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第三十五讲 -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41
弟⼦规公益讲解: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 先问⼰ ⼰不欲 即速已.弟⼦规公益讲解: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 先问⼰ ⼰不欲 即速已.欢迎⼤家的聆听!弟⼦规中的:凡取与 贵分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取得或给予财物,我们⾃⼰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现在的⼈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的道理.很多⼈不讲⽂明,不讲道德.违法犯罪,什么坏事情都做,就是不做⼈事.他们这些⼈就是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的道理.我们⼤家都应该学习弟⼦规,做个有道德的⼈!弟⼦规中的:与宜多取宜少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给予别⼈宜多,我们⾃⼰取得别⼈宜少.现在⼈的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的道理,很多⼈违法犯罪,不讲道德,不讲⽂明,不讲素质.他们这些⼈就是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的道理.我们⼤家都应该学习弟⼦规.做个有道德的⼈!弟⼦规中的:将加⼈ 先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要求别⼈做的事情,我们⾃⼰先反省问⾃⼰愿不愿意做.现在的⼈道德沦陷,违法犯罪,不讲⽂明,不讲道德,甚⾄的缺德,什么违法犯罪的事情都做,就是不做⼈事.他们这些⼈就是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的道理.我们⼤家都应该学习弟⼦规,做个有道德的⼈.弟⼦规中的:⼰不欲 即速已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们⾃⼰应⽴刻停⽌要求别⼈,我们⾃⼰不要强求别⼈去做不愿意的事情.现在的⼈严重缺德,什么坏事情都做,吃喝嫖赌吸,伤害⽼百姓的事情,还做危害⼈类,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事情,这些⼈都是不学习弟⼦规,不懂得做⼈,不懂得做事情.我们⼤家都应该学习弟⼦规,做个有道德的⼈.我们⼤家都是学习中华传统道德⽂化,孝顺⽗母,尊敬师长,兄弟和睦,尊⽼爱幼,学习道德⽂化,学习圣贤⽂化,学习弟⼦规,我们⾝⼼和谐,家庭和谐.我们做慈善公益志愿者协会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间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传播⽂明,传递爱⼼,传递正能量!我们⼤家要把中华传统道德⽂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让⼈们得到真正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我们⼤家要把弟⼦规传播到世界各地⽅去,让⼈们得到⾝⼼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从⽽⼈类和谐,达到世界和平.我们⼤家都应该学习弟⼦规.做个有道德的⼈!弟⼦规公益讲解: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 先问⼰ ⼰不欲 即速已.就讲解到此.感谢⼤家的聆听!。
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
它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泛爱众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既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解释:对于大众有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不论好人、坏人、聪明、愚笨、宝贵、贫贱、种族国界都一样给予保护和承载,纯是一片仁慈之心,不为名利毫无虚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载”的大同境界。
泛爱众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体的观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关怀大众,我们若处处学着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过修养,守住人的品格,并深入学习各项才艺,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众的事业。
品行高尚的人,名声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是德行,并不是论外貌是否出众;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人们所信服的是真才,并不是只会发表言论。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
至圣先师孔子教导我们,贫穷的人除了不谄媚迎合外,能够在道德上自得其乐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骄傲的`心态妨碍他人,更要爱好礼节,恭敬大众。
贫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学习礼节充实各项才能,发挥人我一体的仁心,才能营造一个“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幸福社会。
他人有事,忙得没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搅乱他;对方身心很不安定,我们就不再用闲言碎语干扰他。
别人的短处绝对不要揭露出来,别人有秘密不想让人知道,我们就不要说出来。
**弟子规第九篇**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解说:
在获取与给予之间,贵在分明清楚。
给予的时候应当多多给予,取得的时候要尽量取得少一些。
这是我们生活中与人交往时应遵循的原则。
当我们想要对待别人时,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对待。
如果自己都不愿接受,那么就应该立即停止这样做。
这是教导我们要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尊重他人如同尊重自己。
对于别人的恩情,我们要时刻铭记在心,并寻求机会以报恩;而对于怨仇,我们应该尽量忘记,不要让怨恨长久地占据我们的心灵。
抱怨要短暂,报恩要长远,这是培养我们宽广胸怀和感恩之心的重要法则。
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准则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有原则、有同理心、懂得感恩的人。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同事相处,都应遵循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践行《弟子规》中的这些教诲,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文明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弟子规译文(10)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文】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
