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讲第十六章结构设计(十二)
- 格式:doc
- 大小:963.00 KB
- 文档页数:4
《构成》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艺术设计、动漫设计、环艺设计课程编号:总课时:96大纲执笔人:毕宇娟大纲审核人:一、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1、课程性质:构成是现代艺术的基础,是现代艺术设计诸多领域中应用极为广泛,是美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学习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创造新型的基本方法,从形态的知觉和心理立场出发,探讨研究造型和构图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设计意识和构成能力,同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图形想象和创意能力。
3、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突出抽象表现的训练手法。
培养其构思、设计能力。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先修的课程先修课程:素描、色彩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建议学时分配(一)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1、第一章平面构成的构成要素构成的分类平面构成的造型要素点、线、面的情感特征2、第二章重复构成重复构成的概念基本形的组合关系特殊重复重复构成的形式3、第三章渐变构成渐变构成的分类渐变构成的特征渐变构成在设计中的运用联想渐变构成4、第四章特异构成特异构成的含义特异构成的形式特异构成运用5、第五章对比构成形状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质感对比位置对比曲直对比6、第六章材料与肌理肌理的概念肌理的分类视觉肌理的形式触觉肌理的形式材料的特点肌理训练的方法7、第七章空间构成空间的概念平面空间表达方法空间的构成形式二维空间的空间表现8、第八章色彩的三要素色与光色相明度纯度色彩与视觉生理色彩的混合色彩构成在设计的运用9、第九章色彩的心理色彩的感觉色彩的联想积极色彩与消极色彩10、第十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一)色彩对比的含义同时对比连续对比明度对比色调11、第十一章色彩对比与调和(二)色相对比色调纯度对比色调面积对比色调冷暖对比色调空间混合的目的及要求12、第十二章线立体形态构成立体构成的研究方向立体构成的形态概念立体构成的基本要求线材构成13、第十三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一)面材构成的材料应用面材的含义面材构成的加工手段面材的基本折屈练习14、第十四章面与块立体构成(二)面材构成的特点仿生结构的种类仿生结构的内容与加工方法15、第十五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一)块材的特点块材的性能与性质块材的形提塑造方式16、第十六章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二)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点材、线材、面材的组合形式教学要求:了解:1)构成的概述与分类2)平面构成的基础要素(点、线、面)3)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分割与比例)4)色彩的构成要素(光与色、色彩的属性及种类)5)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对比形式、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6)立体构成的造型要素(点元素、线元素、面元素、体元素)理解:1)必须理解点、线、面的情感特征2)必须理解色彩构成三要素的应用3)必须理解立体构成的加工方法4)必须理解构成知识在设计中的运用掌握:1)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感。
农药学专业(66)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参加国际竞争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农药学高级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则和“三个代表”的主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身心健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农药学的坚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熟悉本学科国内外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及写作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负担农药科学方面的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1.新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2.农药合成3.仿生农药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
