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17
第二节气候教学重点:1、知道我国自东向西跨四个干湿区,并能指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2、理解我国气候特征;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1 降水: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降水的空间分布:从总体上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
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东南沿海一带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地区的大片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
成因:距离海洋远近及季风影响。
注意: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和秦岭——淮河一线,它与1月份0°C等温线走向大体一致;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经过大兴安岭西侧——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部一线;2000毫米年等降水量水经过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缸底斯山一线。
2、降水的时间分布:(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
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4—10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
(2)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3)降水的年际变化大。
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有的年份降水多,有的年份降水少。
北方大于南方,西北干旱地区变化率更大。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成因;降水的年际变化与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有关。
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夏季风的进退迟早有关,(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
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我国的干湿地区:干湿地区的划分:根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中国干湿区划分知识拓展:东北三省东部为湿润地区的原因:东北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东地区属于湿润地区,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小,气候较为湿润不同干湿地区产生的影响植被:湿润区——森林;半湿润区——森林草原;半干旱区——草原;干旱区——是、沙漠。
季风环流知识点季风环流是指地球大气环流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表现为季节性的风向变化。
它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典型的气候现象,对这些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以“季风环流知识点”的标题为线索,逐步介绍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一、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季风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引起的。
这些地区的季节性气温变化较为显著,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由于夏季地表辐射热量大,而冬季热量较少,导致了气温差异。
这种温差巨大的现象使得空气在高温地区上升,形成了低压区;而在低温地区,空气下沉,形成了高压区。
这种压力差驱动了季风环流的形成。
二、季风环流的特点1.风向的变化季风环流表现为风向的季节性变化。
在夏季,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了海风,也称为南风。
而在冬季,则是由于陆地冷却快于海洋,使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了陆风,也称为北风。
这种风向的变化是季风环流的典型特征。
2.降水的分布季风环流还导致了降水的分布差异。
在夏季,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汽,导致了降水量的增加;而在冬季,季风几乎没有水汽,降水量较少。
这种降水差异对于农业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农作物的种植和灌溉方面。
3.气温的变化季风环流还导致了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由于季风的吹拂,夏季的气温相对较高,而冬季的气温相对较低。
这种气温变化使得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气候较为温暖,也适宜于一些特定的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三、季风环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农业生产季风环流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在季风的吹拂下,夏季降水增加,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而冬季干燥的季风则适合谷物的收割和贮存。
因此,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都依赖于季风环流的变化。
2.水资源管理季风环流对水资源管理也有重要影响。
夏季的丰水期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补充水库的水源。
而冬季的干旱期则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
3.经济发展季风环流对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之一,其独特的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季风气候的形成与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热力差异密切相关。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鲜明。
首先是季风的显著季节性变化。
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盛行,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来自内陆的干燥寒冷气流占据主导,降水稀少。
这种季节性的风向和降水变化导致了气温和湿度的较大波动。
在降水方面,季风区的降水分布极不均匀。
有的地区夏季降雨量巨大,甚至可能引发洪涝灾害;而有的地区则在某些年份降水不足,导致干旱。
年降水量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从几百毫米到数千毫米不等。
气温方面,夏季气温普遍较高,炎热潮湿;冬季气温则因地区而异,北部地区较为寒冷,南部地区相对温暖。
这些气候特点给亚洲季风区的农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夏季丰富的降水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水稻种植区,充沛的雨水满足了水稻生长期间对水分的大量需求,使得亚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之一。
季风气候的高温多雨期与许多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相匹配,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生长迅速,产量较高。
然而,季风气候也给农业带来了诸多挑战。
降水的不均匀分布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
干旱则会使土地干裂,农作物缺水枯萎,影响农业收成。
季风区气温的较大波动也会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
冬季的寒冷可能会冻伤一些不耐寒的农作物,影响其生长和存活。
夏季的高温有时会超过农作物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热害,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此外,季风气候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农民难以准确预测每年的季风强度和降水情况,这使得农业规划和种植决策变得困难。