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
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译文】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
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译文】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
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译文】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
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而心不服。
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
(转贴)。
《弟⼦规》全⽂译⽂(2)《弟⼦规》全⽂译⽂ 43、⽤⼈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解释】借⽤别⼈的物品,要明着向⼈请求、征得同意;没有征得同意,擅⾃取⽤是偷窃⾏为; 44、借⼈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解释】借⼈物品,及时归还;以后若有急⽤,再借不难; 45、凡出⾔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解释】开⼝说话,诚信为先;欺骗和胡⾔乱语,不可使⽤;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解释】话多不如话少;说话事实求是,不要妄⾔取巧; 47、奸巧语 秽污词市井⽓ 切戒之 【解释】不要讲奸邪取巧的话语、下流肮脏的词语;势利市井之⽓,千万都要戒之; 48、见未真 勿轻⾔知未的 勿轻传 【解释】没有得知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知道真相的传⾔,不可轻信⽽再次传播; 49、事⾮宜勿轻诺苟轻诺 进退错 【解释】对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轻易答应;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进退两难; 50、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 勿模糊 【解释】说话时吐字清楚,语速缓慢;说话不要太快、吐字模糊不清; 51、彼说长 此说短不关⼰ 莫闲管 【解释】不要当⾯说别⼈的长处,背后说别⼈的长短;不关⾃⼰的是⾮,不要⽆事⽣⾮; 52、见⼈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解释】看见他⼈的善举,要⽴即学习看齐;纵然能⼒相差很远,也要努⼒去做,逐渐赶上; 53、见⼈恶 即内省 有则改 ⽆加警 【解释】看见别⼈的缺点或不良⾏为,要反省⾃⼰;有则改之,⽆则加以警惕; 54、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 当⾃砺 【解释】唯有品德才学可以与⼈相⽐,不如别⼈,应当⾃我激励,修养德才; 55、若⾐服 若饮⾷不如⼈ 勿⽣戚 【解释】若是穿著饮⾷不如他⼈,不要攀⽐⽣⽓; 56、闻过怒 闻誉乐损友来 益友却 【解释】如果听到别⼈的批评就⽣⽓,听到别⼈的称赞就欢喜,坏朋友就会来找你,良朋益友就会离你⽽去; 57、闻誉恐 闻过欣直谅⼠ 渐相亲 【解释】听到他⼈的称赞,唯恐过誉;听到别⼈的批评,欣然接受,良师益友就会渐渐和你亲近; 58、⽆⼼⾮名为错有⼼⾮名为恶 【解释】不是有⼼故意做错的,称为过错;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恶。
一、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泛爱众”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
二、教学目的要学会爱周围的人和物三、教学过程(1)温故导入1、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吗?哪位同学可以背出来?2、我们上节课讲了什么故事呢?(孔子和守庙人、蒋琬雅量、倒屣xǐ相迎、大脚丫的小兔子、独角牛的故事)(2)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皆:都规:规劝亏:欠缺,短少【译文】相互劝勉行善,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过错而不相互规劝,双方都会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失。
那我们要用什么态度规劝呢?要诚心诚意「怡吾色,柔吾声」的劝告。
要用什么样的态度规劝?如果该规劝的时候不规劝,我们就没有尽到当朋友(或当先生、当儿子)的本分,等到一错再错,要改正就来不及了,如此双方的道德都有缺失。
要怎样规劝才能使人接受?兄弟或朋友规劝时要先取得对方的信任,并且「以身作则」不要过分严格或使人难堪,要考虑到对方的能力才能使人接受。
狱中学习本始(前721年)二年,汉宣帝为标榜自己是汉武帝正统嫡孙的身份,下诏颂扬汉武帝,要求群臣讨论汉武帝的“尊号”和“庙乐”。
大臣们虽然心里不同意这样做,但又害怕触怒皇上,就没说什么。
只有正直的夏候胜和黄霸表示反对,认为武帝对百姓没有恩泽,不能另立“庙乐”。
结果,他俩都被汉宣帝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黄霸向夏侯胜求教,学习《尚书》。
夏侯胜说:“我们坐在牢里等死,还学《尚书》有什么用啊!”黄霸回答道:“孔子不是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
抓紧时间学点儿知识,就是死了也心情愉快呀!”郑均悟兄汉朝时郑均的哥哥是一位小官吏,常收受别人送来的礼物,郑均常劝告哥哥,但他都不听,所以他便出外帮佣一年多,并将辛苦工作所得的金钱都给了哥哥,也劝告哥哥:「东西用完了可以用劳力赚钱来买,但如果犯了贪污的罪,一生的名誉都将毁于一旦。
《弟子规》注释及译文《弟子规》是重要的蒙童读物,为清代李毓秀所作,文体仿效《三字经》,它教孩子在家在外怎样应对。
(“弟子”是指做学生的少年,“规”,即行为规范。
)第一段落是总说,以后是分别叙述【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①,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①弟:通“悌”,尊重兄弟姊妹。
【译文】《弟子规》是根椐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做人的行为规范。
首先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其次,做到在日常生活中,言语行动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和大家相处时,要做到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如果做好之后,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还应该好好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入则孝【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待,不可推辞偷懒。
父母教导我们时,要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
