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燃烧的条件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3)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23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
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
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一、导入新课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二、推进新课燃烧的条件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
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实验活动3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调动作用。
通过让学生自主参加到探究实验中,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概括能力。
课题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型新授课素养目标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学习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燃烧的三个条件及灭火原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4.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控制变量法及实验结论的推导。
教学难点实验的规范操作。
教具准备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火柴等。
小木块、小煤块、蜡烛。
课前预习1.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空气(或氧气);(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这个单元我们学了燃烧的一些相关知识,可能大家对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理解只停留在理论层次上,今天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用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进行新课实验1 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1)燃烧实验过程:取大小和形状相似的干燥的小木块和小煤块,分别用坩埚钳夹住,同时放到备课笔记进行新课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小木块先燃烧,小煤块后燃烧。
[结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
实验2 设计实验探究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方案一:点燃蜡烛,片刻后将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由远及近向火焰慢慢移动,直至罩住蜡烛。
[现象]蜡烛火焰逐渐熄灭。
方案二: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将其中一支罩在烧杯里。
[现象]没有被罩住的蜡烛持续燃烧,被罩住的蜡烛一会儿就熄灭了。
第七单元实验活动3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酒精燃烧、水没有燃烧燃烧要有__________2.取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并加热铜片的中部铜片上的乒乓球碎片比滤纸碎片先燃烧燃烧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乒乓球碎片的着火点比滤纸碎片的______3.点燃一支蜡烛,固定在桌面上,用一只烧杯罩住蜡烛罩上烧杯的蜡烛熄灭燃烧要____________________1.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燃烧需要可燃物B.燃烧需要氧气C.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是可燃物2.(2019秋南昌月考)如图,将白磷a和红磷c分别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热水中还有一块白磷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B.a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C.b与c对比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D.小气球能缓冲管内的压强,同时防止生成的白烟进入空气中3.(2019成都模拟改编)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盛有80 ℃热水的烧杯中(烧杯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三支试管中只有b试管中有白烟产生B.温度足够高时,c试管中红磷也能燃烧C.对比a和b两支试管说明CO2不支持燃烧D.本实验设计能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4.(2018广东改编)如图是“燃烧的条件”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1)实验一加热片刻观察到A中棉球上的酒精燃烧产生蓝色火焰,B中棉球上的水不燃烧,由此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B中棉球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过长,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观察到先燃烧的物质是木屑,说明木屑的着火点比煤粉______。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调控【基础主干落实】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举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森林失火,设隔离带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扑灭火灾2.火灾自救(1)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生活链接】“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纸锅不会燃烧。
【情境思考】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并用鼓风机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漫画助学】火场逃生技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重点 项目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任务一:完成实验现象及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②①燃烧②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①③ ①燃烧 ③不燃烧 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③中的白磷未与 氧气 接触,不能燃烧③④③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 着火点,④燃烧可以实现燃烧结论:燃烧三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拓展:(1)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通入氧气。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BC(填字母)。
A.作反应物B.隔绝氧气C.升高温度任务二:创新实验装置类型一:密封装置型——将P2O5封闭在有限空间内,不污染环境类型二:吸收燃烧产物型——P2O5可以被碱液或水吸收类型三:燃烧条件控制型——通过装置特点控制燃烧条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堂达标反馈】1.[灭火的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A)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着火点D.产生二氧化碳2.[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 ℃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测试时间:20分钟一、选择题1.(2022山东潍坊期末)“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2.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观察到①②不燃烧,③燃烧。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①不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B.对比①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C.对比②③,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D.对比①②,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2021辽宁抚顺中考)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B.木柴架空——增大了氧气浓度C.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D.煤炉火越扇越旺——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4.某学生在做镁带燃烧实验时,先用火柴去点燃镁带,镁带没有燃烧,后来改用酒精灯去点燃镁带,镁带燃烧了。
