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污染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2
重金属污染标准
重金属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的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元素超过环境质量标准,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因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重金属污染标准,以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在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定了一系列重金属污染标准,如《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
这些标准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的允许排放浓度、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容许含量等内容,旨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重金属污染标准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旨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在实际应用中,各行各业都需要严格遵守这些标准,以减少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除了国家标准外,国际上也有一些重金属污染标准,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相关标准。
这些国际标准通常是在吸收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适性。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要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的排放,减少重
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企业应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排放监测和治理,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减少重金属排放。
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重金属污染的监管力度,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
此外,公众也应增强环保意识,减少重金属污染的产生。
比如减少使用含重金属的产品,正确处理废弃电子产品、电池等含重金属产品,避免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和废渣等。
总之,重金属污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重金属污染标准,共同保护地球家园和人类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在现代生活中,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较大、毒性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铬、镉等。
这些重金属元素在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可能被污染,而食入含重金属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风险。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如何减少重金属摄入。
一、重金属污染的来源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重金属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广泛存在,由于人类活动、工业排放和农药使用等原因,重金属进入环境后很难被分解或清除,最终可能被食物链吸收并积累在食物中。
2.农药和化肥:农药和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在农产品中积累重金属。
3.食品加工: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诸如利用金属容器、铁锅、铝制器具等,以及添加剂和食品接触材料中的金属元素,都可能引入重金属污染。
4.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和废水可能含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会直接排放到大气或水体中,进而污染食品。
二、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情况由于种种原因,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隐患。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食品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的例子:1.水产品:海鱼、河鱼、贝类等水产品往往因为生活在水体中,易受到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
尤其是大型食肉鱼,如鲨鱼、鳕鱼等,其体内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
2.谷物类:某些地区蔬菜种植受到工业排放的污染,可能含有较高浓度的重金属。
而谷物类作物如大米、小麦等,也可能存在重金属积累的问题。
3.蔬菜和水果:一些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茄子、苹果等,可能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从而污染食品。
三、减少重金属摄入的方法为了减少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1.选择优质食材:尽量选择无公害认证的食品,或者在购买食品时选择信誉好的供应商,以降低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2.科学烹饪:在烹饪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金属容器、铁锅等,而使用陶瓷或不锈钢器具,以减少重金属向食物转移的可能性。
重金属污染:来源、影响与防治措施"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元素,如铜、锌、铅、镉、铬等。
这些金属元素在工业、农业、城市化等领域中广泛应用,但不当的排放和处置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影响和防治措施对于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金属污染的来源1.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电镀、冶金、化工等行业,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水、废气和废渣。
