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模块高考热点透视
- 格式:ppt
- 大小:9.58 MB
- 文档页数:81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与城市1. 人口与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的总数。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密度和结构等方面。
- 人口分布不均衡的原因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2.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
- 人口自然增长是指出生人口减去死亡人口的差额。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稀少等。
3. 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是一个经济结构复杂、人口密集、职业分工明细、货物和信息流动频繁的重要人口聚集地。
-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等。
第二章经济与发展1. 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 经济结构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个部分。
-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等原始生产部门。
- 第二产业是指工业部门,包括工业制造、建筑业等。
- 第三产业是指服务部门,包括商贸、交通、金融、教育、医疗等。
2. 经济发展与经济指标:-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 经济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 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指标来衡量。
3.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一致现象。
-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主要由区位因素、资源禀赋、规模效应等原因造成。
第三章水资源与利用1.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主要由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
- 水资源利用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2. 水资源的保护与治理:-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保护水源地、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强水污染防治等方面。
- 水资源的治理包括建设水利工程、开展节水措施和治理水污染等。
3. 不可再生水资源与可再生水资源:- 不可再生水资源是指地下水和蓄水量有限、可以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水资源。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的研究学科,它涵盖了地球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地球的构造、地表现象以及人类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高中地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分析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认识地球和人类社会的学科。
下面是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环境科学1.地球的地理环境及其特征地球的地理环境是指影响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一系列外界条件,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
了解地球环境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地球的大气、水和土壤特征、地球表面的热条件、生物地理环境等。
2.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水循环水资源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可供各种用途的水的总量。
了解水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水的分布、水的循环、全球水资源地理分布、中国的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等。
3.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地球上的陆地资源包括土壤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
了解陆地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资源特征、矿产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等。
4.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地球上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以及海底矿产资源等。
了解海洋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海洋资源的类型和分布、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等。
二、系统科学观1.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与综合性地理学科是对地球的研究,它以系统的方法对地球进行分析和研究。
了解地理学科的系统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科的对象、地理学科的基本方法、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等。
2.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实验方法、模型方法、统计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
了解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学的实地考察、地理学的实验方法等。
3.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地理系统是指由相互关系的各种地理现象和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
了解地理系统和地理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理系统的特征和分类、地理过程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等。
2023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广泛且内容丰富。
以下是2023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球的运动(总课时:4课时)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扁球形状、地球的尺度与单位、地球的大小。
2.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自转带来的现象、地球的公转、公转带来的季节变化。
3.地球的倾斜和地区性气候:地球的倾斜、倾斜带来的景象、地区性气候的形成原因。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壳运动(总课时:6课时)1.地球的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密度分层、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2.地壳的运动: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变动的影响、地壳运动的原因和机制。
三、水资源与利用(总课时:8课时)1.地球上的水资源:地球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特点。
2.水的循环和利用: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四、岩石与地貌(总课时:11课时)1.岩石的组成和分类:岩石的组成、岩石的分类。
2.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地貌的形成条件、地貌的发展过程、地貌类型及其区域分布。
五、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总课时:7课时)1.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破坏和改变、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六、人口与城市(总课时:13课时)1.世界人口问题:全球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控制、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2.我国人口问题: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人口政策与控制、城市化进程与特点。
七、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课时:5课时)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对策: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以上是2023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地球与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壳运动、水资源与利用、岩石与地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人口与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资源高频考点知识点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o供给服务: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o调节服务: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o文化服务: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o支撑服务: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各种服务功能同时存在,其中支撑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o不合理利用的影响:自然资源供给难以为继;废弃物排放超出环境调节能力,影响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稳定状态;人类获取的不同服务可能相互冲突。
o可持续利用原则: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范围内,不超出其支撑服务功能极限;综合权衡不同服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前提下选择最优利用方案。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1.自然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从自然环境中获得并能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属性(存在于自然界)和经济属性(被人类利用产生经济价值)。
3.自然资源的类型o按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和非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o按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服务业资源等。
4.自然资源的特征o数量的有限性。
o质量的差异性。
o分布的不均衡性,但有一定的规律性。
o替代性:总体有限,利用得当可找到替代品。
5.自然资源的价值o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o影响社会经济发展: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同。
6.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o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o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1.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o人类活动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
o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
2.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o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等。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考点解析全新把容易题作对,困难就会变容易,多刷题,知识到更多的种类更多的题型,让答题更简单。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知识点的梳理,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爱好。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一、能源的分类1、依照能源的性质分类(1)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热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依照能量的来源分类(1)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现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由太阳能转化的能量——风能、水能。
(2)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热能——地热能、温泉;核能——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聚变能和裂变能。
(3)来自天体间的引力能——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潮力引发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分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①储量丰富②散布范畴广③煤种齐全④煤质良好,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⑤开采条件好,煤田多为中厚煤层,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
2、市场广阔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三、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我国的煤炭资源占绝对优势,石油的比重较大,天然气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资源占绝对优势,煤炭、天然气资源比重都较大,核电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鲁)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神黄铁路、大秦铁路、焦——兖——日铁路。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方面,建设坑口电站,使电力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另一方面,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图3.5)。
五、能源的综合利用:1、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环绕能源开发,构建了煤一电一铝、煤一焦一化、煤一铁一钢三条产业链。
