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水产动物病毒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7.91 MB
- 文档页数:42
水产动物疾病的种类(一)根据病原分类可以分为由生物及非生物引起的两大类。
水产动物疾病中常见的种类如下。
1.由非生物引起的疾病(1)机械损伤。
(2)物理性刺激,如感冒、冻伤和放射性损伤等。
(3)缺乏机体所必需的物质或条件,如窒息、饥饿及营养不良病等。
(4)化学性刺激,如工业污水、农药及鱼池内产生的有害物质、气病等。
2.由生物引起的疾病(1)由生物侵入水产动物机体引起的疾病,这包括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甲壳动物、钩介幼虫等引起的疾病。
(2)由非寄生性生物引起的疾病,如由水生生物引起的中毒及敌害生物等。
(二)根据感染的情况分类1.混合感染同时有2种2种以上的病原侵袭。
2.单纯感染疾病由1种病原侵袭所引起。
3.原发性感染疾病发生在病原侵袭健康者。
4.继发性感染此种感染为发生在原发性感染基础上的,即病原侵入在原已是病体的机体上者,如肤霉病必须在原已受伤的机体上发生。
5.再感染被同一种病原第二次侵袭后又患病者,即机体在第一次患病痊愈后,未失去对该病原的易感性,因此当第二次被侵袭时又患同样的疾病。
水产动物的疾病目前知道的都属于这一类,所以疾病治愈后仍应继续做好预防工作。
(三)根据症状分类1.全身性疾病为该病影响到整个机体者。
在水产动物疾病中常见的有中毒、饥饿、营养不良、败血症等2.局部性疾病病理变化主要局限于机体的某一部分者。
如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烂鳃病、隐鞭虫病等。
事实上,这两者是相对的,任何一种疾病没有严格的局部性,整个机体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对它起反应的;而且大多数疾病开始时都往往表现为局部性,随着疾病的发展,全身性的症状就愈益明显。
(四)根据病程的性质分类1.亚急性型病程稍长,因之该病的典型症状来得及发展起来。
如亚急性鳃霉病的主要症状为鳃坏死崩解,并呈大理石化。
2.慢性型病程较上述两型为长,其特征为持久而无力,因为引起这种病的原因和条件作用长期而不剧烈,且不易消除。
如慢性鳃霉病的病变很微弱,仅小部分鳃坏死、苍白。
水产养殖中常见疾病及预防治疗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疾病问题,这些疾病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因此,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水产养殖中的常见疾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并提出一些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在水产养殖中十分常见,常见症状包括鳃部出血、溃烂、腹部肿胀、食欲减退等。
细菌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水体传播、饵料传播和爬行动物传播。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提高水质管理水平,保持水体清洁。
2. 严格控制饵料的使用量,避免过度投喂。
3.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4. 使用适当的鱼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
对于已经感染细菌性疾病的鱼类,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 隔离患病鱼类,防止疾病的传播。
2. 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注意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3. 保持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帮助患病鱼类恢复健康。
二、寄生虫病寄生虫病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会导致鱼体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和死亡等问题。
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寄生虫卵。
2. 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
3. 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盐浴、药浴等。
如果鱼类已经感染了寄生虫病,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治疗:1. 使用适量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遵循用药指导。
2. 隔离患病鱼类,减少疾病的传播风险。
3. 定期观察患病鱼类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病毒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对水产养殖业的危害极大,常见症状包括体表溃烂、腹水、贫血等。
想要预防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入池水源,确保水质的安全性。
2. 定期清理养殖设施,消除潜在的病毒来源。
3. 强化饲养管理,调节饲料、水体温度等因素,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4. 出现疑似病例时,及时隔离,进行病原学分析。