这些废弃物中的重金属元素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农业污染:农业活动中,使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和化肥,会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
此外,污水灌溉和污泥施用也会导致土壤和农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
3.城市化污染:城市污水、垃圾和汽车尾气等都会导致重金属元素的排放。
路面径流雨水中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浓度,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也含有较高的重金属浓度。
4.自然来源:火山喷发、风化侵蚀等自然过程也会导致重金属元素的释放和迁移。
三、重金属污染的影响1.生态影响:重金属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影响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水体中的重金属元素会毒害水生生物,破坏水生生态平衡。
2.人体健康影响:重金属元素可以通过食物、饮水和空气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如铅中毒会导致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等方面的损害;镉中毒会导致肺部损伤、骨3.骼病变等;汞中毒会导致神经行为障碍、免疫功能下降等。
4.经济发展影响:重金属污染会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影响农业产值;同时也会降低土地利用价值,影响城市发展和建设;此外,还会增加治理成本,给政府和企业带来经济负担。
四、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1.源头控制: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推行清洁生产,采用低毒低害的原料和工艺,减少重金属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同时,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有机肥料,减少农业活动中重金属元素的施用。
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措施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水体、大气中存在过量的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不可忽视的危害。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农药使用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
以下是有关重金属污染及其防治措施的详细讨论。
重金属的主要危害在于其毒性和生物积累性。
重金属如铅、汞、镉、铬等对生物体具有广谱的毒性,可以累积在食物链中,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损害神经系统、破坏免疫系统、引起癌症等。
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重金属污染,需采取以下措施:1.监测与评估:建立全面的重金属污染监测和评估体系,包括对工业废水、农药残留和土壤、水体和大气中重金属含量的定期检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污染源和受污染区域,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2.政策与法规:加强重金属污染的立法和执行力度,建立良好的政策和法规框架,明确责任、权力和监管机构,加大对污染源的处罚力度,促进企业和个人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3.减少排放: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重金属的排放,包括改进工业工艺、使用低污染材料、提高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水平等。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4.废物处理:加强对废弃物的管理和处理,确保废弃物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污染。
可通过合理分类、回收利用、焚烧和掩埋等方式进行废物处理。
5.土壤修复:针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
例如,使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采用植物吸附和分解重金属,以及添加微生物促进土壤自净化能力。
6.饮用水安全:重视饮用水中重金属的监测和处理,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水库和水源地的监测和保护。
开展水源地水质监测,提供高效而安全的饮用水。
7.宣传与教育: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和企业对重金属污染的认知和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之,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只有通过加强监测与评估、完善政策和法规、减少排放、加强废物处理、土壤修复、饮用水安全和宣传与教育等多方面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减少重金属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重金属污染标准
重金属污染是当前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个严重问题,它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
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重金属污染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重金属污染的定义、影响、标准制定和执行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重金属污染是指环境中镉、铬、铅、汞等重金属元素超出环境容许值的
现象。
这些重金属在环境中积累,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此外,重金属的积累还会对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甚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
针对重金属污染的严重影响,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重金属污染标准。
这些标
准一般包括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容许浓度限值,以及相关的监测、评估和处理方法。
