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Viz 16螺旋CT临床应用
- 格式:ppt
- 大小:18.42 MB
- 文档页数:77
显堡趁堑皇佥△趑越堂呈QQ垒生筮!曼鲞箜3塑・147-图l左大脑后动脉发自左大脑中动脉图2右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狭窄图3前交通支动脉瘤图4AVM:清楚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3);AVM1例(图4)供血血管及引流血管显示清楚明确。
本组病例显示前交通支29例(100%),后交通支26例34支(58.62%),小脑上动脉29例54支血管(93.1%),小脑下前动脉20例36支血管(62.07%),小脑下动脉26例46支血管(79.31%)。
讨论当临床要了解脑血管的情况,传统方法是插管脑血管造影,其检查结果也作为其他检查的金标准,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及先进仪器设备的作用,脑血管造影进一步简便化,DSA对血管显示能力突显其在该领域的优越性;但是其创伤性的检查以及该检查诱发再出血的可能性,均限制了其在急性脑血管意外的临床应用[II。
此外,由于不能早期获得脑出血的量和病因,往往给I阻床选择治疗方案带来困难,延误治疗,增加了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CTA检查前一般先作CT平扫,可早期鉴别脑血管意外的类型(梗死或出血),比较准确i贝4定脑出血的量,很大程度改善了传统DSA的不足。
据研究121与DSA相比,CTA有以下优点:①仅做静脉穿刺,创伤小,避免了DSA麻醉和插管所引起的并发症。
②可任意角度动态观察颅内血管,更加客观和细致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而常规DSA只能l一2个角度进行投照。
③可同时显示颈内动脉系、椎动脉系和Willis环血管全貌,而DSA每次只能显示一条大血管及其属支。
④时间短费用少。
⑤受患者病情因素限制少,急性脑出血或蛛网膜出血患者,属危重症,当临床怀疑动脉瘤或AVM可能为出血诱因时,DSA检查受限,CTA可作为早期检查可靠方法。
1.与普通螺旋CT相比,16排螺旋CT有明显优越性:(1)扫描时间明显缩短,普通螺旋CTA扫描时间30—40S,16排旋CT扫描时问9~10S。
(2)成功率高,由于扫描时间短,在造影剂血管充盈期间可进行重复扫描,本组2例,由于年龄较大(8l岁和85岁),血液循环较慢,第1次扫描动脉充盈欠佳,接着作第2次扫描,血管充盈满意,总时间24S。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胸部外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30例胸部外伤患者行首诊常规剂量(200 mAs)及短时间内复查低剂量(50 mAs)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胸外伤引起的病变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
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对胸外伤引起病变的影像显示无差异,图像质量良好,纵隔窗图像噪声略增大,但不影响诊断,同时大幅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下降了75%。
结论:16排螺旋CT低剂量CT扫描适用于胸部外伤患者的检查,在获取能够满足临床和影像医师诊断需要的图像前提下,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有效保护受检者,大幅度的降低了球管消耗,减少了设备的耗损,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标签:螺旋CT;低剂量;胸部外伤近年因外伤而行胸部CT扫描的患者越来越多,胸部CT扫描带来丰富诊断信息的同时,辐射剂量增加的危害也日益受到关注,16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层面薄、具有各向同性等优点,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轴位及重组图像[1-4]。
本文应用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外伤患者进行胸部检查,在获取能够满足临床和影像医师诊断需要的图像前提下,减低患者的辐射剂量,有效保护受检者,这对于控制整体辐射剂量水平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1日-9月15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行胸部检查的胸外伤患者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3~85岁,平均58.4岁。
体重34~76 kg,平均54.7 kg。
均因不同原因致伤胸部,其中4例正常,26例有以下一种或多种损伤改变:单发肋骨骨折、多发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肺挫伤、气胸、胸骨骨折、胸椎骨折。
1.2 扫描方法应用Philips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常规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扫描层厚3 mm、重建层厚2 mm、重建间距1 mm,Pitch 0.938;低剂量扫描参数:其他参数均不变,将管电流调整为50 mAs。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头部血管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容积、重建技术、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重影、表面遮盖显示及后处理软件诊断63例,头部血管性疾病患者结果发现动脉瘤49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6例。
结果63例头部CTA造影检查均获得满意的效果。
