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香雪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哦香雪》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文学鉴赏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分析。
2. 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分析。
3. 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理解。
第二章:故事情节的梳理和分析2.1 情节梳理1. 香雪的背景介绍。
2. 香雪与哦香雪的相遇。
3. 哦香雪的神秘力量和影响。
4. 香雪的决定和转变。
2.2 情节分析1. 讨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2. 分析人物间的冲突和矛盾。
3. 探讨作者通过情节表达的意图和主题。
第三章:人物形象的描绘和分析3.1 人物形象描绘1. 香雪的形象特点:善良、坚韧、有梦想。
2. 哦香雪的形象特点:神秘、自由、超脱。
3.2 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行为等描写。
2. 探讨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变化。
3. 讨论人物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理解4.1 主题思想探讨1. 个人的追求与命运的抉择。
2. 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3.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2 主题思想理解1. 分析故事情节中体现的主题思想。
2. 结合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的内涵。
3.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启示和思考。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口语表达活动1. 分角色朗读故事片段。
2.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受。
5.2 写作活动1. 写一篇关于《哦香雪》的读后感。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以该角色的视角写一篇故事续写或改编。
第六章:文学鉴赏技巧的运用6.1 文学鉴赏技巧介绍1. 分析故事中的象征手法:如香雪代表纯洁和希望,哦香雪代表神秘和自由等。
2. 解读故事中的隐喻和比喻:如哦香雪的眼睛如同星星般明亮等。
3. 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情感:如对自然与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的探讨等。
高中语文《哦,香雪》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哦,香雪》的主题思想和情节内容。
2.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课文《哦,香雪》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课文《哦,香雪》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培养倾听和表达能力。
4.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2. 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
3.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的评估。
3.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在阅读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表现。
2.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同伴在讨论和表达中的表现。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能力、口头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课文《哦,香雪》的文本。
2. 作者相关作品的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课件和视频材料。
4.2 教学材料1. 课文《哦,香雪》的复印件或电子文档。
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记录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时间与安排5.1 教学时间1. 本章节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5.2 教学安排1. 第一节课:引入新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哦,香雪》教案 1
作者: 加入日期:06-07-25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的之 2 难点:目的之 3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介并导入:
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
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
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
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
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哦,香雪》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哦,香雪》教案篇一哦,香雪【教学目的】1、理解小说折射的时代信息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目的之2 ,难点:目的之3。
【教学安排】二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简介并导入: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的小说。
作者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发表中短篇小说60余篇,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她以一个女作家的敏锐、细腻的艺术感受力,真挚美好的情致,对生活素材独到的发掘和精巧提取,语言清朗睿智,作品蕴涵深挚,质朴优美。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
小说主要通过哪几个故事情节表现的呢?二、阅读分析并说明过渡语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过渡语是: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过渡语是:“也难怪,咱们香雪是学生呀。
”也有人替香雪分辨。
4、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过渡语是:可是,那诱人的哒哒声老是在耳边响个没完。
三、感知课文,讨论把握几个问题1、火车开进深山以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
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也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得那样深沉、真切,好象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哦,香雪》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o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能力,以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o运用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小说中人物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乐观。
o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个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理解《哦,香雪》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o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2.教学难点:o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o引导学生将小说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o多媒体课件(包括铁凝的生平简介、小说创作背景、相关图片、视频等)。
o《哦,香雪》小说打印稿。
o小组讨论卡片和笔。