为了应对季风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区的农民和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灌溉方面,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水库、渠道等,以调节水资源的分配,在干旱时期提供灌溉用水。
高中地理降水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地形1.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一、知识讲解影响降水的因素二、例题分析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长期以来为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自然地理单元及人文景观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区域。
境内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
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干热”的气候特征,严重限制了森林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擦尔瓦(用羊毛、牦牛毛纺织而成,能御寒、防潮)是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延续两千多年,伴随着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一直存留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4-9月份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并且多夜雨,简述原因。
(2)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且扑救困难的原因。
(3)有人说,披衣服饰保留至今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说明理由。
【答案】(1)4-9月,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富水汽,会沿山谷进入该地区,形成降水;该地区多河谷地形,白天该地区日照强烈,水汽大量蒸发,水汽沿山坡上升,不易扩散,形成云层;夜晚山谷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高,气流继续上升,山坡地气温下降快,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2)该区域11月到次年4月降水稀少,且蒸发量大,空气干燥;春冬季节,山谷风力大;该区域海拔较高,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枯枝落叶易燃不易腐,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地形复杂,山地垂直分异明显,容易形成立体式火灾;河谷地势陡峻、山高谷深,道路稀少且崎岖难行,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3)昼夜温差大,晚上气温低,可以御寒;地形崎岖,擦尔瓦宽大,便于行走;下雨时可以防雨防潮;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羊毛、牦牛毛等取材方便。
【解析】(1)降水成因可以从大气环流、下垫面(地形等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据图分析,凉山位于我国西南部,水汽主要是西南季风带来的,故夏季西南季风强盛时降水量占比大。
多夜雨主要与谷地地形有关,根据山谷风的形成原理,夜间谷地气温相对较高,气流上升,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致雨。
温带季风气候特征
1.季风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受到季风的影响,冬季受到西风带
影响,夏季受到东风带影响。
冬季气候较为寒冷,夏季气候较为炎热。
冷
暖季节之间的气温差异较大。
2.四季分明:温带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
春季温暖而多雨,
夏季炎热潮湿,秋季凉爽而干燥,冬季寒冷。
每个季节的气候特点鲜明。
3.降水充沛: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一般在800-2000毫
米之间,夏季降水量更多。
夏季受到季风的影响,降雨频繁且强烈,往往
有较为频繁的雷雨。
而冬季降水量较少,往往以雪或雨夹雪的形式出现。
4.气温适宜:温带季风气候的气温适宜居住和农作物的生长。
夏季气
温较高,但相对湿润,适宜植物生长。
冬季气温较低,但相对干燥,利于
植物休眠和农作物的产量。
5.风向变化:温带季风气候不仅具有温暖和湿润的夏季风,也有寒冷
和干燥的冬季风。
夏季受到东南风的影响,气温升高,湿度增大,带来了
丰富的降水。
而冬季受到西北风的影响,气温下降,湿度减少,降水量相
对较少。
6.季节性风暴: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常常出现季节性风暴,如飓风、
台风等,这种风暴带来剧烈的降水和强烈的风力,给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
带来不便。
7.较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由于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地区,人类活动对气候有较大的影响。
工业和交通的发展导致大量的气体和颗粒
物排放,引发气候变化。
同时,大规模的森林砍伐也导致了气温升高和降
水量减少。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季风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对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
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包括季节性的风向转变、温度和降水的显著变化等。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降水的季节性变化明显。
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带来大量降水,形成雨季;冬季,干燥的气流则导致降水稀少,形成旱季。
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差异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程度有所不同。
例如,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雨季降水非常集中,而东亚地区的雨季相对较为均匀。
其次,温度的季节性变化也较为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
这种温度的变化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还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季风的不稳定性是另一个重要特点。
季风的强度和到来时间每年都可能有所不同,导致降水和温度的异常。
有时候季风来得过早或过晚,或者强度过大或过小,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亚洲季风区的气候特点对农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在有利的方面,季风带来的丰富降水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在雨季,农田能够得到充分的灌溉,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在印度的恒河平原和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季风带来的降水使得这些地区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能够种植水稻、小麦等多种农作物。
季风气候下的温度变化也有一定的好处。
夏季的高温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速度,使得农作物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成熟。
而冬季的低温则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然而,季风气候也给农业带来了一些挑战和不利影响。
季风的不稳定性导致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干旱年份,降水不足,农作物缺水干枯,严重影响产量;洪涝年份,过多的降水又会导致农田被淹,农作物受损甚至绝收。
例如,印度在干旱年份经常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而在中国的一些地区,洪涝灾害也会给农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季风气候下的温度季节性变化,如果波动过大,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
例如,在春季,如果气温突然下降,可能会导致正在发芽的农作物遭受冻害;在夏季,如果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农作物授粉不良,影响结实率。