结论SCTA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筛选影像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头部血管性病变; 临床应用CT血管造影是指利用螺旋CT在检查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高峰期进行持续的解剖、病理及生理原理数据的采集,然后应用计算机做处理软件重建出靶血管立体影像的血管成像技术,随着多层螺旋CT的普及,特别是16层螺旋CT 具有扫描迅速快、扫描层薄、图象分辨率高,各向同性好等技术优势,加之强大的计算机图象处理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血管成像[1-2],具有微创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特点,因而在头部血管评估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动脉瘤49例,动静脉畸形8例,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6例。
1.2 研究方法设备使用美国GE公司Lightspecd 16排螺旋CT机扫描参数120Kv 300 mA 准直径1.25 mm,螺距0.938,重建间隔0.625 mm,扫描3~5 s,扫描时间0.5 s/360°。
扫描层厚1.25 mm,扫描重建时间0.5 s,采集矩阵512×512,重建矩阵1024×1024,显示矩阵1024×1024,螺旋4-6,专用单筒高压注射器,对比剂100 ml,注射速率4.0 ml/s,延迟时间16~23 s,扫描完毕后即进行常规重建,根据观察部位选取部分或全部重建出图像资料,将其转成容积数据资料转入工作站中进行数据重建,可应用图像透明技术(即通过阈值、调节窗宽、窗位及各种组织的特异性调节图像的表现,根据医师对诊断的需要进行MPR多平面重建及MIP最大密度投影,对血管进行评价。
16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体会GE16排螺旋CT落户我院半年多以来,其全面优越的检查参数、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以及优越的图像质量,给病人的诊断增加了准确性和检出率,为医生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支持,得到了患者和医师的一致好评。
具体表现如下:一、16排螺旋CT在头部的临床应用CT在头部适应症比较广泛,主要有颅内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病、脑变性疾病、先天性畸形、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积水、代谢性疾病等。
16排螺旋CT能细致显示颅骨骨折的形状、位置、凹陷程度。
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由此获得的图像经各种后处理技术合成三维血管影像。
CTA是进几年来随着螺旋CT的问世而出现的一种崭新微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创伤性小,可以任意旋转,多角度观察图像。
CTA图像能够更清楚地显示脑底动脉环和大脑前、中、后动脉及部分细小分支。
CTA直观地显示动脉瘤、AVM(动静脉畸形)、血管狭窄、判断血管壁软、硬斑块等。
我院检查8例病人,发现动脉瘤4例,为病人的治疗抢得了时机,降低了病人的致残率,并间接降低了病人医疗费用,减轻了病人负担。
二、16 排螺旋CT在颈部的临床应用CT在颈部可用于诊断颈部肿瘤,多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腺瘤、腺癌、甲状旁腺肿瘤、颈椎病、椎动脉CTA、喉及气管疾病、颈部血管病变等。
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该病与颈椎退变,骨质增生;颈椎不稳,异常活动;椎间盘突出;椎动脉壁交感神经受刺激等因素有关。
另外椎动脉壁粥样硬化,弹性降低,管腔变小,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椎动脉CTA采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椎动脉进行三维重建,可以清晰显示椎动脉及其毗邻结构,利用CTA的专用分析软件,能够在容积重建后利用标记的方法全程显示椎动脉而有效地克服了脊椎骨的干扰,将使得判断血管壁有无钙化更可靠,还可自动检测狭窄段血管的面积而可进一步评估其狭窄的程度。
设备简介: 医院新引进东软Neu Viz 16排螺旋CT,与传统单排CT相比,其扫描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的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运动伪影,降低辐射剂量。
其主要检查项目有:全身各部位常规平扫及高质量增强扫描,时间把握准确,图像清晰;脑组织灌注成像;肺部高分辨率(HRCT)扫描及虚拟内窥镜技术,MinIP模式;骨折的MPR及3D重建技术;全身各部位CTA扫描;胃,结肠、直肠等空腔脏器空气造影及内窥镜技术。
我院在2012年初引进东软飞利浦16排螺旋CT,且配套PACS信息系统,使得我院CT影像医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全旗及周边旗县市人民提供着国内先进水平的CT医疗检查。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和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16排螺旋CT的特点快速便捷——病人只要屏一口气,就可以完成检查,所得到的图像非常清晰,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以往单排螺旋CT需要20多秒才能做完的检查,现在只需要10多秒钟就可以完成。
功能强大——具有强大计算机功能,可作多种多样的重建和快速计算。
它还可以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能及时查出过去不易发觉的早期脑梗塞、胃肠道肿瘤及肺部小结节等疾病;利用三期增强扫描使小肝癌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16排螺旋CT 真正实现扫描体素“各向同性”,为CT三维重建提供无限接近横断面扫描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可让医生立体地观察病人体内的病灶,从而为其提供直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准确呈像——具有业界最先进的图象采集系统,图像分辨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发现早期病变的能力。
