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课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案主题:《连加连减》教研课的教案及反思二、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连加连减的定义及示例。
2. 连加连减的运算规律。
3. 连加连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连加连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连加连减的定义、运算规律,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连加连减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和应用。
3. 反思学生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有无被动学习的情况。
5.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是否掌握连加连减的知识,有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设计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连加连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学生参与度和合作情况。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他们对连加连减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
4. 对学生的解答和操作进行评价,关注其计算准确性及解题思路的清晰性。
七、教学资源:1. 准备连加连减的练习题库,包括基础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 制作教学PPT,图文并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概念和例题。
3. 准备实物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帮助学生形象理解连加连减。
4. 搜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课堂讨论和练习的素材。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连加连减的规律。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3. 通过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连加连减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如概率、统计等。
园本教研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旨在: - 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探索教学创新和改进方法; -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内容1.主题:教学反思和优化2.具体内容:–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探讨教学方法和教材选择–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问题–制定教学计划和改进措施三、教学步骤和活动安排1.活动准备:提前搜集和整理教学材料,准备演示用具和教学工具。
2.活动开场:引入活动主题,并简要介绍教研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3.分享教学经验:邀请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管理策略和教材选择等方面。
4.教学反思:鼓励教师自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学生反应等方面。
5.讨论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分组讨论和分享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6.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分析学生的问题和需要,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7.制定教学计划:教师根据以上讨论和分析的结果,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计划和改进措施。
8.总结回顾: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回顾,强调活动的收获和意义,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
9.活动结束:结束教研活动,并表达对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四、教学评估•教师评估: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分享经验的程度。
•学生评估:学生在教学改进措施实施后的反馈,包括学习效果、学习兴趣等方面。
•教学成果评估:整理教师教研活动的结果和成果,包括教学计划、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优化。
五、教学资源教研活动所需资源包括: - 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反思材料 - 教师分享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 学生学习情况和问题分析材料六、教学建议针对本次教研活动,教师可以: - 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 - 借鉴他人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创新方法 - 注重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问题,找出改进的方向和措施 - 制定明确的教学计划,注重实施和评估七、教学总结通过园本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不仅仅是教学,而是互相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了解健康的含义,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学会基本的健康卫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了解健康的含义,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学会基本的健康卫生习惯。
教学难点: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健康知识卡片、图片、小礼品等。
2. 幼儿:健康知识卡片、小礼品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健康知识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代表什么意思?”2.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一张健康知识卡片,它告诉我们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二、健康知识讲解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讲解健康的含义,让幼儿了解健康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良好状态。
2. 教师结合图片,向幼儿展示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三、互动环节1. 教师分发健康知识卡片,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健康知识。
2. 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各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实践操作1.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健康小卫士”活动,让幼儿扮演健康小卫士,向其他幼儿传授健康知识。