2.预习要求:o学生预习《哦,香雪》小说内容,尝试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o搜集铁凝的生平资料和小说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乡村女孩上学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关注乡村教育和女孩成长的学习氛围。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了解乡村女孩上学的困难和挑战?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感受一个乡村女孩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铁凝生平简介:简要介绍铁凝的生平、主要成就及创作风格,强调其作为当代著名女作家的重要地位。
•小说创作背景:介绍《哦,香雪》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现实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创作动机和情感基调。
三、初读感知•全班朗读:全班学生分段朗读《哦,香雪》小说,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作品中展现的美好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小说的主题。
2. 难点:体会作品中细腻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准备《哦,香雪》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哦,香雪》这篇小说,大家先快速浏览一遍,然后说说你们的初步感受。
(学生浏览)生 1:我觉得香雪这个人物很有意思。
师:那你说说香雪怎么有意思呀?生 1:她很单纯,对外面的世界很好奇。
师:嗯,说得不错。
那还有其他同学有感受吗?生 2:我觉得小说里描写的那个小山村挺特别的。
师:好,那咱们就具体来分析分析香雪这个人物形象。
大家找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香雪的特点呢?(学生讨论后发言)生 3:她为了一个铅笔盒,走了那么远的路,很勇敢。
师:对呀,这确实体现了她的勇敢,还有吗?生 4:她很渴望知识,想要用鸡蛋去换铅笔盒。
师:非常好,那通过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大家想想小说想表达什么主题呢?(学生思考讨论)生 5:是不是想说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师: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理解吗?生 6:也表达了乡村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吧。
师:嗯,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那咱们再来回顾一下,小说中有哪些细节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学生纷纷发言)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比较到位,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同时,要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哦香雪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掌握关键句子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2.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论家乡的特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猜测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内容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香雪的来历。
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香雪的生长环境。
3.分析课文第三段,了解香雪的品质。
四、品味关键句子1.“香雪,你是我的希望,你是我的骄傲。
”2.“香雪,你是家乡的味道,你是家乡的象征。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了解了香雪的来历、生长环境和品质。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关键句子?二、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香雪的形象:美丽、纯洁、善良。
2.分析奶奶的形象:慈爱、勤劳、智慧。
三、感悟文章主题1.通过分析课文,理解文章主题:家乡的美好,家乡人的美好品质。
2.引导学生关爱家乡,关爱他人。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交流家乡的美好。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了文章主题。
课文告诉我们,家乡的美好不仅仅在于风景,更在于家乡人的美好品质。
我们要关爱家乡,关爱他人,传承家乡的美好。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课文中有哪些关键句子?二、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特产,介绍家乡的美好。
2.学生分享自己关爱家乡、关爱他人的经历。
3.2 哦,香雪教案教学目标凝及其文学成就;2.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3.鉴赏小说诗化语言和结构;4.感受小说人物内心的青春悸动,体会生命的美好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时代背景,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作者语言运用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中的景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著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感受小说人物内心的青春悸动,体会生命的美好。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居住在深山里的人们来说,也许他们从小就有一个疑问:山外是什么?山外有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抒情小说《哦,香雪》就是这样一篇大山中的文章。
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让我们一起学习铁凝的小说《哦,香雪》。
二、写作背景在20世纪的中国,人性和人道主义一直是文学的普遍而敏感的话题,“人的觉醒”不仅为“五四”新文学带来了普遍的人道主义,也开成了新文学的创作的强烈的文体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新文学在以后的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但人道主义始终是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的主要思想内涵和情感依托。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与人道主义被作为大逆不道的异端邪说,并且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打击,被不加区别地斥之为“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理论”,作家的独立思考与艺术个性都不得被否定,他们必须在政治斗争中被各种大一统的思想与思想模式所改造和取代。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惟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惟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盛行。
而作为有着广泛影响的文学也必然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强烈的关注。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初整个中国走向文明、开放的艰难与坎坷。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鉴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感。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哦,香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结合课后注释,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2)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互相交流心得。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象征意义、比喻等。
(2)让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2)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课文《哦,香雪》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悟《哦,香雪》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提高学生对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香雪的性格特点、动机和心理变化,探讨其与周围人物的关系。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如人性、成长、爱情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用词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敏感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和鉴赏语言特色。
