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启蒙辩证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阿多诺上来就给“启蒙”这老伙计来了个大解剖,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启蒙的那种小确幸的看法。
以前我就觉得启蒙嘛,那就是人类点亮智慧小灯的过程,是走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可阿多诺说:“你想简单了。
”启蒙这事儿发展着发展着就变味了。
书里说启蒙在祛魅的过程中,自己却走向了一种新的“神话”。
这就像是屠龙少年最后变成了恶龙一样魔幻。
就拿科技来说吧,科技本应是启蒙带来的好东西,帮我们征服自然、让生活更方便。
但你看现在,人好像被科技给绑架了。
比如说我们离不开手机,每天都在各种APP之间穿梭,被算法推送牵着鼻子走,这哪是我们掌控科技,分明是科技在悄悄掌控我们啊。
这就好比我们原本造了个小跟班来帮忙,结果这小跟班成了幕后大boss。
阿多诺还提到了文化工业,这部分可太扎心了。
我原本以为那些流行文化、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啥的都是为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结果呢?在阿多诺眼里,这些都是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
就像那些偶像选秀节目,模式都差不多,选手的人设也大同小异,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它们通过不断地重复、批量生产,把大众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只知道被动接受。
这文化工业就像一个温柔的陷阱,用娱乐的糖衣炮弹把我们的批判精神给消磨掉了。
在阿多诺的剖析下,整个社会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我们追求理性,可理性最后却让我们变得不那么理性;我们想要自由,却在社会这个大机器里被各种规则和模式束缚住。
这感觉就像是我们一直在朝着一个目标奔跑,跑着跑着却发现自己跑到了一个怪圈里,怎么也出不来。
不过读这本书也不是完全让人绝望的。
它就像一记警钟,把我从那种对现代社会盲目乐观的美梦中敲醒。
让我知道不能就这么傻呵呵地跟着社会的大流走,得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美好。
虽然阿多诺描绘的世界有点黑暗和复杂,但也正是这种深刻的揭示让我更加珍惜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让我想在这个有点疯狂的现代社会里,努力保持一点自己的清醒。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一开篇,我就被阿多诺那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惊到了。
我们平常总是把启蒙当作是人类走向光明、走向进步的大好事,就像超级英雄出场拯救世界一样。
可是阿多诺偏不这么看,他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竟然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这就好比一个本来立志做好人的家伙,最后却变成了大坏蛋,超级反转啊!书里提到启蒙原本是想让人摆脱愚昧,让人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征服世界。
比如说,我们学会了科学知识,用科学技术去造房子、造车,让生活变得方便。
这看起来是启蒙的胜利吧?但是呢,阿多诺说这背后隐藏着大问题。
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贪婪,越来越霸道。
我们对待自然就像个任性的小孩对待玩具一样,只知道索取和破坏。
就像现在的环境问题,这都是我们在启蒙的旗号下过度开发的恶果。
阿多诺还说,启蒙带来的理性,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理性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种新的压迫工具。
我们会按照所谓的理性规则去规范人,谁要是不符合这个规则,就好像是个异类。
比如说在工作场合,那些按部就班、遵循所谓理性流程的工作方式可能会压抑人的创造力。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笼子,表面上看起来是为了秩序,实际上却把人的自由给困住了。
在文化方面,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特别有趣又深刻。
他说那些流行文化就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商品一样,千篇一律。
电影、音乐、电视节目都变得很模式化。
就像现在的一些偶像剧,情节都是差不多的套路,什么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之类的。
这些文化产品不是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而是为了赚钱,让我们变成没有思想的消费者。
我们在消费这些文化产品的时候,就像是被洗脑了一样,以为自己很快乐,其实是在被文化工业操控。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觉得阿多诺就像一个唠叨的老头,一直在我耳边说:“你们看到的启蒙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
”但唠叨归唠叨,他的话确实有道理。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不过呢,阿多诺有时候也把我搞得有点晕头转向。
他的理论有点复杂,有些句子读起来就像绕口令一样。
反思《启蒙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09级M090003 李小娟摘要:《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其通过分析启蒙,分析现实社会,总结出了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深刻批判。
本文通过解读《启蒙辩证法》,联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揭示了启蒙辩证法的合理之处,探讨了启蒙辩证法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社会批判一、解读《启蒙辩证法》1、何为启蒙辩证法?《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
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启蒙是为了破除专制的神话,而宣扬理性,宣扬自主。
经过启蒙精神引导的启蒙运动,实现了神话的破除。
在神话失去统治地位后,理性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货币市场的成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失衡。