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重金属元素的毒性、环境特点、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等因素,以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然而,仅仅制定标准还不够,执行标准同样至关重要。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建
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源的排查和治理,严格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促使企业和个人自觉遵守重金属污染标准,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重金属污染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是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举措。
我们
应当加强对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治理,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减少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特点及防治措施⑴铅污染铅是可在人体和动物组织中积蓄的有毒金属。
主要来源于各种油漆、涂料、蓄电池、冶炼、五金、机械、电镀、化妆品、染发剂、釉彩碗碟、餐具、燃煤、膨化食品、自来水管等。
它是通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体内与多种器官亲和,主要毒性效应是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和肾损伤,易受害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免疫低下人群。
铅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浓度为0.16mg/L,用含铅0.1~4.4mg/L的水灌溉水稻和小麦时,作物中铅含量明显增加。
(2)铜污染指铜(Cu)及其化合物在环境中所造成的污染。
主要污染来源是铜锌矿的开采和冶炼、金属加工、机械制造、钢铁生产等。
冶炼排放的烟尘是大气铜污染的主要来源。
含铜废水灌溉农田,使铜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累积,会造成农作物尤其是水稻和大麦生长不良,污染粮食籽粒。
铜是生命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但过量的铜对人和动、植物都有害。
冶炼过程中,铜及其化合物的烟尘随烟道气进入大气,造成污染。
铜的化合物以一价或二价状态存在。
在天然水中,溶解的铜量随pH 值的升高而降低。
pH值6~8时,溶解度为50~500微克/升。
pH值小于7时,以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溶解度为最大;pH值大于7时,以氧化铜 (CuO)的溶解度为最大,此时,溶解铜的形态以Cu2+,CuOH+为主;pH值升高至8时,则Cu(CO3)卆逐渐增多。
水体中固体物质对铜的吸附,可使溶解铜减少,而某些络合配位体的存在,则可使溶解铜增多。
世界各地天然水样品铜含量实测的结果是:淡水平均含铜 3微克/升,海水平均含铜0.25微克/升。
在冶炼、金属加工、机器制造、有机合成及其他工业的废水中都含有铜,其中以金属加工、电镀工厂所排废水含铜量最高,每升废水含铜几十至几百毫克。
这种废水排入水体,会影响水的质量。
水中铜含量达0.01毫克/升时,对水体自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超过 3.0毫克/升,会产生异味;超过15毫克/升,就无法饮用。
若用含铜废水灌溉农田,铜在土壤和农作物中累积,会造成农作物特别是水稻和大麦生长不良,并会污染粮食籽粒。
灌溉水中硫酸铜对水稻危害的临界浓度为 0.6毫克/升。
铜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很大,在一些小河中,曾发生铜污染引起水生生物的急性中毒事件;铜可在土壤中富集并被农作物吸收。
在靠近铜冶炼厂附近的土壤,含有高浓度的铜。
岩石风化和含铜废水灌溉均可使铜在土壤中积累并长期保留。
在铜污染的土壤生长的植物,含铜量为正常植物的33~50倍。
灌溉过程以及硫酸铜杀虫剂等农药的施用也使一部分铜进入土壤和植物体内。
铜在植物各部分的累积分布多数是根>茎、叶>果实,但少数植物体内铜的分布与此相反,如丛桦叶则是果>枝>叶。
水生生物可以富集铜,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使大量铜进入人体;⑶汞污染汞及其化合物属于剧毒物质,可在人体内蓄积。
主要来源于仪表厂、食盐电解、贵金属冶炼、化妆品、照明用灯、齿科材料、燃煤、水生生物等。
血液中的金属汞进入脑组织后,逐渐在脑组织中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会对脑组织造成损害,另外一部分汞离子转移到肾脏。
进入水体的无机汞离子可转变为毒性更大的有机汞,由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全身中毒作用;易受害的人群有女性,尤其是准妈妈、嗜好海鲜人士;天然水中含汞极少,一般不超过0.1μg/L。
⑷砷污染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元素砷的毒性极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三价砷化合物比其它砷化合物毒性更强。
砷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如摄入量超过排泄量,砷就会在人体的肝、肾、肺、子宫、胎盘、骨骼、肌肉等部位蓄积,与细胞中的酶系统结合,使酶的生物作用受到抑制失去活性,特别是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潜伏期可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慢性中毒有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病变等。
砷还有致癌作用,能引起皮肤癌,在一般情况下,土壤、水、空气、植物和人体都含有微量的砷,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
主要来源于采矿、冶金、化化学制药、玻璃工业中的脱色剂、各种杀虫剂、杀鼠剂、砷酸盐药物、化肥、硬质合金、皮革、农药等;危害的人群有农民、家庭主妇、特殊职业工人群体。
地面水中含砷量因水源和地理条件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淡水为0.2~230μm/L,平均为0.5μm/L,海水为3.7μm/L。
⑸铬污染主要来源于劣质化妆品原料、皮革制剂、金属部件镀铬部分,工业颜料以及鞣革、橡胶和陶瓷原料等;如误食饮用,可致腹部不适及腹泻等中毒症状,引起过敏性皮炎或湿疹,呼吸进入,对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咽炎、支气管炎等。
水污染严重地区居民,经常接触或过量摄入者,易得鼻炎、结核病、腹泻、支气管炎、皮炎等。
重金属污染 - 防治水体重金属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河流稀释法2、化学混凝、吸附法3、离子还原、交换法4、生物修复法又包括植物修复法,动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与藻类修复法5、电动力学修复法6、生物膜修复法对于土壤污染,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环保方针。
