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平行线与相交线
- 格式:doc
- 大小:230.00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数学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选择题1.如图所示,已知 AB ∥CD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1=∠2B .∠2=∠3C .∠1=∠4D .∠3=∠4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 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相等; 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如图,∠1的同位角是( )A .∠2B .∠3C .∠4D .∠54.如图,有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形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2=44°,那么∠1的度数是( )A .14°B .15°C .16°D .17°5.如图,直线12//,,140l l αβ∠=∠∠=︒,则2∠等于( )A .140︒B .130︒C .120︒D .110︒ 6.如图,在ABC 中,//EF BC ,ED 平分BEF ∠,且70∠︒=DEF ,则B 的度数为( )A .70°B .60°C .50°D .40°7.如图,//,AD BC D ABC ∠=∠,点E 是边DC 上一点,连接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H ,点F 是边AB 上一点,使得FBE FEB ∠=∠,作FEH ∠的角平分线EG 交BH 于点G ,若100DEH ︒∠=,则BEG ∠的度数是( )A .30︒B .40︒C .50︒D .60︒8.已知两个角的两边两两互相平行,则这两个角的关系是( )A .相等B .互补C .相等或互补D .相等且互补9.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1和∠2是同位角的是( )A .②③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④ 10.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是( ) A .垂直B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C .同一条直线D .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二、填空题11.如图,//AB CD ,BD 平分ABC ∠,:4:1C DBA ∠∠=,则CDB ∠=______.12.如图,AB ∥CD,BF 平分∠ABE,DF 平分∠CDE,∠BFD=35°,那么∠BED 的度数为_______.13.如图,已知AB∥CD,∠EAF =14∠EAB,∠ECF=14∠ECD ,则∠AFC与∠AEC之间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如图①:MA1∥NA2,图②:MA11NA3,图③:MA1∥NA4,图④:MA1∥NA5,……,则第n个图中的∠A1+∠A2+∠A3+…+∠A n+1______.(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15.如图,AB∥CD,点P为CD上一点,∠EBA、∠EPC的角平分线于点F,已知∠F=40°,则∠E=_____度.16.如图,a∥b,∠2=∠3,∠1=40°,则∠4的度数是______度.17.如图,直线a∥b∥c,直角∠BAC的顶点A在直线b上,两边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B,C,则∠1+∠2的度数是___________.18.如图,AD 平分,34BDF ∠∠=∠,若150,2130∠=︒∠=︒,则CBD ∠=________︒.19.如图,AC ∥BD,AE 平分∠BAC 交BD 于点E,若∠1=62°,则∠2=______.20.观察下列图形:已知a b ,在第一个图中,可得∠1+∠2=180°,则按照以上规律:112n P P ∠+∠+∠++∠=…_________度.三、解答题21.已知直线//EF MN ,点,A B 分别为EF , MN 上的点.(1)如图1,若120FAC ACB ∠=∠=︒,12CAD FAC ∠=∠, 12CBD CBN ∠=∠,求CBN ∠与ADB ∠的度数;(2)如图2,若120FAC ACB ∠=∠=︒,13CAD FAC ∠=∠, 13CBD CBN ∠=∠,则ADB =∠_________︒; (3)若把(2)中“120FAC ACB ∠=∠=︒,13CAD FAC ∠=∠, 13CBD CBN ∠=∠”改为“FAC ACB m ∠=∠=︒,1CAD FAC n ∠=∠, 1CBD CBN n∠=∠”,则ADB =∠_________︒.(用含,m n 的式子表示)22.如图1,D 是△ABC 延长线上的一点,CE //AB . (1)求证:∠ACD =∠A+∠B ;(2)如图2,过点A 作BC 的平行线交CE 于点H ,CF 平分∠ECD ,FA 平分∠HAD ,若∠BAD =70°,求∠F 的度数.(3)如图3,AH //BD ,G 为CD 上一点,Q 为AC 上一点,GR 平分∠QGD 交AH 于R ,QN 平分∠AQG 交AH 于N ,QM //GR ,猜想∠MQN 与∠ACB 的关系,说明理由.23.如图①,已知AB ∥CD ,一条直线分别交AB 、CD 于点E 、F ,∠EFB =∠B ,FH ⊥FB ,点Q 在BF 上,连接QH .(1)已知∠EFD =70°,求∠B 的度数;(2)求证: FH 平分∠GFD .(3)在(1)的条件下,若∠FQH =30°,将△FHQ 绕着点F 顺时针旋转,如图②,若当边FH 转至线段EF 上时停止转动,记旋转角为α,请直接写出当α为多少度时,QH 与△EBF 的某一边平行?24.如图1,AB ∥CD ,点E 在AB 上,点G 在CD 上,点 F 在直线 AB ,CD 之间,连接EF ,FG ,EF 垂直于 FG ,∠FGD =125°.(1)求出∠BEF 的度数;(2)如图 2,延长FE 到H ,点M 在FH 的上方,连接MH ,Q 为直线 AB 上一点,且在直线 MH 的右侧, 连接 MQ ,若∠EHM=∠M +90°,求∠MQA 的度数;(3)如图 3,S 为 NB 上一点,T 为 GD 上一点,作直线 ST ,延长 GF 交 AB 于点 N ,P 为直线 ST 上一动点,请直接写出∠PGN ,∠SNP 和∠GPN 的数量关系 .(题中所有角都是大于 0°小于 180°的角)25.如图,已知C 为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AB ,ED 之间一点,ABC ∠和CDE ∠的角平分线相交于F ,180FDC ABC ∠+∠=︒.(1)求证://AD BC ;(2)连结CF ,当//CF AB ,且32CFB DCF ∠=∠时,求BCD ∠的度数;(3)若DCF CFB ∠=∠时,将线段BC 沿直线AB 方向平移,记平移后的线段为PQ (B ,C 分别对应P ,Q ,当20PQD QDC ∠-∠=︒时,请直接写出DQP ∠的度数______.26.如图,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 (﹣4,﹣1)、B (﹣2,1),将线段AB 平移至线段CD ,使点A 的对应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D 在第一象限. (1)若点C 的坐标(k ,0),求点D 的坐标(用含k 的式子表示);(2)连接BD 、BC ,若三角形BCD 的面积为5,求k 的值;(3)如图2,分别作∠ABC 和∠ADC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请写出∠A 、和∠P 和∠BCD 之间的一个等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C解析:C【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详解】∵AB∥CD,∴∠1=∠4,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D解析:D【解析】分析:等腰三角形中顶角平分线,底边中线及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两腰上的角平分线、中线及高都相等.详解:①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正确;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相等;正确;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正确;④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命题与定理的概念,能够熟练掌握.3.D解析:D【分析】根据同位角定义可得答案.【详解】解:解:两条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或说a,b相交c),在截线c的同旁,被截两直线a,b的同一侧的角,我们把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同位角,根据定义,结合图形,∠1的同位角是∠5.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同位角的定义,解题关键是熟练理解同位角的定义,本题属于基础题型.4.C解析:C【分析】依据∠ABC=60°,∠2=44°,即可得到∠EBC=16°,再根据BE∥CD,即可得出∠1=∠EBC=16°.【详解】如图,∵∠ABC=60°,∠2=44°,∴∠EBC=16°,∵BE∥CD,∴∠1=∠EBC=16°,故选C.【点睛】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A解析:A【分析】作出如下图所示的辅助线,然后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如图所示,作直线m∥n∥l1∥l2,此时有∠3=∠1=40°,∠6=180°-∠2,∠4=∠5,又∠α=∠3+∠4,∠β=∠5+∠6=∠5+(180°-∠2),且∠α=∠β,∴∠3+∠4=∠5+(180°-∠2),由于∠4=∠5,∴∠3=180°-∠2,代入数据:40°=180°-∠2,∴∠2=140°,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熟记性质并作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6.D解析:D【分析】由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EF=14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B 的度数即可.