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九_人教新课标
- 格式:doc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5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一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小人乎?〞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我是小助手子:中国现代关于有位置、有学问的女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女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明典籍。
时习:〝习〞,指演习礼、乐;温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快乐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教员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情投意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那么见于外。
愠:音yùn,恼怒,仇恨。
小人:«论语»书中的小人,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妙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无情投意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仇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小人吗?〞孔子说:〝甜言蜜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考考你的智慧1.学习的一个好方法是。
2.〝说〞的读音是:。
3.你知道的现代启蒙读物都有哪些呢?弘扬传统文明贾逵隔篱偷学东汉时期,有一位著名的经学家和天文学家,名叫贾逵,十五岁时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向他讨教的人纷至沓来。
贾逵从小就聪颖过人。
他父亲早逝,母亲既要料理家务,又要为他人缝补浆洗来维持一家的生活,没有时间照料他。
幸运的是,贾逵有一个贤惠的姐姐,经常给他讲古人勤劳好学的故事。
那时贾逵才四岁,他总是安安静静、津津有味地听姐姐讲故事,听完一个故事,又缠着姐姐再讲一个。
可是,姐姐哪有那么多的故事给他讲呢?有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游玩,突然听到对面学堂里的老先生正在给先生们讲课,正好讲的是上次没给弟弟讲完的那个故事。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八要练说,先练胆。
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
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
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
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
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
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
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
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
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
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
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国学经典再现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九(一)国学经典再现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我是小助手安:乐意。
梃(tíng):木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莩:同“殍”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
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
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
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我是小翻译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考考你的智慧1.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2.解释:始作俑者:。
3.谈一谈你对“始作俑者”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穷当益坚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四_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经典再现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天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我是小助手湍(tuān)水:急流的水。
信:诚,真。
就:趋向。
颡(sāng):额头。
我是小翻译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
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
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
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
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
人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考考你的智慧1.对“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理解错误的是()A. 人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B. 人怎么能够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C. 人虽然可以迫使他做坏事,但是本性改变不了。
2. 孟子关于人性的论点和三字经中的一句相同。
3. 告子关于人性的观点是。
4.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如何利用人性呢?弘扬传统文化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