2. 难点: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行为,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4. 小组合作法:分组进行课文鉴赏和讨论,促进学生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哦,香雪》全文。
2. 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介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3. 人物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香雪的性格特点、动机和心理变化。
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语言特色鉴赏: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和用词特点。
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观点和感受。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哦,香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哦,香雪》的背景知识2.学会朗读表演《哦,香雪》3.培养学生语感、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感知段落意境,掌握朗读表演技巧。
2.借助朗读《哦,香雪》,感悟爱情真谛,提高综合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和节奏。
2.理解不同段落的表达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对《哦,香雪》背景知识的了解1.老师向学生介绍《哦,香雪》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背景、主题及产品形式。
2.口述内容辅以图片、音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好地记忆、理解和体验。
3.自由讨论一下各自对《哦,香雪》的感受或理解,明确感性认识。
二、初读《哦,香雪》1.让齐桓公说起故事,介绍《哦,香雪》。
2.整个文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倩女离魂的爱情传说;第二部分,陌生人之间浅谈,表扬和赞美的话语;第三部分,情侣之间片刻的无言。
3.让学生快速阅读整篇文章。
4.整体感受:抒情、美丽、即兴。
应该说,整篇文本是低语、轻轻呢喃,是俯在泉边抚摸着碧水,是秋夜中jazz乐的旋律。
5.初读后让学生谈谈各自的情感体验,共同探讨。
二、重读《哦,香雪》1. 分段朗读: 大约每个小部分设一个小队,让学生负责穿插旁白,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故事的情境表现。
2. 初步归纳:读完每段,让学生自由谈论各自的感受,并让每组根据段落内容建立自己的表情、语调和点题,使每个小组拥有自己的特色。
3. 合作排练:每个小组排练自己的部分,准备合成全文。
三、朗读《哦,香雪》1.前言:主持人对全体参与者进行述明:朗读的演讲分段分发,每段6秒钟的设定时间。
2.朗读表演:各小组依次朗读自己的部分,黑板上计时器驱动大家争分夺秒,紧张但又充满趣味。
有时,为了更好的表现情感,适当停顿、低语是非常必要的。
3.展示互动。
展示自己排练内容,让每个人给出分析、表扬和建议,给予互相借鉴和砥砺的心理暗示。
《哦,香雪》优秀教案
《哦,香雪》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二、主要内容
《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细腻描绘,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三、重难点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作品的主题。
难点: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
四、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语言优美,人物形象鲜明,通过香雪这个典型形象展现了特定时代下农村少女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教材选取本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体会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目标
1. 学生能深入理解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探究精神。
3.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六、教学过程
采用问题式的探究性学习。
1. 提出问题:香雪为什么对铅笔盒如此执着?
2. 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原因。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
4. 再次提出问题:香雪的追求代表了什么?
5. 学生继续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七、教学设计亮点
设计一个“香雪的内心世界探寻”的活动,基于这个活动设计学生对香雪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和表达。
八、课后作业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我心中的香雪》,要求体现出对香雪形象的理解和自己的感悟,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综合性。
《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哦香雪》,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林清玄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分析《哦香雪》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从《哦香雪》中汲取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哦香雪》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哦香雪》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
3. 通过对课文的鉴赏,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从《哦香雪》中汲取对生活的感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哦香雪》的内容,掌握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分析《哦香雪》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哦香雪》的内涵,从中汲取对生活的感悟;运用《哦香雪》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哦香雪》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4. 采用写作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林清玄及《哦香雪》的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感受作者的文学风格。
3. 分析《哦香雪》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进行案例分析。
4.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六、课后作业2. 让学生选取《哦香雪》中的一段文字,进行分析解读,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七、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2. 在课堂上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九、拓展学习1. 推荐学生阅读林清玄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特点。