对于该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它的着火点B.火柴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少,温度达不到镁带的着火点,所以镁带不燃烧C.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多,温度可达到镁带的着火点,并且与氧气接触,所以镁带燃烧D.改用酒精灯点燃镁带,降低了镁带的着火点,所以镁带燃烧5.(2022广东广州白云期末)如图所示实验可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①和④能验证燃烧需要氧气B.以上不需要做的实验是③C.设计②和④的目的是验证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白磷保存在冷水中,可降低白磷的着火点6.(2022山西孝义期末)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白磷均燃烧,红磷不燃烧B.该实验验证了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C.图2烧杯中通入氧气后,白磷没有燃烧D.图1铜片的作用是阻止空气进入烧杯二、实验探究题7.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课程标准(2022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科学研究与实践”是新课标中明确的化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本实验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更能体现学科价值和学科思维,使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2.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的条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同时也是新课标规定的8个学生必做实验之一。
本节课探究性强,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生产生活中如何更好的利用燃烧提供了理论依据,做好了铺垫。
(2)教材的功能与价值此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重在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3.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燃烧是学生熟悉的化学变化,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蜡烛燃烧、氧气的性质等与燃烧有关的实验,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
(2)学生的认知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和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存在对燃烧条件的错误认识:认为点燃就是燃烧的条件,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加以纠正。
二、核心素养目标1.学习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方法;2.通过控制变量探究燃烧的条件;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的规律,体会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物质燃烧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方法及准备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用品:蒸馏水、酒精、酒精灯、烧杯、木条、蜡烛、坩埚钳、纸杯、带铁圈的铁架台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图片引入,问题驱动【师】展示三幅图片:通过历史课我们知道早在近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燃烧的方法去加热食物、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燃烧产生的热量做饭;航天工业中燃烧也有重要的应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⑵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教学难点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教学准备实验用品: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灯、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回顾:⑴什么是燃烧?⑵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引入前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燃烧的条件,今天将利用实验活动时间再次设计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体会实验设计的方法和实验过程。
(二)展示学习目标1、进一步熟悉理解燃烧的条件;2、进一步熟悉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设计实验方案;3、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三)质疑探究1、探究活动一⑴讨论:①我们知道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也就是燃烧受三个因素影响,因此我们设计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时要用到什么方法?②探究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需要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分别如何控制变量?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②可燃物:取相同状态、相同形状、相同量的可燃物和不可燃物在相同的条件下点燃;与氧气接触:用相同的可燃物一个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一个没有空气或氧气的环境中点燃;温度达到着火点:取形状大小相同的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在相同的温度下点燃。
2、探究活动二⑴阅读P实验内容1.,讨论:150如果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⑵引导分析得出结论:蘸水的棉花也燃烧。
加热时间长了,棉花上的水蒸发完后,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也会燃烧起来。
实验内容2.⑴,讨论: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步实验?⑶学生阅读P150⑷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证明乒乓球和滤纸都是可燃物。
实验内容2.⑵,讨论:⑸学生阅读P150①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大小要相同?为什么乒乓球和滤纸碎片分开放在一块铜片的两则,加热铜片的中部?②若将乒乓球和滤纸碎片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⑹引导分析,得出结论:①控制变量,只改变可燃物(改变着火点);②木屑先燃烧,煤粉后燃烧,说明可燃物质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燃烧的燃烧》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可能熟悉常见燃烧的现象,但燃烧的规律未必知晓;在学习了氧气、碳及碳的氧化物等相关知识后,学习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为学习燃料的充分燃烧做好了铺垫,长远来看本节课对高中要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也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更深入的学习,并且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能够学以致用,学习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能够重点利用的是学生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仍然有强烈的兴趣。
【教学目标】1.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深入认知燃烧的三个条件;2.通过灭火实验,掌握灭火的原理与常见的方法;3.在“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中理解对比实验中的控制变量原则。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验成功实施。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坩埚钳、酒精灯、烧杯、火柴、蜡烛、酒精、手帕、剪刀、水、抹布、课本学生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作业】1.练习与应用2.同步练习习题:将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罩在一根燃着蜡烛的火焰上方。
现象:蜡烛熄灭。
铜丝没有阻隔蜡烛周围的空气,为什么蜡烛会熄灭?【教学反思】亮点:本节课的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体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也要让学生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故这节课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体现了如下特点:1.采用这种实验探究活动、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一定得积极表现,主动参与,效果一定会很好。
2.通过组织学生自学活动、实验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接受有关燃烧与灭火等新知识,然后及时用习题加以巩固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