【详解】∵ED 平分BEF ∠,且70∠︒=DEF ,∴70DEB ∠=︒∴270140BEF ︒=∠=⨯︒∵//EF BC∴180B BEF ∠+∠=︒∴180********B BEF ∠=︒-∠=︒-︒=︒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相关性质的运用7.B解析:B【分析】AD ∥BC ,∠D=∠ABC ,则AB ∥CD ,则∠AEF=180°-∠AED-∠BEG=180°-2β,在△AEF 中,100°+2α+180°-2β=180°,故β-α=40°,即可求解.【详解】解:设FBE=∠FEB=α,则∠AFE=2α,∠FEH的角平分线为EG,设∠GEH=∠GEF=β,∵AD∥BC,∴∠ABC+∠BAD=180°,而∠D=∠ABC,∴∠D+∠BAD=180°,∴AB∥CD,∠DEH=100°,则∠CEH=∠FAE=80°,∠AEF=180°-∠FEG-∠BEG=180°-2β,在△AEF中,在△AEF中,80°+2α+180-2β=180°故β-α=40°,而∠BEG=∠FEG-∠FEB=β-α=40°,故选:B.【点睛】此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解题关键是落脚于△AEF内角和为180°,即100°+2α+180°-2β=180°,题目难度较大.8.C解析:C【解析】分类讨论:两个角的两边方向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相等;否则互补.故选C. 9.C解析:C【分析】根据同位角的定义逐一判断即得答案.【详解】图①中的∠1与∠2是同位角,图②中的∠1与∠2是同位角,图③中的∠1与∠2不是同位角,图④中的∠1与∠2是同位角,所以在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形中,图①②④中的∠1和∠2是同位角.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同位角的定义,属于基础概念题型,熟知概念是关键.10.D解析:D【分析】命题有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部分,结论是由条件得出的推论.【详解】“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结论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的理解,解题的关键在于利用直线垂直的定义进行判断.二、填空题11.30°【分析】先由AB//CD 得到∠CDB=∠ABD,∠C+∠ABC=180︒,设出∠ABD=x°,依据“平分,”列出方程,求出∠ABD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B//CD∴∠ABD=x°解析:30°【分析】先由AB//CD 得到∠CDB=∠ABD ,∠C+∠ABC=180︒,设出∠ABD=x°,依据“BD 平分ABC ∠,:4:1C DBA ∠∠=”列出方程,求出∠ABD 即可解决问题.【详解】∵AB//CD∴∠ABD=x°,∠ABD ,∠C+∠ABC=180︒,BD 平分ABC ∠,∴∠ABD=∠CBD∵:4:1C DBA ∠∠=,∴4C DBA ∠=∠设∠ABD=x°,则∠CBD=x°,∠C=4x°,∴2x°+4x°=180°,解得,x=30∴∠ABD=30°,∴∠CDB=30°,故答案为:3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BD=30°是解此题的关键. 12.70°【分析】此题要构造辅助线:过点E ,F 分别作EG∥AB,FH∥AB.然后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导.【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E,F分别作EG∥AB,FH∥AB.∵EG∥AB,FH∥A解析:70°【分析】此题要构造辅助线:过点E,F分别作EG∥AB,FH∥AB.然后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推导.【详解】解:如图所示,过点E,F分别作EG∥AB,FH∥AB.∵EG∥AB,FH∥AB,∴∠5=∠ABE,∠3=∠1,又∵AB∥CD,∴EG∥CD,FH∥CD,∴∠6=∠CDE,∠4=∠2,∴∠1+∠2=∠3+∠4=∠BFD=35°.∵BF平分∠ABE,DF平分∠CDE,∴∠ABE=2∠1,∠CDE=2∠2,∴∠BED=∠5+∠6=2∠1+2∠2=2(∠1+∠2)=2×35°=70°.故答案为7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根据题中的条件作出辅助线EG∥AB,FH∥AB,再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13.4∠AFC=3∠AEC【解析】【分析】连接AC,设∠EAF=x°,∠ECF=y°,∠EAB=4x°,∠ECD=4y°,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BAC+∠ACD=180°,求出∠CAE+∠ACE=18解析:4∠AFC=3∠AEC【解析】【分析】连接AC,设∠EAF=x°,∠ECF=y°,∠EAB=4x°,∠ECD=4y°,根据平行线性质得出∠BAC+∠ACD=180°,求出∠CAE+∠ACE=180°-(4x°+4y°),求出∠AEC=4(x°+y°),∠AFC═3(x°+y°),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连接AC,设∠EAF=x°,∠ECF=y°,∠EAB=4x°,∠ECD=4y°,∵AB∥CD,∴∠BAC+∠ACD=180°,∴∠CAE+4x°+∠ACE+4y°=180°,∴∠CAE+∠ACE=180°-(4x°+4y°),∠FAC+∠FCA=180°-(3x°+3y°),∴∠AEC=180°-(∠CAE+∠ACE)=180°-[180°-(4x°+4y°)]=4x°+4y°=4(x°+y°),∠AFC=180°-(∠FAC+∠FCA)=180°-[180°-(3x°+3y°)]=3x°+3y°=3(x°+y°),∴∠AFC=34∠AEC,即:4∠AFC=3∠AEC,故正确答案为:4∠AFC=3∠AEC.【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注意: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4.【解析】分析:分别求出图①、图②、图③中,这些角的和,探究规律后,理由规律解决问题即可.详解:如图①中,∠A1+∠A2=180∘=1×180∘,如图②中,∠A1+∠A2+∠A3=360∘=2解析:n180︒【解析】分析:分别求出图①、图②、图③中,这些角的和,探究规律后,理由规律解决问题即可.详解:如图①中,∠A1+∠A2=180∘=1×180∘,如图②中,∠A1+∠A2+∠A3=360∘=2×180∘,如图③中,∠A1+∠A2+∠A3+∠A4=540∘=3×180∘,…,第n个图,∠A1+∠A2+∠A3+…+∠A n+1学会从=n180︒,故答案为180n︒.点睛:平行线的性质.【解析】【详解】如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知∠FMA=∠CPE=∠F+∠1,∠ANE=∠E+2∠1=∠CPE=2∠FMA,即∠E=2∠F=2×40°=80°.故答案为80解析:80【解析】【详解】如图,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性质,可知∠FMA=12∠CPE=∠F+∠1,∠ANE=∠E+2∠1=∠CPE=2∠FMA,即∠E=2∠F=2×40°=80°.故答案为80.16.40【解析】试题分析:如图,分别作a、b的平行线,然后根据a∥b,可得∠1=∠5,∠6=∠7,∠8=∠4,然后根据∠2=∠3,即∠5+∠6=∠7+∠8,然后由∠1=40°,可求得∠4=40°.解析:40【解析】试题分析:如图,分别作a、b的平行线,然后根据a∥b,可得∠1=∠5,∠6=∠7,∠8=∠4,然后根据∠2=∠3,即∠5+∠6=∠7+∠8,然后由∠1=40°,可求得∠4=40°.故答案为:40.17.270°【分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1+∠3=∠2+∠4=180°,再结合∠BAC是直角即可得出结果.解:如图所示,∵a∥b,∴∠1+∠3=180°,则∠3=180°-∠1,∵解析:270°【分析】根据题目条件可知∠1+∠3=∠2+∠4=180°,再结合∠BAC是直角即可得出结果.【详解】解:如图所示,∵a∥b,∴∠1+∠3=180°,则∠3=180°-∠1,∵b∥c∴∠2+∠4=180°,则∠4=180°-∠2,∵∠BAC是直角,∴∠3+∠4=180°-∠1+180°-∠2,∴90°=360°-(∠1+∠2),∴∠1+∠2=270°.故答案为:270°【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18.65【分析】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等量代换可得∠CBD=∠EBC,可得结果.【详解】∵∠1=50°,∴∠DBE=180°-∠1=180°-50°=130°,∵∠2=130°,解析:65【分析】利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等量代换可得∠CBD=∠EBC,可得结果.【详解】∴∠DBE=180°-∠1=180°-50°=130°,∵∠2=130°,∴∠DBE=∠2,∴AE∥CF,∴∠4=∠ADF,∵∠3=∠4,∴∠EBC=∠4,∴AD∥BC,∵AD平分∠BDF,∴∠ADB=∠ADF,∵AD∥BC,∴∠ADB=∠CBD,∴∠4=∠CBD,∴∠CBD=∠EBC=12∠DBE=12×130°=65°.故答案为:65.【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熟练掌握定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9.121°【分析】由AC∥B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由邻补角的定义,求得∠BAC的度数;又由AE平分∠BAC交BD于点E,即可求得∠BAE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解析:121°【分析】由AC∥BD,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即可求得∠B的度数;由邻补角的定义,求得∠BAC的度数;又由AE平分∠BAC交BD于点E,即可求得∠BAE的度数,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求得∠2的度数.