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历史丰碑(2)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8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第7课辛亥革命巩固辅导五十七第1题【单选题】2007 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
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谁( )A、左宗棠B、孙中山C、周恩来D、李大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二次革命②袁世凯复辟③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④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护国战争A、④①③②⑤B、④①②③⑤C、④①②⑤③D、④②⑤③①【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民国元年是指( )A、1911年B、1912年C、1913年D、1914年【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辛亥革命是矗立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里“丰碑”的含义是指( )A、揭开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实现了完全的民族独立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是某史书第二十章的目录,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做该章标题的是?( )A、走向共和B、军阀割据C、君主立宪D、国家统一【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被誉为“再造民国第一人”的是( )A、宋教仁B、黄兴C、蔡锷D、左宗棠【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A、《民报》B、《时务报》C、《强学报》D、《国闻报》【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事件,发生在1912年的是( )①中华民国成立②武昌起义③宣统帝下诏退位④中国同盟会成立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105年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A、自强求富B、变法维新C、三民主义D、自由主义【答案】:【解析】:第10题【填空题】______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5年开始的______运动是近代史上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篇一:辛亥革命树立起的丰碑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关系:孙中山创建革命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在东京建立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它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大大推动了全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发刊机关:《民报》。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主革命团体: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反清武装起义。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的计划。
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
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
方声洞、林觉民、喻培伦等一百余人被捕就义,事后,收殓遗骸72具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徐锡麟起义: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徽、浙江等地发动的武装起义。
1907年,徐锡麟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与女革命党人浙江同盟会负责人秋瑾联系,准备于浙、皖两省同时起义。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就义。
后来,秋瑾也被捕杀害。
考点名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成就: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统治。
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比较及形成不同的原因:1、相同点:(1)阶级属性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性质。
(2)主张有相同的一面,即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3)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产生的。
(4)都有进步性。
(5)都脱离群众,在反帝反封建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2、不同点:(1)方式上,维新派主张改良,革命派主张革命。
(2)认识上,维新派对清王朝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封建和反清主张,局限性更明显;而革命派则提出了“驱除鞑虏”的口号,把斗争矛头直指清政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3.3 中华民国的创建》2020年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1. 1912年,他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这标志着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
他是()A.袁世凯B.孙中山C.黄兴D.黎元洪2. “这是时间意义上一个新年的开始,更是历史意义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在那个元旦,‘民国’取代了‘帝国’,皇帝,也永远成为写在史书上的历史名词。
”文中“那个元旦”指的是()A.1911年1月1日B.1912年1月1日C.1913年1月1日D.1927年1月1日3.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爆发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C.中华民国成立D.清朝统治被推翻4. 如图内容反映的主题是()A.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B.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D.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5.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了。
当时的清帝是()A.光绪帝B.咸丰帝C.道光帝D.宣统帝6. 1912年元旦,《申报》刊登了这样一条庆贺标语:“中华民民万岁”。
《申报》把“国”字改写“民”为主要是为了体现()A.“三民主义”在中国的实现B.民国建立,封建制度终结C.中华民国主权在民的思想D.人民仍处在专制统治之下7. 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
”他评论的这一事件()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8.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进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
高中历史知识点: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经过及影响辛亥革命作为近代史的著名事件,在考试当中常常出现,所以我们要掌握好这一部分内容。
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迅速的发展。