《哦,香雪》教案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哦,香雪》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农村女孩香雪的奋斗历程,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2. 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农村发展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香雪在城市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她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重点:掌握本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谈谈自己或身边人为了改变生活条件所付出的努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香雪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农村发展。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香雪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品质,以及她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8.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板书《哦,香雪》板书内容:1. 香雪的性格特点:聪明、勤劳、善良、坚定、乐观2. 香雪的奋斗历程:农村 > 城市打工 > 积攒钱财 > 回家乡发展3. 关注农村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概括香雪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答案:香雪性格特点:聪明、勤劳、善良、坚定、乐观。
对家乡发展的影响:积攒钱财,回家乡发展,带动家乡经济。
2. 作业题目: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编写一个关于自己或身边人的故事。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哦,香雪》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了一个农村女孩的奋斗历程,培养了他们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香雪的性格特点和奋斗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农村发展问题也产生了关注。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农村生活的陌生感,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对此方面的引导。
《哦,香雪》教学设计【7篇】《哦,香雪》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一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从标题入手激发学校情趣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香雪在一个怎样的姑娘?题目怎样理解?明确:标题中的“哦”:(1)哦表示领会、醒悟,包含有赞叹:哦,我明白了,香雪原来是这样一个执著的女孩子!(2)哦叹词,表示惊奇。
哦,香雪,真是个执著的女孩子啊!“哦,香雪”是一个有诗意的标题,同时我们也可以从标题体会到作者对香雪这个人物形象倾注了赞叹、喜爱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这篇小说是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并获得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
作者铁凝,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集《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小说集》。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以写女性的题材见长的女性的作家,她的《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一系列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塑造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丰富了当代文坛女性人物画廊。
三、探究思考,把握主题与人物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把故事安排在处于封闭状态的大山之内?在火车到来的那短暂的一分钟里,山村里的姑娘们都有着怎样的表现?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
《哦,香雪》教案《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形象,感受主人公香雪的美好品质。
2、让学生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
3、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时代发展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理解其精神内涵。
(2)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景物描写的妙处。
2、教学难点探讨小说的主题,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多种多样,火车、汽车、飞机等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出行。
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交通还相对落后。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个小山村,去认识一位叫香雪的姑娘,看看她和火车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铁凝,1957 年生,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等。
她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背景介绍《哦,香雪》写的是改革开放初期,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台儿沟的故事。
火车的开通,给这个封闭的小山村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冲击。
(四)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明确: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与火车之间发生的故事,展现了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
)2、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明确:主要人物有香雪、凤娇等。
)(五)文本研读1、分析香雪的形象(1)香雪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是怎样的情景?(明确:“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
”)(2)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香雪的胆小?(明确:比如在火车到来时,香雪总是躲在后面。
)(3)那香雪又有勇敢的一面吗?体现在哪里?(明确:她为了换一个自动铅笔盒,勇敢地踏上火车,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家。
)(4)从香雪与其他姑娘的对比中,能看出香雪怎样的特点?(明确:凤娇等姑娘更关注火车上的头饰、手表等物品,而香雪更关心学习用品,体现了香雪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哦,香雪》教案《哦,香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让学生感受小说中所展现的时代风貌和人性之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香雪的形象特点,体会她的心理变化。
(2)理解小说中火车、铅笔盒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1)探究小说的主题,理解作者对时代和人性的思考。
(2)体会小说清新优美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今天的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特别渴望得到某样东西的经历?也许是一个玩具,也许是一本书,也许是一次旅行。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主人公香雪,也有着她深深渴望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凝的《哦,香雪》,去看看香雪的故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铁凝,1957 年生,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有《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等。
她的作品风格清新、细腻,常常关注女性的命运和心灵世界。
2、写作背景《哦,香雪》写于 1982 年,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描写,展现了时代的变迁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讲述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带来的波澜。
香雪为了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勇敢地登上火车,用四十个鸡蛋换来了铅笔盒,独自走三十里夜路回家的故事。
2、小说围绕香雪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1)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