【详解】∵AC∥BD,∴∠B=∠1=64°,∴∠BAC=180°-∠1=180°-62°=118°,∵AE平分∠BAC交BD于点E,∴∠BAE=12∠BAC=59°,∴∠2=∠BAE+∠B=62°+59°=121°.故答案为121°.【点睛】此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邻补角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0.(n ﹣1)×180【分析】分别过P1、P2、P3作直线AB 的平行线P1E ,P2F ,P3G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1+∠3=180°,∠5+∠6=180°,∠7+∠8=180°,∠4+∠2=18解析:(n ﹣1)×180【分析】分别过P 1、P 2、P 3作直线AB 的平行线P 1E ,P 2F ,P 3G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1+∠3=180°,∠5+∠6=180°,∠7+∠8=180°,∠4+∠2=180°于是得到∠1+∠2=10°,∠1+∠P 1+∠2=2×180,∠1+∠P 1+∠P 2+∠2=3×180°,∠1+∠P 1+∠P 2+∠P 3+∠2=4×180°,根据规律得到结果∠1+∠2+∠P 1+…+∠P n =(n+1)×180°.【详解】解:如图,分别过P 1、P 2、P 3作直线AB 的平行线P 1E ,P 2F ,P 3G ,∵AB ∥CD ,∴AB ∥P 1E ∥P 2F ∥P 3G .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出:∠1+∠3=180°,∠5+∠6=180°,∠7+∠8=180°,∠4+∠2=180° ∴(1)∠1+∠2=180°,(2)∠1+∠P 1+∠2=2×180,(3)∠1+∠P 1+∠P 2+∠2=3×180°,(4)∠1+∠P 1+∠P 2+∠P 3+∠2=4×180°,∴∠1+∠2+∠P 1+…+∠P n =(n+1)×180°.故答案为:(n+1)×180.【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三、解答题21.(1)120º,120º;(2)160;(3)()1360n m n -⋅- 【分析】(1)过点,C D 作CG EF ,DH EF ,根据 120FAC ACB ∠=∠=︒,平行线的性质和周角可求出120GCB ∠=︒,则 120CBN GCB ∠=∠=︒,再根据 12CAD FAC ∠=∠, 12CBD CBN ∠=∠,可得 1602CBD CBN ∠=∠=︒, 1602CAD FAC ∠=∠=︒,可求出 60ADH FAD ∠=∠=︒,60BDH DBN ∠=∠=︒,根据ADB ADH BDH ∠=∠+∠即可得到结果; (2)同理(1)的求法,根据120FAC ACB ∠=∠=︒,13CAD FAC ∠=∠, 13CBD CBN ∠=∠求解即可; (3)同理(1)的求法,根据FAC ACB m ∠=∠=︒,1CAD FAC n∠=∠, 1CBD CBN n∠=∠求解即可; 【详解】 解:(1)如图示,分别过点,C D 作CGEF ,DH EF ,∵EFMN , ∴EF MN CG DH ,∴120ACG FAC ∠=∠=︒,∴360120GCB ACG ACB ∠=︒-∠-∠=︒,∴120CBN GCB ∠=∠=︒,∵1602CBD CBN ∠=∠=︒, 1602CAD FAC ∠=∠=︒ ∴60DBN CBN CBD ∠=∠-∠=︒,又∵60FAD FAC CAD ∠=∠-∠=︒,∴60ADH FAD ∠=∠=︒,60BDH DBN ∠=∠=︒,∴120ADB ADH BDH ∠=∠+∠=︒.(2)如图示,分别过点,C D 作CG EF ,DH EF ,∵EF MN ,∴EF MN CG DH ,∴120ACG FAC ∠=∠=︒,∴360120GCB ACG ACB ∠=︒-∠-∠=︒,∴120CBN GCB ∠=∠=︒, ∵1403CBD CBN ∠=∠=︒, 1403CAD FAC ∠=∠=︒ ∴80DBN CBN CBD ∠=∠-∠=︒,又∵80FAD FAC CAD ∠=∠-∠=︒,∴80ADH FAD ∠=∠=︒,80BDH DBN ∠=∠=︒,∴160ADB ADH BDH ∠=∠+∠=︒.故答案为:160;(3)同理(1)的求法∵EF MN ,∴EF MN CG DH ,∴ACG FAC m ∠=∠=︒,∴3603602GCB ACG ACB m ∠=︒-∠-∠=︒-︒,∴3602CBN GCB m ∠=∠=︒-︒, ∵13602m CBD CBN n n ︒-︒∠=∠=, 1m CAD FAC n n︒∠=∠= ∴()()360213602=3602m n m DBN CB D m n N n CB ︒-︒-︒-︒-︒∠-∠=-=∠︒, 又∵()1n m FAD FAC CAD m m n n -︒∠=∠-∠=︒-=︒, ∴()1n ADH FAD m n -∠=∠=︒, ()13602n BDH DBN m n-∠=∠=︒-︒, ∴()()()1113602=360n n n ADB ADH BDH m m m n n n --∠=∠+∠=-︒︒-︒︒-+︒. 故答案为:()1360n m n-⋅-.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的运算,熟悉相关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2.(1)证明见解析;(2)∠F=55°;(3)∠MQN =12∠ACB ;理由见解析. 【分析】(1)首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CE =∠A ,∠ECD =∠B ,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即可得出答案;(2)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FCD =12∠ECD ,∠HAF =12∠HAD ,进而得出∠F =12(∠HAD+∠ECD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HAD+∠ECD 的度数,进而可得出答案;(3)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及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12QGR QGD ∠=∠,12NQG AQG ∠=∠,180MQG QGR ∠+∠=︒ ,再通过等量代换即可得出∠MQN =12∠ACB . 【详解】解:(1)∵CE //AB ,∴∠ACE =∠A ,∠ECD =∠B ,∵∠ACD =∠ACE+∠ECD ,∴∠ACD =∠A+∠B ;(2)∵CF 平分∠ECD ,FA 平分∠HAD ,∴∠FCD =12∠ECD ,∠HAF =12∠HAD , ∴∠F =12∠HAD+12∠ECD =12(∠HAD+∠ECD ), ∵CH //AB ,∴∠ECD =∠B ,∵AH //BC ,∴∠B+∠HAB =180°,∵∠BAD =70°,110B HAD ∴∠+∠=︒,∴∠F =12(∠B+∠HAD )=55°; (3)∠MQN =12∠ACB ,理由如下: GR 平分QGD ∠,12QGR QGD ∴∠=∠. GN 平分AQG ∠,12NQG AQG ∴∠=∠. //QM GR ,180MQG QGR ∴∠+∠=︒ .∴∠MQN =∠MQG ﹣∠NQG=180°﹣∠QGR ﹣∠NQG=180°﹣12(∠AQG+∠QGD ) =180°﹣12(180°﹣∠CQG+180°﹣∠QGC ) =12(∠CQG+∠QGC ) =12∠ACB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23.(1)35°;(2)见解析;(3)30°或65°或175°或210°【分析】(1)利用AB ∥CD ,得到∠B =∠BFD ,又∠B=∠EFB ,由此得到∠EFB=∠BFD=12∠EFD=35°; (2)由(1)知∠EFB =∠BFD ,利用FH ⊥FB ,得到∠BFD +∠DFH =90°,∠EFB +∠GFH =90°,再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得到∠DFH =∠GFH 即可求解;(3)按QH 分别与△EBF 的三边平行三种情况分类讨论即可.【详解】解:(1)AB ∥CD ,∴∠B =∠BFD .∵∠EFB =∠B ,∴∠EFB =∠BFD =12∠EFD =35°, ∴∠B =35°,故答案为:35°;(2)∵FH ⊥FB ,∴∠BFD +∠DFH =90°,∠EFB +∠GFH =90°∵∠EFB =∠BFD ,由等角的余角相等可知,∴∠DFH =∠GFH .∴FH 平分∠GFD .(3)分类讨论:情况一:QH 与△EFB 的边BF 平行时,如下图1和图4所示:当为图1时:∵BF与HQ平行,∴∠H+∠BFH=180°,又∠H=60°,∴∠BFH=120°,此时旋转角α=∠BFQ=120°-∠HFQ=120°-90°=30°,当为图4时:此时∠HFB=∠H=60°,旋转角α=∠1+∠2+∠3=360°-(∠HFB+∠HFQ)=360°-(60°+90°)=210°;情况二:QH与△EFB的边BE平行时,如下图2所示:此时∠1=∠3=35°,∠2=∠4=30°,∴旋转角α=∠BFQ=∠1+∠2=35°+30°=65°;情况三:QH与△EFB的边EF平行时,如下图3所示:此时∠3=∠Q=30°,∴旋转角α=∠BFQ=∠1+∠2+∠3=35°+110°+30°=175°,综上所述,旋转角α=30°或65°或175°或210°.故答案为:α=30°或65°或175°或21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周角的定义等,熟练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24.(1)145︒;(2)55︒;(3)2125PGN SNP NPG ∠+∠-︒=∠【分析】(1)过点F 作//FN AB ,根据AB ∥CD ,EF 垂直于FG ,∠FGD =125°可计算NFG ∠,EFN ∠,从而求算BEF ∠;(2)作//FN AB ,//HK AB 交MQ 于点K ,由(1)知55,=35NFG EFN ∠=︒∠︒,从而求算35AEF EHL ∠=∠=︒,再根据90EHM M ∠=∠+︒,设M x ∠=︒,利用外角求出MHL ∠,从而求算MQA ∠;(3)作//PI AB 交NG 于I ,连接NP ,GP ,FP ,设SNP x ∠=︒ ,则NPI x ∠=︒ 设IPG y ∠=︒ ,则PGT y ∠=︒,从而表示PGN ∠,进而寻找数量关系.