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毛姆短篇小说特色一以英国海外殖民地为背景,描写在海外的形形色色的英国人,是毛姆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毛姆之前,英国作家约拉吉卜林曾写过以印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吉姆》(1901)和很多短篇小说,但他颂扬的是为大英帝国争光的“英雄”,弱者得不到同情。
而在毛姆笔下,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传教士、法官、种植园主、军官、资本家等则都是嘲讽、揭露的对象。
他们或是伪君子,或是势利之徒,或是刽子手,或是诈骗者,或是懦夫。
同时,毛姆还揭示了海外英国人的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的微妙关系。
“在英国文学中,以奚落,揶揄,讽刺的态度勾画殖民者的形象,毛姆的短篇小说开创了一个先例”③。
《大班》、《雨》、《信》、《迫于环境》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优秀篇章。
《大班》写一个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发迹以及他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个英国小职员来到中国后,飞黄腾达,不仅发了横财,还爬上了洋行分行经理的宝座,觊觎着总公司董事长的位子。
不过,他那骄横不可一世,志满意得只不过是外表而已,内心却充满了恐惧。
中国的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国的苦力、乞丐,甚至中国的街道庙宇都使他胆颤心惊,坐卧不宁。
他预感到自己的灭亡,惊慌万状,最后,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雨》则是毛姆对宗教的否定和讽刺。
戴维森是个海外传教士,一个典型的宗教狂。
他依靠教会和当权者的势力,迫使土著居民信教。
如果不从,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关进监狱。
小说着重描写戴维森企图使一个妓女汤普森改邪归正,皈依上帝,灵魂得救。
不过就在妓女灵魂“获救”时,这位所谓的上帝的使者却兽性大暴露,结果身败名裂,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戴维森的可悲结局揭示了宗教的伪善和虚无,是束缚人性的枷锁。
中篇小说《信》揭露出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
主人公橡胶园主罗伯特克罗斯比的妻子莱斯利因涉及一桩凶杀案而被捕。
莱斯利的辩护律师乔伊斯在明知莱斯利是杀人凶手的情况,却处心积虑地为她辩护,收买证据,从而使莱斯利无罪释放。
毛姆的文学世界毛姆(W. Somerset Maugham)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对人性、社会现象等问题有着独到的洞察和思考。
本文将介绍毛姆的文学世界,带你领略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内涵。
一、毛姆的生平毛姆出生于1874年,在英国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
他曾在医学领域有所成就,但决心放弃医学,全身心地投入文学创作中。
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东方的虹》在1897年出版,开始了他在文坛上的崭露头角之旅。
二、毛姆的创作风格毛姆的创作风格以细腻的描写和犀利的观察为特点,他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矛盾心理。
他的故事情节往往充满悬念,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观念以及社会现象。
这使得他的作品富有戏剧性,极具观赏性。
三、毛姆作品的代表作1. 《人性弱点》《人性弱点》是毛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该作由独立的短篇小说构成,每个故事都以人性中的某个弱点为主题。
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无常,以及生活中的诸多矛盾和纠结。
这部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毛姆对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2. 《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小说。
它通过一位中年商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转变,呈现了一个追求艺术、追求真理的故事。
毛姆通过斯特里克兰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挣扎,探讨了艺术与现实、个人理想与社会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平衡。
3. 《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毛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该作通过虚构的剧团旅程,以戏剧为背景,展现了各色人物的形象和命运。
毛姆通过对舞台上下的人物进行深入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性的种种模样,以及社会中的丑恶与丰富多样。
四、毛姆的文学影响毛姆的文学影响远远超越他的时代和地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于全球。
他的创作风格和对人性的关注,对当代文学和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著名作家如契诃夫、乔治·奥威尔等都承认受到了毛姆的启发和影响。
现代短篇小说鉴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现代短篇小说鉴赏: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主题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对该作进行深入鉴赏和解读。
从故事开篇,我们就能感受到毛姆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小说中,毛姆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将整个故事交托给了一个名叫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故事人物。
