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_中世纪服饰
- 格式:pptx
- 大小:9.17 MB
- 文档页数:91
第二章中世纪服装(5~15世纪)一、概述:1、艺术的分期:拜占庭时代(A.D.395~A.D.1453)欧洲文化黑暗时代(5~10世纪)罗马式时代(11~12世纪)哥特式时代(13~15世纪)2、宗教的形成:三大宗教形式:基督教Christianity 佛教Buddhism 伊斯兰教Islan3、封建商业城市的兴起: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等。
二、中世纪服饰的特点:1、宗教的影响2、东西方的结合(十字军的东侵1086~1291年)3、服装面料第一节拜占庭时代(395~1453年)一、概述: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帝国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爱琴海诸岛、叙利亚、巴勒斯坦、黑海北岸一带和埃及等。
拜占庭艺术特色:古罗马文明与东方文明的结合,喜欢绚丽颜色、多装饰(珠宝、金线刺绣),以华美著称。
二、男女服装:1、达尔玛提卡Dalmatica: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构成单纯、朴素、把布料裁成十字形,中间挖洞(领口),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从肩至下摆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维Clavi:基督血的象征,不再表示官阶,纯粹是一种带宗教色彩的装饰。
初期的达尔玛提卡宽敞,4世纪以后,女子的达尔玛提卡袖口变宽,胸部多余的量被裁掉,渐显出身体的自然形,男子的达尔玛提卡袖子显著变窄,向便于活动的方向转化。
2、贝尔Veil:女子外出用,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大小种类很多,用料:棉、麻、丝、毛,色彩很丰富,金线织,带流苏等装饰。
3、罗鲁姆Lorum:是宽15~20CM的表面有刺绣或宝石装饰的带状物。
4、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是一种梯形的大斗篷,披在左肩,右肩用安全别针固定,面料为丝织物,是皇帝和高官的外衣,此时最具代表性的外衣,为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了一块四边形的装饰布“塔布里昂”Tablion5、佩奴拉Paenula:一种仪礼服,出于防寒的目的在古罗马时代产生,男女都穿的一种贯头衣,剪成椭圆形,在中间挖个洞伸头,有袖子。
中世纪服装演变过程一、中世纪分为5-10世纪的“文化黑暗期”、11-12时期的“罗马式时期”、13-14世纪的“哥特式时期”。
二、中世纪服装的最大特征是:基督教文化的强烈影响,中世纪的西欧人苦恼于精神与肉体、理性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中,服装上出现了否定肉体(掩盖体形)和肯定肉体(显露体形)的矛盾现象。
三、从服装形态上看,中世纪复转从古罗马南方型宽衣文化经拜占庭文化的润色和变形,经“罗马式时期”和“歌特式时期”的过渡,最后落脚到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窄衣文化。
从此,西洋服装脱离古代服装那平面性的单纯结构,进入追求三位空间的立体构成时代。
四、现代与古代、西洋与东洋,服装文化以“哥特式时期”为交点分道扬镳。
第一节拜占庭时代的服装文化一、拜占庭文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的神秘主义,新兴基督教文化,三种异质文化的混合物。
二、拜占庭染织业发达,拜占庭织物的特色是绚丽丰富的色彩。
三、拜占庭时代的服装(1)初期沿用罗马帝国末期样式,后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由自然、朴素、单纯,变得呆板、僵硬,色彩绚丽、华美,流苏、滚边、宝石装饰非常普遍,表现重点转移到衣料的质地、色彩、表面装饰上,充满东方文化的特征。
给人一种强烈的否定人存在的绝对的宗教性,人们穿衣是为了包藏和掩盖身体。
服饰成了“别等威显贵贱”的工具。
(2)主要衣物1. 达尔玛提卡: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构成单纯、朴素,是把不料裁成十字形,中间挖洞,在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从肩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
克拉比作为基督血的象征,已纯粹是一种宗教色彩的装饰,可以随便使用。
公元4世纪后,女子的达尔玛提卡袖口变宽,胸部多余的量被裁掉,逐渐显出身体的自然形;男子的袖子则是变窄。
这是从裁剪方法上使衣服合体的第一步,使向开始追求裁剪技法的中世纪服装迈进的先兆性举动,暗示着衣服脱离了古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贝尔(V eil):贝尔就是面纱,是一块长方形的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