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85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告大臣们学习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课文传达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道理。
本课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本文将从词语理解、句子翻译、文章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道德观念有一定的认知,但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学习机会,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培养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文章主题思想的领悟。
2.难点:对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的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的阐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孙权劝学》做好铺垫。
《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是一篇关于教育的佳文。
它主要讲述了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这篇课文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是中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
通过对《孙权劝学》的研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和人生态度,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这篇课文有效地传达给学生,使他们理解并领悟到其中的真谛,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探讨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分析1.故事背景《孙权劝学》主要是讲述孙权劝诫自己的儿子,要好好读书,学会做人,将来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孙权是东吴的开国皇帝,曾经在一次战役中被孔明擒获,但孔明出于忠诚,将孙权送回家。
孙权为此非常感激,于是在孔明的建议下,决定将儿子孙登送到孔明那里读书,并向孔明请教如何教育孩子。
孔明告诉孙权,要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沟通,并要注重品德和知识的培养。
孙权在孔明的教育下,成功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名校读书,成为一位有理有品的人才。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教育应该从小就开始,父母和老师的爱与教育是孩子成长成才的保障。
2.文章结构《孙权劝学》文章结构简单,分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强调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一是通过女儿的示范,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二是通过以孙登的行为来告诫孙权要注意教育方法,三是通过孙权自己的行动来说明,只有具有扎实知识和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天下重任。
整篇文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3.文化内涵《孙权劝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如敬老尊师、谦虚谨慎、勤能补拙、学以致用、品德求精等等。
这些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今后成长和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研读,了解古代故事《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和情节。
2024年初一下册语文《孙权劝学》原文及教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及其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及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品质。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熟读背诵。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生字词及成语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孙权劝学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孙权的画像,简介孙权的生平及其劝学的背景。
2.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查阅字典,理解生字词及成语的含义。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孙权为什么要劝学?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以身作则、耐心指导、因材施教等。
学生举例说明孙权劝学的效果:鲁肃的转变。
5.案例分享学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学习故事,讨论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点评,强调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6.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制定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3.思考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个人的启示,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孙权劝学》的内容,掌握了孙权的劝学方法,并从中获得了学习的启示。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但在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训练。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孙权劝学》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劝告大臣们学习的故事。
通过孙权的劝学,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的精神。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的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文言字词的学习。
2.难点:对课文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以及从中悟出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2.合作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共同解决问题。
3.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讲解,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历史资料、文言字词解释。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古代历史的了解程度,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孙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音韵律。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教师选取重点文言字词,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吴国君主孙权劝学的故事。
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展现了孙权关心国家大事,注重人才选拔,以德服人,善于劝谏的特点。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寓意深刻,对学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可能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激发学生对文中人物品质的探究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学会文言文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志向,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学会劝人向学的道理,培养善于劝谏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难点:分析孙权劝学的道理,理解课文寓意;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背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人物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课文内容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补充背景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孙权这位历史人物。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让学生了解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内容。
引导学生关注孙权的劝学之道。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孙权劝学的语气和情感。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阐释文章主题。
2. 掌握古汉语中的词语和用法。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孙权劝学》的文化背景及文章主题。
2. 词语的解释、用法及相关文化内涵。
3. 文献分析方法及文章评价。
4. 道德教育及自我约束、自我激励。
三、教学步骤1. 课前导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状态和习惯,讨论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 文本阅读与解析(1)师生共读《孙权劝学》,讨论文章主题和情节,尝试解释古语词语。
(2)请学生自主分组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讨论文章的文献价值和评价。
3. 词语与语言运用(1)导入关键词——勤学、自强不息、立志远大、崇尚佳声。
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出处及文化内涵。
(2)学生利用电子工具,搜索相关的文献资源,加深对相关词语的理解。
(3)学生在小组内,采取角色扮演或是小型辩论等方式,主动运用新学词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4. 道德教育(1)让学生通过阅读孙权的“劝学”描写,进一步了解到尽职尽责和责任意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分别列出自己的长期和短期学习目标,并制定可行的执行计划,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以及约束行为,稳步提高学习水平。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孙权的劝学理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也更加懂得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法。
