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反思(二篇)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反思(一)
通过对这节课的多次教学实践,证明了这样设计与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唤起学生对生活数学的情感体验,能很好地让他们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一、创设情境,旧知取材。
新课程提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我在尊重教材知识点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加工,创设了一个主题式的情境“挑战数学广角”,来组织学生参与多层次的多种挑战活动。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把排列的思想方法渗透进去,通过挑战闯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去感知了何谓排列。
数学学习的材料是“应当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节课中,我选取的材料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二年级上册已经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学起来相对好理解,并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连续性。
二、亲历过程,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在这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空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老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如:学生独立排由1,3,5组成的两位数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别人的长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有序排列。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方法,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主动建构新知,就像在水中学会游泳一样,才能真正掌握本领。
在此过程中,也更好地体现了以下2点:
预设有效问题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关键
“思”源于“问题”,要通过“问题解决”使儿童获得知识、方法、能力及思想上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思考的形成就是借助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在这节课中,在每一个活动之前,我首先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感兴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用1、3、5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用0、1、3、5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用0、2、4、6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帮忙分巧克力,有几种分法?”……只有面对这样的好“问题”,学生才能自觉的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之中,才能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比较,对这些规律的观察、感悟,对所得结论的描述、解释。而这一过程又正是学生形成数学思考的过程。
有序思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感悟到有序思维的必要性就显得犹为重要了。本节课,我试图通过以下三个层次的设计体现这一想法:第一层次,用1、3、5这三个数字,可以编出几个两位数,让学生非常自然地、主动地进行猜数,并产生怎样思考才能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第二层次,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多一个0又会怎样呢?“用0、1、3、5这三个数字,可以写出几个两位数呢?”让学生理解0不能放在十位,对特殊数字要特殊考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新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初步感悟有序的写;交流讨论,再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它好在哪里等问题,促使学生去观察、去发现,促进了学生对其隐藏着的数学思想的领悟、认识;最后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得到了多种基本的排序方法,可以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先十位后个位,先个位后十位等等,进一步体验到按一定的顺序思考的价值并初步掌握方法。突破教学的难点(有序思考的数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猜一猜、演一演等形式,使他们对其规律进行本质的探究,在活动中体验感受排列的不同。这里,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反思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体会到思之要有“据”、思之要有“理”、思之要有“序”,这不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更是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第三层次,联系学生的实际分巧克力,让学生感受到有序思考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验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当然,我不满足于现状,课后我又寻思:这节课注重了排列的有序性,而对排列的合理性诠释得还不够到位。在挑战第一关到第二关的衔接不是很紧凑,没有把两关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收集学生的作品又板书在黑板浪费了一点时间,可能是由于男教师的特点,语言方面没有女教师那种细腻,和蔼可亲,对于评价学生这一块做的不够好,日后应勤加练习,不过总体来说是达到了目标。上课的同时也是在学习,感谢各位同事的指点,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搭配(二)》教学反思(二)
新课程理念主张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使学生在*作中思考,在思考中*作,注重通过学生亲自实践探索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由于排列组合知识的抽象*,让学牛动手摆一摆,连一连,在活动中感受排列组合的思考方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即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1、本节课通过数字排列、组合等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为了使同学们不被特殊数字"O"迷惑,特意在开始先用一个没有0的四个数字进行排列。然后再过渡到教材例题。
2、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 自己的观察、*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
3、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 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的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在第一个例题,"1、3、7、9四个数字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时,开始有个别同学没能按顺序排列搭配,最好在学生动手之前提示下。
2、学生在总结排列方法时,学生表述过程不严密,不连贯,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以后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