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首先,东亚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东亚季风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和冬季的西伯利亚高压的共同控制。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会
向东亚地区延伸,结果带来了湿润的东南风和大量降水。
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季风季节的降水量较大,降水时间相对较长。
在春季和秋季,东亚季风开始减弱,由于气压和温度差异的变化,导
致降水量减少。
春季降水主要集中在江南和华南地区,而秋季降水主要集
中在辽东半岛和河北平原等地区。
这种季风的特点对中国的农业非常重要,因为它为夏季播种和秋季收获提供了适宜的降水条件。
其次,南亚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南亚季风是在夏季和秋季发展起
来的,主要是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高原的影响。
当夏季西部高原地区升温后,形成了低压,吸引了印度洋的湿气,带来了大量的降水。
这种南亚季
风主要影响中国西南地区,如云南、四川和贵州,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丰富
的降水。
南亚季风对中国的农业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一些西南地区,夏
季降雨量较大,为水稻和茶叶等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南
亚季风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给当地居民和农民带来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总的来说,季风气候对中国降水的影响是显著的。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
风都在不同的季节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降水。
这种季风的变化不仅对中国
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
大影响。
因此,了解并研究季风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对于气候变化和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地理教案降水和干湿地区9篇降水和干湿地区 1教学目标1.阅读有关图像,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记住400㎜、800㎜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知道季风的概念、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以及我国的干湿地区。
3.理解季风与我国降水空间和时间分布的关系,培养学生空间想像力和分析能力。
4.渗透热爱祖国的教育和辩证法的教育。
教学建议知识结构:教材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确我国降水的突出特点就是时空分布不均。
时空分布怎样不均,为什么造成这种不均,教材首先指导学生通过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寻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利用已学过的东亚季风的知识,分析季风对我国降水产生怎样的影响,并明确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区域降水特点,结合"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我国降水的地区差异。
通过阅读《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降水量变化柱状图》,指导学生找寻规律,并分析东部地区雨带的南北移动所造成对降水的影响。
通过阅读《北京1951~2000年降水量变化曲线图》发现降水的年际变化,分析成因及造成的影响。
对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教材明确指出是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划分,并通过表格对比分析了我国四个干湿地区的特点、分布和植被特征。
重点和难点:重点:1. 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2. 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难点:理解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成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降水作为气候要素的组成,是描述气候特征的重要一环。
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独特的降水特点,主要体现在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分析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季风造成的。
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夏季风登陆的早晚及它的强弱都直接影响到我国的降水特征。
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抓住主要原因,突破难点。
针对选学部分,教师可就教学情况,适时加入,这对学生把握我国的降水特征是必要的。
降水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
黄东蛟北京市第171中学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教材地理七年级下册P27—29,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地图出版社合编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二版
第六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候特征和主要气候类型(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差异;
2 运用地图说出影响降水变化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1 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空间差异;
2 运用降水柱状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季节差异。
难点:季风对降水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谈话法为主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地理书、地理图册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六教学过程。
影响降水的九大因素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的过程,包括降雨、下雪、冰雹等形式。
降水的多少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条件是三个:充足的水汽供应、气流上升达到过饱和状态、足够的凝结核。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凝结核的问题,只考虑有没有充足的水汽和促使气流上升的机制就可以,归纳起来,形成降水的因素有以下九大因素。
一、海陆位置一般来说,离海洋越近的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越大;距海越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就较少。
所以降水分布的普遍规律是沿海多,内陆少。
比如我国的降水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东部向西降水逐渐减少等,都是受到海洋远近的影响。
二、地形1. 山脉走向与降水山脉走向对海洋水汽有阻挡作用和引导作用,如果山脉走向与海洋水汽来向垂直,就会阻挡水汽的进入,使大陆内侧降水明显减少。
如北美大陆西部,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南北纵列,与来自太平洋湿润的西风气流垂直,阻挡了西风的进入,使降水集中在西部海岸,中东部地区就难以受到西风的影响。
欧洲西部地区,阿尔卑斯山脉呈东西走向,与西风气流来向一致,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的进入,降水的分布较广泛,海洋性特征明显。
我国西北地区除了深居内陆外,也因为受到山岭的层层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入,使其更加干旱。
2.迎风坡、背风坡与降水海洋湿润气流在运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山脉的阻挡,就会沿着迎风坡上升,在一定的高度上冷却达到过饱和状态,出现凝结降雨,即地形雨。
