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以贵州黔东南侗族村寨日常生活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445.18 KB
- 文档页数:5
贵州侗族习俗中的生态文化童中平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社会建设研究院——以村寨营构和人生礼俗为例摘 要:贵州侗族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源自于他们对自己所居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认,他们在村寨营构和人生成长中形成的习俗反映了万物同源、天人同体的生态文化理念,对当前破解生态失衡难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贵州 侗族习俗 生态文化一、引言马克思曾说:“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基本上都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保持供需的动态平衡。
但是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尤其是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打破了这种平衡,人与自然由和谐走向对抗。
面对人类对自然界以掠夺式的开发所获得的巨大财富和所得到的日益严重的“报应”,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过去被人们所漠视甚至扭曲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开始得到客观的审视,他们特有的尊重自然与保护环境的物质技术手段、制度措施、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生态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希望从他们的生存智慧中寻求缓解人与自然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的有效途径。
二、村寨营构中的生态文化贵州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和具有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黔、湘、桂三省(自治区) , 现有人口约三百多万,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很多逐渐形成为他们独有的习惯法,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生态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侗族的风俗习惯包含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是既实现社会价值为社会提供足够的产品又保护自然、保证人与自然“双赢”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第二是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规约和社会制度;第三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体系。
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寨为例作者/褚少楠所以,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成环境。
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东南27公里的苗岭腹地有个美丽的村寨——郎德苗寨。
这个村寨和周围的一些寨子都保持着非常浓郁的本地传统的民俗文化,其中很多民俗活动都离不开鬼司,他们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祭白虎神(自然神)的仪式。
传说白虎神给了他们这片土地和吃的粮食,寨民们许诺要世世代代年年供奉白虎以保平安和丰饶。
本寨的鬼司经常在一些丧葬、取名、结婚、占卜、建房等活动中被邀请去寨民家中做法事。
笔者曾经见过朗德苗寨的鬼司主持的祭白虎神的仪式。
这种仪式通常在某人或某家有了什么灾粕,知,各种民俗一旦消失或者被外来文化和主流文化所同化,那么人们也就不再会有这样的民俗文化活动的需求了。
一种文化的生成环境与很多因素密切相关,一种民俗活动也会随着社会的、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异。
政府、媒体、以及权威机构的评价和态度是影响民族民间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来自政府层面的推动和支持,会促成传统民俗活动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有了民俗活动这块土壤,文化传人就有了显身手的空间和发展传承的条件,反过来,民间文化生成的土壤也自然有了富足的养料,能滋养出优秀的民间文化传人。
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关键是强化社区民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概念,最初是由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费孝通先生将文化自觉归结为16个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并建筑,观,苗寨青年纷纷返乡建设村寨,原来很多苗寨青年都认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都不愿学习手工刺绣、蜡染和苗歌等传统艺术文化,但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文化传统正是可以供养他们的生活手段时,日渐消亡的苗族文化再一次焕发了勃勃生机,现在的西江千户苗寨已经成为贵州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王牌。
民族村寨居民文化适应及其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一、概述民族村寨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生动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族特色,同时也是现代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随着全球化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民族村寨居民面临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等多重文化因素的交织影响,其文化适应过程成为影响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以黔东南侗族村寨为例,深入探讨民族村寨居民的文化适应现状及其对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旨在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黔东南地区作为侗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以及传统工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在旅游发展的同时,侗族村寨居民也面临着文化冲击与变迁的挑战。
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居民的文化适应与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提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黔东南侗族村寨居民的文化适应现状,包括文化认知、文化态度以及文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本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文化适应对居民旅游支持行为意愿的影响机制,包括文化认同、旅游认知以及经济利益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民族村寨居民的文化适应过程及其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本研究也将为其他地区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与文化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1. 研究背景:民族村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及旅游发展的现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族村寨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居民的文化适应状况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适应,即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所做出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调整,是民族村寨居民在面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文化冲击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对于民族村寨的居民而言,良好的文化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保留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够积极应对旅游开发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少数民族村镇建筑设计探讨论文1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筑现状黔东南州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地区,苗、侗、汉文化既有融合,也保持着自身个体差异,其民族思想、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居的建筑结构与布局之中。
2黔东南少数民族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2.1传统传承不够。
绝大多数传统民居融入了建筑文化的地区性和多样性。
现代建筑的崛起忽略了黔东南建筑在地域环境中的丰富性和地域特色,使得一些建筑失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建筑风貌样式也出现了偏差。
同时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民族性的建筑减少。
2.2建筑文化意识不明确。
黔东南州为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民族建筑,然而在建筑设计上却比较单调,同时在研究建筑文化上也是存在定位不明确。
因此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抽象、提炼以及升华到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是需要长远地区考虑,这一过程需要综合地域、人文、地形、地貌等因素。
2.3营造技术需要提升。
黔东南地区民族建筑多为双层木结构,而且在大杂居、小聚居的环境条件中建筑形式也是呈多元化变化,各个工匠修建的房子也是各有千秋,同时融合各自的经验、审美到建筑形式上。
使得建筑形态出现多元化特征。
但是计量方法采取原始丈量方式,计量方法不够精准,同时使用原始的建房子的工具,时间消耗很长,技术的落后带来了时间消耗的问题。
2.4建筑开发欠缺科学的管理。
黔东南民族村镇建筑在保护与发展中没有能立足保护优先原则,因此在开发旅游过程中部分民族建筑遭到了破坏或者风貌变化,同时在管理方面,政府大多只是理论上的保护与挂牌管理,缺乏相应的措施,同时建筑在防火以及防水等方面也未能完全有效的改善,在加上保护的主角多由政府来承担,缺乏公众的.参与,对民族建筑的保护难以开展下去。
3黔东南少数民族村镇民族建设计实行的对策3.1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在建筑规划设计上,应该融合黔东南的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传承建筑文脉,弘扬民族文化。