【详解】(1)过点F 作//FN AB ,如图:∵AB ∥CD ,EF 垂直于FG ,∠FGD =125°∴55,905535NFG EFN ∠=︒∠=︒-︒=︒∴180145BEF EFN ∠=︒-∠=︒(2)作//FN AB ,//HK AB 交MQ 于点K ,如图:由(1)知:55,905535NFG EFN ∠=︒∠=︒-︒=︒∴35AEF EHL ∠=∠=︒又∵90EHM M ∠=∠+︒,设M x ∠=︒∴90EHM x ∠=︒+︒∴903555MHL x x ∠=︒+︒-︒=︒+︒∴5555MKH MQA MHL M x x ∠=∠=∠-∠=︒+︒-︒=︒(3)作//PI AB 交NG 于I ,连接NP ,GP ,FP ,如图:设SNP x ∠=︒ ,则NPI x ∠=︒设IPG y ∠=︒ ,则PGT y ∠=︒又∵125FGD ∠=︒∴125PGN y ∠=︒-︒∴2125PGN SNP NPG ∠+∠-︒=∠【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综合,转化相关的角度是解题关键.25.(1)证明见解析;(2)∠BCD =108°;(3)70°【分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EDF =∠DAB ,由角平线的定义得出∠EDF =∠FDC ,最后根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进行求证;(2)设∠DCF =x ,则∠CFB =1.5x ,由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出∠ABF =1.5x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ABC =3x ,最后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关于x 的方程,求解即可;(3)画出图形,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CDF =∠CBF ,由角平分线的定义与已知条件可求出∠ABC 与∠FDC ,由平移的性质与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出AD ∥PQ ,最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列式求解.【详解】解:(1)证明:∵AB ∥DE ,∴∠EDF =∠DAB ,∵DF 平分∠EDC ,∴∠EDF =∠FDC ,∴∠FDC =∠DAB ,∵∠FDC +∠ABC =180°,∴∠DAB+∠ABC=180°,∴AD∥BC;(2)∵32CFB DCF∠=∠,设∠DCF=x,则∠CFB=1.5x,∵CF∥AB,∴∠ABF=∠CFB=1.5x,∵BE平分∠ABC,∴∠ABC=2∠ABF=3x,∵AD∥BC,∴∠FDC+∠BCD=180°,∵∠FDC+∠ABC=180°,∴∠BCD=∠ABC=3x,∴∠BCF=2x,∵CF∥AB,∴∠ABC+∠BCF=180°,∴3x+2x=180°,∴x=36°,∴∠BCD=3×36°=108°;(3)如图,∵∠DCF=∠CFB,∴BF∥CD,∴∠CDF +∠BFD=180°,∵AD∥BC,∴∠CBF +∠BFD=180°,∴∠CDF=∠CBF,∵AD,BE分别平分∠ABC,∠CDE,∴∠ABC=2∠CBF,∠CDE=2∠FDC,∴∠ABC=∠CDE=2∠FDC,∵∠FDC+∠ABC=180°,∴∠ABC=120°,∠FDC=60°,∵线段BC沿直线AB方向平移得到线段PQ,∴BC∥PQ,∵AD∥BC,∴AD∥PQ,∵∠PQD﹣∠QDC=20°,∴∠QDC=∠PQD﹣20°,∴∠FDC+∠QDC +∠PQD=60°+∠PQD﹣20°+∠PQD=180°,∴∠PQD=70°,即∠DQP=70°.故答案为:70°.【点睛】本题考查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公理的推论,角平分线的定义,平移的性质,熟练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1)D(k+2,2);(2)k=2;(3)∠BPD=12∠BCD+12∠A,理由详见解析【分析】(1)由平移的性质可得出答案;(2)过点B作BE⊥x轴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于点F,由四边形BEFD的面积可得出答案;(3)过点P作PE∥AB得出∠PBA=∠EPB,由平移的性质得出AB∥CD,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PE∥CD,则∠EPD=∠PDC,得出∠BPD=∠PBA+∠PDC,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BA=12∠ABC,∠PDC=12∠ADC,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点A(﹣4,﹣1)、B(﹣2,1),C(k,0),将线段AB平移至线段CD,∴点B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向右平移(k+4)个单位到点D,∴D(k+2,2);(2)如图1,过点B作BE⊥x轴于点E,过点D作DF⊥x轴于点F,∵A(﹣4,﹣1)、B(﹣2,1),C(k,0),D(k+2,2),∴BE=1,CE=k+2,DF=2,EF=k+4,CF=2,∵S四边形BEFD=S△BEC+S△DCF+S△BCD,∴1(12)(k4)2⨯+⨯+=111(k2)22522⨯⨯++⨯⨯+,解得:k=2.(3)∠BPD=12∠BCD+12∠A;理由如下:过点P作PE∥AB,如图2所示:∴∠PBA=∠EPB,∵线段AB平移至线段CD,∴AB∥CD,∴PE∥CD,∠ADC=∠A,∠ABC=∠BCD,∴∠EPD=∠PDC,∴∠BPD=∠PBA+∠PDC,∵BP平分∠ABC,DP平分∠ADC,∴∠PBA=12∠ABC,∠PDC=12∠ADC,∴∠BPD=12∠ABC+12∠ADC=12∠BCD+12∠A.【点睛】本题考查了平移的综合问题,掌握平移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几何学习方法过程与方法发现并提出问题观察、测量、归纳、对比、类比研究问题图形形状、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获得结论实践应用情感态度体会通过推理获得结论养成严之有据的习惯培养有条理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养成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5W2H(what\when\where\why\who\how many\how much)5.1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5.1.1相交线定义同一平面内,两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形状)定义(位置)有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性质(数量)对顶角相等邻补角(形状)定义(位置)有公共顶点,只有一条公共边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性质(数量)邻补角互补5.1.2垂直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成直角时,它们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画法用三角尺用量角器性质直线垂线条数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特殊位置关系二线四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两被截线同方,截线同侧;F型内错角两被截线之间,截线两侧;Z型同旁内角两被截线之间,截线同侧;U型相关术语角的位置关系三线八角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平行线定义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画平行线一落二靠三移四画五标平行公理公理内容: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通过”反证法“可以由平行公理得到此推论)5.2.2平行线的判定判定0.1定义判定0.2平行公理的推论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一个结论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由角的关系得到位置关系5.3平行线的性质5.3.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探究方法平行稿纸手工测量数学软件动态展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第一节、知识梳理: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学习目标1.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掌握其性质,会用其性质进行有关推理和计算;2.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3.掌握“三线八角”的内容.二、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1.邻补角、对顶角以及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2.掌握两直线平行的三个判定方法.学习难点: 1.对顶角的性质、垂线性质;2.灵活运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来解题.三、知识概要1.要正确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含义:(1)判断两个角是否是邻补角,关键要看这两个角的两边,其中一边是公共边,另外两边是互为反向延长线;(2)邻补角是成对的,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互补的角;(3)判断两个角是否是对顶角,看这两个角是不是有公共顶点且有相同的邻补角,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时,才能确定这两个角是对顶角.2.