理性已然统治了这个社会,特别是工具理性。
启蒙显然已经异化为另一个神话了。
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2、启蒙辩证法的理论支撑启蒙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倾向。
启蒙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延续出后人学。
启蒙辩证法反对现代性,又承接出后现代。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马克思仍处于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启蒙的历史进步观上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从批判资本主义到批判整个工业社会文明。
《启蒙辩证法》依照《1875——1858年经济学手稿》,认为资产阶级工业和市场交换会同构地“摧毁神和质”,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由等价物支配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就是启蒙理性同一性的现实社会本体。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仿佛已经暗示了理性的神话异化。
且福柯也系统论证过“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语”。
康德曾著启蒙论文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清。
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严格限定了其自身的启蒙批判,以挽救理性,然而最终走向怀疑主义。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首先得说,这书读起来可真不轻松。
阿多诺那文笔就像在跟你玩捉迷藏,一会儿一个深刻的概念抛出来,刚想抓住它理解一下,他又开始说另一个相关但又更复杂的事儿了。
不过呢,这也正是这书的魅力所在,就像在挑战一场超级难的游戏,每弄懂一点就特有成就感。
书里说的启蒙,可不像我们平常想的那种简单的“开启民智”啥的。
阿多诺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可太让人惊讶了。
就好比你本来养了一只小宠物,想着它能给你带来快乐,结果它越长越大,变成了一个会咬人的怪物。
启蒙本来是想让人类摆脱愚昧,走向理性的光辉大道。
可是呢,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理性被扭曲了。
人们开始用理性去算计一切,连人都被当成工具了。
比如说在工厂里,工人就像是机器的一个零件,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动作,只看效率,人的情感、个性啥的都被忽略了。
这就像是启蒙这个“魔法”失控了,变出了一些很糟糕的东西。
而且阿多诺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也特别犀利。
文化工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搅拌机,把所有的文化产品都搅成了千篇一律的东西。
我们看那些电影、听那些流行歌曲,好像都长得差不多。
就像快餐一样,吃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但是吃多了就发现没什么营养,都是一个味儿。
这些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在真正地启发人们的思考,而是在麻痹人们的大脑,让大家都变成只会消费的小绵羊。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还提到了神话和启蒙的关系,这就更绕了。
他们说启蒙和神话其实有相似的地方,这就好比是两个敌人,表面上看水火不容,但实际上在某些深层次的地方却有着相同的毛病。
神话是用一种神秘的力量来解释世界,而启蒙想要用理性来解释世界,可最后启蒙变得像神话一样霸道,它觉得自己的理性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不容置疑。
这就像两个极端,都有点太自我中心了。
读这本书也让我对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反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很先进、很理性的社会里,但实际上到处都是这种被扭曲的理性的影子。
我们追求效率,追求物质的丰富,但是却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一些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情感交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物极必反——读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有感“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民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启蒙了的世界会走向其原初宗旨的反面而使这个世界重新陷入野蛮的状态呢?此书中,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精神文化。
通过对工业文化、大众文化的批判,作者极力反对技术所带来的没有真正内容的、片面同一的文化生产。
它使人把文化当作一种消费品,并在消费中泯灭个体的独特性,使大众心灵变成简单、划一,这是对人类精神多样化契机的扼杀。
《启蒙辩证法》有两个主题:“神话已经是启蒙”,指神话本原地包含了启蒙精神,是以启蒙精神为基础的;“启蒙退化为神话”,启蒙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开发和教育,以获得完全控制自然和人的权利。
自古希腊以来理性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在工业化之前,它没有与暴力合谋,退化为工具理性,并在一味地追求进步中,制造着新的野蛮和暴力——对自然,也对人类。
神话是最初的一个秩序,从这个角度来说,神话及启蒙。
在神话之前的世界中,主要一泛灵论和巫术的世界为主。
如果没有启蒙理性,那么人只能处于一种混沌状态。
那么,启蒙又如何成为神话呢?事实上在神话中要遭遇的是不可掌控的、无法预知的事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启蒙与神话是对立的。
启蒙出来的东西本来是为人所控的,但是却又被其禁锢,在数学化、规则化的世界里,人这个主题无法与其同一。
由此说,启蒙也是神话。
极端的发展就是极权主义或者是法西斯主义,历史上已经有过这样的悲剧。
个人认为,如果启蒙太过,那么人就会失去其自身的个性并被异化,所谓物极必反。
