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讨论法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性【摘要】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继续推进,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悄然兴起,在课堂教学中讨论环节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其表现在它契合了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再者,在语文课堂中增加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另外,讨论环节还可以更好的和大学中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接轨,有效地避免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产生不适应心理。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讨论法;成因on the importance of high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of discussion methodliang wen-juan【abstract】discussion method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with the new high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more and more subject to the attention of the majority of teachers.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s advocated by the concept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rise of the new curriculum,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link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especially, their performance in it fi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of the new curriculum and quality education;furthermore, the increas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discussion session will help students questioned the ability of divergent thinking skills, explor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discussion session can also self-learning and universities better way to learn standards to avoid suited to students entering the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key words】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senior chinese;discussion method; causes当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
摘要:本文以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以《荷花》为例,分析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引言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国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本文以四年级语文教研活动为例,分析如何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教学反思等环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教研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确定课题:《荷花》(2)分析教材:《荷花》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是一篇描写荷花美景的散文。
文章通过作者对荷花的观察,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制定教学目标:①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比较等方法,感受荷花的美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设计教学环节:①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荷花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 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③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课堂观察(1)观察对象:四年级某班学生(2)观察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3)观察结果:① 学生学习状态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② 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教学效果较好,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教学反思(1)优点:① 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效率。
(2)不足:① 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不够深入。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论文8篇第一篇: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教学作用1、创设了丰富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各组的成员们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后,就开始认真地查找资料了,当遇到不懂的字词,他们就举手示意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了困难。
小组成员们兴奋讨论着自己找到的资料,并认真地记录最后讨论的结果。
学习语文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摆脱了学习字词、划分自然段、归纳中心思想等形式上的束缚,学生自己构建知识是那么快乐的而有趣。
由于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和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学生们就自己小组选取的对象进行了详尽而有趣的汇报。
汇报后,再理解萧红的文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彻底解决了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获得了真正解放小学生受年龄、生活阅历等多方面的限制,认知、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距今较为久远的抽象的语言文字,如文言文、古诗词等,理解就更加不易。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平台,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难点。
中国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讲求格式与韵律,每首诗词都有相应的意境与深意,语言高度凝练,朗朗上口。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味诗人笔下的美景,领悟诗词之外的深刻含义。
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为了让学生看到当时诗人的所见,明白当时诗人的所感所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利用图片和动画还原天门山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教学中还可以播放视频,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
教师朗读诗词时,播放配有古典音乐的幻灯片,让学生陶醉于意境之中。
同样的在讲授《拉萨古城》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讲到藏族民居时,播放课件,画面上白色的楼房一座挨着一座,经幡飘飘,把学生带入到画面之间,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讲到大昭寺时,播放课件,寺庙金光闪闪,很是雄壮。
在这样的一堂课中,既欣赏了美景,又朗诵了美文,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1篇摘要: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策略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接触和掌握语文知识的关键阶段,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部分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经典文学作品的讲解,忽视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体会到语文的魅力,降低了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目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评价方式单一初中语文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
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
4.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掌握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1.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1)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1)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4.提高教师专业素养(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掌握。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中学语文备课策略探讨中学语文课程的备课一般分为:研究教材、走近学生、设计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计划这四个层次,也被称为“三备一教案”,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独立。
但在信息技术参与下的备课在这四个层次上是有所不同的。
备教材在传统意义上分为研究教材、课程计划、教学方案、掌握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范围,在信息技术参与的情况下,还添加了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的部分。
在信息技术的参与下,语文教材更有特色,内容也更加丰富,而且信息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拥有很多新颖的语文素材和课外资料,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获取网上的教学资源,进而为学生扩展课外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学习《荷塘月色》,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通过收集朱自清的其他作品和相关文章如《哪里走》和《一封信》,进而分析《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增强其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感受文章,进而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篇文章。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对学科的认知情况。
