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意义世界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1. 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像一台强大的引擎,带动着全球经济一同向前跑!想想看,中国是世界上众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我们的庞大市场为各国提供了多少机会啊!比如中国对各种资源的需求,让很多资源出口国赚得盆满钵满。
2. 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那可是相当快呀,这对世界发展简直太重要啦!就好比中国的 5G 技术,不就引领着全球通信行业的变革嘛,其他国家也能跟着受益,一起迈入高速通信的新时代呀!3.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那真的是奇迹啊!这不就像给世界点亮了一盏明灯嘛,让其他国家看到了消除贫困的希望和方法。
那么多贫困地区在中国的帮助下过上了好日子,这多了不起呀!4.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来说是多么棒的事情呀!就像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让全世界都能领略到独特的魅力,多有意思啊!比如京剧在国外的演出,让多少外国人痴迷呀。
5.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不是给世界注入了稳定剂嘛!就如同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总是倡导和平与合作,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贡献智慧和力量,这多重要呀!6. 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这对世界来说也是一大贡献呀!这不就像给世界输送了新鲜的血液嘛,这些人才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推动着世界进步呢!7. 中国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和行动,那可是给地球带来了福音啊!好比是为保护地球家园出了大力气,让全世界都能享受到更美好的环境,这多赞呀!看看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发展就知道啦。
8.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不就是连接世界的桥梁嘛!让沿线国家都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发展,这不是超级棒嘛!那么多国家因此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多有意义呀!9. 中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总是冲在前面,这多让人佩服呀!就像面对疫情,中国的经验和援助对其他国家帮助多大呀!这就是大国担当呀!10. 中国的发展就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呀!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呀!从各个方面来看,中国都在为世界的繁荣和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我们应该为中国点赞呀!总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发展意义重大,而且这种积极影响还会持续下去并不断扩大。
知识教学:迈向儿童的“意义世界”作者:汪树林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3年第10期摘要:教育学立场下的数学世界是一个知识的符号世界与儿童的意义世界相互联结的世界。
故而,数学教学就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客观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以知识为载体,形成丰富的意义,包括数学本体性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文化与精神意义以及儿童的主体发展意义。
由此舒展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意义特质,让教学知意圆融、知理共生、知知和谐,并从儿童与知识间的意义形成视角落实数学的“教育性教学”。
关键词:知识教学;意义特质;意义形成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4-0026-05知识是儿童学校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教育论争的主要对象。
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阿普尔的知识属性拷问——“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从国内有名的“王钟之争”(王策三和钟启泉)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可以说,知识问题和知识教育问题贯穿于教改、课改的始终。
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教学何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尝试对数学知识和知识教学展开微观的“教育学式”思考与研究,追问教育学立场下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意义特质,落实教育视野中“有意义的知识教学”。
一、回归“教育学立场”:舒展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意义特质当我们站在教育学立场上去观照数学知识时,知识不仅是事实性的“符号存在”(数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等),更是儿童“生命·实践”的活动存在,不仅是无可怀疑的真理汇集,更是儿童“有意义”的创新建构。
因此,应在教育学立场下舒展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意义特质,让教学知意圆融、知理共生、知知和谐。
(一)表象性特质——追求知意圆融在知识学习中,儿童获取的不只是几句条文式的数学定义,而是丰富、鲜活的知识表象。
首先,儿童往往是选取典型性对象作为知识代表进行加工,建立数学模型的。
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框架及其实现吴新叶【摘要】Social governance refining is a practice and an incrementally governance against extensive gov -ernance , and it is not aimed at a subversive reform but at dealing with specific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of public management ,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governance refining should include value , subject and object .Civic values leads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 therefore multiple subjective activities achieve their development potential .Meanwhile goal attainment is the basis for social governance .%社会治理精细化是一个实践命题,为一种增量治理方式,系针对以往粗放式治理的反思和矫正,它不是要实施颠覆性的改革,而是针对特定问题所展开的精准施策。
从公共管理“过程论”的角度,精细化治理的框架可以围绕价值、主体和治理目标三个方面展开:以公民为价值归宿的精细化,目标是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多元主体能动性为导向的精细化,目标是激活“共建”诸主体的发展潜力;而以目标实现程度为参照的精细化,则是为社会治理提供管控的依据。
【期刊名称】《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5)004【总页数】8页(P127-134)【关键词】社会治理;公共管理;价值归宿;多元主体;精细化【作者】吴新叶【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6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36作为一种实践理念,社会治理在我国推行多年,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取得有目共睹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具有共通性的问题。
“认识世界”的现实意义认识世界的现实意义认识世界是人类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通过认识世界,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全球意识,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认识世界的现实意义。
首先,认识世界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