(2)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
(3)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
(4)香雪登上火车用鸡蛋换铅笔盒。
(5)香雪独自走夜路回家。
(四)人物形象分析1、香雪是一个怎样的女孩?请结合文中的描写进行分析。
(1)纯朴善良:香雪在火车上与其他乘客交流时,表现出了她的纯朴和善良。
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五、教学过程:我们课下已经预习这篇课文了,那么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呢?(板书:大山)是什么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板书:火车),在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吗?(40页“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从前,台儿沟人历可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
于是,台儿沟那一小片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己的虔诚。
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得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姻脂。
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它象征着封闭、传统;开放、现代。
火车的进入,使台儿沟的少女们得以接触外面的世界,那么她们的追求相同吗?(或者:她们的关注点是否一致?)①凤娇——对“北京话”的情感,凤娇说话大胆直率:“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缩小了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非同一般的感情,她们之间的感情很纯洁——依附型。
②香雪——她的追求与被人不同,她更注重的是皮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因为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
她对铅笔盒的执着追求,表现了什么?析: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使她与其他姑娘们在物品需求上迥然不同,也正是这样,原本胆小的她才能第一个登上火车,第一个走出这个小山村,第一个对山外的世界有了认识。
小说重点描写了香雪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当她一个人站在陌生的西山口时,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板书:怕——不怕——犹豫——坚定她的内心变化是用景物烘托得,找一找相关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⑴45页“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怕⑵46页“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合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⑶46页“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悉悉萃萃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⑷46页“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想一想: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型③其他姑娘们——她们喜爱的是法卡、丝巾、尼龙袜,追求的是一种物质——享受型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孩呢?析:香雪追求知识,有着山里人特有淳朴、真纯、尊严。
讨论:文章到这里虽然结束了,但我们设想一下,这些人物在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呢?析:凤娇和北京话跑了香雪考上北京的学校了有的人经商了我们在追求所谓的文明即物质,知识的时候,不要失落了人性中那份固有的尊严、真纯和淳朴。
小结: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浅显,相反它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淳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当人们在疯狂地追求所谓文明的时候,这种淳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板书设计:大山——火车——变化?追求“北京话”:情感(依附)文具盒:平等、知识(自强)怕不怕犹豫坚定头巾、法卡:物质(享受)香雪:知识+尊严、知识、淳朴追求失落34回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
2.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一、复习导入:(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老师给大家出了一道题:中国的别称有哪些?谁还记得?(中华、神州、四海、九州……)今天,老题想再问问大家:咱们土生土长的巫溪,有直插云宵的山峰,有回环迂回的河流,有善良淳朴的人们;那么,有谁知道咱们巫溪又有哪些别称呢?(桃源、峡郡……)那么,有谁知道为什么把巫溪称作桃源、峡郡吗?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战争的课文,这些课文提醒着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可以说,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
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2.识记生字词: 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3、词、句。
(1)古今词义。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走投无路的境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男子的配偶。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如此:古:像这样。
今:不够(2)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舍(shě):动词,离开,丢弃。
);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房舍。
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 向: 寻向所志( 以前); 眈眈相向(对着)中: 晋太元中(中:名词,年间。
);中无杂树(中:名词,中间。
) ;村中闻有此人(中:名词,里面。
) 其:各复延至其家(其:代词,他(们),即村中人。
); 得其船(其:代词,他的,即渔人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他,即渔人。
)行:复行数十步(行:动词,走。
);缘溪行(行:动词,划行,划船。
) 复前行(行:动词,走。
)。
得:便得一山(得:动词,看见,看到,遇到。
); 得其船(得:动词,找到,寻到。
)不复出焉(出:动词,出去。
) 不复得路出:皆出酒食(出:动词,拿出,摆出。
); 既出,得其船(出:动词,出来,出去。
) 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wèi):介词,给,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wèi):介词,给,对,向);捕鱼为业(为(wéi):以……为……,译作“把……当作……”。
)兼词: 不复出焉(焉:是个兼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可译作“从这里”。
(3)通假字1、⑴具答之。
⑵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通“俱”:详细,详尽。
)2、便要还家。
(“要”通“邀”:请,邀请。
)3、处处志之。
(“志”通“志”:做记号,做标记。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第二课时三、分类感受(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
桃花源记教案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四、请归纳出源自本文的成语。
你能用这些成语造句吗?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乐与世隔绝无人问津五、提问:作者借这篇文章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的这种理想? (A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B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C陶渊明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中,因而想象出了他心中的理想的社会,这既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又反映出人民大众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当时的社地,这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