垂线、垂线段和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不要混淆:(1)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特殊在交角都为直角,垂线是其中一条直线对另一条直线的称呼;(2)垂线是直线,垂线段是一条线段,是图形.(3)点到直线的距离是垂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不能说成垂线段是距离.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它们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一是相交(有一个公共点),二是平行(没有公共点):(1)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键是要抓住“三线八角”,只有“三线”出现且必须是两线被第三线所截才能出现这三类角;(2)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时要正确判断出是什么角,什么关系,由此可以推出哪两条直线平行.四、知识链接1.本周相交线、平行线是以前学的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延伸.2.通过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等角度的比较得到平行线.而由平行线又可得到下周的平行线性质.五、中考视点平行与相交线中的垂直是经常考的内容.一般考其基础知识,以填空选择为主.平行线的性质与平移一、学习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会应用.2.理解命题并会判断.3.理解平移的定义并会应用平移的特征.二、知识概要1.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对于这个概念,应注意三点:(1)两条直线必须是平行的;(2)第三条直线同时垂直于它们;(3)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个具体的数,而不是线段这个图形.3.关于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每个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4.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就称做为平移. 5.平移的基本特征平移的基本特征是: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三、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2.平移的特征.学习难点:1.命题的判断.2.平移变换及其性质应用.四、知识链接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定理有互逆性,平移变换及性质是研究动态几何的基础内容之一.五、中考视点平行线的知识是每年必考的内容,在填空选择中经常直接考平行线的性质.在解答题中经常与其他知识联系,综合考查.平移知识也是考的比较多的内容,尤其是在做辅助线时经常用到.第二节、教材解读:理解“三线八角”当两条直线AB和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如图),可得到八个角.根据位置特征不同,把∠1和∠5、∠2和∠6、∠4和∠8、∠3和∠7这样的称作同位角;把∠4和∠6、∠3和∠5这样的称作内错角;把∠4和∠5、∠3和∠6这样的称作同旁内角.在数学中也常把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相关的问题称作“三线八角”问题.1.所谓同位角也就是位置特征相同,如∠1和∠5同在“左上”(AB和CD左侧,EF上方);∠2和∠6同在“左下”(AB和CD左侧,EF下方);∠4和∠8同在“右上”(AB和CD右侧,EF上方);∠3和∠7同在“右下”(AB和CD右侧,EF下方).2.所谓内错角是指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在第三条直线左右错开的位置的角,如∠4和∠6在AB和CD之内,而在EF左右两边错开的角;∠3和∠5在AB和CD之内,而在EF左右两边错开的角.3.所谓同旁内角是指在第三条直线同旁,而在两条被截直线之内的位置的角,如∠4和∠5同在EF 上边而在AB和CD之内;∠3和∠6同在EF 下边而在AB和CD之内.第三节、错解剖析【例1】填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 ____,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错解:垂线段.【思考与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垂线段的长度,它是一个数量而不是图形.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正解:垂线段的长度.【例2】判断正误:有公共端点且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此题错在没有抓住对顶角概念的实质,出现了扩大概念实质和概念外延的错误,把一些不是对顶角的角看成了对顶角,如下图中∠1和∠2有公共顶点且没有公共边,但它们不是对顶角.错误的原因是概念不清.正解:如果一个角与另一个角有公共端点且两边分别是这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例3】如图,若AB∥CD,CD∥EF,则AB∥EF.理由是什么?错解:等量代换.【思考与分析】上面的回答把相等和平行混为一谈,相等说的是两个量的大小关系,平行说的则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完全不是一码事,所以,平行线的传递性是不能用"等量代换"来表达的.错误的原因是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混淆正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例4】判断正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是平行线.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平行线是讲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或线段有可能延长或反向延长后相交.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分清“三线”的区别和联系.正解: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例5】判断正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错解:正确.【思考与分析】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但在空间里很容易找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而且它们并不平行,错误的原因是思考不周.正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第四节、思维点拨【例1】已知,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OE平分∠BOD且∠AOE=150°,你能求出∠AOC的度数吗?【思考与分析】观察图形我们可知,∠AOE与∠BOE是邻补角,所以∠BOE的度数可求,又由OE是∠BOD的角平分线可求得∠BOD=2∠BOE,而∠AOC与∠BOD是对顶角,故∠AOC 可求.解:∵ AB是直线(已知),∴∠AOE与∠BOE 是邻补角(邻补角定义).∴∠AOE+∠BOE=180°(补角定义).又∠AOE=150°(已知),∴∠BOE=180°-∠AOE=180°-150°=30°(等式性质).∵ OE平分∠BOD(已知),∴∠BOD=2∠BOE(角平分线定义).即∠BOD=2×30°=60°.∵∠AOC与∠BOD是对顶角(由图可知),∴∠AOC=∠BOD(对顶角相等).∴∠AOC=60°.反思:在思考过程中抓住角平分线DE与各个角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2=45°B.∠1=∠3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思考与解: ∵OE⊥AB,∴∠AOE=90°.∵OF平分∠AOE,∵∠1与∠3是对顶角,∴∠1=∠3.∴B正确.∵∠AOD与∠1互为补角.∴C正确.∵∠1=15°30′,∴∠1的余角=90°-15°30′=74°30′.∴D不正确.故选D.【小结】我们在做这类选择题时,首先把题中条件与图形一一对应,然后看每个结论是否与条件冲突.【例3】已知,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垂足为O,直线EF过点O,∠DOF=32°,你能求出∠AOE的度数吗?【思考与分析】我们由AB⊥CD可知∠AOC=90°,因此,∠AOE与∠EOC 互余.又因为∠EOC与∠DOF是对顶角,于是∠EOC=32°,于是∠AOE可求.解法一:∵直线CD与EF交于O(已知),∴∠EOC=∠DOF (对顶角相等).∵∠DOF=32°(已知),∴∠EOC=32°(等量代换).∵AB、CD互相垂直(已知),∴∠AOC=90°(垂直定义).∴∠AOE+∠EOC=90°.∴∠AOE=90°-∠EOC=90°-32°=58°.解法二:∵直线AB、CD互相垂直(已知),∴∠BOD=90°(垂直定义).∴∠BOF+∠DOF=90°.∵∠DOF=32°(已知),∴∠BOF=90°-∠DOF=58°.∵直线AB与直线EF交于点O(已知),∴∠AOE=∠BOF(对顶角相等).∴∠AOE=58°.反思:第一种解法先用对顶角后用互余,第二种解法先用互余后用对顶角,我们在平时做题时也应该多想多做,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例4】如图3,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F,EF⊥CD,则∠AFE与∠DFB之间的关系是______.【思考与分析】我们由所给的条件EF⊥CD,得∠CFE=90°,也就是说∠AFE+∠AFC=90°,又根据对顶角相等,得∠AFC=∠DFB,所以∠AFE+∠DFB=90° .本题也可利用平角的定义来解,即由∠AFE+∠DFB+∠EFD=180°,又因为∠EFD=90°,所以∠AFE+∠DFB=90°.解:∠AFE与∠DFB互为余角(或∠AFE+∠DFB=90°).