世界是如此广阔,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人、事、物。
只有通过认识世界,我们才能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社会制度等。
这样的了解可以让我们超越狭隘的个人观点,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问题,更准确地判断事物。
其次,认识世界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艺术等知识。
通过认识世界,我们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不仅可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不断地学习和积累,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三,认识世界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世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认识世界,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思维能力对于我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认识世界可以培养我们的全球意识。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各国之间的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
通过认识世界,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
这样的了解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全球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培养全球意识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全球问题,积极参与全球事务,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最后,认识世界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世界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通过认识世界,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与世界意义【答案】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文化自信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传承到后人身上。
保持传统文化的纯正性,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便让后代深入了解,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坚持共享开放原则。
新时代文化自信也要求坚持共享开放原则,即实行开放式创新,以及全球化合作等原则,加强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沟通,积极推动文化发展方向的多元化、国际化和个性化,进一步增强内部联系,丰富多元文化发展视角,实现文化创新覆盖全球。
3、引领社会向前发展。
新时代文化自信还要求领导社会发展,努力引领社会进步,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团结进取。
要不断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共同进步的文化精神,为把社会向前发展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
二、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1、增强世界文化多样性。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在于,文化的开放交流和多元整合可以加强世界文化多样性,营造一个开放友好的世界文化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实现全球文化的深入交流互鉴,以便世界各国文化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促进全球文明进程。
新时代文化自信还可以促进全球文明进程,发挥中华文化底蕴丰富、特色鲜明、深厚渊源的优势,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提供强大力量。
只有文化上的调和与和谐,才能增进人们的了解,减少文化冲突,开创祖国发展新局面,促进全球文明进步。
3、增进文化强国建设。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世界意义还在于,它有助于强化文化自我认同感,把文化的精华融入到新时代的世界中,使中国不断迈向文化强国的梦想,朝着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国的方向迈进。
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下时代的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理念,意味着全球发展必须迈向合作共赢,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可持续的世界。
在当下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面临全球性挑战。
当下时代,全球各国都面临诸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传染病、贫富差距等全球性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没有国界之分,不能由单个国家单独解决。
人类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才能保障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球互依互存,鼓励各国共享信息、资源和经验,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享有发展机遇。
当下时代,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紧密相连。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在全球化进程中独善其身,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真正隔绝于外。
只有通过开放合作,各国才能在全球供应链和价值链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分享全球经济发展的红利。
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以开放的心态,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
当下时代,世界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乱,国际间的竞争和摩擦不断升级。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和平发展、和谐共处,主张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反对使用武力和强权政治。
只有各国共同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准则,建立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才能保障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第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当下时代,全球资源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主张以人为本,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各国应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循环。
只有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当下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呼唤全球各国以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与重大意义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独特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现代化的一般特征,还融合了中国特色的要素。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本文将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主要特征以及它对中国和世界的重大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经济发展滞后,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
改革开放的政策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开始迈向现代化的道路。
然而,中国面临着很多独特的挑战和困惑,需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者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