可以从教学收获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孙权劝学》的过程中,能够探究出文化背景与语言特点之间的关系,并将文化内涵和人生启示内化为自己的日常处世方法和学习态度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深入了解《孙权劝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读物阅读与解析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和解释古语词语,深入挖掘了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了阅读和文献分析能力。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
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朗读。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
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
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
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
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
邓当死代领其军。
后从孙权攻占各地。
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
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
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
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复习并掌握有关“lecture, director, textbook, scholarship, graduate, institution, accurate, reputation, intelligent, instruction, improve, talent”单词的拼写、读音及基本用法。
2)掌握本文中含有较高难度词汇的表达方式,加深理解文章。
2、过程与方法1)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及其主张,并思考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和行动。
2)学习阅读、理解优美英文诗歌及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学习的态度的思考,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及其主张。
2)帮助学生学习阅读、理解优美英文诗歌及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2、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含有的较高难度词汇的表达方式。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1)与学生共同思考“学习”的概念,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出“学习”的含义,并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学习”。
2)提出问题:你对学习有什么看法?你是否认为学习是一件无聊的事情?Step 2 孙权劝学1)老师简要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将孙权劝学的立意与学生成长相联系,说明他的劝学主张的现实意义。
2)让学生听播放读本文孙权劝学的英文原文,了解其主张,并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
Step 3 诗歌朗读1)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诗歌。
老师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注重语音语调的语感醇和度。
2)让学生阅读诗歌,老师逐步分析让学生领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中领悟到故事,领悟到文化,领悟到内心的情感,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关于《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孙权劝学》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1、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身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教师讲故事,出示课题、作者并板书孙权劝学)2、作品、作者介绍师提问学生,师生齐说,《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谁能说一下《资治通鉴》是一部什么书?司马光是一个什么人?(提问学生)《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教师介绍《资治通鉴》的命名由来并出示。
当年宋神宗之所以给这本书命名为《资治通鉴》,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意思,其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希望同学们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也能有所收获。
学习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出示课件,生齐读明确。
《孙权劝学》教案四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__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分享材料。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
(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三、疏通文意,了解__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
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1、成语:①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
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1)当涂---当权(2)辞---推辞(3)孤---帝王自称(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5)见---了解(6)往事---历史(7)孰---疑问代词“谁”(8)及---到了(9)过---经过、到(10)更---变换、改变、重新(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12)拜---拜见(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虚词:(1)岂---反问副词“难道”(2)但---只,只是(3)乃、遂---于是,就(4)大---副词,非常(5)即---副词,就(6)何---疑问副词,怎么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古今异义:①孤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5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导入先集体背诵课文。
预设:大多数同学背的不错。
还有几位同学不熟。
所以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对一些不肯用功学习的同学应该如何劝导他呢。
无独有偶,三国时,孙权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怎么劝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孙权劝学》。
(板书课题及作者)2.了解作家作品谁能简介作家作品,要求背着说。
二、引导自学,发现问题1.根据你们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本课我们应重点学习什么。
(提示:知识、写法)认定目标:学生根据所学参与确定学习目标。
师总结出示目标。
孔子云:“学然后知不足。
”教师云:“自主学习,体会深刻。
”专家说:“喂大的学生是无能的学生。
”现在你们就自己动手,丰富头脑吧。
出示自学提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并随时了解学生自读情况)三、点拨导学,合作探究(一)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今天你们是烧多大的火呢,谁来说说你的疑问。
学生提出小组内没有解决的疑问。
竞争促进合作,我们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看哪组能把文中的人物读活。
(分旁白、孙权、鲁肃、吕蒙)(二)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幸运总是爱给有准备之人的,智慧之花会落入谁家呢?(三)备选题目。
由学生自选人物。
点击后直接链接到备选题目中的'某一道题。
然后教师给小组打分。
张弛有度,紧张过后我们一起来思考。
(四)思考讨论1.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板书)劝-学-赞2.课文在情节详略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引申出__重点在劝及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果我把后两个情节改一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蒙侃侃而谈。
你看如何?3.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预设:__重点写的是劝,比较有特色的也是劝。
看来劝中有深意。
从学生的回答中导出本课重点及难点: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揣摩并想象人物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扩写其中的某个片段或某句话。
设置意图:为了让学生体验本课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课文的题目换成“刮目相待”怎么样,说说你的意见。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理解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古代文化,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通过写作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孙权劝学》的作者、背景、内容,学习古代阅读方法和技巧,领悟劝学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于古代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故事、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
2. 对话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问答等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实践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朗读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和阅读技能。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 分钟)通过介绍《孙权劝学》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对于古代经典文化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 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孙权劝学》的全文,并进行逐句解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提出一些问题,与学生展开互动。