通过斯特里克兰的视角,读者得以近距离地观察到主人公查尔斯·波德克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波德克是一个富有的中年商人,他对于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感到厌倦,决定追寻内心真正的艺术追求。
这种对于内心的执着和追求,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波德克为了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毅然放弃了原本稳定的生活,选择踏上一个陌生而艰难的道路。
他不断地追逐着自己眼中的“月亮”,尽管充满了困苦和挫折,但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波德克的妻子。
她是一个相当传统的女性,在波德克的艺术梦想面前感到迷茫和不解。
然而,波德克的决定也让她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感。
毛姆通过这对夫妇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和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除了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对艺术价值的探究也是非常深入的。
波德克认为,艺术才是真正的存在意义,他追逐着艺术的真谛,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
然而,在实现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波德克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诸多嘲讽和质疑。
毛姆通过波德克的经历,探讨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同时,小说也反映了毛姆对于艺术与人生意义的思考。
小说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波德克在最后的时刻,面对自己的死亡,体验到了内心的真正平静和满足。
这种平静并非是外部的功成名就,而是来自于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内心的满足。
毛姆巧妙地通过这一结尾,提醒读者重视内心的追求和个人价值。
总的来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充满深意的现代短篇小说。
毛姆短篇小说特色文学欣赏论文一以英国海外殖民地为背景,描写在海外的形形色色的英国人,是毛姆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毛姆之前,英国作家约拉吉卜林曾写过以印度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吉姆》(1901)和不少短篇小说,但他颂扬的是为大英帝国争光的“英雄”,弱者得不到同情。
而在毛姆笔下,英国在海外殖民地的行政长官、传教士、法官、种植园主、军官、资本家等则都是嘲讽、揭露的对象。
他们或是伪君子,或是势利之徒,或是刽子手,或是诈骗者,或是懦夫。
同时,毛姆还揭示了海外英国人的空虚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之间既相互利用又勾心斗角的微妙关系。
“在英国文学中,以奚落,揶揄,讽刺的态度勾画殖民者的形象,毛姆的短篇小说开创了一个先例”③。
《大班》、《雨》、《信》、《迫于环境》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优秀篇章。
《大班》写一个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发迹以及他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个英国小职员来到中国后,飞黄腾达,不仅发了横财,还爬上了洋行分行经理的宝座,觊觎着总公司董事长的位子。
然而,他那骄横不可一世,志满意得只不过是外表而已,内心却充满了恐惧。
中国的义和团反帝运动,中国的苦力、乞丐,甚至中国的街道庙宇都使他胆颤心惊,坐卧不宁。
他预感到自己的灭亡,惊慌万状,最后,死在中国的土地上。
《雨》则是毛姆对宗教的否定和讽刺。
戴维森是个海外传教士,一个典型的宗教狂。
他依靠教会和当权者的势力,迫使土著居民信教。
如果不从,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关进监狱。
小说着重描写戴维森企图使一个妓女汤普森改邪归正,皈依上帝,灵魂得救。
然而就在妓女灵魂“获救”时,这位所谓的上帝的使者却兽性大暴露,结果身败名裂,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戴维森的可悲结局揭示了宗教的伪善和虚无,是束缚人性的枷锁。
中篇小说《信》揭露出资产阶级法律的虚伪性。
主人公橡胶园主罗伯特克罗斯比的妻子莱斯利因涉及一桩凶杀案而被捕。
莱斯利的辩护律师乔伊斯在明知莱斯利是杀人凶手的情况,却处心积虑地为她辩护,收买证据,从而使莱斯利无罪释放。
毛姆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的艺术特色赏析代俊艳薛燕摘要:本文从结构、情节、细节、语言四个方面,分析了毛姆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的艺术特色,希望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结构;情节;细节;语言一、结构完整毛姆的短篇小说《万事通先生》,与大多数叙事小说采取隐含主题的方式不同,一开始就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Mr. Kelada的态度:不喜欢万事通先生,并且在下文多次地重复这一观点,不断地加深读者的印象,使得全文在结构上形成了严谨而有机的整体。
文章第一句“I was prepared to dislike Max Kelada even before I knew him.” 表明作者在见到Mr. Kelada之前,就不打算喜欢他。
人们经常见到一个陌生人后,会根据他的外表做出最初的判断,由于缺乏足够的了解,第一印象常常是错误的。
而作者甚至在见到Mr. Kelada之前,就已经从心理上开始排斥他了,这是典型的“以名取人”;同时,也为后文作者对Mr. Kelada态度的转变满下了伏笔。
然而,经过辨别项链的真伪这一过程,作者逐步改变了对Mr.Kelada的态度“At that moment I did not entirely dislike Mr. Kelada”。
(这时,我不是十分讨厌Mr. Kelada了。
)从始至终,作者围绕主题不断重复自己对Mr. Kelada的态度,小说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任何一部小说总是通过一定的情节来反映一定的主题。
当时,一战刚刚结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冷漠,而Mr. Kelada表现出的友好与热情“He was a good mixer, and in three days knew everyone on board. He ran everything.” 正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缺少的。