因此,中国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需求,探索一条适合中国的现代化道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2.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相互促进的。
经济发展可以为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社会进步则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社会和谐。
3. 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综合国力的提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等方面的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
4. 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中国式现代化提倡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致力于建设美丽中国。
5. 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既强调文化自信,注重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强调开放包容,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文化成果。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和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拥有一段有意义的人生,无论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不同,都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对世界、对他人有所贡献的事情。
然而,有意义的人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慢慢探索、不断努力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会经历成功和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们的性格,使我们更加坚韧、坚忍不拔。
首先,创造有意义的人生需要我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我们应该仔细思考自己对于生活的追求,以及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是家庭、友情、事业还是精神追求,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同。
而一旦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就要付诸行动去实现它。
我们可以通过明确的规划和计划,逐步迈向目标所在,无论困难和挫折如何,都不要放弃自己的理想,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其次,与人为善是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互相帮助和支持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
当我们无私地为他人着想时,我们不仅能为他人带来希望和喜悦,而且也会收获内心的满足感。
对待他人要充满理解和宽容,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多样性。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经验。
此外,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也需要我们对自我提出挑战。
舒适区的舒适和安逸固然让人感到愉快,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自己舒适的圈子里,就很难有所成长和突破。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我们的恐惧和不确定性,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领域。
只有不畏困难,勇于超越自我,我们才能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和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最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也需要我们关注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不要被任何一方面所压垮。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
只有内心强大和快乐,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值得我们付出每一分努力。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去改变自己的人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的人生。
迈向意义世界作者:杨钦芬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05期[摘要]人是寻求意义的主体,教学作为育人事业,有责任引导学生迈向意义世界,获得精神上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质的超越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创造感。
本文将教学置于人与世界的角度,认为教学作为意义世界,具有文化性、生成性、关系性和情境性特征。
基于教学意义失落的现状,从思维方式的转向、文化教学和回归生活世界等方面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教学;人;意义世界[中圈分类号]G64Z[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9)05-0020-04我国哲学界高清海教授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应该说就是一种意义性存在、价值性实体”。
人是寻求意义的主体,意义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是支撑人安身立命、生活实践的价值理念系统。
教学作为育人事业,应该担当起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总体性阐释功能,令学生在教育中获得精神上的充盈、生命活力的激发、自我素质的超越以及人的主体性发挥的自由创造感。
寻求意义是教育教学的根本旨向。
人所存在的意义之根在哪里?教学世界缘何意义失落?课堂教学如何彰显人的生命意义?本文就这方面进行系列探讨。
一、人·世界·教学:意义世界的彰显1,人与世界(1)文化是人在世的意义之网。
世界,world,意指the universe,everything(宇宙,万有,万物)口]。
整个宇宙的演化,先后经历了无机物理世界、有机生物世界和超有机的文化世界。
人是文化世界的创造者,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将自然世界对象化,使沉眠不醒、冥顽不灵的自然界有了“人化”意义。
人也是文化世界的享受者。
丰富多彩的文化如神话、巫术、哲学、宗教、法律……这些文化形式蕴含着人们对意义的建构、解释和表达。
人们在意义基础上的相互理解、沟通、交流和评价,乃是一切文化的精髓。
文化以一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幅打开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使世界人化、人世界化。
因为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人的先天知性能力变为灵明的存在,人的道德本性变为意识到的善恶之心,人对外部世界的思维才成为意识到的存在。
“当我们意识到自我的时候,就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存在;我们把周围的物体和人标上某种有效的价值,因为它们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且有意义”。
文化如春风化雨般地开启了人的心灵,于是有了人生内涵的无限拓展、深化和人生旨趣的无穷生发、升华,人的现实关切和终极关怀皆得到承诺,为人们提供意义的解释框架和寻求意义的基础。
可以说,“文化之网就是意义之网。
人就生活在文化之网、意义之网中受其影响,受其熏陶,受其支配,同时也从中获得对自己生活实践的文化支援、意义支援”。
(2)人在世界中。
与人的活动相比,“一块石头是无世界的,植物和动物也同样没有世界”。
世界是人的世界,世界脱离了“人在其中”,就只能是“死的世界”。
人就是面向生存世界敞开着的、生动活泼的文化生命,是动态展开性的生长、生成的过程。
人“生活”在世界中,不是占有、持有,而是内在的、一体相通、共处和互动的关系,是“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
马丁·布伯(Buber,M.)在他的名著《我与你》中把人的世界分为“它”之世界和“你”之世界两种,认为“人无‘它’,不可生存,但仅靠‘它’则生存者不复为人”。
人是在与“它”和“你”构成的关系世界中生存的。