2. 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并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延伸活动1. 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宣传健康知识,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健康小卫士”评比活动,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幼儿。
教学反思:本次健康教研课以“健康小卫士”为主题,通过讲解健康知识、互动环节、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学会基本的健康卫生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易于理解。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想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3)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2. 学生:预习课文,准备交流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鸟的天堂》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2. 提问:你们知道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地方吗?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注音。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重点讲解难写的字词。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进行生字词接龙游戏。
2.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等。
3.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纠正错误。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画一幅描绘“鸟的天堂”的图画。
3. 家长签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讨论、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教研活动教案5篇教案的详细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教案的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教研活动教案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研活动教案篇1活动主题:1.解决小、中、大各年龄班幼儿在音乐能力、经验、审美和基本技能上存在脱节现象,基本技能不扎实的问题。
2.解决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分析教材的能力有限,不知道应该教给孩子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活动目标:1.从研究内容的确定上入手,发动教师在教材外广泛搜集整理优秀的音乐教育内容。
2.确定在小班组开展以音乐游戏为主,中班组以韵律活动为主,大班组以打击乐为主,各年龄班侧重歌唱的教研实践。
3.将不同水平教师划分小组,充分挖掘教师之间的经验互补、有效突出专业引领作用。
4.开展集体备课、一课多研,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通过集体的智慧,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教学模式最优化。
5.营造开放、民主的教研氛围,增进不同园所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观点表达、思想碰撞中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
活动准备:1.教师知识经验准备:自行学习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相关的理论及经验文章。
2.分组讨论用的会议记录纸、数码照相机、多媒体设备。
3.参加人员:全园教师4.时间:20XX年X月XX日活动过程:一、由主持者向大家介绍本次教研活动的背景及教研内容:幼儿园音乐活动以其生动活泼的内容、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着幼儿的热情参与,发展着幼儿的个性和能力。
《纲要》中在艺术领域提出了要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的目标。
但近几年来,我园由于教师结构的不断变化,教师对音乐教育活动认识不足,备课简单,不能深入分析教材,活动过程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因此,我们本着一切从幼儿园实际出发的原则,按照园本教研的精神实质,从下而上,找准真问题,分析教材、研究幼儿、反思教师行为,并期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和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素养、丰富拓展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对音乐的实践研究能力,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另一方面,让研究的成果能够实实在在地落实到幼儿的发展上,让幼儿在有效的教学方法中有收获地学习。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2. 培养学生对音乐韵律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音乐韵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1. 音乐韵律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2. 音乐韵律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学生分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中的韵律。
2. 教师提问: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中的韵律是怎样的?二、新授1. 教师讲解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音乐韵律:音乐中的一种节奏、音高、音色等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音乐形式。
- 特征:节奏性、旋律性、和声性、表现性。
2. 教师示范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 节奏性:通过强弱、快慢等节奏变化,使音乐具有鲜明的韵律感。
- 旋律性:通过音高、音程、音色等元素的变化,使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
- 和声性:通过和弦、和声进行等和声元素的变化,使音乐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
- 表现性:通过音乐韵律的表现,传达音乐的情感和意境。
三、实践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歌曲进行音乐韵律的实践。
2. 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进行音乐韵律的表现。
3. 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音乐韵律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展示1. 各组展示自己的音乐韵律表现。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音乐韵律实践中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音乐韵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了音乐韵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了音乐韵律的基本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音乐韵律的魅力。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 能够识别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 掌握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地图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环境变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 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