水产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治目录(1)、草鱼出血病 (1)(2)、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1)(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2)(4)、鲤痘疮病 (2)(5)、鳗开口病毒病 (2)(6)、鳗狂游症 (3)(7)、鳜鱼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病 (3)(8)、斑点叉尾鲴病毒病 (4)(9)、高首鲟虹彩病毒病 (4)(10)、烂鳃病(乌头瘟) (4)(11)、赤皮病 (5)(12)、烂尾病 (5)(13)、头白嘴病 (5)(14)、肠炎病 (6)(15)、打印病(腐皮病) (6)(16)、细菌性败血症 (7)(17)、竖鳞病(松球病、鳞立病) (7)(18)、鲤白云病 (8)(19)、疥疮病 (8)(20)、罗非鱼溃疡病 (9)(21)、鳗赤鳍病 (9)(22)、鳗红点病 (9)(24)、病霉病(水霉病) (10)(25)、鳃霉病 (11)(26)、卵甲藻病(卵鞭虫病、打粉病) (12)(27)、隐鞭虫病 (12)(28)、锥体虫病 (13)(29)、内变形虫病 (13)(31)、粘孢子虫病 (14)(33)、球孢虫病 (15)(34)、肤子虫病(单孢虫病) (16)(35)、车轮虫病 (17)(36)、斜管虫病 (17)(37)、半眉虫病 (18)(38)、杯体虫痛 (18)(39)、毛管虫病 (18)(40)、肠袋虫病 (18)(41)、指环虫病 (18)(42)、三代虫病 (19)(43)、双身虫病 (19)(44)、鳜鱼锚首吸虫病 (19)(45)、血居吸虫病 (20)(46)、扁弯口吸虫病 (20)(47)、侧殖吸虫病 (21)(48)、九江头槽绦虫病 (21)(49)、鲤蠢病 (21)(50)、舌状绦虫病和双线绦虫病 (21)(51)、毛细线虫病 (22)(52)、嗜子宫线虫(红线虫)病 (22)(53)、长棘吻虫病 (23)(54)、似棘头吻虫病 (23)(55)、湖蛭病(颈蛭病) (23)(56)、尺蠖鱼蛭病 (24)(57)、桡足类引起的疾病 (24)(58)、锚头蚤病(针虫病、铁锚虫病) (24)(59)、新鱼蚤病 (25)(60)、鲺病 (25)(62)、钩介幼虫病 (26)(63)、病毒性神经坏死病 (27)(64)、淋巴囊肿病毒病 (27)(65)、虹彩病霉病 (28)(66)、传染性胰腺坏死病 (28)(67)、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 (29)(68)、病毒性红细胞坏死病 (29)(69)、师幼鱼病毒性腹水病 (29)(70)、弧菌病 (30)(71)、链球菌病 (30)(72)、屈挠杆菌病 (31)(73)、假单胞菌病 (31)(74)、爱德华氏菌病 (31)(75)、气单胞菌病 (32)(76)、细菌性肾病 (32)(77)、水霉病(肤霉病) (33)(78)、鱼醉菌病 (33)(79)、变形虫性鳃病 (33)(80)、淀粉卵涡鞭虫病 (34)(81)、隐鞭虫病 (34)(82)、球虫病 (34)(83)、微孢子虫病 (35)(84)、增生性肾病(胀鳔病) (35)(85)、昏眩病 (35)(86)、车轮虫病 (36)(87)、瓣体虫病 (36)(88)、隐核虫病(海水鱼白点病) (36)(89)、杯体虫病 (37)(90)、三代虫病 (37)(92)、布娄克虫病 (38)(93)、鳞盘虫病 (38)(94)、双阴道虫病 (39)(95)、锚头蚤病 (39)(96)、绦虫病 (39)(97)、线虫病 (39)(98)、棘头虫病 (40)(99)、鱼虱病 (40)(100)、鱼蛭 (40)(101)、对虾杆状病毒病 (40)(1)、草鱼出血病【本病特点】病原体为呼肠孤病毒属双链RNA的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水产疫病分类水产疫病是指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水产动物患上的疾病。
这些疫病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防控水产疫病,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分类和了解。
一、病毒性疫病1. 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鲈鱼、鲤鱼等症状:鱼体出血、皮肤坏死、行为异常防控措施:隔离病鱼,保持水质清洁2. 病毒性脑炎病原体:病毒主要感染对象:鲫鱼、鲤鱼、鲢鱼等症状:鱼体晕浮、食欲减退、呼吸急促防控措施:提高养殖水体的通气性,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二、细菌性疫病1. 霍乱病病原体:弧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弯曲、腹部肿胀、死亡率高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卫生管理2. 红鳍病病原体:细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鲫鱼等症状:鱼体红斑、鳍腐烂、呼吸困难防控措施:加强饲料卫生管理,避免过度密度饲养三、寄生虫性疫病1. 鳃蚓病病原体:鳃蚓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鳙鱼、鲢鱼等症状:鱼体鳃部有蚓丝,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隔离病鱼2. 鱼虱病病原体:鱼虱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鱼虱,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加强养殖网箱清洗和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四、真菌性疫病1. 白斑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虾、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斑点,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白鳞病病原体:真菌主要感染对象:鲤鱼、鲢鱼、鳙鱼等症状:鱼体出现白色鳞片,行为异常,食欲减退防控措施: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定期检查鱼体五、其他疫病1. 水霉病病原体:水霉菌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出现白色绒毛,呼吸困难防控措施:保持水质清洁,避免过度密度饲养2. 疲劳病病原体:环境因素主要感染对象:虾、蟹、鱼类症状:虾体无力、行为异常,死亡率高防控措施:合理管理养殖密度,提供充足的饲料和养分通过对水产疫病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一类疫病的病原体、感染对象、症状和防控措施。
602018-21目前,在我国养殖大宗淡水鱼中造成严重危害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草鱼出血病、鲤春病毒血症、锦鲤疱疹病毒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症。