阿多诺在《启蒙辨证法》中对启蒙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事实上是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反思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启蒙这样一个事实,也能更加理性的去看待启蒙带来的利弊,而不是被启蒙带向对我们不利的方向。
“启蒙辩证法”的现代性价值——读《启蒙辩证法》崔飞宇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也就是说,财富的积累会导致无产阶级权力的积累,而通过财富,权力的积累,无产阶级会越来越认识到他们所受到的压迫,他们会起身反抗这种制度。
在二战的背景下,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两人就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当压迫变得愈加明显的时候,大众没有起来反抗? 换句话说,在了解了法西斯和纳粹主义的诱惑后,工人们为什么不去反抗他的资本所有者,不反抗大公司,不反抗他们所供养的政党?为什么当时的人们要参与到他们自身的控制或压迫中?为什么他们要给那些使人们变得不那么自由和不那么有能力的人赋予了权力?尽管自由有可能性,但他们仍对统治的持续存在感兴趣?1 追根溯源,回到“启蒙”1.1何为“启蒙”?“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
“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但是,在启蒙中发生的是,启蒙为一种新的恐惧创造了条件。
从赫拉克利特到亚里士多德,古典理性主义宣扬通过理性把握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从而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与操纵;的确,人们也做到了这一点,印刷术引起了学识的变化;火炮引起了战争的变化;指南针引起了金融、商业和航海的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原本分散的世界走向联合,原本独立的人们开始走向紧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以“科技万能论”为核心的技术理性主义。
1.2“启蒙”的异化培根认为,知识中“存留着的”“许多东西”,其本身也仅仅是一种工具:无线电就是一种精致的印刷术,轰炸机是一种更有威力的火炮,遥控系统则是更为可靠的指南针。
的确,科技的潘多拉魔盒,在使得人类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深刻的文化危机。
科技,既创造了使人类走向美好的物质财富,也使得异化,物化成为统治人的巨大力量。
《启蒙辩证法》读书报告一、“辩证”的启蒙:新一轮的神话作者开篇就提到:“就进步的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其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替代幻想。
”而知识的本质“在于时间和劳动,在于对人类从未揭示过的特殊事物的发展,以此更好地服务和造福与人类生活”。
而时至今日,人们似乎在通往科学道路上逐渐远离了对事物意义本源的探求,他们用公式来代替概念,用规则和概率来代替原因和动机。
对启蒙后的理性世界而言,仿佛任何不能被还原为数字的都是幻象罢了。
“启蒙事先就把追根究底的数学世界与真理等同起来”,而“数学步骤变成了思维仪式……它把思想变成了物、变成了工具”。
但我们都必须认识到的是:认识事物不在于单纯的理解、分类和计算,而应该是在于对每一种事物的本质加以实实在在的确定。
于是,从感性和神话到理性和知识,从唯灵论的巫术到启蒙后的理性知识及保罗万象的工业技术,人的主体观念逐渐与所要认识的客体相分离,变得越来越独立。
在此一过程中,人们用启蒙使知识替代了幻象,但随后又成为了知识的奴仆(即上文所说的工具目的化,对事物的本质探求变成了对作为工具的公式、概率的盲目推敲)。
最终,科学和理性主义作为神话之后新的“普遍真理”使人开始对其顶礼膜拜,“被启蒙摧毁的神话,却是启蒙自身的产物。
”对自然的一种再现(神话)转向另一种再现(理性)的过程中,人类始终无法脱离自然,甚至越陷越深。
而在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逐渐学会了遵守现行秩序并接受了从属地位,最重要的是:人们将真理与管理思想等同了起来。
那么人类不断去“再现”自然、崇拜由此产生的“真理”并且轻易的服从于各种形式相关统治的根本动机或原因何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恐惧。
要知道,“人是天生寻求安稳的动物”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并未将根源全盘托出。
恐惧,对未知之物的恐惧,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贪图安逸的本性之源。
为了把握不可知,更好地去操控自身的命运并且排除恐惧,才有了从古至今的人类历史。
启蒙的辩证法启蒙的辩证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启蒙。
启蒙是指人们从无知到有知的过程,是一种思想觉醒和认识提升的过程。
在启蒙时代,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和权威,追求自由、平等、理性和进步。
辩证法则是一种思维方法,旨在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统一。
它认为事物存在着内外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斗争和统一等方面。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正是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人们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辩证法强调多角度思考和全面分析,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只有通过全面的思考,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启蒙的辩证法还要求人们要善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
在启蒙时代,人们开始质疑传统观念和权威,追求理性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人们才能客观、准确地认识事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还要求人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办法。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只有通过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面对问题时,人们应该善于发现问题的矛盾,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启蒙的辩证法中,还要求人们要善于运用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论。
