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地阅读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6.06 KB
- 文档页数:5
2023武汉中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2023年武汉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在你答题前,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
1. 本试卷由“阅读”和“表达”两部分组成。
全卷共8页。
七大题,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2. 答题前,请将你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并在“答题卡”背面左上角镇写姓名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第1页右上“贴条形码区”。
3.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在“试卷”上无效。
4. 非选择题必领用0.5毫米黑色笔迹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位置上。
答在“试卷”上无效。
5. 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预祝你取得优异成绩!I阅读(共55分)一、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1~3题。
(10分)文创产品如何解决同质化难题①文创产品指以文化为主题或基本元素,在设计、加工、营销等环节融入创新意识,兼具文化内涵与创新属性的产品。
小到一张贴纸、一对耳环,大到一个电视节目、一处旅游景点,都可以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打造为文创产品。
②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可以表达文化、传承文化,更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
中央广播电视台制作的文创精品《国家宝藏》节目,别出心裁地将有代表性的中国文物与电视舞台剧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讲述中国文物宝藏的前世今生。
节目播出后,故宫博物院等多家国家级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大幅增加,“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旅游打卡的新趋势。
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③优秀的文创产品带来了消费热潮,文创产品的同质化问题也随之出现。
某地青砖灰瓦的传统建筑成为了旅游热点,不久各地就都建起了“仿古主题小镇”——满街青砖灰瓦,哪怕完全不符合当地的历史建筑形态。
一个景区以本地景观为造型的文创雪糕上热搜了,其他景区便亦步亦趋,群起售卖类似的文创雪糕——造型虽然有所不同,吃到嘴里都是一样的甜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盛宴习题(含答案)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盛宴习题(含答案)第一部分:阅读理解一、选择题1.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雨来被鬼子抓住了是因为?A. 雨来不小心被鬼子发现了。
B. 雨来去救被鬼子抓住的同学。
C. 雨来被同学出卖了。
答案:B2. 在《草原》一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表现了什么情感?A. 离别之情B. 欢乐之情C. 期待之情答案:A二、简答题1. 请简述《小英雄雨来》一文中雨来是如何逃出鬼子手中的。
答案:雨来在被鬼子抓住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谎称自己是被鬼子追赶的小商人,成功骗过了鬼子,趁机逃走。
2. 《草原》一文中,描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怎样的情感?答案:《草原》一文中,描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章通过描绘蒙汉人民共同放牧、共同生活的场景,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和谐,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向往和赞美。
第二部分:填空题1. 《小英雄雨来》一文中的雨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答案:爱学习、爱祖国2. 《草原》一文中,"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蒙汉情深"指的是_______。
答案: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第三部分:阅读实践请阅读以下短文,回答相关问题。
短文:《金色的鱼钩》红军长征途中,一个小红军战士生病了,不能继续行军。
Captain Zhang, a senior military doctor, took care of him. One day, Captain Zhang went to a nearby river to catch fish to feed the sick boy. He used a gold fish hook, which he had kept as a souvenir from hishometown, to catch the fish. The sick boy saw the golden hook and asked Captain Zhang to give it to him as a souvenir. Captain Zhang agreed and gave the hook to the boy, hoping it would bring him good luck.1. Who caught the fish for the sick boy?答案:Captain Zhang2. What did Captain Zhang use to catch the fish?答案:A gold fish hook3. Why did Captain Zhang give the gold hook to the sick boy?答案:Captain Zhang gave the gold hook to the sick boy as a souvenir and hoped it would bring him good luck.。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课后专项习题(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天鹅天鹅的面目优雅,形状妍(yán)美,与它那种温和的天性正好相称:俊秀的身段,圆润的形貌,优美的线条,皎洁的白色,婉转的、传神的动作,忽而兴致勃发、忽而悠然忘形的姿态。