Mr. Kelada在辨别项链真伪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解和宽容更是难能可贵,让作者逐步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毛姆小说叙事特征研究一、本文概述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见而广受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毛姆小说的叙事特征,探讨其叙事技巧、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语言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毛姆多部经典小说的细致解读,本文希望能够揭示毛姆叙事艺术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对后世作家的启示和影响。
毛姆的小说作品以其精湛的叙事能力而著称,他擅长通过富有张力的情节安排和鲜活的人物塑造来吸引读者。
他的叙事风格既注重现实主义的细腻描绘,又善于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与夸张,使得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又充满了艺术魅力。
在叙事视角上,毛姆的小说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毛姆还善于运用多重视角的转换,使得叙事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在叙事结构上,毛姆的小说往往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布局,使得作品更加富有张力和深度。
毛姆还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来丰富叙事层次,使得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在叙事语言上,毛姆的小说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写以及幽默的笔触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这种独特的叙事语言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广泛的读者基础。
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研究毛姆小说的叙事特征,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致解读和分析,揭示其叙事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本文也希望能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毛姆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毛姆小说叙事风格研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作为20世纪英国文坛的杰出代表,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毛姆的叙事风格既体现了对传统叙事手法的继承,又展现出其个人化的创新和突破。
毛姆的总结简介毛姆(W. Somerset Maugham)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
他以其深入人心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精湛的写作技巧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戏剧、短篇小说和非虚构作品。
毛姆的作品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度而闻名,他的总结和观察力使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毛姆的写作风格毛姆的写作风格独特而受人喜爱。
他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真实而生动的方式描绘人物和场景。
他的叙述充满真实感和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情节。
毛姆的句子简洁而有力,没有多余的修饰词,使得他的作品通俗易懂,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毛姆的主题毛姆的作品经常涉及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伦理的问题。
他善于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来展现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他的作品常常探索人们之间的关系、个人欲望和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类对权力、财富和爱情的渴望。
毛姆的作品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他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揭示使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毛姆的短篇小说毛姆的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以其紧凑的结构和意味深长的结尾而闻名。
毛姆的短篇小说通常以一个小人物或一个小事件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心理分析来展示人类的本质。
他的短篇小说往往富有启示性,让人们不仅体味到故事的情感,也思考到人生的哲理。
毛姆的剧作毛姆的剧作也广受赞誉。
他的剧作充满了戏剧性和紧张感,引人入胜。
毛姆擅长通过对话和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展示剧情的发展和人性的冲突。
他的剧作在不同的舞台上演出,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观众的喜爱。
毛姆的非虚构作品除了小说和剧作,毛姆还写了许多非虚构作品,其中包括旅行记实和自传体作品。
他的旅行记实展示了他游历世界的经历和对不同文化的感悟。
他的自传体作品则更多地关注于他个人的生活和思想。
这些非虚构作品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毛姆的人生轨迹和他对世界的看法。
毛姆的影响毛姆的作品和观点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写作风格和文学表达方式被许多作家所效仿和推崇。