辩证法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在启蒙时代,人们通过实践来验证和验证新的理论和观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启蒙的辩证法是一种思维方法,它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和全面分析。
在启蒙时代,人们通过辩证法的运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启蒙的辩证法要求人们要善于用理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矛盾和解决办法,并运用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论。
只有通过启蒙的辩证法,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邓安庆:从康德的“启蒙论文”重新反思“启蒙的辩证法”欧洲“启蒙”的过程,实际上伴随着对启蒙的反思批判。
就像法国“启蒙运动”本身包含了对先前“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思想的反思批判一样,由康德哲学所体现的德国“启蒙”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同样包含了对英法启蒙哲学的反思批判。
在此视野中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对“启蒙纲领”的批判,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具有一个长长的“前史”。
在这个“前史”中,实际上就已经包含了两种尖锐对立的“启蒙”姿态:建构性的启蒙和摧毁性的启蒙。
前者以一种“更好的”“启蒙”“取代”前人所谓的“不完善的”启蒙,目的在于“推进”和“完善”启蒙理想;后者不认为有什么“更好的启蒙”,所有的“启蒙”都转向了自身的“反面”,一个被“启”的“蒙”,并没有带来一片“光明”,而是变成了另一个更难识别和摆脱的“蒙”(“蒙蔽”和“欺骗”)。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就是这样揭露了“启蒙的辨证法”:“神话就已经是启蒙,而启蒙却倒退成了神话”;“启蒙消除了旧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即绝对的君王统治,但同时又在普遍的中介中,在所有存在和其他存在的关联中,使这种不平等常驻永存”;“每一种彻底粉碎自然奴役的尝试都只会在打破自然的过程中,更深地陷入到自然的束缚之中。
”“正是获得自由的人最终变成了'群氓’”,被启蒙了的大众,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变得更加易于支配和诱导[1]。
这种批判无疑是深刻而尖锐的,就像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是深刻而尖锐的一样。
但是,从这种深刻的批判中,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是让我们放弃启蒙,放弃现代性的设计吗?它提供给当代思想一种什么样的任务呢?也许只有回到康德,才能对“启蒙辨证法”本身获得更深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更能明了,“思想”面对“启蒙”所开启的究竟是什么。
一当康德于1784年在《柏林月刊》上发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以下简称“启蒙论文”)时,思想界的任务与我们当今的状况具有某种一致性,就是要反思究竟要不要“启蒙”,如果要,又如何启蒙。
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
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是一种对启蒙运动的批判性分析。
在霍克海默看来,启蒙的根本目标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然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启蒙思想本身却走向了自我毁灭。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和科学方法,追求对事物的客观认识。
这种追求导致了把一切都归结为数字和量的计算,忽视了事物的质和特殊性。
这种对普遍性和统一性的追求,导致了对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排斥和抹杀。
这种理性的霸权使得思想变得单一、刻板,失去了对世界的真实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同时,启蒙辩证法也揭示了启蒙思想的自我毁灭性。
启蒙思想试图通过科学和理性来控制和征服自然,但这种控制和征服导致了自然的破坏和人的异化。
在这个过程中,启蒙思想本身也成为了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不是它所宣称的自由和解放的力量。
因此,霍克海默认为,要摆脱启蒙思想的自我毁灭性,需要重新审视理性和科学的作用,强调思想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尊重自然的生命力和人的自由意志。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启蒙的目标,即摆脱恐惧,树立自主。
试析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批判(2)启蒙原本是的对立面。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是在对的祛魅过程中确立自身地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权威力量,使个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用科学代替了巫术,人性代替了神性,理性代替了,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启蒙反对,并因此而逃脱了的控制 .但当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了更好地批判现实中的主义.揭示人类没有进入真正的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其原因究竟何在,从思想史的角度将启蒙的历史大大地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了那里时。
发现了启蒙与还存在着另一种紧密联系:共谋关系就已是启蒙。
而启蒙倒退成了。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阿多诺通过对奥德修斯这个代表着资产阶级原型的漂流历程的研究,力图使我们明白,人类是通过压抑他们的内在自然而学会了把握外在自然,并由此自己的认同 ,因而人的解放实际上是空洞的.而理性也在这种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中逐渐异化.二、哈贝马斯印象式的评价对于《启蒙辩证法》,哈贝马斯提出如下印象式的评价:这本书中所讨论的主题和尼采用同样的方法对虚无主义所做的诊断一样.具有冒险色彩。
