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恩师林增杰教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陈秀荣老师追悼会悼词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们:“青山垂首,苍天呜咽。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这里深切悼念教书育人的楷模、辛勤耕耘的园丁,我们敬爱的陈秀荣老师。
在此,我谨代表梁堤头镇教委及全镇教师对陈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陈秀荣老师生于1942年10月日,1963年7月参加工作,1963年7月--1982年7月在公社陈楼寨小学任教,1982年7月调入梁堤头镇祝口小学工作,直至2001年6月光荣退休。
农历2013年12月11日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1岁。
陈秀荣老师的一生,是谦和的一生,正直的一生,也是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
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几十年如一日,圆满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她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各方面都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深受学生爱戴和同事好评,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她师德高尚,生活简朴、亲切和蔼、团结同事、关爱学生,为同行们树立了好榜样。
陈老师一生桃李满天下,遍布祖国各行各业;现在子孙们也都各有成就,个个知书达理,人人为社会出力,在父老乡亲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陈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我们无法抑制心中的悲痛,深切的感到我们失去了一位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儿女们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慈母;亲友们也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但她的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想见风范空有影,欲闻教诲杳无声。
”陈老师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将长留我们心中,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女们也一定会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她的崇高品德,她的无私奉献,她的敬业风范将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动力。
安息吧!陈秀荣老师,一路走好。
2014年1月16日1。
挽联集·追思寄语作者:来源:《中国教师》2015年第05期1治学修身求真务实,先生一路走好。
建模反演尺度效应,遥感科学永续!—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敬挽 2建模型,明尺度,遥感中国。
通历史,晓大义,网传天下。
—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阎广建敬挽 3忍泣送学界泰斗谁为师凝咽望行者仙影何为范—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屈永华敬挽 4稽首哀叹,先生德高可为世范!顿足泣问,苍天若仁何丧斯文?—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赵少杰敬挽 5水土光,人生气,科学令名岂止文章著黑布鞋,轻便衣,侠风傲骨更有柔肠情—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焦子锑敬挽6几何光学,书遥感新篇,海内学人思巨擘;布鞋院士,携春风化雨,天下桃李忆恩师。
—北师大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瞿瑛敬挽 7几何光学多尺度,开定量遥感新宗粗衣布鞋二锅头,解淡泊人生大义—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柏延臣敬挽8追忆往昔,音容笑貌历历在眼前四顾茫然,长歌当哭阵阵锁心间先生和我们同在—北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刘素红敬挽9怀奇才携遥感模型纵览环球小念情义展率真风骨横空老邪文—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杨崇俊敬挽 10为求学,卅有余,家人牵,仕途何。
首拜师,武测园,光脚丫,布鞋裹。
遥无知,感方向,无定解,用农业。
试问水,联院士,搏三年,获博位。
京师堂,再攀登,续问水,渐创新。
宿陋舍,似儿女,床头烟,碗中酒。
又从农,技术新,深问水,伴终生。
三○六,数被赶,赴天堂,精神存。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王鹏新敬挽 11书山藏院士,德艺冠群伦。
身旷衣常素,名谦志必申。
寸图研术业,杯酒定乾坤。
一霎英杰陨,谁堪诉挚忱?—河南省气象局郭鹏敬挽12海外功成系桑梓,情深志坚报家国。
质朴研深攻数理,几何光学立丰碑。
素心恬淡为大义,精神瑰宝传万世。
诙谐针砭评时事,珠玑文字醒世人。
悉心指引携后辈,庭院芬芳满桃李。
一壶浊酒有相契,侠义肝胆为知己。
深切缅怀启功先生
李科
【期刊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6(42)4
【摘要】2006年6月30日,启功先生铜像揭幕仪式在图书馆一楼大厅隆重举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陈抗甫,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梁金泉,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北师大广东校友会名誉会长吕伯涛,中央文史馆业务司司长刘松林,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北师大校友会会长陈文博,北师大校友会副会长王树人、王振稼、黄会林等出席揭幕式.钟秉林校长到会致辞并和吕伯涛学长一起为铜像揭幕.樊秀萍副校长主持揭幕式.