首先要控制与消除污染源。
同时看到土壤具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在防治土壤污染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1、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与消除土壤污染源,是防止污染的根本措施。
土壤对污染物所具有的净化能力相当于一定的处理能力。
控制土壤污染源,即控制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的数量与速度,通过其自然净化作用而不致引起土壤污染。
1)控制与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大力推广闭路循环,无毒工艺,以减少或消除污染物的排放。
对工业“三废”进行回收处理,化害为利。
对所排放的“三废”要进行净化处理,并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与浓度,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与管理对污水进行灌溉的污灌区,要加强对灌溉污水的水质监测,了解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避免带有不易降解的高残留的污染物随水进入土壤,引起土壤污染。
3)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发展生物防治措施。
例如禁止使用虽是低残留,但急性、毒性大的农药。
禁止使用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
根据农药特性,合理施用,制订使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既要防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威胁,又要把农药对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危害限制在最低程度。
4)增加土壤容量与提高土壤净化能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砂掺粘改良性土壤,以增加与改善土壤胶体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土壤对有害物质的吸附能力与吸附量,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
发现、分离与培养新的微生物品种,以增强生物降解作用,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的极为重要的一环。
5)建立监测系统网络,定期对辖区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检查,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要规定优先检测的土壤污染物与检测标准方法,这方面可参照有关参照国际组织的建议与我国国情来编制土壤环境污染的目标,按照优先次序进行调查、研究及实施对策。
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1)施加改良剂施加改良剂的主要目的是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与使重金属固定在土壤中,如添加有机质可加速土壤中农药的降解,减少农药的残留量。
施用重金属吸收抑制剂(改良剂),即向土壤施加改良抑制物(如石灰、磷酸盐、硅酸钙等),使它与重金属污染物作用生成难溶化合物,降低重金属在土壤及土壤植物体内的迁移能力。
这种方法起到临时性的抑制作用,时间过长会引起污染物的积累,并在条件变化时重金属又转成可溶性,因而只在污染较轻地区尚能使用。
2)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控制土壤氧化-还原条件,也是减轻重金属污染危害的重要措施。
据研究,在水稻抽穗到成熟期,无机成分大量向穗部转移,淹水可明显地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落干则促进水稻对镉的吸收。
重金属元素均能与土壤中的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物沉淀。
因此,加强水浆管理,可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
但砷相反,随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而毒性增加。
3)改变耕作制度通过土壤耕作改变土壤环境条件,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危害。
旱田改水田,DDT与六六六在旱田中的降解速度慢,积累明显;在水田中DDT 的降解速度加快,利用这一性质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或消除农业污染的有效措施。
4)客土深翻污染土壤的排除,特别是重金属的土壤污染,在土壤中产生积累,阻碍作物的生长发育。
防治的根本办法是彻底挖去污染土层,换上新土的排土与客土法,以根除污染物。
但如果是地区性的污染,实际采用客土法是不现实的。
耕翻土层,即采用深耕,将上下土层翻动混合,使表层土壤污染物含量减低。
这种方法动土量较少,但在严重污染的地区不宜采用。
5)采用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在污染土壤上繁殖非食用的种子、种经济作物或种属,从而减少污染物进入食物链的途径。
或利用某些特定的动植物与微生物较快地吸走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6)工程治理利用物理(机械)、物理化学原理治理污染土壤,主要有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法等,是一种最为彻底、稳定、治本的措施。
但投资大,适于小面积的重度污染区。
近年来,把其它工业领域,特别是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入土壤治理过程中,为土壤污染治理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如磁分离技术、阴阳离子膜代换法、生物反应器等。
虽然大多数处于试验探索阶段,但积极吸收、转化新技术、新材料,在保证治理效果的基础上降低治理成本,提高工程实用性,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7)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根据农药的“最大一日容许摄取量”(容许摄取量/(kg.d),用ADI值表示)乘以安全系数(一般定为1/100)。
残留容许量=ADI×体重(kg)/食品系数[kg/(人.d)]8)植物修复法在一些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里种那些能强烈吸收重金属的植物。
研究证明蕨类植物蜈蚣草对砷具有很强的超富集功能,其叶片含砷量高达8‰。
蜈蚣草能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砷,然后把它们存到叶片中。
还有一种也是修复的能手,它就是堇菜,它的主要作用是除铅、镉。
而且这种植物非常赖活,南方北方都能生长。
假如人们在地里、自家花园里或居住的整个小区里种上一定量的蜈蚣草或堇菜等植物,一方面能美化环境,另一方面又能清除土壤内的重金属隐患,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