两位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一冒险。
但一反表面现象,他们始终努力为他们的文化批判提供论证。
XX不过.这样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抽象和简化,从而使他们所讨论的内容的可信性成了问题。
根据上述印象,哈贝马斯准备对《启蒙辩证法》中所论述的科学、道德、艺术等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检验。
在科学方面.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从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成为对整个科学的不满,认为现代科学为了技术上的有效性而放弃了理论知识的要求科学已经完全被工具理性所同化 .在道德方面,随着的崩溃。
理性被逐出道德和法律领域,善良和仁慈都变成了罪恶,而则变成了美德。
在艺术方面.他们对大众文化持否定态度。
认为在资本利益推动下的文化是机械复制式地批量生产和绝对的模仿。
艺术失去了批判内涵与乌托邦内涵。
所以,在文化现代性中. 理性最终被剥夺了有效性要求.并与纯粹权力等同了起来。
《启蒙辩证法》中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分析《启蒙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技术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思考。
技术理性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黑格尔对技术理性进行的批判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对《启蒙辩证法》中技术理性批判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黑格尔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批判。
他指出,技术理性是一种狭隘的理性,它只关注如何有效地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忽视了目的本身的意义和合理性。
技术理性将一切都视为工具和手段,它缺乏对价值和目的的深刻思考,只追求最大化的效益和利益。
这种狭隘的理性导致了对人的异化和自我迷失,使人们成为了技术的奴隶,失去了自由和主体性。
技术理性也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黑格尔对技术理性进行了与启蒙思想相对立的批判。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和自由的解放,提倡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但黑格尔指出,技术理性的发展却使人类陷入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支配之中,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和主体性。
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使人类社会更加合理和美好,而是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异化,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黑格尔认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和自由的解放,而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剥夺。
黑格尔对技术理性进行了与辩证法相统一的思考。
他认为,技术理性的发展并非完全是一种消极的现象,而是与辩证法的发展相统一的。
技术理性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生产力和社会生活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但与此黑格尔也指出,技术理性的过度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他主张要通过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技术理性的发展,既要承认其积极的一面,又要对其消极的一面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
只有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指导下,人类才能更好地应对技术理性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实现理性和自由的真正解放。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被阿多诺这个智慧的大佬拉着,开启了一场对启蒙的“吐槽大会”。
我们平常听到“启蒙”,就觉得那是好东西啊,是光明,是人类走向进步的伟大力量。
但是阿多诺可不这么想,他就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下子点出了启蒙背后隐藏的那些小秘密。
阿多诺说启蒙走向了它的反面,这就很神奇。
他举了好多例子,我感觉就像是他在翻旧账一样。
比如说科学技术,本来科学技术是启蒙的产物,是要帮人类摆脱愚昧的。
但是呢,在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有时候却像个霸道的家伙,开始控制人类了。
就像我们现在,都离不开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看似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其实我们也被它们束缚住了。
我们整天刷手机,被各种信息轰炸,好像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像被技术这个无形的大手捏着,只能按照它设定的方式去生活。
这时候我就想,原来我们觉得那么高大上的启蒙,居然还会搞出这种事情。
书里还提到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阿多诺把文化工业批判得那叫一个犀利。
他说文化工业制造出来的那些文化产品,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没有灵魂。
你看现在的流行音乐、好莱坞大片,好多都是一个套路。
它们看似给大众带来了娱乐,但是这种娱乐是被操纵的。
就好比我们去看电影,其实是走进了一个被精心设计好的套路里,看完后除了一时的快感,好像啥也没得到。
而且文化工业还让大众变得越来越傻,只知道接受这些千篇一律的东西,不再去追求真正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化。
这就像我们天天吃垃圾食品,虽然吃得很开心,但是身体却越来越差。