比如对肺癌的诊断,以往当癌肿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被发现,小于10mm的肺癌无法诊断;而16排螺旋CT可以发现小到0.3mm的癌肿,而且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癌肿的周围组织,大大提高了早期发现病变的能力,为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福音。
小肠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我院开展的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可以容易的发现小肠肿瘤、小肠出血、小肠炎症性病变等疾病,除去患者检查小肠镜的痛苦、小肠钡剂造影的放射损害。
16排螺旋CT的临床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一种与传统的X线成像方法完全不同的检查设备—CT问世了。
CT 的发明是20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发明CT的两位科学家还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30年来,CT从将近5分钟的扫描时间缩短到0.5秒;层厚从5mm降到0.5mm;扫描方式从非螺旋到螺旋;检测器从单排发展到多排,由双排发展到4排、8排乃至当前最先进的16排。
由于这些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和革新,我们今天的CT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以横断面为主的形态学诊断工具,而是可以多平面重建,可进行多种形式的形态学诊断,如CTA、各种仿真内窥镜检查和结肠双对比检查等等。
同时,CT灌注、CT心脏功能检查和动态关节检查等已将CT带入到了功能诊断的时代。
CT发展到今天主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扫描速度提高和扫描层厚变薄。
要获得薄层的CT图象,单排螺旋CT是通过改变准直器的宽度来实现的,而多排螺旋CT 是通过改变探测器的排列而获得。
由于这一转变,薄层CT图像不再需要通过改变扫描层厚而是通过改变重建厚度获得,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同样扫描覆盖范围的病员接受的放射剂量,同样也减少了球管的曝光,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
同时,相同的扫描时间内可获得数倍的薄层轴位扫描图象,这为进一步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等提供了更佳的基础条件,也明显提高了时间分辨率,使得运动的器官可更好地得到显示,尤其是冠状动脉CT造影得以更好实现。
扫描覆盖范围的增加使得脊髓和四肢血管CT血管造影成为可能。
这使得CT的临床应用更加宽广。
16层CT的采集时间一般为0.5秒(全周扫描),Toshiba公司的全周扫描最低可达0.4秒。
但在用于心脏检查时,由于全周扫描速度不够,目前的16层CT还不能像EBCT一样实现一个心动周期一次全周扫描。
绝大部分的厂家采用的是多扇区采集,即按心动周期将全周扫描分割成几个区,分次扫描,然后通过软件技术将其融合成一幅图像。
多扇区采集的最高时间分辨率为实际扫描时间除以2,再除以分割的扇区数,如0.5秒扫描时间,四扇区采集,则它的最佳时间分辨率为62.5ms;0.4秒扫描,四扇区采集,最佳时间分辨率为50ms;再如0.42秒扫描时间,二扇区采集,则它的最佳时间分辨率为105ms。
设备简介:医院新引进东软Neu Viz 16排螺旋CT,与传统单排CT相比,其扫描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在提高图像质量的同时,能有效的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运动伪影,降低辐射剂量。
其主要检查项目有:全身各部位常规平扫及高质量增强扫描,时间把握准确,图像清晰;脑组织灌注成像;肺部高分辨率(HRCT)扫描及虚拟内窥镜技术,MinIP模式;骨折的MPR及3D重建技术;全身各部位CTA 扫描;胃,结肠、直肠等空腔脏器空气造影及内窥镜技术。
我院在2012年初引进东软飞利浦16排螺旋CT,且配套PACS信息系统,使得我院CT影像医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为全旗及周边旗县市人民提供着国内先进水平的CT医疗检查。
我们将竭尽全力为提高广大人民的健康和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16排螺旋CT的特点快速便捷——病人只要屏一口气,就可以完成检查,所得到的图像非常清晰,对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
以往单排螺旋CT需要20多秒才能做完的检查,现在只需要10多秒钟就可以完成。
功能强大——具有强大计算机功能,可作多种多样的重建和快速计算。
它还可以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检查,能及时查出过去不易发觉的早期脑梗塞、胃肠道肿瘤及肺部小结节等疾病;利用三期增强扫描使小肝癌得到更为准确的诊断;16排螺旋CT真正实现扫描体素“各向同性”,为CT三维重建提供无限接近横断面扫描的图像清晰度和分辨率,可让医生立体地观察病人体内的病灶,从而为其提供直观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准确呈像——具有业界最先进的图象采集系统,图像分辨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也提高了发现早期病变的能力。
比如对肺癌的诊断,以往当癌肿大到一定程度时,才可以被发现,小于10mm的肺癌无法诊断;而16排螺旋CT可以发现小到0.3mm的癌肿,而且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癌肿的周围组织,大大提高了早期发现病变的能力,为癌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福音。