2. 教学难点:- 气候类型分布的记忆。
- 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 教学课件、地图、相关视频资料。
- 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2. 学生:- 地理课本、笔记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气候因素对自然景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讲授新课1. 讲解我国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气候等。
- 通过地图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
2. 讲解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基本规律:- 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 我国降水分布特点: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稀少。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 小组内讨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 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2. 教师提问:- 根据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分析我国哪些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回顾重点知识,巩固记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二、巩固练习1. 教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识别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第1篇课时:1课时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1. 了解水的特性。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水的特性。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奇妙的水》2. 实验材料:透明杯子、水、颜料、小石子、气球、橡皮筋等3. 观察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和味道。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是什么颜色的?有什么味道?二、新课讲授1.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水的特性,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可以流动,可以溶解许多物质等。
2. 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水的特性。
a. 实验一:透明杯子装水实验实验步骤:将水倒入透明杯子中,观察水的颜色和形状。
实验观察:水是无色的,呈圆柱形。
b. 实验二:颜料溶解实验实验步骤:在水中滴入几滴颜料,观察颜料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观察:颜料在水中溶解,形成彩色水。
c. 实验三:小石子沉浮实验实验步骤:将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小石子的沉浮情况。
实验观察:小石子沉入水底。
d. 实验四:气球充气实验实验步骤:将气球放入水中,用橡皮筋固定,观察气球的沉浮情况。
实验观察:气球在水中浮起来。
三、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幼儿回顾水的特性。
2.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水的知识?3. 拓展活动:让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进行更多的水实验,如: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等。
四、课后作业1. 家长协助幼儿完成课后拓展活动,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2. 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实验经验,增进亲子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幼儿了解了水的特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1篇一、活动主题:《快乐的小鱼》二、活动目标:1. 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
2. 培养幼儿观察、想象和表现美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分享。
三、活动准备:1. 教学课件:《快乐的小鱼》2. 绘画材料: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3. 环境布置:音乐、温馨的教室氛围四、活动时间:1课时五、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快乐的小鱼》音乐,引导幼儿随着音乐自由舞动。
2.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3.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快乐的小鱼》,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的世界吧!”(二)观察与引导1. 教师展示《快乐的小鱼》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小鱼的形态、颜色和表情。
2.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这条小鱼快乐吗?为什么?”3. 幼儿回答后,教师总结:“小鱼快乐是因为它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我们也要像小鱼一样快乐。
”(三)绘画指导1. 教师示范绘画小鱼,讲解绘画步骤和技巧。
2. 教师引导幼儿按照步骤进行绘画,注意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搭配。
3. 教师巡视指导,对绘画有困难的幼儿给予个别辅导。
(四)作品展示与分享1. 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大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幼儿分享自己的绘画心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总结与延伸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绘画活动的重要性。
2.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还可以画什么?”3. 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活动延伸:1. 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小动物,并进行绘画创作。
2. 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绘画作品进行展览,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七、活动评价:1. 教师观察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绘画技能和创造力。
2. 家长评价幼儿在家庭中的绘画表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进步。
3. 幼儿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绘画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