阿多诺在书里的语言也很有特色,虽然有时候有点晦涩难懂,但就像那种带着刺的玫瑰,你要小心地去摘取它的芬芳。
他用很多哲学性的论述,把这些复杂的思想层层剥开给你看。
我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感觉自己像是在和阿多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辩论。
我心里会想:“阿多诺啊,你是不是有点太悲观了呢?启蒙也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啊。
”可是随着继续读下去,我又会被他的观点说服。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启蒙精神的堕落与救赎——由《启蒙辩证法》说开去姓名:张晓庆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伦理学指导教师:曹孟勤20080526启蒙精神的堕落与救赎——由《启蒙辩证法》说开去作者:张晓庆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刘珂评一种对理性的误读——从柏拉图的回忆说反观《启蒙辩证法》的奥德修斯问题[学位论文]20082.陈然重读《启蒙辩证法》——论启蒙内涵与启蒙价值的多重性[学位论文]20103.孙玉良.Sun Yuliang尼采对《启蒙辩证法》的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6)4.周凡.ZHOU Fan神话的启蒙与启蒙的神话——关于一部"哲学断片"的若干断想[期刊论文]-河北学刊2007,27(6)5.李艳霞启蒙的自我毁灭[期刊论文]-理论界2011(1)6.赵千帆.ZHAO Qian-fan理性的自祭——《启蒙辩证法》在康德和黑格尔概念框架中的根源[期刊论文]-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7.韩辰锴对《启蒙辩证法》中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的批判[学位论文]20068.谢永康.侯振武.XIE Yong-kang.HOU Zhen-wu实现启蒙自身的启蒙——形而上学批判视域下的启蒙辩证法[期刊论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4)9.胡绪明.陈学明.Hu Xuming.Chen Xueming启蒙的逻辑与现代性的秘密——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本学解读[期刊论文]-学海2007(5)10.邱根江.QIU Gen-jiang现代性:在神话与启蒙之间——论《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的规范与批判[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10(7)本文链接:/Thesis_Y1330556.aspx。
《启蒙辩证法》个人解读王超一、研究综述对《启蒙辩证法》及其内容和思想的研究颇多,有主要集中在对启蒙与神话、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三方面进行的研究;另外还有诸多涉及其他知名学者对《启蒙辩证法》所含观点的分析之分析,如尼采、哈贝马斯等;还有一部分学者向上追溯,研究《启蒙辩证法》与黑格尔、康德思想的关系;还有文章是与现在联接,探讨其与现实的问题。
总之,本文注重的是对该著作内容和思想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启蒙与神话、文化工业、工具理性三方面。
包桂芹在《霍克海姆、阿多诺<启蒙辩证法>研究》中,着重分析启蒙的悲剧辩证法,探寻启蒙的渊源,启蒙的进步作用,启蒙又如何倒退为神话,以及启蒙意识形态的倒退,进而阐释了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工具的本质。
杜丽燕在《霍克海默式的启蒙圆圈:神话——启蒙——神话》中表达的观点,与其基本一致。
杨东东《启蒙、理性与神话——浅谈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对启蒙的批判》谈论了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如何揭穿虚伪神话,并且就二者的局限性做了阐释,指出其忽视启蒙的进步作用,虽工具理性缺乏衡量标准,没有给出辨别启蒙倒退为神话的界限,也没有给出如何突破工具理性束缚的办法。
《神话的启蒙与启蒙的神话—关于一部“哲学断片”的若干断想》的作者周凡,从历史背景和作者心理角度分析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出书缘由和理念,从著作的出版、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探讨启蒙与神话的关系时,关注了对黑格尔和康德理论的态度。
《对<启蒙辩证法>中批判理论的解读和反思》一方面对著作进行了阐述,同时反思《启蒙辩证法》的理论困境,梳理启蒙的源流,进而重新重视启蒙的积极作用。
指出霍克海姆和阿多诺对科学图景的理解是错误的,为“科学——技术系统”做辩护,理性的进步没有带来道德的进步,是神话毁灭的原因,指出霍、阿对理性的理解过于狭隘,理论基础不清晰等问题,将理性做了更全面的阐释。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中,李辉对文化工业的各个特性阐释,并对文化工业批判进行了反思,指出阿多诺理论存在的问题,诸如对流行文化的片面否定,忽视亚文化存在,艺术家创作的自由,以及文化中主流意识下暗含的反抗意识等。
阿多诺启蒙辩证法读后感阿多诺上来就给了“启蒙”这个我们平时觉得特正面的东西一拳。
原本咱想着启蒙那肯定是让人类摆脱愚昧,走向光明的呀。
就像超级英雄带着人类进步一样。
可是阿多诺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他指出启蒙在发展的过程中变味儿了。
这就好比一个原本立志做好事的人,走着走着就跑偏了。
启蒙一开始想让人类用理性来主宰世界,可是后来理性变得太霸道了,就像一个独裁者,要把所有不符合它规则的东西都消灭掉。
比如说,在文化工业里,一切都变得标准化、模式化。
就像现在的流行音乐,好多歌听起来都差不多,都是那种固定的节奏、相似的旋律,为啥呢?因为按照这种模式来生产,能赚钱呀。
这就是启蒙辩证法里说的理性走向反面的一个例子。
理性本来应该是帮助我们创造丰富多样的文化的,结果现在却把文化变得单调乏味。
书里对神话和启蒙的关系的讨论也很有趣。
神话在我们印象里是那种古老的、充满幻想的东西,启蒙是要打破神话的。
但阿多诺说,其实启蒙和神话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是两个表面上互相看不顺眼的家伙,骨子里却有着相似的地方。
启蒙在破除神话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神话的一些特征,比如那种对绝对秩序的追求。
这就像是一个怪圈,启蒙想要跳出神话的圈子,结果发现自己又掉进了另一个相似的陷阱里。
还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阿多诺的观点也让我脑洞大开。
我们现在老是想着征服自然,觉得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可是阿多诺提醒我们,这种想法很危险啊。