凡是它所到之处,它都成了这地方的点缀品,使这地方美化;人人喜欢它,人人欢迎它,人人欣赏它。
我们看见它在水上活动得那么轻便、那么自由,就不能不承认它不但是羽族里第一名善航者,并且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航行术的最美的典型。
可不是吗,它的颈子高高的,胸脯挺挺的、圆圆的,就仿佛是破浪前进的船头;它的宽广的腹部就像船底;它的身子为了便于疾驶,向前倾着,愈向后就愈挺起,最后翘得高高的就像船舳;尾巴是地道的舵;脚就是宽阔的桨;它的一对大翅膀在风前半张着,微微地鼓起来,这就是帆,它们推着这艘活的船舶向前航行。
天鹅在一切方面都高于家鹅一等。
家鹅只以野草和谷物为生,天鹅却会找到一种比较精美的、不平凡的食料。
它不断地用妙计捕捉鱼类。
它做出无数的不同姿态以求捕捉的成功,并尽量利用它的灵巧与气力。
它会避开或抵抗它的敌人:一只老天鹅在水里,连一只最强大的狗也不怕,它用翅膀一击,连人腿都能打断,其迅疾、猛烈可想而知。
(有删改)1.这篇短文的作者也是《松鼠》一文的作者——法国作家________。
这篇短文选自他的代表巨作《______》。
2.短文介绍了天鹅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3.短文第二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具体说明了天鹅的体形非常便于它在水上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____”画出一个作比较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一个举例子的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说说该说明方法的作用。
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
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稳还是颗粒无收。
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
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疾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
人老,牛老,犁也老。
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
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
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
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
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
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德贵没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还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气,犁榫眼松,趴德贵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
德贵说犁,俺知道你榫眼咧着嘴,不湿润湿润水,你准散架。
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
德贵说牛,俺知你嗓子眼冒着火,得去淮河里喝个饱。
于是,德贵、牛和犁三个老货径直朝淮河走去,牛饮水,人喝水,犁干脆丢河里。
德贵喝几口水站起身,骂犁,你个老货还真能憋气呢;骂牛,你个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饮水?淮河水这会儿还温温顺顺躺河床里,波浪一叠压一叠有条不紊地浪过来又浪过来。
202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的美学命题。
王国维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
如果我们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文本策略,并从这一角度反思中国山水绘画传统与继承的关系,可以看出唐宋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无我之境”为主导,元明清绘画的文本策略是以“有我之境”为命脉。
王国维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的诗句来解释何为“无我之境”。
这两句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它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清晰的现实主义图画。
所以,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无我之境’的作品多是客观的、全景的、整体性的描绘自然、人物活动和社会事件,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给予人们的审美感受宽泛、丰满而不确定。
”唐宋山水绘画创作的文本策略最大特征是“无我之境”,具体的艺术手法就是“图真”,即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眼中所见的山川形象。
山水创作多为“以物观物”,力求作品达到主客相融、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并不是没有个人情感,而是这种思想情感没有直接外露,主要是通过客观的描绘对象以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情感,艺术家隐藏于山水意象的背后。
为达“无我之境”,唐宋美学家提出了诸如“外师造化”等命题,山水绘画审美情趣多侧重于客观对象真实生动地再现,艺术家重“自然”,重“造化”,通过真景和笔墨的结合来创造意境。