【总页数】1页(P361-361)
【关键词】广东;图书馆;出版社;启功;学术研究;铜像揭幕仪式
【作者】李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5.4
【相关文献】
1.启真通慧功德双馨——深切缅怀通儒大师、国学大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 [J], 金晓杉
2.深切缅怀启功先生座谈会在京召开 [J], 王师源;
3.中国书协召开追思会深切缅怀一代大师启功先生 [J],
4.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深切缅怀田遨先生 [J], 吴孟庆;
5.宗师驾鹤仙归,同仁深切缅怀——深切缅怀秦含章老先生 [J], 黄平; 姜萤; 杨国华; 骆佳龙; 黄筱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深切缅怀我国特种加工元老金庆同教授刘志东
【期刊名称】《电加工与模具》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2页(P67-68)
【作者】刘志东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斯人虽逝,风范长存——深切缅怀宗怀德主教逝世10周年 [J], 文刀
2.斯人已逝风骨长存——深切怀念金世琳先生 [J], 刘鹏
3.斯人已逝,工效长存!——深切缅怀《天风》原主编沈承恩牧师 [J], 《天风》编辑部
4.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深切怀念王庭栋同志 [J], 郭裕怀
5.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怀念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风险评价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阎雷生教授 [J], 厚磊;林飞(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泪祭恩师——悼念黄建国校长惊闻我敬爱的恩师黄建国校长去世了,悲痛不已……回首往事,恩师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谆谆教导似在耳旁。
从革命红孩儿到中学老师;从南平一中到峡阳中学;从西芹中学校长到南平电大校长;退居二线,到教育局,一生热血献给闽北教育事业。
初识校长,是在20年前。
那时,校长已年近六旬,而我还只是个毛头小伙子,意识有点超前。
那一年,“286”电脑是当时最高端的机型,价值不菲,动则上万元。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个从南平工业学校工科自动化专业毕业,分配到南纺厂工作仅4年的电大学生,斗胆进言,建议电大成立微机室。
校长不论年龄,更不唯学历,只看实际能力和工作成效。
爱才惜才,破格聘用我为电大微机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筹建微机室。
资金不足怎么办?校长出主意,引入社会力量办教育。
茅塞顿开,此举是闽北教育首创,惠及几万电大学子。
在那个年代,一个快要退休的老革命,有如此胸怀、魄力和创新求变的清晰思路,并付诸实施,让实践和时间来检验一切,非常人所能做到。
校长于我,有知遇之恩、提携之恩。
后来,南平市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管理改革试验,校长率先响应,微机室招标承包,我精心准备,又第一个吃螃蟹中标。
校长于我,有信任之恩,从此改变我一生的奋斗轨迹。
校长对我恩重如山。
恩师为人师表,治学严谨,是传道受业解惑之典范。
恩师讲课,从基础知识到写作技巧;从社会责任到独立思考;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学员听得如痴如醉,恩师则不失大家风范。
恩师文化底蕴深厚,非常关注时事,看问题很有深度。
恩师经常爬格子到深夜,超负荷写作,特别勤奋。
甚至还跟我学电脑打字,并改用敲键盘创作,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这些精神使我这个后学者大为感动。
恩师是清苦的,两袖清风干工作,一身正气定乾坤。
恩师早年参加革命,本来应算离休,因组织关系衔接不畅,按退休办理。
恩师从无怨言,还经常开导身边同志:“当年参加革命,只想到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作奉献。
从未考虑个人要索取些什么,更无论离休、退休”。
谈笑敬回儒,往来亲白丁——深切缅怀林松教授文/李道东2015年2月14日下午,我突然接到马博忠老师的电话——林松教授归主了。
我猝然一惊,呆呆于坐在床沿,半晌说不出话来。
前段时间,我还去贵府探望过他,虽知林教授疾病缠身,但也没想到大限会如此快不期而至。
我去探望林教授的时候,他尚能陪客人在客厅谈话。
那次从他家归来,我一直没什么预感,也许真主不愿我悲伤。
还不到一月,教授竟撒手人寰,实在是有些意外的。
北京早已放寒假了,白老师也已经携家眷回家度假,显然,大家都很平静,不只我一人……我胸中有些憋闷,嗓子哽住了,稍过了片刻,终于对着话筒说出了‚印那林俩黑,我印那一来一黑拉治欧乃‛(我们都属于真主,我们终将归于真主)。
