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FTA发展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561.50 KB
- 文档页数:9
新加坡何以成为全球最富裕国作者:薛莉清来源:《领导文萃》2024年第04期据财经网站Insider Monkey最新报告,全球最富裕国家排行榜出炉。
新加坡以其2023年人均GDP+PPP估值高达157354美元(约215512新元),成为榜单上的全球最富裕国家。
全球最富裕国家新加坡到底有什么独特魅力?新加坡的经济模式有什么特点?是哪些因素促使新加坡取得今天的成就?未来新加坡又会朝什么方向和模式发展?与中国在未来的经贸领域将有哪些新的合作增长点?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江苏省历史学会东南亚研究分会会长、博士生导师成汉平教授。
《领导文萃》:谈起新加坡,有这样一组数据,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时,人均GDP是日本的60%、美国的15%。
令人惊奇的是,新加坡人均GDP 2010年超越日本,2011年超越美国,2023年更是从“亚洲四小龙”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最富裕国家,并囊括了多项全球或亚洲第一。
这些数据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问:新加坡何以成为全球最富裕国?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谈到新加坡的成就人们首先会提及它的地理位置,这是为什么?请问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究竟有何战略意义?成汉平:第一,新加坡在地理位置上所处的十字路口具有“咽喉”式战略意义。
这也是世界大国垂青新加坡的重要原因。
从地图上看,新加坡是许多国际重要海上航线必经之处,因为它坐落于亚洲与大洋洲、印度洋与太平洋交通的“十字路口”,直接扼住被称为“海上生命线”的马六甲海峡之“咽喉”,是众多远洋船舶中转经停的国家;它也是泛亚铁路东盟通道的起点,是重要的国际航空枢纽。
无论从经济、贸易还是军事、政治而言,都具有亚洲联通世界之十字中心的地理位置之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二,新加坡是国际运输中心的天然深水良港,这决定着新加坡早期的炼油、造船的工业形态和重心。
新加坡处于国际海上航线的中心,拥有世界最优良的港湾之一,往来船舶补充燃油、停靠修理等的需求量和市场都很大。
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8月。
创始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1984年1月文莱成为成员国,此6国称为“东盟老成员国”。
越南在1995年、老挝和缅甸在1997年、柬埔寨在1999年先后加入东盟,此四国称为“东盟新成员国”。
以上10国并称为东盟10国。
东盟成立之初主要是基于政治和安全方面的考虑,后来逐渐转向经济合作。
1992年1月,第四次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新加坡宣言》、《东盟加强经济合作框架协定》和《共同有效优惠关税协定》(CEPT)三个主要文件,标志着东盟自由贸易区(EFTA)的正式成立。
当时定的目标是:从1993年1月1日起,在15年之内即2008年之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税最终降至0~5%.由于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和自身条件的逐步成熟,东盟首脑会议先是将建立AFTA的时间提前到2003年1月1日,最后又提前到2002年1月1日,同时规定新、马、泰、印尼、菲和文莱6个东盟老成员国要在2002年前把关税降到0~5%;老挝和缅甸在2005年、越南在2006年完成降低关税的目标;柬埔寨于2007年达到这一要求。
(二)发展现状从1993年AFTA进程正式启动,到2002年6个东盟老成员国初步实现区内贸易自由化,AFTA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
到2003年,东盟10国实施的CEPT减税清单中99.6%的产品关税已降至0~5%,平均关税税率降至2.39%;4个新成员国CEPT减税清单中60.44%的产品关税已降至0~5%,平均关税税率降至6.22%。
1993~2001年,东盟区内贸易额从824.44亿美元增至3475.04亿美元,增长84.5%;区外贸易额从3475.04亿美元增至5356.4亿美元,增长54.1%;总贸易额从4299.48亿美元增至6877.74亿美元,约增长60%.AFTA还在促进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提升区内外直接投资水平方面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加深区内经济合作的同时,积极地向外扩大自贸区的范围。
国内自贸区发展现状分析摘要:为顺应国际经贸规则演变趋势,应对国内外压力,我国加快实施了自由贸易区战略。
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FTA),我国设立的“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园区(FTZ),旨在积极探索政府职能和投资贸易管理创新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
在对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沿革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厘清我国从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到“新常态”下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脉络,以及对我国现行四大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其发展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发挥示范作用,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境内关外;示范效应随着国际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新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系局限性日益凸显,加之国内面对经济转型的压力,我国长期依赖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又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指出,要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1]。
目前为止,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国家和地区。
其中,已分别与澳大利亚、韩国、瑞士、冰岛、哥斯达黎加、秘鲁、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巴基斯坦和东盟(数据来源于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等国签订协议的自由贸易区(FTA)12个,正在研究的自由贸易区4个。
此外,我国于2013年9月挂牌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2015年4月在天津、广东及福建成立第二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作为我国第一批设在境内关外的自贸区,上海自贸区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总体要求及主要任务和措施,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融资领域开放、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以及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法律制度保障等方面均做出规范,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
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出发,考察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前身”――经济特区的纵向发展,以此为基础对国内现有的四个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横向对比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双方积极推进自贸区建设,稳步扩大开放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经济技术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展望未来,随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和2010年自贸区的全面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将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合作现状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