野地李汉荣阅读答案篇一:2014年初一假期语文试题溱潼二中七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一)2014.6(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人生始于无xié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sè,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niàng。
2.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真是一个粗心的孩子!”他忽然又叹息一声:“唉,谁又不是这样呢?”B. 我戴一个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C. 电视纪录片“焦裕禄”在央视重播后,观众反响热烈,更加坚定了走群众路线的信念。
D.马航事件的发生,究竟是飞机失事?还是恐怖袭击?还是阴谋击落?说法不一。
3.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渔政执法船依法在本国管辖海域进行正常巡逻,这是无可厚非的。
....B.经过十余年的沉淀,法国艺术家史蒂芬的烟熏绘画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C.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本月被媒体曝光后,人们改善居住环境,治理水污染的愿望非常迫切,特别是兰州市民对此感同身受。
....D.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其象形功能不但便于人们的理解记忆,且衍生出美轮美奂的书法艺术,这是很了不起的。
....4.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8分,①-④每题1分,第⑤题4分)(1),金石能开。
(2),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流响出疏桐。
(4)居高声自远,。
(5),;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再别康桥》)(7)《黄鹤楼》中描写登楼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8)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都喜欢荷,请写出你最喜欢的连续两句咏荷古诗。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5.名著阅读。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带答案)一、课内阅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pián biàn)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xīng xìng)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我感到一点儿留恋。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画“”的句子中描写鸟的形态的词是_____,描写鸟的颜色的词是_____,描写鸟的动作的词是_____。
3.这是作者第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他看到了众鸟欢腾的热闹景象。
从选文中,我们不仅知道鸟的_____多、_____多,还感受到它们在这里生活得非常______。
()(填序号)A.一种类数量快乐B.二种类数量快乐C.一种类数量热闹D.二鸟叫鸟影热闹4.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带引号的“鸟的天堂”指什么?不带引号的“鸟的天堂”又指什么?为什么作者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选文,完成练习。
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节选)住处附近有一家卖野蜂蜜的小店,夏日里,我常常到那里饮蜜茶。
我常觉得,在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zhēn zhèn)蜜茶,甘凉沁脾,是人生一乐。
今年我路过小店,冬蜜已经上市,喝了一杯蜜茶,付钱的时候才知道价格涨.(zhàng zhǎng)了一倍有余。
村边的野地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村子里的巷间小路,地野田埂,在小时候都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那里有我们无尽的回忆。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村边的野地阅读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张蛰①我喜欢泡在村东的野地里,有时一群人,有时就我一个。
野地很大,杂草、灌木丛生,那些粗细高矮歪直不同的杂树聚在一起,气象万千。
在它的西南方向,废黄河一股水流蜿蜒而来,又在它东边很远的地方轻轻滑过朝东北方向平缓流去,河面时宽时窄,水量丰沛,水草丰满。
那里有视野更为开阔的田地,村庄都被零星甩在某个角落里,我们叫它漫河滩。
②野地里,小路纵横交错,说明很多人来过且又走路的习惯不同,但真正泡在这里,一天到晚又见不到一个人影。
除了人,村里的狗也来,我在野地里碰到狗的时候比人多,狗来这里东嗅西嗅,有时会对一只野鸡狂追,但从来不会成功,对一闪而过的野兔子,狗却只当没看见。
狗跑野地里来干什么?③其实人来似乎也没什么目的性,我们一群孩子泡在野地里,除了玩爬树捉迷藏,有时会了结一些江湖恩怨,有时会商量到哪块大田地偷生产队的东西,有时会满地里寻找兔子窝和老鼠洞。
这些事,在其他地方一样可做,但我们却莫名其妙地跑到野地里来了。
了结江湖恩怨,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倒霉蛋,出了野地会自觉说成是自己爬树掉下来磕的,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半点同情,还会被他们咬牙切齿地痛骂:咋不摔死你哩,你就野吧!上野地来,就是为了给挨揍找个好借口吗?在野地里商量偷生产队的东西,偷来再跑到野地里分赃,在哪里不能商量不能分呢?我们习惯性地选择了野地。
还有秋天,我们在野地里从老鼠洞中挖出的黄豆,每个人脱下裤子装都装不完,但在大田里同样如此,我们为何喜欢来到野地里找?为什么?④更多时候,我们在野地里无事可干,像狗一样到处闻闻嗅嗅,无目的地到处走动,或是忽然卧倒在杂草丛里看一尘不染的蓝天。