【小结】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有条件而无结论,要从所给的条件出发,通过分析、比较、猜想,寻找多种解法和结论,再进行说理证明.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思维空间较大且灵活,突破了死记概念的传统模式.【例5】平行直线AB和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对.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思考与解】我们可将原图分解为八个“三线八角”即“直线AB和CD 被直线EF所截”、“直线AB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AB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CD所截”、“直线AB和EF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AB和GH被直线EF所截”、“直线GH和CD 被直线EF所截”.每一个“三线八角”都有两对同旁内角,故原图中共有16对,因此选择D.【小结】解这类问题,关键是如何用图形分解法把图形分成若干个“三线八角”.【例题】(1)如图1,在△ABC中,∠ABC=90°,∠A=50°,BD∥AC,则∠CBD的度数是°.(2)已知:如图2,直线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你能说明∠P=90°吗?(3)如图3,已知AB∥CD,∠C=75°,∠A=25°,则∠E的度数为 .【思考与解】(1)解法一:由题意我们知BD∥AC.所以∠ABD+∠BAC=180°.所以∠CBD=180°-50°-90°=40°.解法二:由题意我们知∠C=90°-∠A=90°-50°=40°.又因为BD∥AC. 所以∠CBD=∠C=40°.(2)因为AB∥CD.所以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BEF+∠EFD=180°.又因为EP、FP分别平分∠BEF和∠EFD.所以∠P=180°-(∠1+∠2)= 180°-90°=90°.(3)因为AB∥CD. 所以∠BFE=∠C=75°.所以∠AFE=180°-∠BFE= 180°-75°=105°.所以∠E=180°-∠A-∠AFE=180°-25°-105°=50°反思:我们在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想是不是这样做最简单,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解法?【例6】如图1,如果∠B=∠1=∠2=50°,那么∠D= .【思考与分析】我们通过观察图形,由∠B=∠1=∠2=50°可得AB∥DC、AD∥BC,再利用其性质同旁内角互补可得∠D的度数.解:因为∠B=∠1,所以AB∥DC,所以∠B+∠BCD=180°,∠BCD=130°.又因为∠B=∠2,所以AD∥BC,所以∠BCD+∠D=180°,∠D=50°.反思:我们解题时用的是同旁内角互补.还可以利用∠D=∠1=∠B=50°.也可以利用∠D=∠2=∠B=50°.大家可以试一试.【例7】如图2,直线l1、l2分别与直线l3、l4相交,∠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4=125°,则∠3= .思考与解:因为∠1与∠3互余,∠3的余角与∠2互补,所以∠1+∠2=180°.所以l1∥l2.所以∠3=∠5=180°-∠4=55°.反思:我们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1+∠2=180°?我们可由题意列式∠1+∠3=90°,90°-∠3+∠2=180°.两个式子相加可得∠1+∠2=180°.在解决有关平行问题的时候,有时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而添加平行线作为辅助线,更是解决此类问题好的帮手.下面举几例说明.【例8】如图1所示,直线a∥b,∠ACF=50°,∠ABE=28°,求∠A的大小.【思考与分析】要求∠A的大小,关键是确定辅助线的位置.于是我们会想到过点A作AD∥b,这样利用平行线的知识即可求解.解:过点A作AD∥b,则∠DAC=∠ACF=50°.又因为a∥b,所以AD∥a.所以∠DAB=∠ABE=28°.所以∠BAC=∠DAC-∠DAB=50°-28°=22°,即∠A的大小是22°.反思:在解题时我们做AD∥b,那么是不是必须要做辅助线呢?我们继续思考:∠A在△ABG中,∠ABE也在△ABG中且等于28°,那么只要求出∠AGB的度数,就可求∠A的度数.【例9】如图2,AB∥CD,EO与FO相交于点O,试猜想∠AEO、∠EOF、∠CFO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思考与分析】由于∠BEO、∠EOF、∠DFO三个角的位置较散,设法通过辅助线使之相对集中,我们可以考虑AB∥CD,可以过点O作MN∥AB,这样即可找到三个角之间的关系了.由此猜想∠AEO+∠CFO+∠EOF=360°.解:过点O作MN∥AB.因为AB∥CD,所以CD∥MN.所以∠AEO+∠EOM=180°,∠MOF+∠CFO=180°.所以∠AEO+∠CFO+∠EOF=∠AEO+∠EOM+∠MOF+∠CFO=180°+180°=360°.反思:我们解这道题是用的两组同旁内角之和.其实我们还可以连结EF,正好把这三个角分成一组同旁内角和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由同旁内角和三角形内角和可得出同样的结论.【例10】如图3,已知AB∥ED,α=∠A+∠E,β=∠B+∠C+∠D.试探索β与2α的数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思考与分析】我们由已知条件AB∥ED可知α=∠A+∠E=180°,于是只需知道β=∠B+∠C+∠D的大小即可探索出β与2α的数量关系.此时可以过点C作CF∥AB,从而求出β=∠B+∠C+∠D=360°,即有β=2α.解:猜想β=2α.理由是:过C作CF∥AB,因为 AB∥ED,所以∠α=∠A+∠E=180°.又因为AB∥ED,所以CF∥DE,即(∠B+∠1)+(∠2+∠D)=360°.故β=2α.【小结】这道题的思路与我们做的上题是相同的,也可以连结BD来解.第五节、竞赛数学在竞赛试题中,平行和垂直是做为基础知识应用在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之中,单独出题的情况很少,但当平行和垂直的性质与实际情况结合时,往往也会被做为新题型来考查.【例1】请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个数.【思考与分析】本题有多种分类,如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分类,再考虑第三条直线的位置;又如以三条直线交点的个数分类等.下面我们就第二种分类加以说明.解:(1)如图1,三条直线互相平行,此时交点个数为0;(2)如图2,三条直线相交于同一点,此时交点个数为1;(3)如图3,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交于同一点,此时交点个数为3;(4)如图4,其中两条直线平行,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此时交点个数为2.综上所述,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为0或1或2或3个.(如果按第一种情况进行分类研究,又该如何呢?请大家思考一下.)反思:求解中(2)、(3)两种情况称为三条直线两两相交.当题目中图形不全或不确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分类.【例2】(1)请你在平面上画出6条直线(没有三条共点),使得它们中的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并简单说明画法.(2)能否在平面上画出7条直线(任意3条都不共点),使得它们中的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如果能,请画出一例,如果不能,请简述理由.【思考与分析】“6条直线相交且任意3条都不共点”,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首先画出两条相交直线,这样可以发现若不出现3条直线共点可以出现平行线.对于(2)中所求,可以根据(1)得到的结论先对其进行推理,不要盲目的画图.解:(1)在平面上任取一点A,过A作两直线m1与n1.在n1 上取两点B、C,在m1上取两点D、G.过B作m2∥m1,过C作m3∥m1,过D作n2∥n1,过G作n3∥n1,这时m2、m3、n2、n3交得E、F、H、I四点,如图所示.由于彼此平行的直线不相交,所以,图中每条直线都恰与另3条直线相交.(2)在平面上不能画出没有3线共点的7条直线,使得其中每条直线都恰与另外3条直线相交.理由如下:假设平面上可以画出7条直线,其中每一条都恰与其它3条相交,因两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又因没有3条直线共点,所以每条直线上恰有与另3条直线交得的3个不同的交点.根据直线去数这些交点,共有3×7=21个交点,但每个交点分属两条直线,被重复计数一次,所以这7条直线交点总数为因为这与交点个数应为整数矛盾.所以,满足题设条件的7条直线是画不出来的.反思:本题在说明理由时应用了假设法.利用假设推导出结果是否与题中条件冲突.这与我们以后要学的反证法相类似.【例3】平行直线AB和CD与相交直线EF、GH相交,图中的同旁内角共有()对.A. 4对B. 8对C. 12对D. 16对【思考与解】我们可将原图分解为八个“三线八角”即“直线AB和CD 被直线EF所截”、“直线AB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AB所截”、“直线EF和GH被直线CD所截”、“直线AB和EF被直线GH所截”、“直线EF和CD 被直线GH所截”、“直线AB和GH被直线EF所截”、“直线GH和CD 被直线EF所截”.每一个“三线八角”都有两对同旁内角,故原图中共有16对,因此选择D.【小结】解这类问题,关键是如何用图形分解法把图形分成若干个“三线八角”.【例4】有10条公路(假设公路是笔直的,并且可以无限延伸),无任何三条公路交于同一个岔口,现有31名交警,刚好满足每个岔口有且只有一名交警执勤,请你画出公路示意图.【思考与解】我们可以把公路想象成直线,岔口想象成交点,由警察的人数及题意可知,10条直线刚好有31个交点.根据前面所学知识,平面上的10条直线,若两两相交,最多出现45个交点,现在只要求出现31个交点,就要减去14个交点,这种情况下,通常采取两种办法:(1)多条直线共点;(2)出现平行线.根据题意,方法(1)不能实现,所以想到使用平行线.