一、四种病毒性疾病简介1.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鱼类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草鱼出血病流行范围广,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草鱼出血病发生,其传播速度快,流行季节长,死亡率高达70%~80%,主要危害一龄草鱼和二龄草鱼鱼种。
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大规格草鱼鱼种以及养殖草鱼成鱼亦有草鱼出血病发生。
患病草鱼以体表出血、肌肉出血、肠道充血为主要症状。
病原学研究表明,迄今在我国养殖草鱼中已发现三种基因型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流行株以草鱼呼肠孤病毒基因型II型为主。
2.鲤春病毒血症鲤春病毒血症是一种急性出血和流行性败血症,主要感染鲤鱼及其变种,是养殖鲤鱼最为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其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
鲤春病毒血症一般在春季水温8~20℃暴发,水温13~15℃时是流行高峰,死亡率可达70%。
我国农业部发布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规定,将SVCV列为一类疫病。
3.锦鲤疱疹病毒病锦鲤疱疹病毒病是一种严重感染养殖鲤鱼、锦鲤和杂交鲤的传染性病毒病,其病原为锦鲤疱疹病毒(KHV),又称鲤疱疹病毒3型(Cyprinidherpesvirus 2,CyHV-3)。
锦鲤疱疹病毒病的发病水温为16~30℃,患病鲤鱼呈现暴发性死亡,感染种群患病率100%,死亡率70%~80%,有时可高达90%~100%,是近年来鲤鱼和锦鲤养殖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潜伏感染、水媒传播是锦鲤疱疹病毒感染养殖鲤鱼的重要特征,也是病原传播的主要途径。
4.鲫造血器官坏死症鲫造血器官坏死症是近年来我国养殖鲫鱼中暴发的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为鲤疱疹病毒Ⅱ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CyHV-2)。
鲤疱疹病毒II 型主要感染观赏鱼金鱼、养殖鲫鱼及其变种,其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
发生鱼病后,治疗以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每半月每亩用二氧化氯100g对水全池泼洒。
另外,乌鳢对硫酸亚铁十分敏感,因此在乌鳢的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慎用或不用硫酸亚铁防治鱼病.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于庆华吴翔刘双凤(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0)一、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
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
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它n. All Rights Reserved.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
迄今,水产动物疾病学已是一门具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如果从人类对于水产动物疾病的知识来讲,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
尤其是对于鱼类病害的知识,在我国不少古籍中都有所描述和记载。
据考证:我国的池塘养鱼开始于殷末期(公元前1142—前1135年)。
从周初到战国,有七百年历史,当时用鱼作祭品和馈赠的礼物,池塘养鱼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经验也日益丰富。
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60年,范蠡根据当时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写出了《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宋代有关鱼病的资料中,如北宋(960—1127)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句。
在明代,淡水养殖已有相当的发展,青鱼、草鱼、鲢、鳙的饲养方法到明末已有较高的水平。
当时,黄省曾的《养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地总结了明代和明代以前的鱼种养法及鱼病的预防。
水生动物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水生动物在养殖和自然环境中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些疾病给水产养殖业和水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疾病对水生动物的危害,预防和治疗成为了关键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水生动物疾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一、细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细菌性溶血性贫血、细菌性异尖线虫病等。
为了预防细菌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体清洁,并定期检测水质。
此外,应注意饲料的选择和喂养方式,避免过度喂食。
治疗细菌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抗生素抗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对抗细菌侵袭的能力。
