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诗两首》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42.52 KB
- 文档页数:7
《诗两首》教案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诗歌创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静夜思》(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朗读和背诵诗歌。
(2)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一:《静夜思》(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二:《登鹳雀楼》(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3)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两首诗歌的语言、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以及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 诗歌创作和实践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2. 邀请诗人或文学爱好者来校进行诗歌欣赏和创作讲座,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3.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或诗歌展览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第1课《诗两首》说课稿从容说课《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意亮出“沙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期气氛和“悲伤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刻画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硕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刻的进展贯穿组合,归纳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诵训练,标准学生朗诵进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纳整体感知、琢磨诗句、扩展评判的赏析方式。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诵技术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出色赏析中,激发学生探讨爱好、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拍。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体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育学生酷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朗诵。
明白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式.朗诵法通过情感朗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拍,认真体味诗歌包括的深沉情感。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预备多媒体cAI、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情感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确实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闻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李商隐诗两首》说课稿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
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2.通过写"我所知道的李商隐"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和解决办法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学生活动设计1.课前预习(1)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2)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精读课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曾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写诗关心民生疾苦,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功名,遗落世事,他自知忧天无力,回天乏术,就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2.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2017年顺德区公开招聘教师面试备考:高中语文面试《诗两首》说课稿根据15年的考试时间,预计顺德2017年公办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时间在12月进行,教师招聘面试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你知道哪里有相关资料的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7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公办教师招聘考试备考专题。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本课学习共需2课时,今天我着重说明第1课时,也就是《雨巷》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诗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两首诗的文学技巧和结构特点。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静夜思》2. 第二首诗:《登鹳雀楼》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知识,提醒学生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二、第一首诗《静夜思》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三、第二首诗《登鹳雀楼》的学习(15分钟)1.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3.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4. 探讨诗歌的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等。
四、诗歌鉴赏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诗进行鉴赏分析。
2. 各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鉴赏结果,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3. 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五、创造性写作(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自然景物或场景,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2. 让学生写一首小诗,表达自己对所描述景物或场景的情感和思考。
3.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记录他们的回答和表现。
2. 收集学生的诗歌创作,对他们的写作能力进行评估。
六、诗歌分析与比较(15分钟)1. 将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并探讨它们如何体现诗人的思想感情。
3. 讨论两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诗歌的社会意义。
《诗两首》说课稿《诗两首》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两首》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两首》说课稿1一、说教材儿童诗以其丰富的想象,表达无限的童真童趣而广受学生喜爱。
因此,我选择了两首关于具有代表性的春天的儿童诗,一首是《春天来了》现实写出了春天将要来时动物们欣喜的心情,一首是《春姑娘》,写出了小孩子们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这样能很好的组织教学。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正处在童年阶段,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两首儿童诗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他们读儿童诗和写儿童诗的兴趣,所以学生兴趣浓厚,能把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融于写作之中。
三、说目标我设计了三个目标:1、感悟儿童诗的特点通过儿童诗,感受春天的美丽。
2、通过品读赏析,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激发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尝试用儿童诗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创作诗。
2、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童言自然地流淌,童心尽情地表达。
四、说教学过程一、播放动画,导入课题。
以春天动画和声音,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学习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春天儿童诗的兴趣。
二、赏诗引路,捕捉诗意通过适时出示两首诗,读诗品诗,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想象丰富,充满童真童趣,为后面的写诗作铺垫。
三、写诗、读诗通过前面的诗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了解到儿童诗的特点,我再出示一些春天的图画,和一些学生写过的关于春天的儿童诗,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写诗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在《我在贵州等你》这首诗情画意的歌曲中(因为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进行诗的创作,当学生写完之后,挑选出好的向全体学生展示,从而达到我本节课的最终目的: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写自己春天的儿童诗。
李商隐诗两首各位评委上午好:我是语文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李商隐诗两首》,作者是李商隐,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李商隐诗两首》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唐诗”。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诗歌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学习,它们会让我们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李商隐诗两首》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
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引导把握这两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表现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诵诗能力,体会李商隐诗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特点。
多角度理解《锦瑟》主题,用“对比”、“反衬”来说明《马嵬》中“讽意至深”。
同时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赏析诗歌意向,分析艺术手法难点: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中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汲取诗歌精神,领会情感三、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并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法学法:教法:朗读法、录音法、启发诱导式、分层次教学、“自主、合作、探究”以及讨论法等。
在讲课中,我将以朗读为重点之一,通过朗读,疏通文意,探究文理,品味意境。
学法: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诗两首》教学参考(优秀3篇)《诗两首》教学参考篇一2、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
2、背诵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点:大体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回忆你记忆中的春天是怎样的,给大家说一说。
二、检查预习1、自读生字,在文中为生字注音。
2、抽读。
3、小老师教写生字。
易错音:妆、滨、裁易混淆:咏泳、滨宾、载裁、紫紧4、抽读、齐声读三、学习《咏柳》1、简介贺知章:唐朝诗人,字箱子真,代表作《回乡偶书》《采莲》2、解题:春天里的柳树是怎样的呢?春天百花成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自由说)看看古代的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
齐读课题:咏柳:咏即赞美3、诗人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大家自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注释读),不懂的作上记号。
4、交流汇报1、2句(1)碧玉:绿色的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万条:枝条多绦:一种丝带前两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上,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打扮的一样。
(2)思考: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好吗?(引导学生想象,春天万物复苏,柳树也会发出新叶,新叶刚长出来的颜色,光泽接近碧玉)(3)朗读5、交流汇报3、4句:(1)细叶:细细的嫩叶似:好像裁:裁剪这两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呀!(2)思考:这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形式?(自问自答)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这个比喻中体会到什么?(3)指导朗读6、朗读全诗,感悟诗境前两句写柳,后两句由写柳过渡到写春,从整首诗的描写中,你休会到诗人对柳,对春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反复朗诵,体会诗人赞美柳树,歌颂奏的感情。
《诗经两首》说课稿1、《氓》说课稿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氓》。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3、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2、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3、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1、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2、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
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领略诗歌中所蕴含的智慧和人生哲理。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李白、杜甫(2)时代背景:唐朝(3)诗歌类型:山水田园诗、边塞诗2. 诗歌内容分析:(1)《静夜思》: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描绘了寂静的夜晚,以景托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2)《登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自身遭遇的感慨,通过描绘重阳节登高的场景,抒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
(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境体会。
(2)诗歌的文学鉴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介诗歌背景,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2)分析诗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两首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诗歌的感悟或鉴赏文章。
3. 推荐一首类似的诗歌,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语文教师面试《诗两首》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诗两首》:《雨巷》和《再别康桥》。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实行说课。
本课学习共需2课时,今天我着重说明第1课时,也就是《雨巷》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很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准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准确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所以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
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使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
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
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
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
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使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
宛转悦耳的乐感。
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
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
探究水平的培养,促动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雨巷》是一首新诗。
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
教法:
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
展开,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
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能够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
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
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水平。
(二)说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所以我将引导学
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
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
的方法。
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
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
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因为一个学生的生
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他有时无法准确的解读诗歌的内
容把握诗歌的情感。
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补充了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协助、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实行的教学,所以我
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
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
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
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方法
是诵读感知,所以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
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初读,赏读,美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