第2篇课时:1课时年级:大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几种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第1篇一、课题:《小学语文《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二、说教材《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我们的朋友》一课,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朋友,学会与人交往,培养学生的友谊观。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认识朋友、交往之道、友谊的力量。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朋友的特点,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
三、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友谊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交往能力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四、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朋友的特点,学会与人交往。
(2)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朋友,珍视友谊。
(2)激发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五、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朋友的特点,学会与人交往。
2. 教学难点:掌握与人交往的方法,培养友谊观。
六、说教法学法1.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游戏法等。
2.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七、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几个朋友?你们喜欢和谁做朋友?为什么?2. 认识朋友(1)教师讲解朋友的特点,如善良、友好、乐于助人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朋友故事,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
3. 交往之道(1)教师讲解与人交往的方法,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他人等。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与人交往的技巧。
4. 角色扮演(1)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与人交往的过程。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总结出与人交往的经验。
第一课卓越的成就
教学内容:音乐长廊:欣赏:《长城随想》《中国,我可爱得母亲》歌唱:《歌唱祖国》
艺术天地:舞剧:《红色娘子军》歌剧:《江姐》音乐与电影:《卧虎藏龙》
创造与拓展:器乐演奏《洪湖水浪打浪》
单元总目标:
1、情感与态度价值: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新中国建国以来所创造的辉煌的音乐及艺术成就,初步了解这段时期我国艺术。
知道只有不断创造出成果才能提高艺术的品味。
接触部分建国以来我国创作的优秀艺术作品,感受中国近代艺术作品的时代气息和强大魅力,探索其精华所在,从而更热爱中国近代艺术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回忆并复习已学过的优秀作品,用搜集资料等方式,或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音乐视野在欣赏活动,创设艺术氛围,运用体验、比较、同感、讨论等方法分析作品创作的动因和手法,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内涵和思想内涵。
3、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长城随想》等乐曲及观赏《红色娘子军》《江姐》等剧目,使学生知道新型的艺术表现形成及音乐体裁。
了解其特点、内容及时代特征。
感受作品的精华所在。
使学生更热爱主旋律作品。
能用饱满的精神、整齐、和蔼的声音唱好《歌唱祖国》背唱歌词。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红色娘子军》《江姐》等剧目,感受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主旋律作品;
2、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新型的艺术表现或及音乐体裁,了
解其特点、内容及时代特征;
3、过程与方法:引起学生关注新中国在艺术创新方面的各种尝
试;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知道新型的艺术表现或及音乐体裁,感受作品中的精华所在。
从而使学生更热爱主旋律作品。
教学准备:课件、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艺术天地
1、中国代表性的舞种是什么?民族舞蹈。
西方代表性的舞种是什么?芭蕾舞蹈。
2、今天老师要介绍给大家的是“中国芭蕾”。
源于欧洲的芭蕾艺术,约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发展。
中国芭蕾是以欧洲芭蕾表现手段为基础,结合我国的戏曲、舞蹈、音乐、美术特点而创作的新型舞蹈。
代表剧目除《红色娘子军》外还有《百毛女》、〈〈雷雨〉等。
三、舞剧:〈〈红色娘子军〉〉
1、内容介绍:
2、红色娘子军(六场芭蕾舞剧)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成曲。
中央芭蕾舞蹈团根据梁信同剧本改编。
李家祥、蒋祖慧、王希贤编导。
1964年在北京首演剧情:十年内战时期,沿海岛耶林案的一个丫头吴清华。
因不堪恶霸地主南霸天的残酷压迫,逃走未成,被打得昏过去。
后为红军干部洪常青和通讲员小庞所救,并指引她投奔红军,成为“红色娘子军连”的一名战士。
在战斗中,她违反了纪律,打乱了战斗部署。
而使南霸天逃脱。
后在党的教育下,她认识了错误,提高了觉悟。
同部队一齐奋勇作战。
击毙南霸天,解放了耶林案。
2欣赏三段舞剧:1)以上三段音乐具有怎样的情绪特征?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所造三段音乐情绪风格各异《娘子军连歌>>进行曲风格坚毅\刚强\壮烈.<<快乐的女战士>>则活跃\欢乐\俏皮.<<斗舞>>优美抒情\有民歌风格.音乐另现了不同场景及人物性格.可说明音乐与舞蹈的相互作用.
2)请同学说说“中国芭蕾”和“西方芭蕾”的区别在哪里?
从内容题材:舞蹈语汇、舞台布景、服饰等方面入手。
一、剧《江姐》
1、中国歌剧,《江姐》:我国近代具有民族风格的歌剧。
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产生在延安第一部民族歌剧是《白毛女》。
中国歌剧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借签了西洋歌剧中独唱、重唱、合唱等。
常用的表演形式、风格、浓郁主题性格鲜明。
新中国成立后,在音乐家们的努力下,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如《刘胡兰》《湖赤卫队》《红珊瑚》《党的女儿》等流传广泛,许多主题曲流传至今。
2、内容介绍:《江姐》(七场歌剧)羊鸣、姜春阳、金曲。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政歌剧团根据小说《红沿》改编。
阉肃编剧。
剧情:全国解放前夕,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带着中共四川省委交给的重要任务,离别重庆,奔赴川北。
路途中惊悉大夫一华莹山游击队政委彭松涛同志牺牲的噩耗。
在与华莹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抢老太婆取得联系或,仰制巨大的悲痛,投入对敌斗争。
由于叛徒莆高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关押于渣滓洞集中营。
面对敌人的种种酷刑,她大义凛然,严词痛斥敌人。
最后任重庆解放前夕,慷慨高歌,英勇就义。
3、欣赏三个段落
请同学听辨后说说歌剧中丰富的表现手段与音乐体裁不同的情绪。
第一段、《华莹山》音乐欢跃,有山歌的风格。
第二段、《绣红旗》委婉深情,有小调的特点。
第三段、《红梅赞》改编为混声和唱,后显得庄重、悲壮有戏曲风格。
4学唱《绣红旗》和《红梅战》。
二、课堂小结。
下课。
师生告别
听音乐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