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 格式:ppt
- 大小:2.91 MB
- 文档页数:9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辩证原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运动则是物质固有的活动形式。
物质和运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首先,物质是运动的基础。
物质的存在需要运动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物质的存在状态是通过运动来呈现的,任何物质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
例如,原子和分子在不断的热运动中相互碰撞和交换,形成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
在大尺度上,物体的运动和变化也是物质本身的体现,如树木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运动,而且具有自身的内在运动。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通过物质的内在运动,物质才能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例如,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都是物质自身的运动形式。
运动的存在使物质具有了自身的存在和特性。
再次,物质和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物质和运动既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转化的。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例如,许多物质在碰撞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反应物质之间的能量和质量发生转化。
同时,运动也能够改变物质的状态和性质,如物质的加热和冷却、压力的变化等都会导致物质的相变和化学反应。
最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发展和变化的。
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离不开运动的推动。
运动不仅是物质发展的结果,更是物质发展的动力。
物质与运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推动着物质世界的不断演化。
例如,宇宙中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导致了星系的形成和演化。
在微观尺度上,分子和原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结构。
总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推动着物质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7、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8、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9、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0、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1、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12、只要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够有效改造自然。
1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
15、“野马飘鼓而不动,日语日历天而不周”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16、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17、人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创造出新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18、反物质的属性和运动规律不完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19、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0、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4、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5、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密不可分。
7、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不可分割的。
8、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9、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10、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11、人可以根据对已知规律的认识,创造新的规律。
12、只要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够有效改造自然。
13、“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4、“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诡辩论的观点。
15、“野马飘鼓而不动,日语日历天而不周”体现的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运动和发展的区别与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辩
证关系
运动和进展这两个概念是有着很大的区分的,首先定义是不一样的,运动当然是指宇宙中全部事物的变化的一个过程,而进展则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走向灭亡。
其次侧重点是有差异的,运动主要是指的物质的根本属性,反映的是物质的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事物在运动着,它是相对于静止来说的,但是进展一般是指事物前进的变化,反映着事物是从由高到低,或者是由简洁变简单的更替过程。
运动和进展的区分与联系
(1)区分:性质不同。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
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动作,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运动;而进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联系:进展肯定是运动,而运动不肯定是进展。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才叫进展。
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进展。
运动和进展的辩证关系
运动变化和进展的关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是进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进展。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着的,同时也是变化进展的。
运动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而变化和进展是事物的状态,变化包括质变和量变,进展是指好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观点(1)物质观: 一切物体都可以还原为原子, 一切物体都是由原子在粒子间力的作用下, 按力学规律形成的, 因而具有原子的基本性质(原子论);(2)时空观: 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 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运动观:运动是物质固有属性, 物体具有匀速直线运动的固有性质, 并以惯性运动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4)因果观: 用力学模型和规律描述所有运动形式和自然现象的因果关系;(5)相互作用观: 粒子间或由其构成的物体间存在着万有引力, 引力相互作用在空间中以直接瞬时超距的形式传递, 并支配着各种天体的运行;(6)人类统治自然:自然被当作奴隶来统治和压迫, 人类企图代替上帝的地位, 充当宇宙的统治者和创造者。
特征(1)唯物主义: 世界是物质的, 从自然本身来理解自然;(2)形而上学性: 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3)机械论: 把万物都看成机器(浅薄的机械论), 或一切现象都可以用力来解释(深层的机械论);(4)决定论: 自然界中的同一类结果, 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原因(宿命论);(5)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事物、现象可通过将其化解为各部分之组合的方法加以理解和描述, 还原论的思想造成了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从而否定了自然的复杂性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自然科学基础: 星云假说、地质渐变论、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
二、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组成: 系统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单一元素不能构成系统, 不同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2)基本组成: 对研究目的来说, 显得特别重要或无需再分解的层次的组成。
(3)结构:系统组成元素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 是系统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4)环境: 与系统发生作用, 且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环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 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高二《生活与哲学》导学案立足基础突出主干强化训练总结规律领悟提升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目标定位】【课前预习】1.运动的含义考点一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自主探究一】A 组同学:寻找“离开运动的物质”B 组同学:寻找“离开物质的运动”要求:无论找到与否,请以具体事例作出说明。
【自主探究二】《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和。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英国哲学家毕尔升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和。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
[特别提示](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与物质密不可分。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1)绝对运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的、永恒的和的。
(2)相对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因此静止是有条件的、的和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我们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也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视频导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生物进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哲学上所定义的世界有哪些领域在运动变化?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犯了什么错误?【自主探究三】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一,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整个世界是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世界,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题。
设想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第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的同时,并不否认物质具有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所谓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两种特殊情形其一是特定的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其二是事物保持了自身制的相对稳定而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肴。
运动是绝对的是指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指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比相对静止是事物有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
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第三,相对静止时把握绝对运动的必要条件。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观点:其一是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的观点,这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其二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这种观点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和不可知论。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