我们对自然过度的索取和控制,就像一个贪婪的小孩不断地从妈妈口袋里抢东西,最后肯定会出问题的。
而且我们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伤害我们自己。
比如说环境恶化,这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一种“反击”。
浅析《启蒙辩证法》中的启蒙思想摘要:启蒙是人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全面性、多维性和辩证性,它所蕴含的实质反映着人类思想精神的独特质地。
本文《启蒙辩证法》的创作逻辑出发,对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逻辑进行全面地分析,用辩证的方法探索《启蒙辩证法》中神话与启蒙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启蒙理性观,为当前时代启蒙思想提供启迪。
关键词:启蒙辩证法;神话;启蒙;理性一、《启蒙辩证法》的创作逻辑(一)理论逻辑1.基于异化理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了“异化劳动”这个概念,深刻揭示了工人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一社会现象背后下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并就四各方面提出对异化的分析,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关系相异化。
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摒弃了费尔巴哈提出的“类本质”的概念,将“异化”理解为与人本身相对立的人类活动。
“但这里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
”马克思将人类活动和生产资料联系起来,提出劳动异化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领域的异化。
2.汲取卢卡奇物化理论《资本论》中提到商品拜物教,它是指“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说来是客观的和对立的东西”。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则是从其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中得出的,他认为商品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并让前者获得了物的性质。
要想彻底消除物化,实现它的唯一方法只能完全取决于无产阶级意识的成熟,自然地反思这种物化关系存在的不合理性,并且有意识地去批判这种社会规律。
就现实而言,无产阶级意识需要被唤醒,克服物化要求他们需要明白自己的立场,意识到人类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是占主体地位的,与资产阶级是天然的敌对关系,能够透过社会现象看到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识破资产阶级的谎言。
反思《启蒙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09级M090003 李小娟
摘要:《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其通过分析启蒙,分析现实社会,总结出了启蒙辩证法,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人类中心主义展开了深刻批判。
本文通过解读《启蒙辩证法》,联系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揭示了启蒙辩证法的合理之处,探讨了启蒙辩证法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启蒙,启蒙辩证法,社会批判
一、解读《启蒙辩证法》
1、何为启蒙辩证法?
《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
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启蒙是为了破除专制的神话,而宣扬理性,宣扬自主。
经过启蒙精神引导的启蒙运动,实现了神话的破除。
在神话失去统治地位后,理性成了社会的主要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货币市场的成熟,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发展失衡。
理性已然统治了这个社会,特别是工具理性。
启蒙显然已经异化为另一个神话了。
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
2、启蒙辩证法的理论支撑
启蒙辩证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后马克思倾向。
启蒙辩证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人本学思想有很大差异,延续出后人学。
启蒙辩证法反对现代性,又承接出后现代。
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马克思仍处于在以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启蒙的历史进步观上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
从批判资本主义到批判整个工业社会文明。
《启蒙辩证法》依照《1875——1858年经济学手稿》,认为资产阶级工业和市场交换会同构地“摧毁神和质”,且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是由等价物支配的”。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原则就是启蒙理性同一性的现实社会本体。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仿佛已经暗示了理性的神话异化。
且福柯也系统论证过“权力与知识是同义语”。
康德曾著启蒙论文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康德的理性概念不清。
康德的道德哲学又严格限定了其自身的启蒙批判,以挽救理性,然而最终走向怀疑主义。
让他们赞赏的是尼采揭示的启蒙与统治的关系,认为尼采是启蒙辩证法思想的代表。
尼采指出了启蒙的任务是“让诸侯和政客们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彻头彻尾的欺骗”。
本雅明曾警言:任何一种文明的记载同时也是野蛮的记载。
这种悲观主义批判哲学也影响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撰写《启蒙辩证法》。
3、启蒙辩证法的实践设计
《启蒙辩证法》并没有建构起严密的体系,只是片段性哲学论证。
在本书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阐释了启蒙的概念,指明了文化工业是欺骗大众的启蒙,分析了反犹主义要素的启蒙界限,而后著了一些笔记与札记以具体分析现代性中启蒙的这种辩证法。