之后,双方不断推进自贸区建设,于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2007年1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2009年8月签署《投资协议》。
在自贸区的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一)关税水平不断降低,货物贸易发展迅速自2002年双方签署《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的货物贸易额已经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07年双方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比计划中的2010年提前三年实现目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开始双边贸易增长速度放慢,但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仍达到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
其中,中国出口1141.4亿美元,进口1169.7亿美元。
2009年,双边贸易虽然下降,但也达到2130.1亿美元,减少7.9%,比同期中国外贸整体降幅低6个百分点。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063亿美元,减少7%;中国自东盟进口1067.1亿美元,减少8.8%。
目前,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中国也成为东盟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双方在自贸协定框架下大幅降低和取消关税为促进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7月,《协议》开始实施,中国按照规定削减了3408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进口关税由9.9%降至8.1%。
2007年1月,中国进行第二次降税,降低了5375种产品的关税,对东盟的平均关税进一步下降为5.8%。
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自由贸易协定(FTA)被认为是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TPP)是一个关于贸易和投资的多边协议,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增长。
本文将介绍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目标以及对参与国家的影响。
背景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的前身是由新加坡、智利和新西兰于2005年推出的环太平洋合作协定。
随后,更多的国家加入并在协定内容上进行了不断的磋商。
最终,在2016年,12个亚太国家签署了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分别是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加坡、新西兰、秘鲁、美国和越南。
目标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的主要目标包括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劳工和环境标准等。
协定的签署国希望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内容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覆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等。
协定中规定了贸易壁垒的逐步取消和关税的大幅度降低,为参与国家提供了更为开放和公平的市场准入。
同时,协定还强调了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和技术转移。
此外,为了避免竞争造成劳工和环境标准的下降,协定还规定了劳工和环境的最低标准,并建立了相应的合作机制。
影响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对参与国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协定的实施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推动经济增长。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TPP的实施可能使参与国家的GDP增长0.4%至10.5%不等。
其次,协定的签署有助于吸引外国投资,提升参与国家的竞争力。
此外,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还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供应链的深化和整合。
然而,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批评者担心协定可能削弱国内劳工和环境标准,增加经济不平等。
此外,协定还涉及到一些敏感的领域,如农业和知识产权,各参与国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利益和意见。
结论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一个跨越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协议,对参与国家的经济和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韩FTA 原产地标准的比较分析摘要院针对即将开启的中韩政府间FTA 协商,本文对两国预期争议较大的服务业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相关对比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应战略以及建设性意见,并期待对中韩两国政府间FTA 协商给予参考意义的政策性启示。
Abstract: For the upcoming FTA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government, the paper conduct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expected controversial focus problems in services field of two countries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and looks forward to providepolicy implications to the FTA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ROK government.关键词院FTA;原产地标准;产业结构;政策Key words: FTA;origin criteria;industrial structure;policy中图分类号院F752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21-0305-021选题的意义中韩FTA 将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签订的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最大的FTA,同时又将成为中国将要构建的以中国为核心的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乃至亚洲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韩国来说,两国FTA 的建立有利于韩国扩大出口市场,吸引外来投资,降低进口成本。
2 中韩已签署的FTA 原产地标准及比较中国以中—东盟FTA 为基础,迅速和周边国家达成了FTA 网络,同时选择了一些重要的示范性国家逐渐的督促世界性的FTA 网络的形成。
THE BUSINESS CIRCULATE| 商业流通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2企业利用自由贸易协定(FTA)实施出口情况的问题及建议分析吴婵婵钱江海关 浙江杭州 310012全面构建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成为国家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目标。
自贸协定中货物贸易的核心内容是关税减免,主要方式取得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明书。
进口商凭借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请关,可享受进口国承诺的产品降税优惠安排,大多数货物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
因此,区域性优惠原产地证书成为进入协议国市场的“通行证”和“金钥匙”,对已签定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自贸协定原产地证明书更是成为了中国制造进入协定国家市场的“纸黄金”。
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和更多的国家与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合作,加强经济互补将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组成部分,随着国家间自由贸易战略的不断深化,原产地证明书作为货物关税减让的有效凭证,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纽带作用。