马博忠先生说,十六日早晨八点半在北京牛街清真寺回民殡仪馆站‚者那则‛(殡礼)。
然后又说了几句保重的话,便挂了电话。
我无语。
不久我收到陈敏正老师的短信,发来一副悼念林松教授的对联:劳载十年,韵译古兰经,向华夏宣天启奥义;俯首一生,尽述伊斯兰,为九洲奏和谐之章。
本来我也想做副对子应和陈老师,但实在没有心情。
稍后,我的第一反应便是向微信群里的朋友告知这一消息,还有云南的老师和朋友,却发现群里已经有朋友发了林松先生溘然长逝的讣告……我眼睛潮湿了。
初春的北京,透着一股寒气。
北京宣武区牛街回民殡仪馆里人潮涌动,像是白帽的海洋。
殡仪馆的一角,盖头起伏攒动着。
大家一起为林松教授站了‚者那则‛,然后将亡者抬上殡仪车。
殡仪车缓缓驶向北京回民公墓……彩云之南人杰地灵林松教授的家乡在云南沙甸,是一个有着浓厚伊斯兰氛围的南疆小镇。
云南素称彩云之南,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和传说故事,昆明的滇池、翠湖,大理的苍山洱海,锡都的金子湖畔……许多游客慕名而来,或沉浸于湖光山色之间,或徜徉于阡陌纵横的红山僻壤。
但是,这些都微不足道,其实,令云南名满天下的,不止这些,许多学人探询云南蜚声中外的奥秘,是因为云南的文化风情,学识渊博的名流学者,名扬天下的伊兰小镇,既现代又经典的清真大寺……当年开始求学的时候,我曾经掰着指头数过穆斯林群体当中最著名的学者,那时便知道了林松教授。
沉痛悼念王新德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9(16)6
【摘要】@@ 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老年医学专家、世界神经病学联盟锥体外系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帕金森病及其相关疾病研究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华神经科杂志>名誉总编、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科主任王新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0月31日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总页数】1页(P45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沉痛悼念喻德洪教授 [J],
2.沉痛悼念德医双馨的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李康华教授 [J],
3.沉痛悼念著名精神病学家杨德森教授 [J],
4.为人师表道德留世范追求真理文章成楷模——沉痛悼念著名经济学家何伟教授[J], 石桥
5.沉痛悼念俞德刚教授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42卷 第6期2023年 11月Vol.42 No.6Nov. 2023,1~2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记忆永恒——深切缅怀恩师王运华先生Everlasting memory :deeply remembering myloving - teacher Mr. WANG Yunhua赵同科ZHAO Tongke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97Institute of Plant Nutriti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Beijing Academy of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 ,Beijing 100097,C hina中图分类号 K8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21(2023)06-0001-022022年12月15日晚,首次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我浑身难受,咳嗽、发烧、喉咙痛痒,几乎一夜未眠。
就在渐渐迷糊时分,16日清晨6点不到,一阵手机电话铃声把我惊醒,很不情愿地拿起手机,原来是同门好友赵竹青打来,他心情沉重而伤感地告诉我,王运华先生去世了!犹如晴天霹雳,我惊了几秒才缓过神来,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就在半月之前,我还通过视频与先生和先生的儿子讨论88岁或者90岁大寿的事情。
当时我建议2023年88寿过周岁,2024年90寿过虚岁。
谁知道这都成为不可能了。
呜呼哀哉!可恶的病毒!鉴于我新冠刚阳,不能赴武汉送先生最后一程,又成憾事。
王运华先生1935年4月出生,1955年8月在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土化系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是华中农业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先生桃李满天下,自诩“弟子无数、贤者七十”,应该多于圣人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作者: 陈炎[1]