不知是谁最先想起来的爬树,先是爬到树上捉迷藏,后来我们爬到树上去发呆,每个人都茫然地抱着树干坐在树杈上,猴子一样东张西望或什么也不望。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
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
“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
诚者,实也,真也。
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②哲学与科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
人在观察现象的时候,往往表现一定的主体性,在认识中含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但是,追求真理就应力求避免主观的干扰。
《管子》书的《心术上》提出所谓“静因之道”。
《心术上》说:“因也者,无益无损也。
……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
”这是说,在认识外物的时候不要对于外物有所损益,力求认识外物的本来面目。
列宁论“辩证法的要素”,举出十六条,第一条是“观察的客观性”,这是唯物主义方法的基本原则。
③多年以来,人们强调主体性的重要,这是正确的。
但是,发挥主体性,应以认识的客观性为前提。
这里有一个改造世界与认识世界的关系问题。
人类的主体性,主要在于能改造世界,但改造世界应以正确的认识为依据。
只有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有时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能加深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对于世界的正确认识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条件。
④“修辞立其诚”,包含端正学风的问题。
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所谓曲学阿世即是哗众取宠,曲解经典的原义以讨好于时尚,也就是背离了原则而顺风转舵,这就违反了追求真理的学术宗旨。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
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⑤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
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
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
大野地阅读题答案
《大野地》阅读原文:
现在是夏收之后,麦茬密布的地还没来得及翻。
五月的阳光在大野地流荡,把麦子的焦香四处播撒。
大野地的深处,有一个黑点慢
慢移动,慢慢地,越来越近,直至看得分明。
看分明了,是一对拉着板车的老夫妇。
老夫妇确实够老,但你却难判断他们的具体年岁,也许是五十,也许是六十,也许七十。
长
途的跋涉与劳累、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夏天骄阳的暴晒,使他们
看上去苍老委顿得犹如两截枯木桩子。
望不到边际的麦田和他们身后的景象比,已是另一片天地,平地使他们的板车走得略显轻松了些,
现在,是老妇坐在板车上,老夫拉车。
老妇怀里搂着一个通常被称作蛇皮袋子的大口袋,没人知道,里面装着的是馒头,形状、大小、成色不一的馒头。
看得出,它们来自不同的厨房,出自不同女
人的双手。
当然,袋子最底下,有十二个馒头看上去是一样的,那
是老妇从家里带出来的,她亲手蒸的馒头,家里旧年的最后一点陈
麦子,陈麦子蒸馒头劲道,儿子最爱吃她蒸的馒头,因为面团揉到
了家,口感瓷实,劲道,就这点诀窍。
想到儿子,昏昏欲睡的老妇振作了一下。
她眯着眼睛尽量向大野地的远处望,她嘱咐老夫停车,她慢慢地下了车,活动有点麻木的
腿脚,走进路边的麦茬地,蹲下去,起来的时候她手上是两个重沉
沉的麦穗。
她呼喊老头把车停稳,腾出手和她一起去捡拾麦穗。
他
们果真捡拾到了一大把麦穗,他们在一个无风的垄沟点燃了一窝麦茬,用麦茬燃起的火焰烧熟了麦穗,把焦黑的麦穗在手心揉搓后,
吹
掉麦壳,张大嘴巴,把麦粒投进各自的嘴巴。
慢慢咀嚼,吞咽下去。
这就是他们的午餐了。
他们一路上除了偶尔向人讨要吃的果腹,
这是他们最自在的午餐,因为从不动声色的大地那里讨施舍总比从
表情丰富的人那里讨要安心些。
他们从北方来,向南面走,越往南,天气越热,因此这一路,仿佛他们走到哪里哪里的麦子就成熟了,也因此,他们总有麦穗可捡,他们尽量减少去村庄讨要的次数,妇人每次在向人家伸手的时候总
要鼓起勇气说,要是有馍馍,就给我一个馍馍,一个就好。
有次她
刚刚走到一家的大门边,就迎上一股汹涌而出的麦香气,老妇沉迷
住了,她像中了蛊的人似的迷迷瞪瞪地说,我闻见馍馍的香气了,
我就要一个馍馍,请给我一个馍馍吧。
那刚好走出来的年轻女人把
老妇脸上的沉迷当成了赞赏,当成对她蒸馍手艺的最高赞赏,一高兴,就给了老妇两个刚出笼的大馒头,说,就让您老先我尝尝我家
新
麦子蒸的馍馍吧。
老妇捧着两个馍馍回到板车边上,她和老夫轮流闻新蒸馒头的香气,仿佛香气也
能填充他们的辘辘饥肠,最后,那两个馒头还是躺到了板车上,躺在靠近车前辕的木板上,在那里,被夏天的骄阳迅速暴晒成了两
坨馍干。
老妇人闻了闻,麦子的香气大不如前了,但她还是小心翼
翼地把两个缩小了的干馒头放进了蛇皮袋子里,她听着袋子的响动,像富翁听见金币响一样感到满足和宽慰。
她想,这些馒头,足以让
她儿吃上好几个月的。
老夫老妇的儿子,他们唯一的儿子进监狱快
一年了,儿子几次三番地捎信给父母,说,别人都有家里人去探看,却唯独他没有,为此他被同监室的人嘲笑。
这一次,儿子更是说了
狠话,要是父母嫌弃孩子了,现在就断交。
断交这话很伤老两口的心,老夫连夜去把放在后窑的板车修理了,他决定和老妇拉着板车
去看儿子,板车在白天是他们的交通工具,他和老妇可以轮流在上
面坐着歇息,晚上打开铺盖还可以是他们的栖息之地,这样,能省
下来去好几百块钱的盘缠。
他们算好一定要在出门的第十天赶到儿子所在的监狱,因为倘使错过了那天,就得等下一个探视日了。
不难想象,当他们的儿子见到老夫老妇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状。
一袋似乎和他的父母一样苍老的
馒头干被小心翼翼地推到年轻人面前时候的情状。
我的一个做管教的朋友是那天的当事人之一,他是带着痛心疾首的样子愤然诉说的:可怜天下父
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
那简直是两个叫花子了,自己一路挨饿,却省下馒头晾干给狱中的儿子疗饥,殊不知监狱已不是旧社会,他
们的儿子在监狱吃的饭菜,比他们那一路上,不知道要强要好几多倍。
唉!