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王,过来!" 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四_人教新课标(一)国学经典再现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是小助手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方:一定的地方。
约:约束。
这里指“约之以礼”。
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我是小翻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考考你的智慧1.“方”的解释为。
2.我们要以来约束自己。
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做呢?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所在乎的也越来越少,但是如果失去约束,社会就会失去秩序,道德与法律,都是我们的行为准则,结合实际,谈谈这两种力量对人类行为约束的侧重点。
弘扬传统文化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让像以前一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紧挨着一座寺庙住下来。
一到夜里,他就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依靠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很是可怕。
王冕是小孩子,却面不在乎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二)国学经典再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我是小助手箪:音dān,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五年级下册经典国学诵读九(一)国学片段混沌初开,乾坤始奠。
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夭,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
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我是小助手混沌:天地未形成之前的元气状态。
气:指元气。
凝:结也。
五星: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七政: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合称。
三才:天、地和人的合称。
才,指有能力的事物。
古人认为,天地能生养万物,而人则是万物之灵,可与天地并立,因此合称三才。
众阳之宗:主宰着所有阳性事物。
宗,宗主、主宰的意思。
太阴之象:极盛阴气的形象。
太,极大、极盛的意思。
象,形象、象征。
螮蝀(dì dōng):虹的别名。
淫气:阴气、邪气。
月里蟾蜍:传说后羿从西王母那里求得不死之药,其妻嫦娥窃食成仙,奔向月宫,化为蟾蜍。
月魄:指月亮上黑暗无光的部分。
我是小翻译混沌的宇宙,元气一经开辟,天地阴阳便有了定位。
轻清的元气向上浮升而形成了天,厚重混浊的部分凝结在下面便形成了地。
太阳、月亮及金、木、水、火、土五星并称为七政。
天、地和人合称为三才。
太阳是众多阳气的宗主,月亮是太阴的精华象征。
长虹又称为虫带虫东,是天地之气交汇浸淫而形成的;月宫里的蟾蜍,是月亮的精华所凝聚而成的。
考考你的智慧1.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奠:凝:宗:象:2.“七政”和“三才”分别指的是什么?3.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虹名螮蝀,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弘扬传统文化盘古开天盘古开天的主角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在太古的时侯,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像是一个鸡蛋。
就在那巨星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围困中解救出来。
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
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
五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经典国学诵读十四_人教新课标弘扬传统文化安步当车战国时,齐国有个隐士名叫颜躅,他颇有才能,不愿从政,甘愿过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时间长了,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齐宣王为了搜罗人才,派人把颜躅请了来,要委以官职。
颜躅不便违命,只得进宫朝见宣王。
这天,齐宣王高坐在朝廷上,他以为自己是一国之君,颜躅是个无官无职的文人,便以轻蔑的口气说: "躅,过来!"颜躅是个很有骨气的人,见宣王这样对待自己,心里很生气,便立在那里不动,用同样的口吻说道: "王,过来!" 齐宣王听了,又改作笑脸,客气地说: "颜先生果然名不虚传。
请您帮助我,作我的老师,我要向您请教。
您要是能到我这儿来,咱俩一同生活,一同游玩,保证每餐都有牛羊肉和猪肉吃,出门也有车坐,您的夫人,儿女也都能身着衣锦,尽情地享受荣华富贵。
"颜躅听了这番话,感到齐宣王是在利诱自己,便严肃地回答说: "谢谢。
我不要什么荣华富贵,我愿'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娱'!" "晚食以当肉"是说,我虽然穷得吃不起肉,但我推迟吃饭时间,等饿极了再进食,就和吃肉的滋味一样了, "安步以当车"是说,我虽然穷得没有车子坐,但我步行时把脚步放慢些.放平稳些,就和坐车差不多舒服了; "无罪以当贵"是说,我虽然是个平民百姓,但我只要清白正直,不做坏事,就是一个很高贵的人了; "清静贞正以自娱"是说,我一身清白,自由自在地过着隐居生活,自己就感到无限欢乐了。
颜躅的这番话,说得齐宣王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二)国学经典再现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六(十一)国学经典再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我是小助手意:同臆,猜想、猜疑。
必:必定。
固:固执己见。
我:这里指自私之心。
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这里的太宰,有人说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
纵:让,使,不加限量。
鄙事:卑贱的事情。
我是小翻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
”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考考你的智慧1.孔子杜绝的四种弊病是。
2.孔子多才多艺的原因是()A.因为他杜绝了四种弊病B.因为上天想让他多才多艺C.圣人必须要多才多艺D.因为他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
3.这段话对我们以后的做人做事有什么启迪呢?弘扬传统文化袁聿修避嫌却礼品南北朝时期,北齐人袁聿修为官清廉,颇有政绩。
他当了十年尚书郎,从未接受过别人的馈赠,被人们称为"清郎"。
有一年,袁聿修奉命去各地巡视,经过兖州时,他的一位朋友在那里当刺史,硬要送一些白绸子给他留作纪念。
袁聿修说啥也不接受。