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二、辛亥革命的兴起1、组织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它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但这些革命团体地域性很强,力量分散,容易被清政府各个击破,于是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纲领同盟会并不是革命团体的组合而是由那些革命团体的主要成员与部分留日学生组成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这十六个字,这是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将它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对应的是民族主义,指的是反对民族压迫,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建立近代民族国家。
“创立民国”对应的是民权主义,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对应的是民生主义,其目的在于防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与对立。
同盟会的成立使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比较完备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一个公认的革命领袖,并由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来领导。
2、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三、辛亥革命的高潮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
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测试题(2)一、选择(20×2=40’,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选项填入相应的表格中)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其主要依据是 A .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漩涡 B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2.2011年夏天,失而复得的国宝——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下图)在全国各地巡回展出。
这四件国宝当年流失 海外与哪场战争有关猴首 猪首 牛首 虎兽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下列不属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共同点的是: A .都极大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B .都有列强各站中国领土的内容C .都有巨额赔款D .都是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4.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比较它们的相同点是A 都使本国迅速强大起来B 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C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D 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 家5.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 体现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是:A 改革政府机构,澄清吏制,允许官民上书言事;B 奖励农、工、商的发展;C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废除八股文;D 改革军制,淘汰旧军。
6.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 .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7.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 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这三个人的共同目标是A .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 .实行君主立宪制C .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 .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8.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 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怎么写辛亥革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辛亥革命近代史论文篇一:《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的丰碑》一百年前,在伟大革命家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一、哪些因素催生了辛亥革命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尤其是在迫使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以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中国的势力。
他们在华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张,包括扩大设厂规模和给清政府提供高息贷款,而铁路、矿山的利权更成为帝国主义掠夺的目标。
1904年至1905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在华利益竟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称“局外中立”。
经过一年多的厮杀,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在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所有一切侵略特权“转让”给日本。
在日、俄相斗之时,英国也派兵侵入中国西藏地区。
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
为了对外支付巨额赔款,十几年间,清政府的财政开支激增4倍之多。
在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里,各种旧税一次次被追加,巧立名目,新税层出不穷,各级官吏还中饱私囊,以致民怨沸腾。
正是在中外反动派的残酷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全国。
从1902年至1911年间,各地民变多达1300余起。
其中包括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斗争,工人的罢工斗争,少数民族与会党的起事等。
同时,还发生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等爱国运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等。
在一些运动中,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同步训练1.1937年,日本陆军共24个师团,其中21个师团投入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8%以上。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共51个师团,其中34个师团和44个独立旅、混成旅团用于侵华,占其陆军总兵力的80%,而用于南太平洋战场的陆军只有10个师团,不及侵华兵力的20%。
这段材料说明()A.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B.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C.中国得到世界各国的帮助D.中国牵制日军的大量兵力2.日本人当时把30年代侵略中国的战争叫做“日中战争”,直到今天,日本某些教科书里面还沿用这种说法。
而中国官方包括教材等则称之为“日本侵华战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用语不同是由语言翻译差异造成的B.不同的立场与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肯定不同C.翻译不同但本质上表达的意思一致D.“日中战争”掩盖了日本侵略中国的实质3.下图是张谔于1944年创作的漫画作品《我正在后退》。
描绘八路军、日本侵略者、蒋介石三人团团转,互相追击的场景。
这幅作品的时代主题是()A.侵略者进行疯狂的大扫荡B.东方主战场的战略胜利C.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D.八路军百团大战意义深远4.1964年10月2日晚上,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由三千多人演出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其中第二场的主题是“星火燎原”。