在某一方向上有5 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减少10个交点,若6条直线平行,则可减少15个交点,所以这个方向上最多可取5条平行线,这时还有4个点要去掉,换一个方向取3条平行线,即可再减少3个交点,这时还剩下2条直线与1个要减去的点,只须让其在第三个方向上互相平行即可,如图所示:【小结】本题考查我们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做题时,要牢牢把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图形结合,从简单的图形推理找出问题的入手点.【例5】把正方形ABCD边AD平移得到EF,作出平移后的正方形能有几种作法?【思考与分析】据题意,平移是指正方形整体平移,只有一个.我们根据以前学过的作图方法和本周学的平移作图,作法有如下几个:作法1:过E作EF的垂线,截取EG=EF,过G点作EF的平行线,截取G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FH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2:过E、F分别作EF的垂线,截取EG=EF,F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GH,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3:过F作EF的垂线,截取FH=EF,过H点作EF的平行线,截取GH=EF(注意截取方向),连接EG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1).作法4:过E作AC的平行线,过F作BD的平行线,截取EH=AC,FG=BD(注意截取方向).连接EG,GH,HF,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如图(2).作法5:连接EA,FD,过B点作EA的平行线,过C作FD的平行线.截取BG=EA,CH=FD (注意截取方向).如图(3).连接EG,GH,HF,就得到平移后的正方形.【小结】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要描述一个平移变换,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例6】电脑游戏上有一种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游戏规则:在所给各种各样的方块中,通过平移、旋转的方式,罗列方块使之排满每一横行,每排满一行,便消去一行,得100分,依次类推(本题特殊规定,只准平移),小方块在屏幕顶端居中出现(奇数列时居中偏左).现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如图所示).(1)若按规定,想得分,甲方块需要怎样平移,才可能直接得分或为以后打下得分基础?乙方块呢?(2)若你把甲方块放到左侧,发现屏幕已暗示出丙方块为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丙方块只需如何移动,便可得多少分?(注:屏幕上一共有10行10列)【思考与分析】第(1)题观察甲方块与底部方块的特点,我们可得出平移方式.第(2)题将丙方块通过平移嵌入空隙之中,即可得分.解:(1)甲方块可左移3个单位,下移7个单位放到屏幕左侧;乙方块需向右平移3个单位,下移8个单位,放到屏幕右侧.(可用其他平移方式)(2)丙方块下移7个单位,便可排满2行,得200分.【小结】解本题的关键是将各个方块通过平移嵌成一个长方形,需根据方块和现有图形选择合理的平移方式.【例7】如图1,已知直线l1∥l2,直线l3和直线l1、l2交于点C和D,在C、D之间有一点P,如果P点在C、D之间运动时,问∠PAC,∠APB,∠PBD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试探索∠PAC,∠APB,∠PBD 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思考与分析】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我们只要过点P作出l1的平行线即可知道∠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可以分为如图2和如图3两种情形,同样分别过点P作出l1或l2的平行线,即有∠APB=∠PBD -∠PAC或∠APB=∠PAC-∠PBD.解:若P点在C、D之间运动时,则有∠APB=∠PAC+∠PBD.理由是:如图1,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因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所以∠APE+∠BPE=∠PAC+∠PBD,即∠APB=∠PAC+∠PBD.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有两种情形:(1)如图2,有结论:∠APB=∠PBD-∠PAC.理由是: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因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所以∠APB=∠BPE-∠APE,即∠APB=∠PBD-∠PAC.(2)如图3,有结论:∠APB=∠PAC-∠PBD.理由是:过点P作PE∥l2,则∠BPE=∠PBD,又因为l1∥l2,所以PE∥l1,所以∠APE=∠PAC,所以∠APB=∠APE-∠BPE,即∠APB =∠PAC-∠PBD.【小结】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可以发现:点的移动带动角的位置变化,角的位置变化决定了角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分类思想来分析题意,解决多种情况的讨论.第六节、本章训练基础训练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35分)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一组同位角的平分线的关系是().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但不垂直D.不能确定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相等的角是对顶角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同旁内角互补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3.如图1所示,已知DE∥BC,CD是∠ACB的平分线,∠B=72°,∠ACB=40°,那么∠BDC等于().A.78°B.90°C.88°D.92°4.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A.①B.②和③C.④D.①和④5.船向北偏东50°方向航行到某地后,依原航线返回,船返回时方向应该是()A.南偏西40°B.北偏西50°C.北偏西40°D.南偏西50°6.线段AB是由线段CD经过平移得到的,那么线段AC与BD的关系为().A.平行B.相交C.相等D.平行且相等7.如果两个角有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而另一条边互相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的关系是().A.相等B.互补C.相等或互补D.没有关系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5分)8. a∥b,a∥c则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9.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______.和______.分别相等,图形的______.和______.没有发生改变.10.在同一平面上,如果AB⊥EF,AC⊥EF,那么点C与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______.11.把△ABC向右平移4cm得△A1B1C1,再把△A1B1C1向下平移3cm得△A2B2C2,若把△A2B2C2看成是由△ABC经一次平移得到的,请量一量,其平移的距离是______.cm.12.船的航向从正北方向依逆时针方向驶向西南方向,它转了_____度.13.已知梯形ABCD,AD∥BC,BC=6,AD=3,AB=4,CD=2,AB平移后到DE处,则△CDE的周长是_____14.如果△ABC经过平移后得到△DEF,若∠A=41°,∠C=32°,EF=3cm,则∠E=______,BC= ______ cm三、解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5.如图,AC⊥AB,∠1=30°,∠B=60°,(1)你能确定AD与BC平行吗?(2)能确定AB平行于CD吗?16.如图,AD平分∠EAC,AD∥BC,你能确定∠B与∠C的数量关系吗?17.如图所示,AB∥CD,AD∥BC,∠A的2倍与∠C的3倍互补,求∠A和∠D的度数.答案一、 1.B 2.B 3.C 4.A 5.D 6.D 7.C二、 8. b,c,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9. 对应角、对应边,形状、大小10. 在直线AB上11. 512. 13513. 914. 107°,3三、15.【思考与分析】通过观察图形并结合题中条件我们可以得到:∠ACB=180°-∠BAC -∠ABC=180°-90°-60°=30°.由此可得AD∥BC.但是由题中条件我们求不出∠D或者∠ACD,因此不能判定AB与CD是否平行.解:(1)因为∠BAC=90°,∠B=60°,且∠BAC+∠B+∠ACB=180°,所以∠ACB=180°-∠BAC-∠B=180°-90°-60°=30°.所以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不能确定.因为求不出∠D或者∠ACD,找不到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条件,所以AB与CD不一定平行.16.【解题思路】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并结合题中条件可知,要想知道∠B与∠C的数量关系,就得利用AD∥BC,从而得到∠B=∠1,∠C=∠2.只要∠1=∠2,那么∠B=∠C.而题中给出了AD平分∠EAC,正好得到∠1=∠2!