教师在教学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是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
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之前充分做好针对学生的准备工作,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的质量。
以前教师很难在一段时间内掌握学生的情况,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能够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更好地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教学。
如学习《赤壁赋》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班级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状况。
让学生利用班级讨论组系统,将不会的问题和遇到的难题以及没有解决的相关知识点都反映在讨论组里面,教师就可以据此对赤壁之战进行评价和定位。
其中赤壁之战可以有三大范围的定位:广义的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的夏季,由曹操发起,目的在于夺取荆州;标准的赤壁之战也是由曹操发起的,在建安十三年冬季,目的是东进江夏,标准的赤壁之战是大众普遍认可的定义;狭义的赤壁之战是指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冬季东进江夏,在赤壁和乌林与周瑜两次战斗失败,并返回了江陵的部分作战。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策略论文(共3篇)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研究【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通过对小学生阅读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研究,探讨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阐述了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总结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然后,提出了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三个方面来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策略1.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小学阅读教育是促进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方法,同时也需要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2.1 利用图画讲解小学生具有浓厚的图像意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图画来解释文本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读内容。
1.2.2 制定阅读计划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制定阅读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阅读过程中出现迷失方向的情况。
1.2.3 阅读交流在阅读之后,可以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将所读内容更好地消化和理解。
通过分享和交流,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
1.2.4 阅读作业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布置阅读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内容。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
1.3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建议1.3.1 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分层教学和不同形式的阅读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3.2 培养阅读兴趣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同时,可以举办课外阅读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体验阅读的乐趣。
1.3.3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多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一、教学现状分析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但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引导。
当前,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方法单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2. 教学内容过于局限于课本,缺乏拓展和延伸;3.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往往只关注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4.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策略探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教学策略:1. 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运用游戏、竞赛、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2. 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 完善评价体系:教师应从知识、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实践案例1.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3. 教学过程:a. 导入:展示爬山虎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b. 新课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生长特点;c. 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d. 课堂小结:总结爬山虎的生长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e. 课后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四、教学反思与建议1. 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3. 教师应加强课堂组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教师应注重课后反思,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1篇摘要: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创新教学;语文素养一、引言语文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分析,探讨创新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学内容单一,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 教学方法陈旧,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评价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跨学科融合不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在实际教学中,跨学科融合不足,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1. 创设趣味性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元素,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小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诸葛亮、周瑜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实现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
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在任何时候都是双边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发出信息和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是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导和激发学生有效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样性。
正因为语文教学内容、目的呈现出多样性,所以,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练习法、复习法、独立作业法、电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成功教学法等。
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单一的教学方法只能遏制学生语文的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首先,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语育为媒体。
传递知识信息,靠教师的讲述和讲解,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
l、讲授法。
它主要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
主要用导语、指示语、结束语、介绍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叙述教材基本事实,分析课,提示重点,阐明事物和事理,评述写作范文和习作例文等。
讲授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目前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运用讲授法能使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交给学生以全面而准确的知识。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该讲则讲,而且要讲到位。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目的是为了传授知识,并让学生了解方法,不要因为担心背上”满堂灌”的嫌疑而忽视对知识的系统传授。
2、串讲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中有“讲”有“串”的传统教学方法。
“讲”即讲解,“串”即串连。
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来,实质是“讲”,讲的特征是“串”,即把词、句、段、篇连贯起来的系统讲解。