但全书重于分析此种启蒙辩证法,批判现实性,但并未提出明确体系的实践方案设计。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实质上后承了《启蒙辩证法》,阿多诺这种绝对的否定的辩证法,通过颠覆传统哲学本体论进而彻底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走入美学的乌托邦境地。
事实也证明,这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启蒙辩证法》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发展与背离
1、启蒙辩证法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在的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中人数最多、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学派。
他们的理论直接渊源于卢卡奇、科尔斯所创立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人道的马克思主义。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关注社会已然成为重点。
特别是社会问题的突出,使得对社会作分析和批判更加需要。
他们彻底否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将否定的辩证法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方法论。
而启蒙辩证法正是否定辩证法发展的重要阶段。
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显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
众所周知,马克思思想正是在对当时的现实社会的批判中形成和成熟的。
马克思注重分析现实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事实,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与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批判性、革命性和科学性。
而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性质,它为整个科学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前提。
启蒙辩证法批判社会也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
2、启蒙辩证之是非
《启蒙辩证法》通过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分析,参考前人对启蒙的定义,总结出了启蒙的辩证法。
人性的堕落仿佛就是与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
启蒙是否自我毁灭?现实中启蒙与自由密不可分,也认识到启蒙思想的概念已包含了今天随处可见的倒退的萌芽。
当然,我们无可否认启蒙打破了原先的神话,而启蒙思想统治的过程又异化为另一个神话。
这仿佛就是一个否定——肯定——否定的循环的辩证的过程。
启蒙辩证法让人在一味地利用工具理性追求物质的人类中心主义时进行全面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是否合理?启蒙是否已经从反对神话的手段变成了奴役人的神话?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尼采的启蒙思想,却对尼采又陷入矛盾之中。
尼采虽然指出了启蒙的统治性与欺骗性,但却未对启蒙失去信心。
尼采认为启蒙是不断折返的,必须借助历史的反作用力推进启蒙,而非放弃启蒙。
《启蒙辩证法》的精神却不是如此,它更陷入了一种否定主义和悲观主义。
这实则与辩证相违背,单独的否定称不上辩证,单独的否定——肯定——否定的一个循环液称不上辩证。
辩证是否定之否定。
所以这种绝对否定的启蒙的辩证法并非如其标榜的辩证反而陷入形而上。
三、《启蒙辩证法》的现实价值
1、现实社会的启蒙神话
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著作中论证了野蛮和启蒙在合理性上只是一步之差。
在讲述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时,分析出奥德修斯式的狡诈实际上是被救赎了的工具精神,他在把自己奉献给自然的过程中出卖了自然。
并以此借喻启蒙理性的神话性倒退。
他们认为实证主义就是启蒙运动的残余,就是资本主义的辩护,所以着重批判了现代实证主义。
启蒙已然消除了旧的不平等与不公正——即绝对的君王统治,但同时又在普遍的中介中,在所有存在与其他存在的关联中,使这种不平等常驻永存。
启蒙带来的理性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具理性的发展,使得社会发展严重失衡。
物欲横流、享乐主义、贫富差距很大、自然环境恶化、道德危机等等。
在《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与阿多诺也在笔记与札记涉及了许多诸如人性、犯罪、极权等等的现实问题。
通过这本著作的分析,我们也确实切身体会到现实社会中启蒙已经异化为神话了。
弗洛姆也说过,过去的危险是人变成了努力,将来的危险是人会变成为机器人。
理性本是我们通向自由、实现个性的工具,然而现在我们却被启蒙理性说奴役。
这个神话已亟需我们去摧毁。
2、启蒙神话的破除
阿多诺曾指出,启蒙精神与事物的关系,就像独裁者与人们的关系一样。
分析、批判启蒙异化的神话。
而且这个神话不是简单异化,而是启蒙的更高层次的自我异化。
所以破除启蒙神话并非易事。
卢梭认为,人的心灵,随着科学艺术的进步而日益堕落……奢侈、荒嬉、奴性都是人所应受的罪,因为人类只想逃出无知无识的乐园。
然而回到无知无识是不现实、不可能的。
首先是必须认识到、反思到这种启蒙神话对人的奴役。
认识到这种启蒙神话应该被破除。
启蒙自身,一旦作为一种用于压迫的统治体系,就会反对资产阶级本身。
具体还是需要用实践来促进启蒙的推进,推倒这个神话的启蒙,迎接新的启蒙。
《启蒙辩证法》在分析启蒙与道德时已指出,人类前行的每一部都表明某种进步,都是启蒙的一个阶段。
这也是寻求整个人类进步启蒙中的新启蒙阶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安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版
[2]张一兵,反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与市场逻辑批判[J],求是学刊,2000年第5期
[3]孙玉良,尼采对《启蒙辩证法》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6期
[4]吴晓明,现代性批判与启蒙辩证法[J],求是学刊,2004年第4期
[5]周德刚,批判及批判的价值[J],哲学研究,2003年第5期
[6]夏林,启蒙辩证法对现代性的反思困境[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