为了说服老朋友,他特地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辞谢信。
信中说:"今天我路过这里,非比寻常。
这次我是奉命出来巡视民情、考察官吏的,你虽是我的好朋友,但礼物却无论如何不能收。
这正象一个人路过瓜田和李树下一样,倘若在瓜田提鞋,在李树下整冠,就有偷瓜摘李的嫌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心情。
"袁聿修的朋友读了信,深为感动,便不再坚持给他白绸子做纪念品了。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这是旧社会许多知识分子遵循的避免嫌疑的格言,这一要求在许多情形下有它的积极意义,但人们是否必须以"不入嫌疑间"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大可怀疑的。
五年级上册经典国学诵读九
(一)
国学经典再现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
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
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我是小助手
安:乐意。
梃(tíng):木棒。
庖(páo):厨房。
厩(jiù):马栏。
莩:同“殍”
且人恶(wù)之:按现在的词序,应是“人且恶之”。
且,尚且。
恶(wù):疑问副词,何,怎么。
俑: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经历了一个用草人陪葬的阶段。
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却做得非常像活人。
所以孔子深恶痛绝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始作俑者”就是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象:同“像”。
我是小翻译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
”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
”
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
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那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该是会断子绝孙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
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考考你的智慧
1.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
2.解释:始作俑者:。
3.谈一谈你对“始作俑者”的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
穷当益坚
马援(前14-后49)是汉代一位有名的将领。
他幼年父母双亡,由其兄马况抚养成人。
他从小胸怀大志,眼光高远,深为其兄器重。
王莽时期,马援在军队里当个小军官。
一次上司派他率队押送一些犯人,在途中,马援看到犯人们哭得挺伤心,不由动了侧隐之心,便把犯人们都放了。
私放犯人是大罪,马援只得逃亡到北方的边境上,躲避朝廷的追捕。
碰巧时间没多长,赶上朝廷大赦,马援也得以免罪。
之后,他就在那里经营畜牧业和农业。
他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为人忠厚而有远见,没几年功夫,来归附他的人竟有好几百。
他常对身边的人们说:做人不能因为贫穷潦倒而丧失志气,不能因为年纪老迈而颓唐,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
不几年,马援有了几千头牛、羊和马匹,几万斛粮食,家产多得花不完用不尽,但他不为物累,仍旧和从前一样,过着简朴的生活。
他曾感慨地对人说:财产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够帮助人;要不然,做个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后来,怀着高远志向的马援果然把财产分给了他的本家和亲友,自己空身外出投军谋事,后归附了汉光武帝刘秀,为国家立了很多功劳。
(二)
国学经典再现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我是小助手
语:动词,告诉。
卒然:突然。
卒同“猝”.
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渤然:兴起的样子。
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由:同“犹”,好像,如同。
我是小翻译
孟子见了梁惠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
“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
“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
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考考你的智慧
1. 孟子对梁惠王的评价是。
2.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本句是句。
3. 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能做一统天下的国君呢?
4.孟子通过怎样的实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呢?对你的论证能力有什么启示呢?
弘扬传统文化
杨继宗做官不爱钱
明宪宗成化初年,嘉兴知府杨继宗为官廉洁刚正。
一天,监察御史孔儒来到嘉兴,借口肃清匪源,到处清乡,搞得老百姓不得安宁。
有的老年人经不住折腾,顶撞几句,就被指控为匪类,轻则毒打,重则丧命。
杨继宗见了十分气愤,命人张榜通告说: "谁家有被御史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来报名。
"孔儒见嘉兴知府不买他的帐,便找到杨继宗责问为什么干扰他清匪。
杨继宗说: "治理国家要有一定法度,各级官吏有不同的责任,孔大人身为监察御史,就应努力举劾不法,剔除奸弊。
至于挨门挨户清查户口,维持治安,乃是地方官吏的事。
"
孔儒是专门纠察官吏的监察御史,所到之处,地方官莫不奉迎,没想到被嘉兴知府抢白了一顿,大煞了威风,便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孔儒临走时,没抓到杨继宗任何把柄,他想,当官的没有一个不爱钱,杨继宗在如此富庶之地做官,还能不刮点地皮,不如打开他的箱子揭他的底,给他一点难堪。
于是带着几个随从,借口告辞,直入杨继宗住处。
他见室内空空,惟有床头放着一个箱子。
心想;知府的贵重财宝一定都在里面。
便让人打开箱子,一看,只有几套破旧衣服。
孔儒无奈只好怀惭而去。
有一年,杨继宗进京朝见皇帝,明宪宗问宦官汪直:"最近来京朝见的地方官员中,哪一个比较廉洁?"汪直答道:"天下不爱钱的官吏,惟杨继宗一人而已。
参考答案
(一)
1.施仁政
2. 指这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
后来这句话成为成语,指首开恶例的人。
(二)
1. 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2. 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反问
3. 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