下列评论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舞蹈《秋收起义》见证了中共由城市到农村革命中心的转换过程B.歌曲《星星之火》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C.舞蹈《井冈山会师》的发生地是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歌舞《打土豪分田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革命的力量源泉5.美国总统罗斯福委派的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在1943年就提出使用并装备中国共产党军队,在华北钳制和打击日军,美国驻华使馆于1944年1月提议派出美军观察团到延安,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
此举表明()A.美国重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B.中国是反法西斯核心的地位得到认可C.美国对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失去信心D.美国拉拢中国加入资本主义的阵营6.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的人员构成统计图。
八年级上册第三、四单元检测题班别:姓名:评分: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5分,共75分。
1.孙中山说:“太平天国……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材料表明孙中山强调( )A.推翻清朝统治B.建立共和政府C.实现平均地权D.发动武装斗争2.毛泽东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统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
”这是因为孙中山()A.第一个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B.第一个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团体C.第一个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第一个发动了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起义3.1911年10月15日,法国报刊刊载了一篇关于中国的报道。
题目是《中国的革命,崛起的国家》,其中图片有剃头店铺、起义者和武昌风光鸟瞰等。
报道中的“中国革命”指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北伐战争D.解放战争4.有人说:“辛亥革命使中国人的脑袋和双膝不再是准备磕头,而是为思考,为走路。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A.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B.结束了专制独裁统治C.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D.改变了近代社会性质5.林伯渠说:“对许多末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这段话旨在强调()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然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
”辛亥革命铸就的“民族丰碑”是()A.实现了中国的革命目标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7.历史学家陈旭麓评述道:“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他评述的事件是()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百日维新D.义和团运动8.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提到:“(1903年)梁启超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辛亥革命复习题1、辛亥革命被认为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主要是因为这场革命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结束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C.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D.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下列对辛亥革命结果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3、对下列运动性质的叙述中,不准确的是A、洋务运动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C、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侵略的爱国运动D、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下列对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的描述正确的是A. 都主张平均地权B. 都意图削弱清朝统治者的权力C. 都带有救亡图存的目的D. 都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5、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是:①爱国的,进步的②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③政治上挽救民族危亡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③6、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想要了解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
他们要找的文献是()A.《天朝田亩制度》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民国约法7、下列言论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的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C、“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D、“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8、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最早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这主要体现了他的下列哪一思想A.国共合作B.民族主义C.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9、某校举办“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图片展”,其中一组图片内容为:《民报》发刊词、武汉新军使用的火炮、“大总统誓词”。
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A.国共合作,抗日烽火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D.外争国权,实业救国10、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促进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11、有人说“辛亥革命在一片欢呼声中失败了”,你认为说“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依据是A.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B.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C.资产阶级太软弱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查辛亥革命的首发地,他们应该去()。
1-4-2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一、选择题1.《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如一家有婚娶弥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式。
”这突出体现了()A.彻底的反封建思想B.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C.空想社会主义思想D.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日用生活用品也必须统一发放,这体现了太平天国绝对的平均主义思想。
2.《资政新篇》曰:“兴车马之利,以利便轻捷为妙。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造。