串讲法应用有利于发挥教师“讲”的主导作用,保持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变单方面的教师讲为师生双边活动,避免繁琐,兴之所至,信口开河,而有利于提高讲的艺术性,抓住重点,以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议论文教学议论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议论文的特点、现状、方法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议论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是一种通过分析、评价和推理等手段,表达作者观点和见解的文体。
它通常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论据是支持论点的理由和证据;论证是通过推理和说明,将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使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在小学阶段的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通常比较简单,易于理解,而论证过程则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议论文教学的现状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议论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对议论文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议论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对论点和论据的讲解,而忽略了论证过程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议论文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此外,一些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参,缺乏对课外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受到限制。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议论文教学,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议论文主题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议论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通过讨论、合作和交流,共同完成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案例分析以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关于“环保”的议论文为例,进行分析和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前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语文教学讨论法论文
摘要:讨论法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强调学生的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青睐。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的这些问题,并尝试克服这些问题,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的讲授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而讨论法正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
所谓讨论法,就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在相互启发中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1]把讨论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近年来在应用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师生对讨论的问题准备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是事先备好课,设计好讨论的问题,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事先告知学生,学生因此也没有做相关讨论的准备,以致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往往不知所措,不知从何处着手进行讨论。
比如,某老师在讲《山雨》这篇课文时,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
当学生读完课文最后一句时,姜老师便问道:叮——咚——叮——咚——好听吗?听到如此动听的声音,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老师问题一提完,全体学生保持沉默。
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课文理解不深入,准备不充分,导致对讨论的问题
难以给与回答。
因此,教师应在讨论之前告诉学生讨论的问题,给学生留有时间和空间去为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
二、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设计不合理
教师在设计讨论的问题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花心思来设计讨论的问题,不去考虑该问题在此处的讨论价值与意义何在?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靠临时发挥随意提出一个问题,任由给学生去讨论;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兴趣爱好缺乏了解,以致设计的问题引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使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讨论。
例如:有老师上《边城》,最后要结束的时候问学生“把《边城》写成悲剧,有什么深层的文化内涵?”,这个问题有很多深奥的概念:悲剧、文化、内涵等,学生讨论大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只好绕圈子揣摩老师心理回答一些“纯朴的民风在消失”“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之类的空话套话,以致讨论没有达到教师想要的效果。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精心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并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这样的话,学生的讨论也许别有一番精彩。
三、讨论中教师主导地位的淡化
讨论法的运用,强调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的主体地位,但并非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减少了。
恰恰相反,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起主导责任甚至更繁重了,这因为讨论法是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展开的。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的一系列问题,都超越了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在这过程中,加上教师以旁观者的角色来观望学生
的讨论,而学生由于为了配合教师,各顾各的,各说各的。
例如,上课开始,一教师提出问题后,然后一声令下:“讨论!”前后两排的学生围城一组就开始讨论,学生的讨论声响成一片,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几分钟后,教师一声令下:“停止讨论!”于是学生的讨论声戛然而止。
在这里,教师放弃了他在讨论中的主导地位,虽然把话语权还给了学生,由于教师的没参与到讨论中,使得这样的讨论失去了讨论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说过:“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以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问给予阐明,虽然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
所以,教师在讨论中应扮演一个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使讨论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实现讨论的价值。
四、教师给予讨论的时间不充分
看了一些教学实录后,发现有的老师一般只给与学生几分钟的讨论,有的教师给的甚至更少。
这么短的时间让小组成员得出一个结论是很困难的。
教师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是否充分,这使讨论有价值的一个保障。
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是讨论的基础,没有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思考,就不会有讨论的价值,也就不会有价值的收获。
[2]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时间,不然这样的讨论也失去了意义。
如有的教师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是教师和学生读诗歌大意,学生还没有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就让学生串讲诗歌大意这种教学是无意义的。
学生没有和文本的深层对话,就去生硬地阐释诗歌内容,其学习价值很低。
要想进行深入的讨论,就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吃透、理解文本,因为学生谈论的话题大多是从
课文中来,没有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就会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感觉不知所云。
五、教师对讨论缺乏合理评价
讨论法在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讨论后各自说完自己的想法,老师对学生的观念置之不理,然后用自己事先设计好的答案来统一学生的说法。
例如,一个老师在讲解《夸父逐日》这篇课文时,最后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心目中,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学生纷纷说出自己心目中夸父的形象。
面对学生心目中的夸父,这位老师对其没有做任何的评价,而是以另外的问题开始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可见,这里老师将学生的回答抛之脑后,没有做任何回答,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课堂讨论应有始有终,在讨论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恰当的评价,“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3]基于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一个合理的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
总之,讨论法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于其强调学生的的主体性,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备受青睐。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它在语文教学应用中所存在的的这些问题,并尝试克服这些问题,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严丽萍. 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条件:兼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讨论法运用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科学, 2013(6).
[2]聂连飞.语文课堂教学运用讨论法应注意的问题[J].辽宁教育,2013.
[3]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