学位课与选修课学习时间为1年-1.5年。
教学实践与调查研究各4周。
修满学分,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即可毕业。
四、课程设置本专业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必修)和选修课程两类,各专业硕士生总学分34至38学分(课程学习不少于34学分),学位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总量之比一般为2:1。
(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研究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9学分)(二)专业选修课程(共计15学分)* 任意选修课上课学生人数不满16人,不得开课。
(专业学位课及选修课全院学生均可选修)五、教学实践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活动(时间在四周左右)。
教学实践的形式有:协助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写作、辅导低年级研究生的实验、协助主讲教授对某门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参与导师的部分科研工作。
成绩合格者,计1学分。
六、调查研究硕士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参加调查研究实践活动。
此项活动由导师根据实际需要与条件组织硕士生深入农药生产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科技文献资料,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或相当于此量的其它科技活动。
参加各项调研活动时间累计为四周,计1学分。
第 1 页/共 6 页四、受拉构件(一)受拉构件的受力特点及其分类按照轴向拉力作用位置与偏心距的不同,其受力特点不同,可分为四类: 1.轴心受拉当轴向拉力沿截面重心轴线作用(偏心距e 0=0),则截面匀称受拉,破坏时,将浮上横向贯通全截面的裂缝,拉力所有由钢筋承担,并达到屈服强度。
2.小偏心受拉当轴向拉力作用在A s (离轴向力近侧钢筋)与A s ′(离轴向力远侧钢筋)的合力点之间,即e 0≤h/2-a s 时,构件应力为全截面非匀称受拉,破坏时也浮上贯通全截面的横向裂缝,但逼近A s 一侧宽,逼近A s ′一侧窄。
3.大偏心受拉当轴向拉力不作用在A s 与A s ′的合力点之间,即e 0>h/2-a s 时,构件截面应力为逼近拉力N 近侧的混凝土为拉应力,远侧的混凝土为压应力,仅在受拉区浮上横向裂缝。
4双向偏心受拉轴向拉力N 对构件截面重心轴在两个正交方向x 与y 轴上均有偏心距e 0x 、e 0y ,截面上的应力将随e 0x 、e 0y 值的大小,浮上非匀称受拉或部分受拉与部分受压。
(二)受拉构件正截面抗拉承载力计算 1.轴心受拉构件(e 0=0)N≤f y A s(17-98)2.小偏心受拉构件(e 0≤h/2-a s )将轴向拉力设计值N 与A s 及A s '产生的设计拉力合力分离对A s 或A s '重心取力矩,即可得(17-99)(17-100)式中:e ——N 至A s 合力点距离,e=h/2-e 0-a s ;e '——N 至A s '合力点距离e '=e 0+h/2-a s '。
3.大偏心受拉构件(e 0>h/2-a s )(17-101)(17-102)当x<2a s'时,可取x=2a s',所有外拉力及内力对A s'合力作用点取力矩可得4.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偏心受拉构件不论大、小偏心受拉,均可按上式计算。
显然,按对称配筋计算的用钢量较非对称配筋的用钢量大。
五、抗冲切承载力计算(一)钢筋混凝土板冲切计算(1)冲切破坏面取局部荷载或扩散反力作用面积周边以45°角倾斜的锥体斜面,见图17-7。
(五)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抗压承载力计算
1.非对称配筋矩形截面的计算公式
(17-85)
(17-86)
(17-87)
(17-88) 式中: e——轴向压力作用点至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σs——受拉边或受压较小边的纵向钢筋应力;
e i——初始偏心距;
a——纵向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e。
——轴向压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取为M/N,当需要考虑二阶效应时,M为按式(17-82)计算的弯矩设计值。
在应用式(17-85)时,应考虑下列具体情况:
(1)当ξ=χ/h0≤ξb(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为大偏心受压,取σs=ƒy;
(2)当ξ>ξb时,为小偏心受压。
而且应注意:
①σs可能受拉或受压,其值应按下式确定
(17-89) 而且由式(17-89)计算的值,应满足f y’≤σs≤f y。
