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二)词曲_4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5
201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诗歌鉴赏(1)2013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8.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到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鱼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2)2013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8.(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2013年新课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年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凤。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2)“鹏,凤。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3分)(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参考答案】14.(8分)(1)轻微、新鲜、清爽等。
(2)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3)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诗歌鉴赏每日加练二首班级姓名一、总论(2013年真题)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8一一-9题.(11分)踏莎行•春暮寇准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墉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8.“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是从哪两个角度写景的?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面面?(5分)9.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二咏史怀古诗(13年真题)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武关①杜牧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②,戍旗长卷夕阳中。
[注]①武关,在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战国时秦置。
楚怀王绝齐亲秦,入武关为秦伏兵所执,客死秦国。
②圣神:神圣天子;四海:天下统一。
8.诗人“笑”怀王什么?为什么“笑”?请简要分析。
(5分)9.诗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两种加以赏析。
(6分)(15年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忆昔韦庄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注][1]西园公子:曹魏时,曹丕,曹植为公子时曾居“西园”,在此夜宴文士。
[2]无忌:战国时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传是南国一善歌少女的名字。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太子头上的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1. (2012·河南实验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水仙子·游越福王府乔吉笙歌梦断蒺藜沙,罗绮香馀野菜花。
乱云老树夕阳下,燕休寻王谢家。
恨兴亡怒煞些鸣哇。
铺锦池埋荒甃,流杯亭堆破瓦,何处也繁华?【注】福王:南宋理宗的弟弟赵与芮。
蒺藜:喜生长在沙地中的一种野草。
王谢家:指东晋时王导、谢安等高门望族、富贵豪门。
荒甃(zhu):坍塌的砖块。
(1)这首曲子似乎全在写景,想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本曲的内容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012·河南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问题。
梦回林景熙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梦回:梦醒。
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一句中的未眠鸥,可谓独具匠心,请赏析其作用。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上传: 占华城更新时间:2013-6-30 17:39:51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2013年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新课标全国Ⅱ卷语文古代诗歌鉴赏题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二、作者简介: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
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江边的几树梅花绽放,惹人爱恋,令人惆怅,我住着藜杖绕着它欣赏,刚离开不久又回到它的身边。
先前皑皑白雪覆盖,是雪是花难以分辨寻找,昨夜雪霁,月色朗朗,梅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
想折几支梅花送给远方如玉的美人,聊表相思之情,但这一切已成劫后余灰,令人怅惘不已。
在梅花下沉吟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回望暮色已笼罩柴门,才独自离开回家。
四、试题简析:试题刚一出来,浏览了几位各地名师的评析,说“属于名家不出名作品,准确译出全诗需要考生坚实的文言功底,不过,鉴赏起来比较容易”,“试题有提示阅读,问题设置相对平稳,学生应该难度不大”。
我不敢苟同,认为理解鉴赏本诗难度较大。
题目中的“次韵”什么意思?次韵,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世传次韵始于白居易、元稹,称“元和体”。
09年全国卷有姜夔《次石湖书扇韵》,另外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为有名。
顺便说说和诗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1 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2 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3 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4 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
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
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
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古代诗歌形象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①黄芦岸白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虽无那刎颈交,却有几个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①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温馨提示: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12 古代诗歌鉴赏一、(2013·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鹊 桥 仙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和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释上阕最后两句时,要注意“独去作江边渔父”的主语是词人本人。
终日酣饮的酒徒都受赏封侯,自己却独自闲,有才无处施展。
流露出作者对封侯的羡慕,对建功立业的向往;流露出壮志未酬之意,只能借此词发牢骚。
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处用贺知章的典故,表明镜湖不需君赐,本属闲散之人。
词人壮志未酬,自然心生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词人借贺知章求皇帝让他回家乡当道士的典故,寄寓对皇帝的不满之情。
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2013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壹、浦东新区卷(四)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4-16题。
(8分)鹧鸪天惜别严仁一曲危弦①断客肠。
津桥捩柂转牙樯②。
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
载将离恨过潇湘。
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
危:高。
弦:泛指乐器。
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
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
(1分)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
(4分)贰、徐汇区、松江区卷(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舴艋注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
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舴艋:江南一种轻便小舟。
1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和。
(2分)1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1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
请对此加以赏析。
(4分)叁、黄浦区卷(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
(8分)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
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
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释: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二)——词、曲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雨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1)请简要分析“空”字的表达作用。
答:(2)这首词题目为“雨”,但通篇不出“雨”字,却“雨”贯全篇,请作简要赏析。
答:解析:(1)“空”字的表达作用属于炼字方面的技巧,应从描写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方面作答。
(2)上阕“一声声”写雨稠密,“一更更”写雨下个不停,“窗外芭蕉”写雨打芭蕉,“此时无限情”情因雨生;下阕“梦难成,恨难平”雨夜难眠,“不道愁人不喜听”雨不解人意,“滴到明”彻夜不停。
答案:(1)表明夜晚雨密,台阶无人,更突出听者寂寞悲苦凄凉之感。
(2)上阕写雨之稠密,连绵不断,雨打芭蕉,情因雨生。