小肠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我院开展的口服大剂量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可以容易的发现小肠肿瘤、小肠出血、小肠炎症性病变等疾病,除去患者检查小肠镜的痛苦、小肠钡剂造影的放射损害。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运用标签:主动脉夹层;破口;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术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血管性病变,发病后48h病死率高达60%,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膳食结构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多排螺旋CT的快速、大范围、无创的扫描,以及其高分辨率的图像,三维重建图像的运用,极大提高了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率,其运用价值正在日益受到临床和放射科医师的重视,已成为主动脉夹层检查的首选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23例胸、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16排螺旋血管成像(SCTA)检查,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39~68岁,平均58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胸背痛,胸闷,少数患者为突发腹痛。
机型采用SIEMENS 16 排螺旋CT,电压为150KV,电流150MA,层厚为2~3mm,螺距为1,所有患者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方3cm至髂总动脉分叉下方3cm 处。
对比剂采用优维显(Ultuavist)60~100ml,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给药,注射速度为 2.5~3.0ml/s,患者仰卧位,分两次闭气,动静脉双期扫描,延迟时间15~20s。
扫描完成后,将重建后的容积数据传入工作站。
用手工法将不需要的骨骼和背景软组织去除,在SIEMENS工作站上使用遮盖表面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仿真内窥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法重建二维或三维图像。
由2名影像科高年资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价、诊断。
2 结果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按照Debakey分型方法,将主动脉夹层分为Ⅰ,Ⅱ,Ⅲ型。
16排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对其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比较两种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的效果。
结果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诊断中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级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冠状动脉成像;16排螺旋CT;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是环绕心脏一周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占整个心排血量的5%,如果冠状动脉突然发生阻塞或狭窄,而且不能很快的建立侧支循环,会引发心肌梗死或冠心病,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常用方法,临床效果明显,一向被认为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诊断费用高,需要进行有创检查,伴发有一定的风险,16排多层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可进行大范围的准确扫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的缺点,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效果,本文选取河南省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近期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了具体分析,现将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近期收治的6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确定所选患者无呼吸控制不佳、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疾病,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5~79岁,平均(602±62)岁,分别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静息心率为55~92次/min,平均(62±4)次/min,60例患者中有心肌缺血改变24例,检查中血清心肌酶增高有15例,心电图检查发生心肌梗死9例,伴发糖尿病8例,伴发高血压4例。
12 方法患者空腹进行碘剂过敏实验,控制患者的静息心率在70次/min左右,如果患者的心率大于80次/min,需在多层螺旋CT扫描前服用适量的美托洛尔控制心率,患者取仰卧位,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进行冠脉钙化积分扫描,扫描范围从隆突至膈肌下2 cm处,在主动脉根部层面设定兴趣区,采用人工智能触发扫描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扫描,设定扫描参数为:电压130 kV,管电流350 mA,数据采集通道为64 mm×05 mm,螺距为018,扫描10 s 左右。