②当ξ>h/h0时,应取ξ=χ/h o =h/h o代入式(17-85)和式(17-86)进行计算。
(3)为了确保式(16-86)中A s’的σs’= f y’,应满足χ≥2αs′。
当x<2αs′时,其正截面抗压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①近似取χ=2αs′
(17-90)
(17-91)
②不考虑A s’的作用,用式(17-85)和式(17-86)求出承载力值。
③取按①及②各自所算承载力中的大值为其承载力值。
(4)对于小偏心受压构件,为了避免远离轴向力一侧混凝土压坏,尚应按下式验算
(17-92) 式中:e′——轴向力作用点至受压区钢筋合力点之间的距离值,初始偏心距取e i’=e0–e a,
2.对称配筋矩形截面受压构件正截面抗压承载力计算
(1)大小偏心受压的判别条件
由式(17-85),当对称配筋,且ξ<ξb时,A s f y=A s’f y,可得其相对受压区高度ξ值为(17-93)
①当ξ≤ξb时,为大偏心受压;
②当ξ>ξb时,为小偏心受压。
(2)大偏心受压构件(ξ≤ξb)承载力计算
①当2a s’/h0≤ξ≤ξb时,
N≤α1f c bx
②当ξ<2αs′/h0时.Ne'=A s f y(h。
-αs’)
(3)小偏心受压构件(ξ>ξb)承载力计算
也可以用以下简化法求ξ值
(17-94) 由式(17-94)求出ξ值,直接代入式(17-86),即可以求出承载力或配筋。
3.偏心受压构件除应计算弯矩作用平面的抗压承载力外,尚应按轴心受压构件验算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抗压承载力,此时,可不计入弯矩的作用,但应考虑稳定系数ψ的影响。
(六)M-N承载力相关曲线
偏心受压构件实际上是弯矩M和轴心压力N共同作用的构件,偏心距e。
=M/N。
由图17-5所示偏心受压构件的M-N相关曲线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当N>N b(ξ>ξb)时,为小偏心受压。
(2)当N<N b(ξ≤ξb),为大偏心受压。
(3)当N=N b(ξ=ξb),为界限破坏,达到最大的抗弯承载力M max。
(七)偏心受压构件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试验结果表明,当轴向力N产生的轴压比N/ƒC A≤0.3时,随着轴压比的增大,轴力将使构件的抗剪承载力提高,近似可取线性;但当N/ƒC A>0.5之后,内部微缝的发展将使构架的抗剪承载力降低,因此《混凝土规范》中偏于安全地取为
(17-95)
式中:λ——偏心受压构件计算截面的剪跨比,对框架柱,可取λ=H。
/2h。
,当λ<l时,取λ=1,当λ>3时,取λ=3,H n为柱净高,对承受均布荷载的其他偏心受压构件,取λ=1.5;
N——与剪力设计值V相对应的轴向压力设计值,当N>0.3ƒc A时,取N=0.3ƒc A;
A——为构件的截面积,矩形柱A=bh。
为了防止出现斜拉破坏,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剪截面应符合公式(17-47)和公式(17-48)的规定。
当符合下列公式要求时
(17-96) 可不进行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仅需按构造要求配置箍筋。
(八)受压构件的基本构造要求
1.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等于C20,且以等级高为宜;钢筋以ƒy≤0.002E。
为宜,一般为绑轧钢筋。
2.截面
轴压以方形、圆形为宜,偏压以矩形(现浇柱)、I形(预制柱)为宜,最小截面尺寸为250mm×250mm。
3.纵筋
直径d≥12mm;配筋率(按全部受压钢筋计算),ρmin=0.6%,ρmax=5%;净距s。
≥50mm(竖直浇筑混凝土),s n≥30mm及1.5d(水平浇筑混凝土);中距s≤300mm(轴压);偏心受压柱中,垂直弯矩作用平面的纵向受力钢筋,s≤300mm,当截面高度≥600mm时,在侧面应设置直径为10—16 mm的纵向构造钢筋,并相应地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
4.箍筋
(1)箍筋应做成封闭式,末端应做成135°弯钩,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
(2)间距不应大于400mm及构件截面短边尺寸,且不应大于15d,d为纵筋的最小直径。
(3)直径不应小于d/4,且不应小于6mm,d为纵筋的最大直径。
(4)当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的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0d(d为最小受力钢筋直径),且不应大于200mm;箍筋末端应做成135°弯钩且弯钩末端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箍筋也可焊成封闭环式。
(5)当柱截面短边尺寸大干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不大于400mm,但各边纵向钢筋多于4根时,应设置复合箍筋。
(6)在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的间距,当搭接钢筋为受拉时,不应大于5d,且不应大于100mm;当搭接钢筋为受压时,不应大于10d,且不应大于200mm,d为搭接钢筋的最小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