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股指期货发展简史共7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35 MB
- 文档页数:72
股指期货发展史
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套期保值、套利交易的常用工具最早诞生在美国。
上世纪70年代,随着布林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汇率、油价大幅震荡,美国股市也出现剧烈波动,促使金融机构更加重视对风险的管理。
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交易所率先推出了价值线指数期货(VLF),仅仅两个月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也推出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它是目前全球交易最为活跃的品种。
此后股指期货成为全球各大金融市场竞相开发的交易品种。
英国于1984年1月推出金融时报100指数期货,法国、荷兰、德国分别在1988年到1990年期间推出自己的品种。
股指期货来到亚洲是在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推出恒生指数期货,同年9月,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抢先开设了日经225股指期货,在1995到2000年期间,马来西亚、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印度也相继推出。
迄今为止,除中国内地外,世界GDP排名前20的国家和地区,都已拥有自己的股指期货。
各国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反应
美国:1982年推出,受第二次石油危机影响,股市跌至阶段性低点。
1982年7月触底反弹后,股指一路攀升,迎来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牛市。
法国:1988年11月推出,走势未见任何异常,保持稳步上升态势。
德国:1990年11月推出,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股市出现大幅下跌,1996年之后在美股带动下才大幅走高。
日本:1988年5月推出,正逢日本央行提高利率、进行紧缩货币,股市略有震荡。
韩国:1996年5月推出,股指跌势不改,此后也因金融危机,进一步下挫。
期货知识从发展历程看,股指期货是应股票市场的避险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普遍出现经济滞胀,经济增长缓慢,物价飞涨,政治局势动荡,股票市场也经历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危机,道琼斯指数的跌幅在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中超过了50%,人们开始意识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没有恰当的避险工具可供利用。
1982年2月24日,美国堪萨斯市期货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The Value Line Index)合约。
股指期货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价值线综合平均指数期货推出的当年就成交了35万张。
由于股指期货能够为股票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顺应了市场管理系统性风险的要求,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陆续推出了股指期货:英国在1984年5月、中国香港在1986年5月、新加坡在1986年9月、日本在1988年9月、法国在1988年11月、德国在1990年9月均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兴市场也加快了股指期货市场建设的步伐:韩国在1996年5月、中国台湾地区在1998年7月、印度在2000年6月也都相继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货品种。
时至今日,股指期货已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达到56.168亿张,占全球场内衍生品交易量的36.5%,占全球金融期货/期权交易量的40.31%。
相比2000年,股指期货及期权的年交易量增长了7.27倍。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市场避险需求的激增,股指期货的成交量也呈现了大幅度的增长,有时甚至达到正常情况下交易量的两倍多。
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股指期货,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且涵盖了GDP排名前20位的所有其他国家。
第一条为保障期货公司网上期货业务系统的安全运行,促进期货业务健康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特制订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适用于开展网上期货业务的期货公司。
期货发展历程
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东方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
古代的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其中以稻米和丝绸的期货交易最为普遍。
在现代意义上的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75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成为全球第一个专门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
随着农产品交易的增加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期货交易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世纪初,金融期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
1929年,纽约
商品交易所成立,标志着金融期货市场的崛起。
此后,各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期货交易所,并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机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期货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交
易品种的多样化和交易规模的快速增长,使得期货市场成为金融市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电子交易系统的引入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期货交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创新,期货市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现代期货市场已经涵盖了多种商品、金融和衍生品交易,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了有效管理风险和实施投资策略的工具。