浅析毛姆《患难之交》的人物塑造与文学特色韩荣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威廉·萨默赛特·毛姆是英国现代着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戏剧、20多部长篇小说和150多篇短篇小说,创作生涯长达六十九年,是英国文学界的一棵璀璨的常青树。
他在戏剧、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个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戏剧“有四个剧本在四家剧院同时上演”的记录;长篇小说使他赢得了“伟大的艺术家”的称号;而他本人则认为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最高。
他的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情节跌宕,语言简洁、流畅、通俗易懂,注重细节的描写,擅长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剖析,被誉为“英国莫泊桑”。
本篇拟从社会历史背景、文本特色和人物刻画等视角对其短篇小说《患难之交》中的人物塑造与文学特色作一浅析。
一、社会历史背景《患难之交》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于当时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地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尽管存在剥削和压迫,但是人类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衡量社会地位与社会身份不再以出身贵贱而是以金钱为标准。
鉴于此,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了“万能”的上帝,对金钱、物质的追逐也成了人们生活的目标,人们可以不顾亲情、爱情和友情,丧失良知、泯灭人性:父子可以反目,夫妻可以成仇,朋友可以为敌。
人们变得虚伪、自私、冷酷、贪婪,成为金钱的奴隶,做出惨无人道、丧失人性的行径,金钱又成了万恶之源。
人性中凶残、丑陋的一面逐渐表现出来,善良、美好的一面逐渐消失,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崇尚“金钱”的价值观对人性物化和异化的结果,也给社会带来了动荡和不幸。
小说的主人公爱德华·海德·伯顿(简称爱德华),外表给人的印象是“和善”,“温和的蓝眼睛”,“声音轻柔”,“笑容和蔼可亲”,“从他身上感到他对别人真正的爱”,让读者感觉到他是一个“和善”、有爱心的“好人”,而且他又“非常瘦小、脆弱”,“你觉得他甚至连只蚂蚁都不忍伤害”。
收稿日期:2018-09-20作者简介:李巧智(1988-),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研究。
2018年第5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52018(总119期)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SEDITION)GeneralNo.119试析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李巧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 要: 威廉·萨姆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
其小说主人公主要是英国各市民阶层,作家将他们的日常生活作为表现主题,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试从人物形象、叙事手法、故事情节三方面分析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艺术特色;陌生化叙事;故事情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8)05—0020—02 一、矛盾立体、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毛姆是一位十分擅长刻画人物的作家,在他的笔下,无论是贫苦无知,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劳工、奴仆还是上流社会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都鲜活生动,贴近真实。
其中尤以上流社会虚伪、狡诈的达官贵人及道貌岸然、表里不一的都市人最为生动、鲜明。
(一)幽默讽刺的笔调揭露上流社会虚伪、贪婪的本质毛姆的短篇小说擅长揭露上流社会贪婪虚伪、尔虞我诈、道貌岸然的性格特质,在他笔下无论是王公贵族亦或红商富贾,都展现出一种畸形扭曲的生活状态及人性面貌。
《露水姻缘》《舞男舞女》《生活的事实》《逃脱》等都是表现这一主题的典型作品。
《舞男舞女》中的伯爵夫人伊娃·巴雷特整日以观看危险的杂技表演为乐,恨不得让演员被火烧死才觉得刺激过瘾;《逃脱》中的富商罗杰·查林表面上对巴罗太太爱得真挚热烈,实际上却寻找各种借口推脱结婚,甚至在巴罗太太决定与其解除婚约时仍然带着虚伪的面具大谈爱情。
毛姆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作者:孙艳
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6期
摘要:威廉·萨默塞特·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题材新颖,情节曲折多变,拥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诙谐幽默,富含讽刺意味。
关键词:毛姆短篇小说艺术特色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英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一生著作颇丰,共创作了21部长篇小说,32个剧本,120余篇短篇小说,以及大量文学评论、随笔、游记及回忆录等。
可以说除了诗歌以外,他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所涉及。
尽管毛姆在长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都取得了广泛的赞誉,但正如他本人所说,他的短篇小说成就极高,被誉为“英国的莫泊桑”。
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伯吉斯曾评论说:“他在长篇小说领域的成就虽然不可与狄更斯或詹姆斯相比拟……而在短篇小说这一较小形式的方面,则几乎没有一个作家(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故的),能与他媲美。
”本文将从毛姆的数篇短篇小说入手,分析其艺术特色,挖掘其作品的丰富内涵。
一、曲折多变的情节结构