”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洪仁玕在中国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结论。
该判断()A.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正确B.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不正确C.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正确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正确【答案】A【解析】本题涉及到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一则材料不能充分的说明观点,但该研究者对于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结论也符合史实。
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同时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这主要是指()A.推翻了封建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B.瓦解了自然经济,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C.推翻了君主专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结束了封建制度,传播了民主政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本题重点落在对辛亥革命的意义的理解上,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选项A、D错误;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选项B不正确;只有C项正确,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于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第一部全景式地表现辛亥革命波澜壮阔历程的大型史诗电影《辛亥革命》于2011年9月上映。
影片中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宣统帝下诏退位B.武昌城内枪声大作C.五色旗迎风飘扬D.孙中山就任正式大总统【答案】D【解析】本题注重考查易错易混知识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而非正式大总统。
浅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峰,也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第一块最醒目的界碑。
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当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意气风发地跨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回顾辛亥革命,对这次革命同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加以剖析,既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也能为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辛亥革命是一场以民族资产阶级所领导发动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革命运动。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如果没有通过对前一任务的完成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则后一任务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形式上的共和国。
尽管后来有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复辟帝制的行为,但这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小插曲,很快便归于失败。
以后虽然也出现了许多专制统治者,但他们即使再专制也不敢再称帝。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在辛亥革命后永远失去了复辟的希望。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一个形式上的宪政民主政体。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体制,后来还进行了国会选举。
尽管这种民主体制是形式上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临时约法》还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著作、集会、宗教信仰和人身等方面的自由权利。
尽管这些自由权利并没有完全落实,但公民的权利与清末相比有了很大的扩张。
如民国时期各种报刊杂志大量发行,许多报纸杂志针砭时弊,对政府起到很大的批评和监督作用。
另外,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和《临时约法》都大力弘扬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许多人认识到,原来国家也可以不用皇帝来统治的,国家权力也可以属于人民的。
最重要的是,辛亥以后的历届统治者,无论是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还是国民党威权统治者蒋介石,无论其如何专制,他们的权力已经永远不可能和封建帝制时期的皇帝相比,都要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制约。
如袁世凯无论是在制定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大总统选举法》、《中华民国约法》,还是当正式大总统,还是最后称帝,都要通过国会或所谓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的形式。
这表明在人民心中,决定国家大事、制定法律或选举国家领导人都只有通过议会投票才具有合法性,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最高统治者形成了制约。
而蒋介石尽管大量屠杀共产党员和其它民主人士,但一般也通过暗杀、秘密逮捕杀害或用法院审判等方式进行。
这说明在人民心中,即便是最高统治者也没有自由的生杀大权,而他们也不敢任意公开地杀人,封建专制时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中国的政治文明取得了许多进步。
在经济现代化方面,辛亥革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2—1927年这16年间中国创办的资本额在一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数为1984家,资本总额约为45896万元,都比1840—1911年这72年间增长了一倍以上。
这是因为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彻底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主要地位,但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革命后的历届政府一般都较为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定,如《商人条例》、《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工商保息法》、《矿业条例》、《公司条例施行细则》等。
而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商人无论在观念上或实际上都不再是以前的地位卑贱的职业,而有了一种较高的地位。
全国的商会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在1914年达到1000个以上,而且自主性和影响力与清末相比都大为增强。
1914年3月15日更成立了全国性商会组织——中华全国商务联合会。
而民族资产阶级影响和参与政府决策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如1912年11月工商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临时工商会议,邀请100多名国内和海外华侨工商业者代表就改善经商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提出意见。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前,清政府的改良已是几乎毫无希望。