作者机构: [1]不详
出版物刊名: 海交史研究
页码: 108-109页
主题词: 朱老师;东南亚;摘帽;暨南大学;专家
摘要:当电报和讣告传来了朱老师已于5月9日逝世的噩耗时,我悲痛欲绝,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认识朱老师是在1944年秋,当时他在前国立东方语专教授"东南亚历史"课.我对这门课很感兴趣,这时正是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学校条件极差,没有教科书和讲义,全凭自己课堂记笔记.他的广东口音很重,有些听不懂,往往记不下来.下课后,我常去请教他.他看我很认真每次都不厌其烦地为我辅导,有时甚至把我的笔记拿去,帮我改正和补充.有时,他还在本子上写上几句鼓励话,并列了一些参考书目,要求我自己读后写心得。
沉痛悼念我敬爱的恩师杨贵贞教授
邱全瑛
【期刊名称】《中国免疫学杂志》
【年(卷),期】2014(30)7
【摘要】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您的思念之情!万语千言无法表述您对我谆谆教导的培育之恩!泪眼中呈现了您在革命征途中历尽坎坷,无悔无怨,您一生为我国免疫学的科教事业,尤其对中医药免疫事业忘我地耕耘、无私地奉献,对学生言传身教,视如己出。
您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您对免疫学事业的贡献已永载光荣史册。
【总页数】1页(PI0018-I0018)
【关键词】杨贵贞;中医药免疫;言传身教;免疫学;事业
【作者】邱全瑛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2
【相关文献】
1.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杨藻宸教授——沉痛悼念我国著名药理学家吴葆杰教授 [J],
2.沉痛悼念名誉主编王季午教授/光辉的榜样--沉痛悼念恩师王季午教授 [J],
3.沉痛悼念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杨贵贞教授 [J], 李求是
4.让天堂里的杨老师笑得更加开心——沉痛悼念杨贵贞教授 [J], 左丽
5.沉痛悼念杨贵贞教授 [J], 王德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尽的思念--痛悼邢其毅先生
郭保章
【期刊名称】《化学教育》
【年(卷),期】2003(024)005
【摘要】@@ 邢其毅教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我国失去了一位卓越的有机化学家,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他的逝世引起了我们无尽的思念.
【总页数】3页(P43-45)
【作者】郭保章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化学系,北京,100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
【相关文献】
1.追忆恩师邢其毅先生 [J], 邱明华
2.无尽的思念——怀念墨学家王讚源先生 [J], 杨武金
3.忆邢其毅先生殷切关注基础教育的两件事 [J], 武永兴
4.无尽思念父女情——忆父亲李伦 [J], 李靖
5.无尽的思念——痛悼傅铁山主教 [J], 渠小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悼念我敬爱的老师——林几教授
陈康颐
【期刊名称】《中国法医学杂志》
【年(卷),期】1991(000)004
【摘要】林几教授是当代医学教育家,杰出的法医学专家,是我国当代法医学的奠基人。
林教授久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时好时发,未能根治。
1951年秋,他在南京大学医学院工作时,宿疾复发,遂人大学医院诊治,经过手术治疗,已趋好转,疗养一段时间,准备出院。
11月20日晚,我去医院探望,向他汇报法医学师资班情况,请示开班、上课日期,见林师坐在椅上看书,林师母忙于整理衣物。
林
【总页数】6页(P233-237,261)
【作者】陈康颐
【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 2000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19
【相关文献】
1.深切怀念无尽哀思--沉痛悼念敬爱的荣毅仁老师 [J], 刘学悠
2.天堂飘落的雨丝——悼念敬爱的蔡仁逵老师 [J],
3.沉痛悼念敬爱的于百江老师 [J],
4.沉痛悼念敬爱的于百江老师 [J],
5.悼念敬爱的老师——陈康颐教授 [J], 吴军;陈忆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思林炳尧老师追思林炳尧老师——许芝泉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怀念追思林先生的恩德。
因为有了林先生的广收门徒,精心传授“致柔拳社”的杨式太极拳,才有我们今天宁波的“致柔拳社”。