目前,我国与印度、斯里兰卡、智利、巴基斯坦、秘鲁、新西兰、瑞士、哥斯达黎加、澳大利亚、韩国、东盟、格鲁吉亚、冰岛、我国的澳门(CEPA)、香港、台湾地区(ECFA)等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个协定、1个优惠贸易安排,区域经济合作步入新阶段。
我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再到现在不断涌现的多边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简称自贸协定FTA),都极大地促进了各国和地区间的经济一体化,使得经济社会全球化不断向纵深发展。
自贸区建设将成为我国加入WTO组织后,对外经贸的新方向、新步伐、新形式,将与世界各国建立互惠共赢的新平台。
为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发展,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新趋势要求,通过深度参加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提升自由贸易区开放水平与幅度,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实现经济全方位多维度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选择,因此,鼓励企业走出去,首先要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把如何利用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规则提高到企业战略位置,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加快企业经济转型,扩大企业外贸出口,提高协定出口利用率,用足用好协定优惠措施。
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及其主要特征基本趋势是:(-)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绿色贸易成为主流。
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这与传统工业不同,传统工业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因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来15年里,生产、贸易和消费的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
高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将遵循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即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富裕自然资源,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自然资源。
因此知识经济下的生产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配合。
在此基础上,绿色消费将成为潮流,绿色贸易将顺应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而得到极大发展。
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奋斗,一些发展中国家(地区)在迈向工业化的目标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经济结构正在迅速与发达国家趋同,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
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将发挥重要作用。
1995年7月的第28届东盟外长会议表示,与会各国将全力支持在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届时将出现一个约4.7亿人口的大市场。
尽管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受到沉重打击,但从目前情况看,东盟已从打击中复苏,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同时也必定是贸易大国争夺的重要市场。
虽然上述发展中国家(地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同等地位,但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大大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发展,一部分较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成为未来国际贸易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经过对90年代两次重大金融危机(墨西哥危机与亚洲危机)的反思,各国的金融改革将逐步完成,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中国FTA的利用现状及提高利用率的对策分析作者:张波刘佳梁由卉子来源:《对外经贸》2018年第03期[摘要]中国作为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经济体,多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到FFA中,并为我国带来一系列有益的影响。
但我国的FTA利用率情况较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我国企业利用FTA的效率普遍较低。
本文介绍了FTA内涵及效应,分析了中国签署FFA的情况及趋势,研究了中国FFA利用率的现状,并针对中国利用FTA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中国;FTA利用率;FFA效应;对策一、FFA内涵及效应分析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Area,FTA)是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两国建立自由贸易区,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来促进经济一体化,消除贸易壁垒,允许产品与服务在不同国家间进行贸易流动,使不同的国家共同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FTA的效应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
FTA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产生由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其他成员国进口产品所带来的利益。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过去从生产成本较低的非成员国进口转向从成本较高的成员国进口的损失,这是参加关税同盟的代价。
(二)规模经济效应。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成员国成为一体,区域内部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由市场扩大,为原先由于较小规模而未能达到最适度规模经济的企业,提供了将其生产和经营扩大到最适度规模,获得平均生产成本下降所导致的规模经济利益的机会。
(三)竞争效应。
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各成员国市场相互开放,打破独占,各成员国企业面临其他成员国同类企业争夺区域内大市场的竞争。
(四)技术效应。
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市场竞争在区域内加剧,促使成员国的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资,利用技术创新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导致技术不断革新。
→
目前,世界FTAs蓬勃发展。
今后,FTAs将和WTO一道,推动世界贸易走向完全自由化,并将对全球经济和政治进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们以下主要力图全景式展现世界FTAs的基本格局、发展趋势、综合影响,体会我国实施FTAs战略的重要意义,并据以判断我国在目前世界FTAs潮流中的战略方针和行动步骤。
一、FTAs的基本目的及其与WTO之间的关系
FTA是FreeTradeAgreement的简称,中文意思是自由贸易协定。
FTA的最初表现和基础模式是RTA(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
有时,FTA、RTA也表示基于相应贸易协定的自由贸易区或准自由贸易区。
众所周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基本使命也是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的核心内容是关税税率降减。
WTO促使关税税率降减的方式大致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