解:因为AD∥BC,所以∠B=∠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所以∠C=∠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因为AD平分∠EAC,所以∠1=∠2.所以∠B=∠C.17.【思考与分析】经过仔细分析我们可知,题目要求∠A和∠D的度数,而条件只给出了∠A和∠C的关系.因此,分清∠A、∠C和∠D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解:因为AB∥CD,所以∠A+∠D=180°.所以∠A=180°-∠D.因为AD∥BC,所以∠C+∠D=180°.所以∠C=180°-∠D.所以∠A=∠C.再由2∠A+3∠C=180°解得∠A=∠C=36°.所以∠D=144°.提高训练题一、填空题1. 直线l1,l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则它们的位置关系是.2. 若直线l1// l2,l2// l3,则 ____ // ____,其理由是.3. 若直线l1//l2,一条射线与l1有交点,那么这条射线与l2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1. 下列哪种情况,直线l1和l2不一定是平行线()A. l1和l2是不相交的两条直线B. l1和l2都平行于直线l3C. 在同一平面内l1和l2没有一个公共点D. 在同一平面内,l1⊥l3,l2⊥l32. 若∠1与∠2的关系为内错角,∠1=40°,则∠2等于()A. 40°B. 140°C. 40°或140°D. 不确定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B.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是相等C.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D.所有的对顶角相等三、解答题1.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分别过A,B,C三点作它们的对边BC,CA,AB的平行线.。
平行线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平行线的性质,运用所学的知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用作图工具画平行线,从而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概念;●什么是命题,知道一个命题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对于给定的命题,能找出它的题设和结论。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移变换。
●难点: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联系与区别;推理能力的培养;平移变换的理解及应用。
学习策略:●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活动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和性质,借助练习熟悉“说理”和“简单推理”的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内容。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截成的八个角中共有对同位角,对内错角,对同旁内角。
(二)同位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的方向。
内错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同旁内角特征:截线旁,被截两线之间。
知识要点——预习和课堂学习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尝试把下列知识要点内容补充完整,带着自己预习的疑惑认真听课学习,请在虚线部分填写预习内容,在实线部分填写课堂学习内容。
课堂笔记或者其知识点一:平行线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通常用“”表示平行,如图1中,直线AB与CD平行,记作,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平行,记作。
要点诠释:(1)平行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②,但要注意直线的特点是可以向__方无限延长,在平面内只能画出有限长,如下图2中直线a,b看上去不相交,但当把它们看作无限长之后会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交的,因此直线a,b不平行,从平行线的定义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①,②。
B E
D
A C
F
8
7
6
5
43
2
1
D
C
B
A
a
b
M
P N
1
2
3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图案,在A 、B 、C 、D 四幅图案中,能通过图案(1)的平移得到的是( )
(1) A B C D 2、如图1,直线a ,b 相交于点O ,若∠1等于40°,则∠2等于( )
A .50°
B .60°
C .140°
D .
160°
图1 图2
图3 3、如图2,已知AB ∥CD ,∠A =70°,则∠1的度数是( )
A .70°
B .100°
C .110°
D .130°
4、已知:如图3,AB CD ⊥,垂足为O ,EF 为过点O 的一条直线,则1∠ 与2∠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 A .相等 B .互余 C .互补 D .互为对
顶角
5、如图4,AB DE ∥,65E ∠=,则B C ∠+∠=( )
A .135
B .115
C .36
D .65
图4 图5 6、如图5,如果AB ∥CD ,那么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 .∠3=∠7;
B .∠2=∠6
C 、∠3+∠4+∠5+∠6=1800
D 、∠4=∠8
7、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
,那么这两个角是( ) A . 42138 、;B . 都是10
;C . 42138 、或4210 、;D . 以上都不对 8、下列语句:①三条直线只有两个交点,则其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②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
条截,同旁内角相等,那么这两条平行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③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其中( )
A .①、②是真命题;
B .②、③是真命题;
C .①、③是真命题 ;
D .以上结论皆错 9、下列语句错误的是( )
A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B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C .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和等于平角,则这两个角为邻补角
D .平移变换中,各组对应点连成两线段平行且相等 10、如图6,a b ∥,M N ,分别在a b ,上,P 为两平行线间一点,
那么123∠+∠+∠=( )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图6
二、填空题
11、如图7,直线a b ∥,直线c 与a b ,相交.若170∠=,则2_____∠=.
图7 图8 图9
12、如图8, 1∠的同位角有__________,内错角有________,2∠的同旁内角有
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9,已知AB ∥CD ,BE 平分∠ABC ,∠CDE =150°,则∠C =______
14、已知命题“同位角相等”,题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____命题。
15、在同一平面内,直线EF 外有一点A ,已知AB ⊥EF , BC ⊥EF ,则 A 、B 、C 三点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B
A
C
1
a
b
1 2
O
A
B
C
D
E
F
2
1 O
1
2
b
a
c b
A
B
C
D
E
B
E 16、海上渔船作业时,在某一时刻,渔船在灯塔的北偏东30°方向,则灯塔在渔船的___________方向。
A B 120°
α25°
C D
图10 图11 17、如图10所示,请写出能判定CE ∥AB 的一个条件 . 18、如图11,已知AB CD //,∠α=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推理填空:
如图: ① 若∠1=∠2,则 ∥ ( ) 若∠DAB+∠ABC=1800
,则 ∥ ( )
②当 ∥ 时,∠ C+∠ABC=1800 ( ) 当 ∥ 时,∠3=∠C ( )
20、如图,∠1=30°,AB ⊥CD ,垂足为O ,EF 经过点O .求∠2、∠3的度数。
21、已知:如图AB ∥CD ,EF 交AB 于G ,交CD 于F ,FH 平分∠EFD ,交AB 于H ,∠AGE=500,
求∠BHF 的度数.
22、观察如图所示中的各图,寻找对顶角(不含平角):
(1)如图a ,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2)如图b ,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 (3)如图c ,图中共有___对对顶角.
(4)若有n 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则可形成___对顶角。
23、 经过平移,△ABC 的顶点A 移到了E ,作出平移后的三角形△EFG 。
23、已知,如图,CD ⊥AB ,GF ⊥AB ,∠B =∠ADE ,证明∠1=∠2.
H
G F E
D
C B
A
3
2
1
D
C
B
A
A
B
C D
O
123
E
F
F 2
1
G
E
D
C
B
A
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