存在和发展,也可导致肾脏实质性损害,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肝肾综合症,又称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是指严重肝脏疾病患者体内代谢产物的损害,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血流量的异常,导致肾脏血流量的减少和滤过率降低所引起,而其肾脏并无解剖和组织学方面的病肝肾综合症的临床表现包括肝硬化失代偿期及功能性肾衰竭两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患者常有门脉高压症、脾大、大量腹水、黄疸、氮质血症、少尿、低钠血症等。
编辑本段肝肾综合症的病因肝肾综合症主要原因是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内毒素血症和钠、水代谢紊乱等。
诱因多为消化道出血、过量利尿、大量放腹水、感染、水与电解质紊乱、低血压、肝昏迷等;亦可因使用肾毒性药物,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而诱发。
编辑本段肝肾综合症的临床表现据资料统计肝硬化晚期约有70%~80%的病人出现氮质血症。
肝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如下:(1)早期表现为少尿,继之无尿和出现氮质血症。
起病可急骤,也可较为隐袭。
(2)大多数病人都有大量腹水和黄疸,黄疸可波动很大,最终出现重度腹水和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