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19.0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1部分 识字与写字(29分)
1. 看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整洁..。 (10分)
2. 读一读这段话,请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面画“√”。(5分)
扁鹊多次拜见蔡桓.(héng huán)侯想给他治病,但是蔡桓侯都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最后一次,扁鹊老远望见蔡桓侯,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问他原因,扁鹊解释道:“病在皮肤.(fū fǔ)上,用热敷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ī 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í 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这个故事教.(jiāo jiào)会我们一定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3. 下列每组词语中都有一个字是错误..的,请将字母填在括号里。
(2分)
(1)A. 干旱 B. 骗子 C. 拔打 D. 人烟稀少( )
(2)A. 裤子 B. 茂盛 C. 赞叹 D. 聚睛会神( )
4. “戎”字的第四笔是( )(2分) A. 丿 B. — C. D. 丶
5. 用“√”选出括号里使用正确的字。(6分)
(专 砖)头 (建 键)盘 (宗 综)合
(广 矿)物 (普 谱)曲 (羊 氧)气
6. 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尝.与诸小儿游(尝试)
B. 诸儿竞走..取之(争着跑过去)
C. 唯.戎不动(只有)
D. 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7. 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题.写 问题. B. 效.果 报效.
C. 搏.斗 肉搏. D. 气概. 大概.
第2部分 积累与运用(14分)
8.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欣赏了精彩的国庆晚会,不管是________的老者,还是________的小姑娘,________的少年,都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自豪之情。
A. 慈眉善目 膀大腰圆 老态龙钟
B. 白发苍苍 威风凛凛 明眸皓齿
C. 鹤发童颜 亭亭玉立 眉清目秀
D. 老态龙钟 短小精悍 亭亭玉立
9. “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
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这句话经过提炼可以概括为( )(2分)
A. 两年以后,纪昌苦练眼力。
B. 纪昌的本领练得到家了。
C. 两年以后,纪昌不怕锥刺眼角。
D. 两年以后,纪昌练成了看东西不眨眼的本领。
10.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6分)
故事名称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人物特点
《王戎不取道旁李》 ① 不摘路边的李子 ②
《西门豹治邺》 西门豹 ③ ④
《纪昌学射》 纪昌 跟飞卫学射箭 ⑤
《扁鹊治病》 扁鹊 ⑥ 医术高明
11. 四年级(2)班正在开展“讲述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主题活动,请你也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4分)
故事名称:________________
故事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部分 阅读与感悟(27分)
(一)(12分)
北京四合院,是合院式建筑的一种。所谓合院,即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合院
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作“倒座房”。
四合院坐北朝南,这种设计不仅寓意吉祥,还有实用方面的考虑。北屋向阳,坐北朝南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
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
北京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的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都很理想。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
12. 阅读文章内容,在图中填写相关信息。(4分)
13.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4分)
(1)北京四合院,是合院式建筑的一种。所谓合院,即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 ( )
(2)“倒座房”指的是南房,门向北开,住佣人。 ( )
(3)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西厢,次子住东厢。 ( )
(4)北京四合院构成独特,在中国传统的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种住宅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都很理想。
( )
14. 小明的奶奶家住的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老师让小明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京的四合院,请你结合本文内容替小明写一段话,说说四合院的优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包公智断牛舌案(15分)
北宋名臣包拯在天长任知县时,一天,一个叫刘全的农民来衙门报案,原来,他早晨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只见他家的大黄牛满嘴鲜血,牛舌头不知被谁割掉了。
包公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于是就对刘全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
等这个农民走后,包公当即叫人张贴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为了确保春耕春种,严禁私自宰杀耕牛;如有病牛,须请兽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者,一律严惩不贷。有举报杀牛者,官府赏钱三百贯。
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违犯法令擅自宰杀耕牛。
包公看李安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你告他私杀耕牛,
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因为那头牛的舌头……”刚说到这儿,李安发现说漏了嘴,忙把嘴闭上了。包公一拍惊堂木,追问说:“说!牛舌头怎么样了?”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李安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公大声问道:“你给我从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李安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承认:“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有删改)
15. 解释词语。(4分)
(1)严惩不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惊失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故事的起因是( )(2分)
A. 刘全家的牛的舌头被割,刘全来报案。
B. 包公劝刘全把牛宰了。
C. 李安和刘全有仇。
D. 包公叫人张贴禁止宰杀耕牛的布告。
17. 包公为了引出割牛舌的人做了哪些事?( )(2分)
①劝刘全杀牛 ②保证春耕春种
③叫人张贴禁止宰杀耕牛的布告 ④审问李安
A. ①和④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③和④
18. 关于对本文的复述,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3分)
A. 包公查找割牛舌的人的过程应该详细复述。 ( )
B. 在复述的过程中,可以先讲明包公查案的思路,再复述他的做法。 ( )
C. 李安割牛舌头的过程应该详细复述。 ( )
19. 读完本文,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部分 表达与交流(30分)
20. 任选一个题目,完成习作。
题目一:每个人都有“心儿怦怦跳”的体验:登上领奖台,心儿怦怦跳;进入考场,遇到难题时,心儿怦怦跳;犯了错误,害怕被人发现时,心儿怦怦跳……
请选择一件令你心儿怦怦跳的事写下来,注意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完整,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运用上你平时积累的表示心情的词语。
题目二:同学们,相信你们都遇到过让你不知所措、提心吊胆、紧张激动或兴奋不已的事情,回忆一下自己当时的感受,选择一件记忆深刻的事情写下来。
要求:(1)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
(2)要通过写一件事来表现主题,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3)400字左右。 答案
1. 管理 迎接 求饶 灌溉 面如土色 田地荒芜 提心吊胆
2.
3. (1)C (2)D
4. C
5.
6. A
7. C
8. C
9. D
10. ①王戎 ②聪明,善于观察与思考 ③帮邺县百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④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 ⑤虚心求教,有恒心,有毅力 ⑥为蔡桓侯看病
11. 示例:岳母刺字 相传宋将宗泽病重,把印信交岳飞代管。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
12. (1)北房(上房)
(2)西厢房
(3)东厢房
(4)倒座房
13. (1)√ (2)√ (3)× (4)×
14. 示例:北京的四合院坐北朝南,这种设计不仅寓意吉祥,还有实用方面的考虑。北屋向阳,坐北朝南能够得到充足的阳光。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敞,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连接,起居十分方便。
15. (1)严厉处罚,绝不宽恕。
(2)形容十分惊恐,连脸色都变了。
16. A
17. C
18. A. √ B. √ C. ×
19. 示例:包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面对案情,包公巧施妙计引出了割牛舌的人。
20. 例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