下阕写雨夜难眠,百感交集,雨不解人意,彻夜不停。
2.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宜兴作苏庠北风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
落日送归鸿,夕岚①千万重。
荒陂垂斗柄②,直北乡山近。
何必苦言归,石亭春满枝。
[注]①岚:山林中之雾气。
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
(1)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2)本词结尾两句有怎样的深刻含意?答:答案:(1)开篇两句以北风、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组成了一幅风吼云涌、寒溪冰谷的画面;后两句写鸿雁伴随着西下的夕阳缓缓飞回,雾气缠绕的重重山峦映入眼帘,在凄冷的气氛中诗人却不觉得凄凉。
(2)结尾两句说不必苦苦地想回乡,宜兴不久将是满眼春光。
景中融情,并以此告诉人们:山中未必尽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开之日;如果心无所苦,则冬日亦视若春时。
3.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离情李清照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1)该词上阕中的“柳眼梅腮”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2)清代贺裳《皱水轩词筌》称赞结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为“入神之句”,试作简要分析。
答: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
在分析这个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出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这个句子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词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
在分析时还是要先判断句子所使用的艺术手法,然后分析其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答案:(1)此句意蕴丰富,一语双关,既补充起句的景语,又极为简练地刻画出了一个思妇的形象。
(2)该句抓住“思妇手弄灯花”这一传神细节,使词意更加含蓄传神,思妇形象更加清晰,从而使整首词的主题表达得更加深沉含蓄,颇有意趣。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寄公度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
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
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1)这首词的上阕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2)这首词中“涵”、“贴”、“寒”、“满”等字用得很好,请选择其中两个联系全诗分析其运用特点或表达效果。
答:答案:(1)写出了深秋凄凉萧条寒意侵人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孤独悲凉的心境。
(2)“涵”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天空苍茫开阔、水天一色的特点,意境阔远;“贴”字极言燕飞之高,极目难及;“寒”字以感觉写视觉,燕飞得高,高处不胜寒,以景写心,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满”字写出了雪之大,渲染出一种冷寂的气氛,暗寓见友之难,行路之难,突出了思友之情。
(只要答出这四个字中的任意两个字即可)5.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
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
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人转舵。
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
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本词上片中的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答:(2)本词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
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答:(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答:答案:(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象”)路途遥远,朋友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3)“点”或“破”,突出了青山的高峻。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郑域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
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
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上阕吟咏的对象是什么?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答:(2)请具体分析下阕运用的艺术手法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答案:(1)梅花。
开放时间——未到春天;形态特点——有雪具有的洁白,还有雪没有的香味。
(2)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的不同环境进行对比。
赞美梅花不论遭遇冷落还是身处富贵都一样高洁的品质。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正宫]塞鸿秋(元)薛昂夫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
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
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1)下面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功名万里”指东汉班超封侯万里事。
此处用典,借指求仕追官,争名夺利。
“斯文”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此处指礼让文雅,品格高尚。
B.“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白如练”,这两句用比喻修辞叹时光如电,人生易老。
出自《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由于年老休息的官员增多,所以道路上处处可见,树林中何曾遇见过。
D.“至今寂寞彭泽县”,全曲点睛之笔,一语揭出曲之命意所在。
赞颂了陶渊明是历史上心口如一真能归隐园田的少数高士之一。
(2)结合诗句对“斯文一脉微如线”中的“微”字进行赏析。
答:(3)本曲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表现对比的关键字眼,结合本曲的主旨,加以具体分析。
答:答案:(1)选C“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的句意是:都说不做官,但归隐的地方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讽刺把归隐挂在嘴边而实际上坐在官位上不想动的人。
(2)“微”,是微弱、微乎其微的意思。
为官者为了一己私利彼此你追我逐,斯文已荡然无存,没有人会想到国家百姓及礼让品格,讽刺官场之人不择手段争名逐利的丑恶嘴脸。
(3)“至今寂寞彭泽县”句中的“寂寞”和“功名万里忙如燕”中的“忙”字,遥相呼应,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人都叫着“便休官”,可也没见挂冠归隐的彭泽县令陶渊明这里热闹起来,陶渊明这里越寂寞,官场那里越忙碌。
“寂寞”与“忙”的对比讽刺了那些口是心非自我标榜清高而实际醉心名利的为官者。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湖上送别张可久红蕉隐隐窗纱,朱帘小小人家。
绿柳匆匆去马。
断桥西下,满湖烟雨愁花。
(1)这首小令含蓄蕴藉,独具风格。
试分析“绿柳匆匆去马”一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答:(2)曲中用了诸多不同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丰富作品的意蕴。
请对“满湖烟雨”这一意象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在绿柳如烟的春天,作者不得不告别心上人,匆匆策马起程。
作者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沿湖千丝万缕的青青柳枝来表现自己千丝万缕的离情别绪,充满惜别之苦。
(2)“满湖烟雨”既是眼前之景,又渲染了愁绪的浓重,与前面的“小小人家”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与分别之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9.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①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①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
(1)上片写“目送”美人“芳尘”离去后,词人想到了什么?答:(2)下片的末四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所称道。
试简要分析词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超过100字)答:答案:(1)词人想到美人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的住处独居,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相思,思恋之情十分殷切。
(2)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词人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江南暮春烟雨图,这样写,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及无法排遣(或: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御街行·秋日怀旧范仲淹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①,谙②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①敧(qī):倾斜。
②谙:熟悉。
(1)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愁”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2)该词主要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答:答案:(1)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
在词的开头,词人通过对秋声秋色的描绘,渲染出秋夜寒寂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真珠”两句及“月华如练”句,极写远空皓月之澄澈,营造出空寂、凄凉之境,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表达出秋夜离人的相思之愁。
(2)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残灯明灭枕头敧”与上阕中“月华如练”形成对比,室外月明如昼,室内灯昏如灭,两相映照,突出室内寂静、凄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