当该气流越过山顶后,在下沉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饱和水汽含量不断降低,出现干热的天气,即雨影区。
山地降水一般比平地多,就是因为山地有促使气流上升的条件,而平地没有,因此降水较少。
如南美南段,西部是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海洋性气候;东部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形成独特的沙漠气候。
我国福建西部的武夷山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台湾东部比西部多,海南岛东部比西部多。
3.地形类型与降水不同的地形对气流的运行有不同的作用,因此降水的分布也不同。
高考地理简析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而通过对降水的空间分布(如,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的分析判断,来说明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分析是重要的考点,因此对降水分布及其因素分析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降水的分布受纬度位置(气压带或风带)、海陆分布(距海远近)、大气环流(季风)、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由于降水知识综合性强、空间跨度大,因此降水的分布和成因分析也就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降水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降水知识的理解和难点的化解。
一、纬度位置对降水的影响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与降水及分布规律的关系如下:赤道附近──赤道低气压→终年高温多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和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降水少;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西风带→终年温和湿润;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轮流控制→一年中分湿季和干季;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轮流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结合气压带、风带: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二、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图可知,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其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例如,山东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省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550~920毫米之间,全省年平均约710毫米,与同纬度内陆省份相比为降水较丰富的省份。
分布规律是:南部多于北部,东南沿海多于西北内陆,其等降水量线多成西南-东北走向,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1. 简介热带季风气候是指位于地球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受到季风气流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高温多雨的特点。
这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一些地区,如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非洲大陆东岸等地。
热带季风气候对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如下:2.1 季节变化明显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地区,会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一般分为干季和雨季两个季节,这两个季节的气候差异很大。
干季通常来临时,气温较高,几乎没有降水,空气湿度较低,天空晴朗。
而雨季则是降雨量较多、气温相对较低,空气湿度高,天空多云或阴沉。
季节变化的明显特点使得热带季风气候下的生态系统有着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种类。
2.2 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下的地区气温一般较高,常年平均气温在25摄氏度以上。
同时,这些地区的降雨量也很大,年降雨量通常超过1000毫米。
受到热带季风气流的影响,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给这些地区带来丰富的降水。
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为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2.3 风向变化热带季风气候下的风向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在干季,强烈的高压系统会导致地表风向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干季的北风。
而在雨季,低压系统会导致地表风向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雨季的南风。
这种风向的变化也是季风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旋转、大陆和海洋分布以及地形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几个主要原因:3.1 热带低压带的存在热带低压带是指位于赤道附近的宽阔地带,其特点是空气较为上升、气流较为湿润。
由于受到地球旋转的影响,气流在该地带会形成一个大型的低压系统。
这个低压系统会吸引周边地区的气流向赤道附近汇聚,形成季风气流的基础。
3.2 大陆和海洋分布的不均匀性热带地区大陆和海洋的分布不均匀,也是热带季风气候形成的重要原因。
季风气候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1、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谢谢。
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例如,长沙年降水量1 390毫米,3~8月就占71%;南京年降水量1 031毫米,4~9月占74%;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
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
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
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倍,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
所以,在季风气候条件下,水旱灾害频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不利的一面。
季风气候的高温与多雨时期基本一致,雨热同期,对发展农业十分有利。
因为在作物生长旺盛,最需要水分的时候能有充足的雨水供应。
气温年较差大,冬季气温低,可对病虫害的减少起一定作用.但是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常常造成水旱灾害,因此又常常造成农业减产.2、季风气候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故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如去年的干旱少雨、今年的洪涝多雨。
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
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季风气候降雨量及对农业影响在季风气候条件下,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例如,长沙年降水量1 390毫米,3~8月就占71%;南京年降水量1 031毫米,4~9月占74%;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量的多少,雨季的早晚,完全决定于季风进退的早晚和强弱。
长沙的雨季就比南京早一个月,到华北,雨季只6~8月,甚至只有7~8月是雨季。
雨季的长短与夏季风控制有关系。
在季风气候条件下,雨量极不稳定,逐年变化很大。
在长沙,多雨年比少雨年的雨量多两倍,南京则多三倍,北京更超过五倍。
所以,在季风气候条件下,水旱灾害频繁,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极不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