而辛亥革命后中国虽然没有真正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但其依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一、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当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近代中国,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大门,曾有过多次争论。
最早的一次是戊戌变法以后革命派与改良派的争论。
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之间也展开过激烈的论战。
这些论战的实质,不是中国要不要现代化的问题,而是以什么方式步入现代化的问题。
在这些论战中,前者最终都占了上风。
这从社会意识上反映出革命已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手段,成为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推进器。
革命包含着武装斗争与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两层意思。
从根本上说,决定社会进步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
但是,一个社会能否爆发革命,不取决于革命者自身,而是取决于旧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
当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又不思变革时,革命必然要爆发。
在像中国这样饱受外侵内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暴力革命几乎是革命的阶级实现现代化道路中别无选择的政治手段。
中国旧的生产关系极为顽固,严重束缚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统治阶级要维护其统治,只有靠上层建筑的力量加固生产关系的防线。
革命的阶级要摆脱被统治的境遇,把中国导向现代化,也只有靠武装斗争的手段去摧毁旧的上层建筑,变革旧的生产关系。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
因此,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的独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当然要求。
暴力革命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当然要求,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因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政治上,首先必须建立在现代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基础之上。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不是现代化的国家。
中国的现代化,从其运动形态上说,属于后发型,即在殖民主义冲击和现代国际环境影响下发生的社会变型。
用暴力的方式,争取独立,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是中国这样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逻辑性结论。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二、民主共和是20世纪初中国统治现代化的最佳选择20世纪初,中国政治发展处于十字路口,政治制度面临着多重选择。
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有三种方案,即封建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围绕这三种方案,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斗争异常激烈。
1.君主制的存在失去了合理性与现实性20世纪初,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向上,封建君主制的继续存在都失去了合理性和现实性。
因为,民主、宪政的大潮早已席卷全世界,君主制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国家所否定。
世界上率先富强起来的国家,不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就是实行民主共和制。
尚未富强起来的国家也已经看到君主制必须改变,因为它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上的主要羁绊。
就近代中国而言,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相勾结,镇压中国国内任何的革新运动,越来越成为阻碍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反动制度,越来越为中国人民所不信任。
2.君主立宪道路行不通君主立宪是以上层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官僚为代表的立宪派的政治现代化的理想模式,也是清政府在其存在的最后10年所实行的改革的政治目标。
中国能否实现君主立宪制,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清政府具有立宪的诚意,一是立宪派具有促进清政府立宪的实力。
先看清政府。
晚清政府迫于外逼内压的情势,实行“新政”。
客观地说,“新政”对传统体制确实作了一些切痈割瘤的手术。
但总体看,清末“新政”很难说是真改革。
(一)“新政”不是为了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而是为了对抗资产阶级革命。
(二)“新政”不是主动的改革,而是被动的调适。
清政府不是现代的政府,更缺乏主动现代化的精神,但它要“抚绥国内反对者和抵挡外国的侵略,巩固帝国和王朝,舍立宪别无他途。
”[①a](三)清政府对立宪缺乏诚意,“新政”说到底是一个骗局,立宪计划如“一张悠长的不兑现的支票”[②a]。
尽管清政府的“新政”是被动的,但只要富有诚意,痛下决心,真正改革,还是能缓和矛盾,逐渐摆脱危机的。
但是,如果仅作些表面文章,不仅不能缓和矛盾,反而使矛盾激化,自食其果。
清政府在灭亡前,在罪己诏中承认数年来政改方案“皆有名无实”,“敷衍人民”。
“此次变乱起源,其肇因虽有万端,归纳言之,政治之无条理及立宪之假筹备所产生之结果。
”[③a]正是这场反动性、被动性、欺骗性的“新政”运动,把清政府推到了社会所有阶层的对立面,加速了清政府灭亡的进程,可谓“天不灭清清自灭”。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利用“新政”所提供的有限的合法条件,增长经济实力,壮大政治队伍,同时无情揭露“新政”的欺骗性,使清政府的反动性彻底曝光。
(二)清政府为推行“新政”而不得不向下层人民加重摊派,更使民变纷起,人民最终成了20世纪初中国政治选择的决定性力量。
(三)“新政”中抬出的“皇族内阁”使立宪派君宪幻梦终于泡灭,而清政府“铁路国有”的骗局则使立宪派与政府之间完全决裂。
(四)君主立宪的专制实质加剧了中央与地方实力派之间的冲突,地方主义日益尾大不掉,朝廷权威再难树立。
(五)“皇族内阁”同时扩大了满汉两族统治者之间的夺权斗争,清政府的权力体系彻底瓦解。
再看立宪派及其立宪运动。
立宪运动作为对20世纪初中国政治选择的一种探索,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并且,立宪派在揭露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宣传宪政等方面都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革命形势的早日形成,加速了清政府灭亡的命运。
但是,立宪派最终只能是悲剧式的人物,他们没有能力逼着清政府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立宪运动也不可能真正导引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已经证明了君宪制在中国行不通,清末“新政”的欺骗性最终也将证明君宪道路的破产。
尽管立宪派曾天真地认为政府的君宪方案与自己的理想相一致,但不久他们便发觉自己是一群被愚弄的对象。
(二)立宪运动的目的之一在于反对革命,这不仅使立宪运动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而且由于立宪派与革命派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打击清政府这一双方共同目标的实现。
(三)立宪派成员多为官僚和上层资本家,且“多半是传统绅士的一代”。
他们派系林立,组织涣散,意志分歧,相互争夺。
尤其是地方官僚,他们之所以被卷入立宪运动,是带着投机心理的。
他们一方面与清政府联系密切,对朝廷寄予厚望,一方面又与地方立宪主义发生关系,以便在大变局中进退自如。
(四)君宪制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二难矛盾。
一方面立宪派要中央放权,一方面是清政府要专权。
而立宪派中真正掌权的又是地方实力派,地方实力派并非真要立宪,而是想通过立宪合法争权夺势。
随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民权、立宪主义与地方主义、满族统治者与汉族统治者之间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地方军阀的军事专政,不仅真正的君主立宪不会有,就是名义上的君主立宪也难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