3. 小组讨论(20 分钟)按照小组分组,让每组学生对于《孙权劝学》的不同部分进行深入讨论,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观点和方法。
4. 朗读训练(15 分钟)通过朗读《孙权劝学》的一些片段,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掌握古代经典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写作活动(30 分钟)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题目,进行写作。
题目可以是对于《孙权劝学》的理解、对于劝学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等等。
6. 总结(5 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进行问题回答和梳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领悟《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孙权劝学》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板书)孙权劝学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孙权劝学》教案(集锦14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及重要的文学常识,积累成语,翻译课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识记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激引兴趣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二、题目、作家作品简介(一)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
[课本P112页注释]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人们可以从这本书所记载的丰富史料中,了解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状况,得到宝贵的经验,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文中的几个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期吴国的国君。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鲁肃,三国时吴国名将。
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三)写作背景:在的赤壁之战前后,孙权既要北拒曹操,又要防止刘备鸠占鹊巢,所以在招揽人才、巩固势力的同时,劝勉臣下读书明理,提高自身素质。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四)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那么,孙权究竟是怎样劝吕蒙的呢?我们先来听一听录音,初步了解一下文章的内容;注意听的时候要掌握字、词的读音,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孙权劝学》教案14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一、关于本课例的介绍:本课例有三大特点: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自主学习;2、老师以书面的形式指引学生培养文言文学习的习惯;3、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以组内、组外、老师评价的评价方式让每位学生学会反思,促进发展。
二、关于本课例设计的思考1、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须要在学习过程突显出合作、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老师就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激发他们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例如在《孙权劝学》一课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读音、词语解释、翻译等基础问题入手,共同发现问题,利用工具书分析、解决问题。
这样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础很差的学生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初一学生尤为重要。
我们都很清楚,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而在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
所以对于刚踏进中学门槛的初一学生,对于尚未摆脱“乖乖听课”学习模式的初一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
《孙权劝学》一课中,设计了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小组间挑战打擂台、我当小老师、设计板书等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满足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感觉,尝到愉快的感觉。
国外心理学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说”指出:学习动机需要带有强列的情感作用,并趋向于预期的目标;动机之所以有用,乃是由于寻求愉快的学习。
所以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当然,有趣并不代表闹哄哄课堂,在热闹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学到,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引。
老师应帮助指引学生养成文言文学习的习惯。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集锦6篇孙权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预习阅读课文,查字典,看解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老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解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讨论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7篇)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__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重点:(1)学习课文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课文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__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课文。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课文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
设计
【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
文章简洁生动,用语
不多,全文仅119字,但却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任务
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堪称
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
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一课时学生已疏通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为本课时学习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
特征。
2.能够结合拓展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点评课本剧活动,提高深入研读
文本的能力。
2.将研读文本与拓展阅读结合,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
学习等优秀品质。
2.了解我国古代贤主与名将的品行与风范。
【教学重点】研读语气、神情、称谓等方面的词语,
把握孙权等人物的特征。
2.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拓展阅读,加深对
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课本剧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用原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
学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军中多务。
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
(1)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二、二、演读课文,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
(一)学生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
化语言。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选出四名优秀的朗读者(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在全班表演。
(三)学生以原文为依据,字斟句酌,点评同学的表演。
(四)学生演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个性化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向吕蒙
指出“学”的必要性,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反问句,用叹号,隐约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
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十分惊奇的神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可见吕蒙颇
为自得的神态。
写鲁肃和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
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三、拓展阅读,把握人物形象阅读《资治通鉴?汉纪六十》节选。
吕蒙未及受封而疾发,权迎置于所馆之侧,所以治
护者万方。
时有加鍼1,权为之惨戚。
欲数2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见小能下食,则喜顾左右,不
然则咄唶3,夜不能寐。
病中瘳4,为下赦令,群臣毕贺。
已而竟卒,年四十二。
权哀痛殊甚,为置守冢5三百家。
——《资治通鉴·汉纪六十》
【注释】
①加鍼(zhēn):施针灸。
②数(shuò):屡次,多次。
③咄(duō)唶(jiè):叹息。
④瘳(chōu):病愈。
⑤守冢(zhǒng):守墓者。
2.字斟句酌把握孙权的人物形象。
思考:哪些字句体现了孙权的“贤主爱才“?
四、谈感悟: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五、布置作业:期中考试在即,同学们都在紧张备考,
咱班某位同学贪玩,无心学习。
请你作为朋友给他写一段话,劝说他专心复习,争取考出理想成绩。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人物形象字斟句酌
君主风范语气
孙权:善于劝导神情
贤主爱才称谓
吕蒙:善于学习
鲁肃:爱才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