二、病毒性疾病水生动物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肝胰脏坏死病、溶血性伤寒、白点病等。
这些疾病通常导致水生动物的免疫力降低,生长受限甚至死亡。
为了预防病毒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做好隔离工作,确保新引进的水生动物没有携带病毒。
此外,应注意水体的消毒和饲料的消毒,避免病毒通过水和饲料传播。
治疗病毒性疾病的方法相对较少,一般采用隔离治疗的方式。
对于携带病毒的水生动物,应将其与其他健康的水生动物隔离开来,防止病毒的传播。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增强其对抗病毒的能力。
三、寄生虫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是水生动物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包括鱼鳃虫病、鱼苗寄生虫病等。
这些寄生虫会危害水生动物的生长和健康,造成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寄生虫性疾病,养殖者应该定期检查水生动物的体表和内部,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
同时,应将养殖环境保持清洁,并定期更换水体,以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治疗寄生虫性疾病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使用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
然而,过度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容易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因此需要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此外,可以使用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水生动物的免疫力,减轻受寄生虫侵袭的程度。
水生动物疫病种类
一类疫病:2种(鱼1、虾1)
鱼:鲤春病毒血症
虾:白斑综合征
二类疫病:17种(鱼11、虾6)
鱼:草鱼出血病、锦鲤疱疹病毒病、传染性脾肾坏死病、刺激隐核虫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EHN、VNN、CCVD、IHN、VHS、EUS
虾:桃拉综合征、黄头病、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白尾病WTD)、对虾杆状病毒病、IHHN、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
三类疫病:17种(鱼7、甲壳2、贝6、两栖与爬行2)
鱼:ESC、迟缓爱德华氏菌病、小瓜虫病、粘孢子虫病、三代虫病、指环虫病、链球菌病;
甲壳:河蟹颤抖病、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贝类:鲍脓疱病、鲍立克次氏体病、鲍病毒性死亡病、包纳米虫病、折光马尔泰虫病、奥尔森派琴虫病
两栖与爬行:鳖腮腺炎、蛙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病
共36种疫病:
鱼:1、11、7;
虾:1、6、1
蟹:0、0、1 贝:0、0、6 两栖:0、0、1 爬行:0、0、1。
水产动物疾病学复习题(填空+名词解释)水产动物疾病学填空题: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血。
出血有积血、瘀点、瘀斑、瘀线、血肿。
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废用性萎缩、压迫性萎缩、缺血性萎缩。
变性分为颗粒变性、水泡变性、脂肪变性。
肥大分为生理性肥大、病理性肥大。
再生的类型有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按炎症的经过分为急性炎症、亚急性炎症、慢性炎症。
按发炎组织部位分为肝炎、肾炎、脑火、心肌炎等。
按基本病变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
引发炎症的原因物理性因子、化学因素、生物因子、免疫反应。
药物作用的类型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
抗菌药分类?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常用消毒液漂白粉、漂粉精、二氯异氰脲酸钠(优氯净)、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鱼安)、二氧化氯(ClO) 、氯溴异氰酸、食盐、生石灰。
2抗生素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主要对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及结核杆菌有强大抑杀作用)、四环素类、酰胺醇类、磺胺类、喹诺酮类。
抗菌作用的强弱依次为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抗真菌药制霉菌素、灰黄霉素、克霉唑。
抗病毒药碘、吗啉胍、三氮唑核苷(病毒唑) 、抗寄生虫药硫酸铜、硫酸亚铁、亚甲蓝、高锰酸钾、敌百虫、左旋咪唑、吡喹酮、伊维菌素免疫系统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法氏囊(禽类)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第三淋巴细胞群[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并指细胞、朗罕细胞、B细胞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免疫的主要类型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皮肤和粘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吞噬细胞(粒细胞等)、补体、溶菌酶等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决定簇的化学组成、排列及空间结构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