你说为什么爱总是向下流淌的呢?末了,我这个管教朋友问了我
一句。
向下流淌?我一时没听明白。
朋友解释说,若把那个年轻犯人
和他的父母的位置打个颠倒?你觉得还会这样么?我沉吟良久,没说话,心中却肯定说,或许会是不一样的。
(选自《延河》2011年10期)
《大野地》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
的两项是(5分)
A.老夫妇之所以拉着板车千里迢迢赶去监狱探望儿子,是因为他们想省下来回的路费。
由此也体现出他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
B.小说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在不动声色的白描中涌动着浓浓的亲子之爱。
真切传神,颇具感染力。
C.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
老夫妇沿路乞讨更多的馒头,他们怕儿子在监狱挨饿,想尽办法给儿子更多的吃食。
D.作者笔下的老夫妇不过是普通百姓,所叙之事也选自日常生活,但从中能令读者感到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切悯怀。
E.小说耐人寻味,结尾部分设想如果入狱的是父母,他们的儿子未必像文中的父母一样历尽艰辛去探望,催人警醒。
(2)请概括老夫妇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6分)
——————————————————————————————————————
(3)小说中多次提到馒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
(4)老夫妇开始不去探望儿子,后来因为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而决
定去探望儿子,路上找人讨要饭食、捡拾麦穗,最后终于见到儿子,请结合文本探究他们在这些过程中的真实心理分别是怎样的。
(8分)
——————————————————————————————————————
《大野地》阅读答案:
11.(1)选D给3分,选E给2分,选C给1分。
(A项体现出他
们探望儿子的急切心情错误,应该是看出他们家境不好。
B项小说
语言老练而又轻快,让人读来心情不觉压抑错误,这篇小说的语言
风格是节制而压抑的,给人沉重之感。
C项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有误,使故事更真实应该是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
(2)①生活艰辛:家境贫穷,为了节省路费(住宿费),拉板车徒
步去远地探视儿子;②深爱儿子:他们想把自己所有讨来的馒头都留
给儿子,而宁愿自己挨饿;③保守而闭塞:他们不知道现在监狱的生
活已经与在旧社会有了天壤之别。
④苍老。
(3)①线索:老夫妇去探望儿子,自己准备了馒头,一路上又讨
要并攒下了许多馒头,最终将这些馒头送到儿子手里,串起了小说
的情节。
②烘托人物形象:烘托出生活艰辛却深爱儿子的老夫妇形象。
③凸显主题:馒头寄托了老夫妇对儿子深切的爱,同时寄托了
作者对以老夫妇为代表的底层父母的同情。
(每点2分)
(4)①自责担忧:老夫妇未去探望儿子,是因为生活贫穷,舍不
得花路费,心中充满自责,又担忧儿子在监狱中的生活。
②伤心痛苦:儿子要和他们断交,老夫妇感到无比的伤心和痛苦,于是决定
前往探望。
③难为情:一路上找人讨要饭食,看人脸色,老夫妇感到难堪,所以他们尽量少找人讨要,宁愿捡拾麦穗,过得安心些。
④满足、宽慰。
见到儿子,把一袋精心攒下的馒头干小心翼翼地推到儿子面前,体现了老夫妇深切的爱,也为自己给儿子带来丰富的吃食而感到满足和宽慰。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