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2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55 MB
- 文档页数:51
第三篇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技术观是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技术方法论则是关于技术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的理论体系。
本篇以技术的本质和结构为逻辑起点,重点阐述技术认识论和技术方法论,分析技术价值和技术伦理问题,落脚于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和机制的探讨。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着重探讨技术的本质与技术的结构问题。
【案例与讨论】1O种新技术将改变世界美国《技术评论》认为,有十种新兴技术在不远的将来会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技术是全新的,很快就可以改变计算、医疗、制造、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
1.无线传唤器网络。
2002年夏季,研究人员把许多被称为“尘埃”的很小的监控装置装到了有海燕巢的洞穴中。
这些装置的尺寸只有一对1号电池那么大,并且装备了一个处理器,一个小量计算机存储器和监控光、湿度、压力和热量的传感器。
这些“尘埃”还预示着一个到处是以电池为电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未来,这些传感器可监控环境、机器甚至人类自己。
2.可注入组织工程。
在美国,每年有7O万患者要做关节替换手术。
这些用人造关节来取代膝关节或髋关节的手术是高度入侵性的,因此很多患者尽可能地推迟手术。
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师埃利西芙开发了一种方法来注射关节,用的是特殊设计的聚合物、细胞和生长刺激剂的混合物,这些混合物可以凝固并形成健康组织。
尽管大部分可注入系统的研究都集中在软骨和骨上,但观察家们认为,这项技术应该可扩展到如肝脏和心脏的组织。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替代一个器官的致病部分或增强其功能。
在出现心力衰竭时,不是打开胸腔植入一个人造瓣膜或肌肉组织,而是简单地注入合适的细胞和作为生长信号的物质的混合物就可以了。
3.纳米太阳能电池。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阿利维萨特斯制造的原型太阳能电池由厚度仅为200纳米的纳米棒聚合物复合材料薄片组成。
当阳光照到这些薄片时,它们就吸收光子,激发在复合材料中占90%的聚合物和纳米棒中的电子,结果在电极产生了有用的电流。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狄德罗认为,技术是为了同一目的而共同协作完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的体系。
美国学者R·B·费希尔认为:“人们使用各种手段来为人类的生存和舒适提供物质对象,这些手段的总和就叫技术。
”认为技术是“满足整个公共需要的物质工具、知识和技能的集合。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一)、技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与自然的关系不同2、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技术:实践范畴,回答“做什么”、“如何做”,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3、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不可预见,技术可以预见4、评价标准不同科学: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扩大科学知识的储备技术:能否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三)、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1、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
2、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
“理性何等强大,就何等狡猾。
理性的狡猾总是在于它的间接活动,这种间接活动让对象按照它们本身的性质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它自己并不直接参与这个过程,而只是实现自己的目的。
”3、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
“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第九章技术的本质和结构第一节技术的本质和特征一、技术的本质在我国古代,技术泛指“百工”。
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考工记·总序》:“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
春秋战国时,工商食官的格局已渐打破,出现了私人手工业者,故《论语·子张》中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著名的科学家,被古人称为“机械之圣人”,“百工之首”。
《近代以来,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性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技术”一词也从最初的techne转变成technology,其后缀—ology有“学问”、“学说”之意。
争论并不能阻止技术发展的脚步,只要人类有实践活动,就会必然发展出技术,而技术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和强大。
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这样,技术成果。
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首先,技术和科学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但它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同,科学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知识形态,是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属于间接生产力或一般生产力;技术则是人对自然能动关系的现实形态,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属于直接生产力;再次,二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的具体的发展途径如何,哪一项突破在什么时间在哪个实验室出现,一般来说是不可预见的,而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根据,利用已有的认识来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由于技术有了科学的根据,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并根据人们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包括人力、资金和技术条件进行规划,因此总体来说技术是可预见的。
二、技术的特征技术作为表现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关系范畴,其特征显现出独特的辩证性质:1.自然性和社会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是直接作用于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决定了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的规律,现代技术更是人类自觉利用自然科学知识的结果,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技术的本质一、技术的本质是什么?1、技术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有目的的编程我们现知的所有技术归纳起来都可以用这句话概括,首先,技术总是指向某个目的,用来解决某个问题,这既可能来源于人类的生存需求,比如健康、穿衣、娱乐,也可能产生于某些技术自身,如当汽车制造技术出现后,就产生了对加油站、道路系统的需求。
其次,技术解决的思想都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捕捉,从最早的木头摩擦生火,到随后深层的化学、电力学等,再到更深次一些的隐蔽现象,如核磁共振的量子效应,这些构成了技术赖以产生的源泉,所有的技术,无论简单或者复杂,都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应用了一种或几种现象之后打扮出来的。
比如,汽车的发明便是来源于两种现象的组合:化学物质燃烧会转化为动能,以及圆形的东西摩擦力比方形小,发动机加上四个圆形车轮便构成了汽车技术的最核心组件。
当然,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和现象如影随行,如何将发现的现象整合、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同样需要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战略组合能力,但是离开了现象,技术便不会存在,这构成技术最本质之所在。
2、科学与技术我们经常把科学技术连到一起使用,然而二者并非等同,最早期的技术都是人类经验的产物,其实与科学毫无关系,只是到近代科学革命后,科学由于其严肃系统的实验方法,具备对深层现象不断发掘的能力,如量子效应、生物遗传等的发现,技术才开始了大规模地向科学借鉴。
借助科学的方法,大量现象得以被捕捉,而这些被发现的新现象有帮助了深化理解和对新现象的发现,最后便呈现出一个个现象簇,如光学、力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体系得以不断深入和完善,这些科学实验下现象(或者自然原理)的发现,给了技术增长以巨大的源动力,西欧国家工业革命后技术上长期领先,原因便在此,即便到当下,科学研究之重要性同样为各国政府所重视。
在很大程度上,未来一个国家希望能引领先进技术,需要的并不是投资更多工业园等,而是要建立其基础科学,而且不带任何商业目的。
国内华为公司的发展便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的技术跟随,其利用自身的成本和产品优势走向了领头羊的位置,而面对未来的技术不特定性,任何一种新发现都可以颠覆现有体系,因此要保证持续的领先,华为唯有引进多领域人才,在科学上不断投入,包括引进各领域的科学家,与外部科研机构合作,爆炸可能发生在任何领域,无人能预测,但一定来源于科学的发现,这个层面上已经不仅是某个公司战略,更是一种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