16层螺旋CT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就16层螺旋CT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2010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检查仪器选用16层螺旋CT(美国GE医疗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横轴位来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至耻和骨联合平面髂动脉分叉下方。
结果:本组患者中有35例为真性主动脉瘤,最大横径为4.6-7.2cm,瘤体长度3.9-9.2cm;14例为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假性腹主动脉瘤。
多种后处理图像及16层螺旋CT都将腹主动脉瘤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血管壁的情况、病变的形态、大小、范围等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来。
结论:16层螺旋CT具有检查时间短、覆盖范围大的特点,最快能够在0.5秒内完成扫描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标签:血管成像16层螺旋CT 腹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在临床上不太常见的疾病,在过去通常都是依靠DSA、MRI、普通CT、超声来对其进行诊断。
但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近年来的临床应用和快速发展,使之已经成为对腹主动脉瘤进行准确、无创、快捷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1]。
本文就16层螺旋CT在诊断腹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50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男40例,女10例;年龄35~85岁,平均(60.5±3.5)岁;病程2~15a,平均(7.5±2.5)a;临床表现:14例患者表现为不适、腹痛,24例患者表现为腹部搏动性肿块,12例患者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在行腹部CT、超声、查体检查时偶然发现[2]。
1.2 方法检查仪器选用16层螺旋CT(美国GE医疗公司生产),患者取仰卧横轴位来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开始,至耻和骨联合平面髂动脉分叉下方。
在平扫之后,再行增强CT扫描,静脉注入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含量为350mg/ml),注射速度控制在3-4ml/s,螺距 1.25 mm,扫描层面 3.75-5mm,扫描参数为300mA 、120kv,同时,再以1.25mm层厚薄层重建采集数据后,再将这些数据传入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通常都会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式来重建图像,将腹主动脉瘤周围组织结构关系、血管壁的情况、病变的形态、大小、范围等充分显示出来[3]。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6--01CT血管造影术指的是,让螺旋CT在患者靶血管内进行连续生理、病理、解剖数据采集,再将数据放入计算机处理,重建靶血管立体影像[1]。
由于CT血管造影术具有无创、扫描速度快、简单实用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2]。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不仅可以将脑血管病变显示出来,还可以将病变部位与颅骨、周围组织的关系显示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解剖概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参考[3]。
为了更好的说明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我院于2017.1-2017.12收治的78例脑血管病变的患者的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此78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8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0-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5±7.12)岁。
所有患者均经确诊,且均不存在对碘过敏、肝肾疾病的现象。
患者所患脑血管疾病的类型包括:蛛?W膜下腔出血、SAH合并脑出血、动静脉畸形、合并脑出血、颅内血肿、脑室出血、单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有:突发偏瘫、头晕、呕吐、恶心、视力下降、头痛等。
1.2 方法选用的16排螺旋CT机的型号为PHILIPS Brilliance,检查时,先进行常规平扫,后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
CT扫描范围是整个脑组织,扫描时基线设置为0M,层厚设置为0.625mm,电压设置为120-140kV,电流设置为250-300mA,采用512×512矩阵,准直为0.625×16mm,螺距设置成0.938:1,扫描时间控制在5-10s。
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通过肘静脉注入,注入量为80-90ml,注入速度为3-3.5ml/s,扫描延迟用Smart Prep测定,动静脉畸形延迟的时间为37s,一般情况下的延迟在12-26s,部分病理的延迟根据经验判断,参考范围为15-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