因此需要对黔东南民族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分析建筑周边环境,以此来从中提炼民族建筑元素即吸收原有文化的精髓,保持民族特色,以实现黔东南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2016年10月下【研究与应用】住宅与房地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传统民居探析——以黔东南地区苗族民居为例余永鹏(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建筑设计院,贵州 黔东南 557500)摘 要:从我国国情来看,为了顺应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念被提出,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对历史文化有着不可逆的推进作用,传统少数民族民居作为历史存在的一部分,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或被保护、修缮,或被改造、拆迁,相应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中,这一情况淋漓尽致的得以表现,受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影响,传统民居的去留,有着不同形式的解决方案,是老锅新煮,还是旧貌新颜,建筑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发展,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6012(2016)10-0300-021 少数民族民居及聚居区的历史演变原始社会,建筑由穴居、巢居开始发展,创造出能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公共活动要求的木架建筑;奴隶社会,大量奴隶劳动力和青铜工具的使用,初步形成了以夯土墙和木构架为建筑主体的建筑形式;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的体系。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里,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聚落,随之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使得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而乡村中的住宅则更多的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乡村建筑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①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②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州,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苗族侗族聚居区,地势西高东低,自西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多瘴气”、“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反映了较为恶劣的气候及地理条件。
民族村寨旅游扶贫研究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贵州黔东南地区,这里聚居着大量的苗族和侗族人民,他们世代相传的丰富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旨在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旅游扶贫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旅游扶贫的有效途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地理位置、民族构成、文化特色等,为后续的分析奠定基础。
随后,文章详细分析了旅游扶贫的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旅游产品开发等,并通过实例展示了这些措施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方面取得的成效。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在旅游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如环境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倾向、旅游市场竞争加剧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成功经验和启示,强调了政府、企业、社区和游客等多方参与和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旅游扶贫中的核心地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扶贫手段,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的案例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也为我国扶贫工作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村寨概况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中国西南部,是贵州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
黔东南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而闻名,被誉为“多彩贵州”的缩影。
该地区地势复杂,多山地和丘陵,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业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仅是苗族和侗族的主要聚居区,还居住着汉族、布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在这里交融共存,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村规民约对贵州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作用作者:张红何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6年第11期摘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村规民约是村民实行自治的重要依据。
我国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苗族、侗族的聚集区,该地区治理法文化内容丰富,尤其是以村规民约为主要形式的习惯法对苗族、侗族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黔东南地区很多少数民族村寨一直保留有鼓楼议事、寨老议款、民间契约、苗族议榔等有特色的蕴含有传统文化的习惯法,乡村道德、风俗习惯、民风民俗,无不体现在村规民约之中,并且这些村规民约长期对民族地区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规范、风俗教化起到了潜移默化作用。
本文以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对村规民约产生的原因、村规民约所包含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村规民约的特点以及现代村规民约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中产生的作用及问题,最后通过问题的呈现并提出如何解决村规民约对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完善措施的方法。
关键词村规民约黔东南苗族侗族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171-0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依法治国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村民自治是实现我国基层民主进程与法治建设的重要方式,而村规民约又是实现基层民主的重要依托。
村规民约作为我国法律的一项重要补充形式,已存在很长时间内,在其所约束的地域范围内具有很强的认同性、地域性、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村规民约所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村民自治,然而村民自治又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村民以规约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深层次原因。
本文试图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为例来探讨村规民约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影响以及作用,从村规民约对黔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作用的实际运用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分析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村规民约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而提出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区的村规民约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完善措施与建议。
园林与建筑ART EDUCATION RESEARCH一、干栏式建筑的特点黔东南地区的建筑大多以村寨聚集呈现,多依山傍水,左右逢源,聚自然之灵气,与自然相互依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中和的统一关系。
干栏式建筑的特点是“借天不借地”,这种建筑形式地形适应性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
在山地城市中,下实上虚的悬空结构十分实用。
黔东南干栏式建筑一般不会修建在宝贵的耕地上,而是利用山地斜坡,将山地处理成梯田的形式,从而建成半杆栏式的建筑。
建筑一般为三层,这是干栏式民居的重要特征。
下层作为架空层,内部可以扩展隔断,空间可分隔,可作为养殖牲口、堆置柴草或储存杂物的地方。
二层空间是一个进行交流、活动、游戏的空间。
一般情况下,二楼的客厅对着入户门,是供奉祖先和神灵的地方。
门口的走道是靠背为弧线形的美人靠,这里是夏天纳凉、对歌、交流的场所。
三层作为仓库空间,四周透风,具有实用功能,按照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居住方式进行组织、布置。
其空间顺序以平面布局为基础,按照渐进的层次组合排序。
从整体交通的流线看,其空间序列是先至起居空间再进入卧室空间的直线顺序,体现出前、中、后的纵深格局。
这种强调纵深直线的空间序列格局,符合人类行为模式中的“外部空间—过渡空间—私密空间”空间顺序。
这种特别的生活空间形态,体现了黔东南地区人民对居住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
建筑单体均以“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与中国传统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有着较大的差别。
当地至今仍继续选择这个合理的朝向建筑房屋。
在建筑选材方面,民居自下而上都是由地方材料建成的。
常用木材以杉木为主,还有松木、枫木等,这些木材力学性能良好,当地房屋大多系木结构。
除此以外,杉树皮也是一种极好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常作盖顶使用。
二、肇兴侗族村寨的特点侗族文化中对大树有着崇拜情结,对自然物的崇拜表现为对古树、峻石的供祭。
侗族人民的这种原始崇拜与其祖先巢居的历史渊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