应该说林先生为发扬光大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太极拳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可以说是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能是林先生的一个门徒,那就应该感到自豪和荣幸,而我只是一个太极拳的爱好者,因时运关系,没有成为林先生的弟子,很遗憾,但我还是宁波“致柔拳社”的社员,我学习了林先生的太极拳,还几次受到了林先生的亲自教授。
才使我真正尝到了学练太极拳的甜头-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
所以说,我虽不是林先生的弟子,但也是沾了边,借了光,值此之间,我向林先生的在天之灵躹躬行礼,以示怀念之情。
我初始习练的是42式竞赛套路,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林先生所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详解》,书中拳架照片和拳式,解说又别于其它太极拳,我非常珍爱,后又积极联系,1997年在李娟娟老师那里重新练习了林先生的99式杨式太极拳。
二者一对比,感觉体会就大不一样。
十多年来,我锲而不舍,每天晨练99式杨式太极拳40分钟左右(加上基本功及预备动作的活动,每天运动在近二小时),从中真正体悟到太极拳的健身作用。
这应该感恩于林先生对杨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感恩于林先生的杰作杨式太极拳详解一书对我的启蒙,此书启发教育帮助非常之大,尤如学练太极拳中的指路明灯。
我有了书以后才悟得太极拳的祛病强身作用,才使我悟得练拳不但为会其表也要知其本,更使我终生不忘的是林先生的初学太极拳十三字诀,有了这“十三字诀”才使我学有方向,练有目的,我牢记着林先生的一句话,十三字诀的总诀就是一个“练”字,不练而空谈则总无益也。
林先生的“详解”一书确实是太极拳的经典著作之一,我们应该肯定林先生矢志于继承微明先生创办的致柔拳社事业。
为弘扬正宗的杨式太极拳作出了重大贡献。
林先生的可贵精神永垂不朽。
我综观众多的晨练太极拳者,多以形式表现为主,把太极拳作为艺术舞台内容来排练,有的更是动作随便散乱,不合规范。
悼念王永祥教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卷),期】2010(28)6
【摘要】王永祥教授生于1928年5月10日,卒于2010年10月15日,享年82岁。
王教授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早年留学德国柏林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从事医学教育和临床事业,医德学识堪称一流。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关键词】医学教育;博士学位;王永祥;临床事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深切悼念王本祥教授 [J],
2.悼念林永祥教授 [J],
3.无怨无悔永立潮头——沉痛悼念王执民教授 [J], 《介入放射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4.沉痛悼念亦师亦友的徐永祥教授 [J], 顾东辉;
5.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深切悼念王本祥教授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痛悼念恩师林增杰教授
惊悉恩师林增杰教授去世,噩耗传来,作为他的学生我们万分悲痛。
林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土地学家、教育家,新中国土地管理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土地管理学科的开拓者,我国第一个土地管理专业开创者。
他的不幸离世,是我国土地管理学事业的巨大损失。
91级土地管理干休班全体学生表示沉痛哀悼,同时向林教授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望他们节哀保重!
林教授走了,留给我们的,除了无尽的哀思和悲伤,还有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教授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言为人师,行为世范。
他将毕生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如今已是桃李天下,满园芬芳。
他是我们的好老师、好朋友、好前辈。
林教授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魅力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去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
林教授,您留下的精神财富,将在我们心中永世长存!
林教授,您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