2024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三是高中地理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点。
以下是____年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赤道周长较赤道直径稍大,两极直径略小。
- 地球的运动和地球的倾斜角: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自转轴与公转轴不平行,倾斜角为23.5度。
- 地球上的经纬度和定时区:经度划分为东经和西经,纬度划分为北纬和南纬。
定时区划分基于经线的划分。
- 地球的地壳和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主要由岩石构成,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水资源- 水的分布和水体的特点:地球表面水体占总面积的71%,其中97%为盐水,仅有3%为淡水。
-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球大气圈、水球和陆球之间的周期性流动。
- 世界河流和中国的主要河流: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等。
3. 生态环境与保护- 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的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 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类:生态系统由生物、非生物要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分类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环境保护是指保护环境的各种措施和方法。
4. 地球与太阳系- 太阳系和行星的运动:太阳系由太阳和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行星运动有绕日运动和自转运动。
-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大陆、海洋、气候、生物等因素。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河平原。
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动。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人口变动包括自然增长和人口流动,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过多等。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深度关联概念参透热点问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2.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地理概念间的深度关联,形成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全面、系统、动态的认识。
3.人地协调观: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强化学生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解,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4.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热点问题的探讨,增强学生的区域差异性和区域联系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掌握地理核心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气候、地形、水文等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深入理解当前地理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等)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难点•如何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具体的热点问题相结合,形成有效的分析框架。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避免片面化理解。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视频资料)•最新地理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摘要•互动教学平台或小组讨论工具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地理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问题导向法:设置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思维导图法:帮助学生构建地理概念间的关联网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
•提出问题:为什么气候变化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与哪些地理概念紧密相关?2. 新课教学2.1 深度解析核心概念•气候系统:介绍气候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强调气候变化的复杂性。
•地形地貌:分析不同地形对气候、水文、植被等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如何进一步作用于人类社会。
•城市化进程:探讨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及其与地理因素的关联。
听课记录:2024秋季人教版第二册必修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深度关联概念参透热点问题》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时事热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2.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在探讨热点问题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批判性评价。
3.信息整合能力: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相关信息,形成对热点问题的深入理解。
导入•教师行为:教师展示近期一个与地理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等),并简述其背景和影响。
随后,教师提问:“这个问题背后涉及了哪些地理概念?我们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介绍,思考热点问题与地理知识的关联点。
部分学生尝试提出自己对问题的初步看法或疑问。
•过程点评:教师以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初步思考和提问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展示了他们对问题的关注度和思考深度。
教学过程1. 概念梳理与关联•教师行为: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并梳理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地理概念,如气候系统、城市化、环境承载力等。
通过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联系和逻辑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概念梳理,跟随教师的引导,逐步构建出概念间的关联网络。
部分学生主动提出新的关联点或补充已有内容。
•过程点评:通过概念梳理与关联,学生不仅巩固了已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中。
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共同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2. 热点问题分析•教师行为:教师选取几个关键角度(如成因、影响、对策等),引导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见解,进行思维碰撞。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小组间还进行了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借鉴。
•过程点评:热点问题分析环节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人教版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与考点分析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及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高三地理主要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对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材的学习和总结,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其中的知识点,并分析常见的考点。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与考点分析1. 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其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通过观测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如日月的升起和落下,我们可以验证地球自转的事实。
此外,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四季更替和日地距离的变化,也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 地图与地图阅读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使用地图可以了解地球的分布和地理现象。
在地图阅读方面,我们需要学会识读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如高程图、气象图等,并能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理解地理现象。
3. 地理环境与生态环境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其中,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考点。
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4. 自然地理系统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文系统、岩石圈与地壳运动等。
在地质灾害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需要对自然地理系统有较深入的理解。
例如,如何预防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以及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与考点分析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城市化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趋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
因此,了解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问题是重要的考察内容。
2.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问题。
此外,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地区经济合作等也是考察的重点。
2024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区域的概念与特征1. 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总体影响:地理环境差异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
2. 具体例子: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两者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相同点: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点:-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松嫩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但大陆性稍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松嫩平原以黑土、旱地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大。
-矿产资源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石油资源丰富。
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1. 农业活动: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人们选择不同的耕作方式和农作物。
如长江三角洲以水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松嫩平原以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2. 工业活动:工业布局也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便利,商业贸易发达,有利于工业的发展;而松嫩平原深居内陆,对内对外联系不便,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用户设备部分。
3. 特点:全能性(适用于陆地和海洋等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和分析)。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点和记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模块高考热点透视模块知识体系考点高考回顾选修3旅游资源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T422012·上海卷T202011·新课标全国卷2010·上海卷TB19;2010·浙江卷T1~3旅游景观的欣赏2013·天津卷T122012·浙江卷T4;2012·江苏卷C2011·新课标全国卷T422010·北京卷T36(4)旅游规划和旅游资源综合评价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42;2013·浙江卷T37(1);2013·江苏卷T30C2012·山东卷T322011·江苏卷C;2011·山东卷T302010·海南卷;2010·山东卷T30;2010·新课标全国卷T41旅游与环境保护2013·浙江卷T8;2013·山东卷T322012·上海卷T12、13;2012·新课标全国卷T42;2012·海南卷T242011·北京卷T39旅游设计2012·北京卷T10、11;2012·四川卷T1、22011·北京卷T1;2011·天津卷T122010·江苏卷C旅游资源由上述考情透析可以看出“旅游资源”该部分知识在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全国卷和各省份几乎都有对比知识的考查,“旅游资源”的考查形式:1.以区域图、景观图、曲线图和文字、表格等形式为信息的载体,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以及对旅游资源分布、类型及特征等分析、论证能力。
2.结合一些具体的旅游景观,如我国近几年来新加入“世界遗产”的旅游资源,考查它们的分布、类型和价值。
随着现代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旅游已经越来越走向千家万户,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对旅游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故在今后的高考中,对该知识的考查将会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