而“我一你”关系的建立,主要取决于我们对他人、对神、对万物采取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又定义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只有人与世界进行问答、对话、感应、交流、沟通,人才“在世界中”、“在他人中”,才能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之中,人才向世界敞开全面、丰富的联系,澄明万物与自己的生命之间的意义联系。
当人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周围世界时,世界工具化的同时人也被工具化。
2,人、世界与教学人是世界中的人,人的生存之根在世界。
教学有责任将人带人世界,教人正确“观”世界,“理解”世界,“感受”世界,去领略世界的丰富多彩,去体验世界的五彩缤纷,促使人正确把握意义层面的生活,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人在创造、体验世界意义的同时,世界的意义进入人的生命历程,生命的意义得以提升、确证和充盈。
人通过受教育而使得世界成为人的生活世界,使人成为世界的人。
也即让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和世界都必须“在教育中”。
只有这样,世界的意义才进人人的视野,教学才能激发人的生命意义,使得世界的意义、教学的意义和人的意义获得统一。
教学作为意义世界具有四个特点:(1)文化性。
人是文化性动物,人因文化获得意义。
教学作为使文化传统与精神个体化、具体化的重要手段,不仅仅用符号性知识育人,也是用文化教化学生。
文化教学关注客观化的符号知识背后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价值,它令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化。
用文化育人,学生才有潜能的全面开发和人格的全面培养,才有人生意义的自足和人生取向的自由可言。
(2)情境性。
要让有意义的文化世界的意义进入教学场域,教学应呈现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模拟真实世界的鲜活场景,给学生营造一种逼真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各种事物、事件、关系、规律、规则对人所具有的不同意义。
(3)生成性。
世界的意义不是先天存在于人的视域中,它依赖于人对世界的个体建构与理解,继而客观世界才生成为意义世界。
(4)关系性。
课堂教学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等构成的实体空间,更是各要素彼此联系的关系性存在。
教学场中的各关系项相互联系生成一个个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建构着人与人、人对世界意义的理解。
每一个意义的创生都是人与世界的新纽带,都标志着人对世界一种新的理解。
二、实存性教学:意义世界的迷失1,实体性思维:实存性教学的形而上基础以不同的眼光观世界,教学也因不同的世界图景呈现不同的“存在”气质。
长期以来,人们以实体性思维观世界,将宇宙预设为孤立的、封闭的实体,忽视各实体间的有机联系,教学也置于一个没有时间、空间、没有社会环境的实体存在。
例如,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原则,就隐含了这样一个思想:“一切事物”和“一切人”是教育者教育活动作用的对象,在这个划定的边界中,教育者悄悄升成了“主体”,“一切事物”和“一切人”自动降为客体。
再如,思想史上种种关于“人是物”的隐喻,诸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并在不同场合将人的“知性”、“理性”、“审美”等看作人的特性,这些定义将人性正式物化为“实体”。
当人被看作“物”来看待时,教学因为人的空场而成为静止、孤立的物性世界。
教学脱离开人的关系去抽象地呈现世界,把“世界”变成“公式的汇编”、“实例的总和”、“知识的总汇”,世界以抽象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除了给学生一些抽象的信念,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情感的陶冶、品质的培养没有任何用处。
在这种教学视野里,学生也由此被视为具有统一性的抽象“标本”,丧失了生存的根基。
2,工具理性膨胀:教学的人文性失落实体性思维表现在教学价值上即工具理性膨胀。
何谓工具理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查尔斯·泰勒的界定:“我的‘工具主义理性,指的是一种我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凭靠的合理性。
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工具主义理性成功的度量尺度。
”工具理性在教学活动上最明显的表征是:科学知识霸权。
当科学摧毁神学,人们希冀并试图通过教育来促进经济和人类的发展时,实体世界观张扬科学的绝对权威,培根的一句“知识就是力量”,将人们的视野投向科学,力图用科学去征服和控制世界。
寻此思路,斯宾塞进一步追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是科学”。
斯宾塞认为,科学是能够证实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科学知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主张。
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教学过程被定义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人们发现的各种时髦的教学法旨在提高认知的效率,扩大知识的占有量。
从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到布鲁纳的发现法,再到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巴班斯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潜藏着工具理性的极端追求。
它注重科学的精确性、科学化追求,其结果是只关注人的认知技能,人的道德情感、审美体验、价值判断等化育人类心灵的人文素养统统被搁置于教学之外。
教学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教学环境沉溺在秩序化的封闭、狭隘甚至虚假之中,“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在教学中的“此在”意义迷失,精神家园荡然无存。
3,知识拜物教:教学的文化性缺失知识是承载文化的客观载体,它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无形的、难以测量的文化内涵。
实存性教学将知识物化为有形的、可操作的、程序化的符号知识,知识的文化内涵化约为概念化、符号化指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客体化”“工具化”的符号形式存在,变成一种僵死的、无生命力的占有对象。
例如,有的语文教学变成枯燥的语法和篇章结构的分析,历史学习变成历史史实的机械背诵,智慧的哲学思想则被分解为可记诵的教条。
于是,文化被符号性知识诉诸于一种肤浅的“投入一产出”式的掌握、再现的运行程式。
学生在学习时只限于“掌握学习”、“占有式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只有一种目标,即死记、牢记已学过的、已物化为东西的“文化”。
杜威对这种工具性知识观进行了尖锐批判,他称这种知识观为“静止的、冷藏库式的知识理想”,认为它把知识本身视为目的,“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需要时炫耀一番”。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也指出,这种学习所使用的方法不外两种,“不是把学过的东西硬塞进记忆里,就是小心翼翼地保存他们的笔记”。
文化的实体化与工具化,使得教学仅仅通过传承文化的外在化的符号方式进行,教学从本质到目标、内容都呈现出了“文化无涉”的品质与特征,其真正的“人文化成”功能荒废。
三、意义世界的回归:教学价值的根本诉求1,由实体思维到过程思维转向实体思维为教学提供了一种物性世界观,导致教学场的物化图景,人也由此失去精神家园。
“革命是世界观的改变”。
教学亟需根据人与世界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存在。
过程哲学认为,人作为一种关系性存在,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动态地生成。
教学作为人生成的实践过程,总是处在动态变化发展之中,以“过程”和“关系”存在。
每种教学行为产生之前,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情境等因素都是变动不居的,每个人都能领悟每一刹那、每一事态所蕴含的美,这样,人生才会活得更有生命力、更有价值。
因此,教师在思考课堂教学时,要以过程思维来审视整个课堂时,教学场首先是关系场,其次是活动场,最后才是实体场。
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有效地教学,而是思考带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经验,包括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什么样的主题最值得探索?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怎样的?教育承担怎样的使命?如此一来,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的就远远不止是课堂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问题,而更应该关注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反思性实践,与学生在理解与对话中促进意义的生成,让教学成为旨在意义生发的意义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