毛姆是二十世纪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尤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取胜。
在毛姆看来,情节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因素,作者可以通过情节抓住读者的兴趣点,引导读者进入作者期望的情绪之中。
他曾这样评说过自己的创作技巧:“我要写的故事,从点题到结局,结构谨严,一气呵成,它叙述一个物质或精神的单一事件,凡是对情节发展不是最为必要的枝节一概删去,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戏剧性的统一效果。
”他正是在小说中实践了这一文学主张。
在小说《带伤疤的男人》开篇时,作者就提到了主人公的伤疤,“第一次留意他是因为这块伤疤,又大又红,呈月牙形,从太阳穴延伸到下巴处。
伤疤一定是由于严重受伤而留下的,我想,不知是受了刀伤,还是被弹片划伤”。
接下来说故事的主人公在危地马拉城的皇宫酒店当彩票推销员,而且生意总是不好。
小说的这一开头无疑引起了读者极浓厚的阅读兴趣,究竟主人公的这一伤疤是怎么来的?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些问题,而是运用“悬念”手法抓住读者的兴趣,作者撇开伤疤转而交代主人公的经历,原来他曾经是尼加拉瓜的一个革命军领袖,因与政府军作战失败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临行刑前,他要求见爱妻一面。
如果按照一般小说的情节设计,那么定是着力渲染他与妻子临别时哀婉动人的感情,然而,故事笔锋一转,在着力描写死刑犯妻子娇美外貌的同时,却发生了电光火石的一幕,他竟然抽刀刺死了妻子。
故事发展至此,带伤疤的人似乎必死无疑了。
然而,故事情节再一次发生逆转,行刑的将军不仅没有将他处死,反而由衷地对他表示钦佩,最后用自己的汽车送他出
境。
交代完这些复杂多变的情节之后,故事又回到开始的伤疤上,原来这条伤疤只是开酒瓶时突然爆炸造成的后果。
作者只是用这个伤疤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对故事主人公的评价无法以简单的善恶是非标准衡量,本是以善的期望会见妻子,却用恶的行为终结她的生命,人性的复杂在此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独特的叙事方式
毛姆的短篇小说受人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他独特的叙事方式。
他在前期小说创作中,主要运用第三人称全知型叙事模式,而在后期创作中则采用超叙述层次,即“作者自己在讲述故事,然而他并不是故事的主角,他所讲的不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同小说里的其他人物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他的作用不在于决定情节,而是作为其他人物的知己者、仲裁者和观察者”。
这种叙事方式是他从麦尔维尔的《白鲸》中学来的,他认为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增强其艺术真实性”。
因此,毛姆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种叙述不仅可以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而且可以逃避对故事价值观指向的责任,表明他们对这个故事不担负责任。
我们以此分析毛姆短篇小说中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在《患难之交》中毛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然而这个“我”并非故事的主人公,只是和主人公相识,由“我”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爱德华·伯顿之后,叙述者就变成他,再由他来讲述和兰尼·伯顿之间的故事,而“我”则成了旁观者、局外人。
整个故事是以倒叙方式叙述的,作者一开始就大篇幅地描述主人公优雅的外貌、亲切和善的谈吐,使读者深信他是一个“表里如一”、对人“友善”的人。
直到他向“我”讲述与他同姓的兰尼·伯顿之间发生的故事后,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读者才发现在他友善外表下掩藏着的灵魂是多么冷酷和丑恶,而故事结尾的一句话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原来兰尼用性命去换的那份工作其实并不存在,爱德华设计的这场骗局竟是以人命为代价的,由此读者才明白作者在此前故事中埋下的伏笔和玄机,前后对照,更加深作品揭露人性泯灭的主题。
三、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尽管毛姆在小说创作中注重情节的曲折和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但他的立足点仍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毛姆在短篇小说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午餐》中贪得无厌的女食客、《雨》中虚伪的传教士戴维森、《信》中为了一己私欲而杀人的莱斯利、自私势利的蒙德拉哥勋爵等,这些人物都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毛姆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从人物的肖像、言行等方面进行刻画,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从而凸显主要人物。
毛姆擅长人物肖像描写,常常利用人物外表的特点揭示其内在的性格特征,往往只消几笔,就能将一个人物从外表到灵魂写得活灵活现。
如《幸福的人》中的英国医生,本是在养老院做着无趣的工作,初次见面时,“他个头矮小,长得粗壮有力,三十岁左右,头发紧贴在子弹状的脑瓜上,穿着破旧的西服,口袋里鼓鼓囊囊”,这样的外表给人一种邋遢、窘迫之感。
而时隔十五年,在西班牙再次相遇时,他“变胖了,头也秃了,眼睛快活地眨着,红润、丰满
的脸上挂着开心的表情”。
从他愉悦的表情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医生在西班牙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人生的意义。
再如《信》中的莱斯利,作者反复强调她温良谦恭的外表,“她三十出头,体质娇弱,身材不高不矮,虽说不上漂亮,倒也有几分姿色。
她是个沉静、快活、谦逊的女人。
她的风度优雅”。
谁也不会想到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丑恶的灵魂,当乔伊斯将她写的信递给她看时,她的表情出现了可怕的变化,“原本苍白的脸变得异常可怕,脸色铁青。
肌肉似乎突然消失,皮肤紧巴巴地绷在骨头上。
嘴唇后撇,露着牙齿,神情扭曲,凹陷的眼睛盯着乔伊斯先生”。
前后的肖像描写呈现出了强烈的对照,更突出了主人公柔弱、谦恭外表下掩藏着丑恶自私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