【原文】冬则①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注释】①则:就要。
【译文】冬天要为父母把被子弄温暖,夏天要为父母把被子扇凉。
天晚了,要让父母休息不再劳累。
外出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要向父母禀报。
生活习惯要保持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
【原文】事虽小,勿擅①为,苟擅为,子②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①,擅:擅自,随便。
②,子:你。
【译文】虽是小事,也不要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为,做子女的就没有道理了。
东西虽小,也不可以私藏,据为己有,如果私藏了,父母会很伤心的。
【原文】亲所好,力为具①,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
德有伤,贻①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①具:满足。
②贻yí:给我…留下。
【译文】父母所喜欢的事.努力满足,父母所厌恶的事.决不要去做。
不要让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优虑。
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让自己德行受到损害,让父母蒙受耻辱。
国学启蒙《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参考整理《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且被广为流传的一种(儿童)启蒙的读物,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的成长与进展奠定肯定的基础。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启蒙《弟子规》原文及翻译,假如喜爱可以共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国学启蒙《弟子规》原文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担心,勿话扰。
人有短,莫众揭,人有私,莫乱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国学启蒙《弟子规》翻译凡是人类,皆须相亲相爱;由于同顶一片天,同住地球上。
德行高尚者,名声自然崇高;人们内心真正敬重的是德行,而不是那些表面上权势高,地位高的人。
大德大才者,威望自然高大;人们内心真正信服的德才,而不是那些嘴上谈论的大官,大人物,大财商。
自己有力量,不要自私自利,要关心别人;他人有力量,不要嫉妒,应当观赏学习。
不要献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纵自大;不要喜新厌旧。
别人正在劳碌,不要去打搅;别人心情不好,不要用闲言闲语去打搅。
别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去揭短;别人的隐私,切记不要去宣扬。
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赞扬,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宣扬他人的恶行,就是在做恶事;对别人过分指责批判,会给自己招来灾祸;相互劝善,德才共修;有错不能相互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亏欠。
取得或赐予财物,贵在分明,该取则取,该予则予;赐予宜多,取得宜少。
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反省问自己愿不情愿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应立即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
欲报答别人的恩情,就要遗忘对别人的怨恨;应当短期埋怨、长期报恩。
古诗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翻译赏析“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出自《弟子规全文》之中,其详细解释如下:【翻译】财物的取得和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不可含糊。
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
【说明】古人讲:“登天难,求人更难。
”所以最好不要向人索取、不要求人。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人的品格修养从哪里来分辨呢?就是看他有没有“求”的心。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这种人就得大自在了。
真正的君子淡泊名利,他所求的是道,不是世间的功名富贵。
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他所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不能够增长、不能够为社会奉献、不能够帮助社会推广圣贤教育来达到安定和谐。
所谓“无欲则刚”,他欲望少,因此他就刚强,不管是什么样的曲折、困难、诱惑自然拦不倒他,都不能够阻碍他的志向。
所以无求、无取的这种境界,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圣贤教育的人都应该立志去证得的。
【详解】这一条也跟我们切身生活,有相当大的关联性。
从最接近的日常三餐,吃饭的时候,我也曾经这样问学生:碰到你喜欢吃的菜,会不会一直往自己的碗里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会说:会。
为什么?他想到的只有自己,他觉得今天的菜很好吃。
爷爷奶奶也说:好,那你尽量吃。
小朋友从小没有人教,他就知道:我只要喜欢,我就可以多拿,我就可以多吃。
殊不知,这样给他树立了很不好的习惯,他不懂得我们在取拿之间,我们要观察周遭是不是别人没有用到,别人没有吃到?因为小朋友现在每一家每一户都生得很少,在家里就是一块瑰宝一样,像宝物一样,所以大家都珍惜得不得了。
从小他要吃的,他要用的,全部都满足他的欲望。
所以在这一条,我们看到周遭现在的人,对于取舍方面,往往不懂得人与人之间要讲义。
“贵分晓”,就是说你在取与当中,你在拿还有施与的时候,你必须要明白个中的道理。
什么道理?取用当中要讲到这个“义”字。
为什么要讲义?如果你今天很自私,只有自利,你就不懂得还有别人。
我们要晓得,如果你都自私自利,别人也是自私自利,这个社会会变成怎样的社会?一定是你争我夺的社会。
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
fán qǔyǔguìfēn xiǎoyǔyíduōqǔyíshǎo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jiāng jiārénxiān wèn jǐjǐbúyùjísùyǐ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ēn yùbàoyuàn yùwàngbào yuàn duǎnbào ēn cháng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解释】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如果换作是我,我愿意吗?”,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
(《论语》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处罚自己,苦恼自己!”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弟子规之给予宜多,索取宜少【原典】: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释义】: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清楚分明;给予宜多,取得宜少。
小事上贪便宜,职场上吃大亏《弟子规》教导我们:“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说的就是与人有财物上的往来,应当分辨清楚,不可含糊。
财物给予他人应该慷慨多布施;取用别人的财物则应少一些。
告诫我们不要贪图小便宜,只知索取,不知付出。
贪小便宜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小小的举动足以折射出一个人的人品,长此以往,将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与事业。
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些人心有贪念,不肯守本分,只想贪多,看到别人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这就是怕吃亏,喜欢贪图便宜的心理在作怪。
如果说怕吃亏是被动的,那喜欢占小便宜就是主动的行为。
不要以为占小便宜没什么,又不是去偷、去抢,对于别人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可是,你想过没有,小便宜虽然无足轻重,对别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大的损失,但是时间久了,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刚开始,别人也许感觉不出来你是在占小便宜,但是天长日久,就会在心里想:“这个人怎么总用我的东西、找我借钱呀,每次借了也不还,都不好意思向她要!”一旦如此,接下来你的行动就会别人刻意留意,久而久之,会有很多人慢慢地聚在一起,交流他们对你的看法,就这样,等你占小便宜的形象在大家心目中留下烙印以后,大家就会纷纷离你而去,谁会愿意和一个不停地从自己身上揩油的人交朋友呢?在人际交往的时候,一般人首先要看对方的度量大不大,没有人愿意跟一个小肚鸡肠,喜欢占小便宜的人做朋友。
小勒特别喜欢在小事情上占人便宜。
例如和同事一起出去聚餐,本来商量好了是AA制,但是几乎每次聚餐,小勒都会拍一下自己的脑袋,说钱带得不够,或者干脆就说没带钱包。
每次分摊到每个人身上的也就五六十块钱,小勒这么一弄,同事们也不好多说什么,事后更没有人会找他要,让他把钱补上。
但是时间一长,所有人都受不了了。
同事们不是计较钱本身,而且确实也没有多少钱,而是小勒做事的态度让同事们越来越难以接受。
弟子规全文朗读及解释弟子规全文朗读及解释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全文朗读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弟子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泛,爱,众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亲,仁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余,力,学,文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命自我作,福自我求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於心,吉凶惟人召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译文:一、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凡取与,贵分晓。
与宜多,取宜少。
这是《弟子规》的原文,《弟子规全评》作者宋娜燕飞给了近乎白话文的解释:分晓明理,与多取少。
用现在的话在翻译一下就是:当我们拿别人的东西和给别人东西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我们要给别人多,而拿的要少,也就是说给别人东西要大方,不能抠门,拿别人的东西不能贪婪。
《弟子规全评》作者写道:古人讲:“登天难,求人更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尽量不要去请求别人,尽量不要在别人那里占便宜。
如果我们懂得遇事多为别人考虑,懂得谦让付出,那么我们可能早晚会得到回报。
我们要有吃亏是福的心态: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而处处想要占便宜,于是骄狂之心日盛,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吗,纷争四起,又怎么能不吃亏呢?
现实中,有的员工不愿意加班,不愿意多干一点点工作,怀着这种心态,老板不会喜欢,也断送了自己成长的路。
近期,百度任命陆奇为总裁和首席运行官。
陆奇的座右铭是:做更多,知道更多,成就更多(do more 、know more、be more )。
他每天三点起床,查邮件,跑步6.5公里,然后去办公室,他还经常把会议时间安排在晚上九点以后。
大家可以看看,如果陆奇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他也不会走到今日的辉煌事业之巅。
很多所谓的工作狂,最初都是小职员,大家勤勤恳恳才换来了一点一滴的成长空间,得到认可,所以说多干活不吃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和知道吃亏的人学习,不要因小失大,要做生活中的智者,要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样最后才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得到自己想要的。
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弟子规是古代启蒙的书籍,讲的是什么,又是有哪些意义。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的全文及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弟子规原文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出则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谨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dìzǐ guī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zǒng xù【总叙】dì zǐ guī shèng rén xùn shǒu xiào tì cì jǐn xìn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解读: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fàn ài zhòng ér qīn rén yǒu yú lì zé xué wén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解读: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rù zé xiào【入则孝】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fù mǔ hū yìng wù huǎn fù mǔ mìng xíngwù lǎn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解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