未来,随着市场开放和金融监管的进一步完善,期货市场将继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和亚洲地区的期货交易所也将崛起,带动全球期货市场的繁荣。
世界期货发展历史2008-01-17 15:08世界期货的历史:期货交易是商品交易发展的产物,整个商品交易的历史可以以19世纪为界线划分为两段。
19世纪以前,经历了由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易的漫长历程。
远古时代,特别是奴隶制社会中,还没有实行货币制度时,随着各个部落生产的产品自给有余、需求有缺,开始出现了产品的交换。
这种产品交换是原始的,并非现时的易货贸易形式。
到了封建社会,产生了真正的货币制度,以适应产品变成商品概念的需要。
这时才实行了商品交易,即商品一货币一商品的初级现货交易的形式,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大约13世纪,上述现货商品交易获得了广泛发展,许多国家都形成了中心交易场所、大交易市场以及无数的定期集贸市场,如罗马帝国的罗马大厦广场、雅典的大交易市场以及我国当时各地的大小集贸市场,它们都是按照既定的时间和场地范围进行大量的现货交易活动。
在现货商品交易普遍推行的基础上,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转手买卖的贸易商人,因而也出现了大宗现货批发交易。
由于那时交易的商品主要为农产品,而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季节性,因而逐渐产生了根据商品样品的品质签订远期供货合同的交易方式。
这种贸易商人和商品生产者签订的远期供货合同,由初级形式到远期合约(forwardcon-tracts)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间,主要是合同的条款、计价方式与价格以及合同的信用等方面,经过了不断的演变和完善,一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形成较完善的远期合约交易。
1825年起,美国中西部的交通运输条件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货物运价大为减少,如过去马车的吨英里运价为25美分,而铁路运价只要4美分,水运为2美分,于是西部农业区农民生产的粮食大量运往芝加哥,以便卖个好价钱。
但往往由于供过于求,事与愿违,因而产生了预先签订买卖合约,到期运来交实货的想法和交易方式。
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大增多,贸易量大增,仓储技术和仓库有了巨大的发展,芝加哥的粮食储运商能够储存大量粮食,因而促进了农产品的远期合约交易。
期货发展史一、期货起源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就出现过中央交易场所、大宗易货交易,以及带有期货贸易性质的交易活动。
当时的罗马议会大厦广场、雅典的大交易市场就曾是这样的中心交易场所。
到12世纪,这种交易方式在英、法等国的发展规模很大,专业化程度也很高。
1251年,英国大宪章正式允许外国商人到英国参加季节性交易会。
后来,在贸易中出现了对在途货物提前签署文件,列明商品品种、数量、价格,预交保证金购买,进而买卖文件合同的现象。
1571年,英国创建了实际上第一家集中的商品市场——伦敦皇家交易所,在其原址上后来成立了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权交易所。
其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比利时的安特卫普开设了咖啡交易所。
1666年,伦敦皇家交易所毁于伦敦大火,但交易仍在当时伦敦城的几家咖啡馆中继续进行。
17世纪前后,荷兰在期货交易的基础上发明了期权交易方式,在阿姆斯特丹交易中心形成了交易郁金香的期权市场。
1726年,另一家商品交易所在法国巴黎诞生。
二、现代意义上期货的诞生和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大期货交易所1.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现代意义上期货诞生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美国大规模进行中西部开发,芝加哥因为临近中西部平原和密歇根湖,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所以从一个小村落发展成重要的粮食集散地。
中西部的粮食先汇集在此,再从这里运往东部。
由于粮食生产有季节性,所以每到粮食收获大量上市时,便大大超过芝加哥当地市场的需求。
但由于当时仓库不足和恶劣的交通运输,使得粮食不能及时运到东部,粮食购销商也因为仓库不足无法大量购买再择机出售。
所以粮食价格一跌再跌。
但是,到了来年春季,粮食短缺,价格飞涨,消费者深受其害,加工企业也因缺乏原料而困难重重。
于是,在供求矛盾的反复刺激下,粮食商率先行动起来,他们在交通要道旁设立仓库,收获季节从农场主手中收购粮食,来年再发往外地,这样就缓解了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
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1982年--1985年作为投资组合替代方式与套利工具。
在堪萨斯
期货交易所推出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之后的三年中,投资者改变了
以往进出股市的方式----挑选某个股票或某组股票。
此外,还主要
运用两种投资工具:其一,复合式指数基金(SyntheticIndexFund),即投资者可以通过同时买进股票指数期货及国债的方式,达到买进
成分指数股票投资组合的同等效果;其二,指数套利(ReturnEnhancement),套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在股票指数期货
推出的最初几年,市场效率较低,常常出现现货与期货价格之间基
差较大的现象,对于交易技术较高的专业投资者,可通过同时交易
股票和股票期货的方式获取几乎没有风险的利润。
股指期货的创新与推广迅速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到80年
代未和90年代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推出了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1990年至今成为股指期货蓬勃发展的阶段。
进入二十世纪90
年代之后,关于股票指数期货的争议逐渐消失,投资者的投资行为
更为明智,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继推出股票指数期货,使
股指期货的运用更为普遍。
股指期货的发展还引起了其他各种指数期货品种的创新,如以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标的的商品价格指数期货合约、以空中二氧化硫排
放量为标的的大气污染期货合约以及以电力价格为标的的电力期货
合约等等。
可以预见,随着金融期货的日益深入发展,这些非实物
交收方式的指数类期货合约交易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期货的发展历程期货作为金融衍生品的一种,起源于古代的贸易市场。
古代时期的商品交易往往使用实物交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增大,人们开始意识到商品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于是产生了期货交易的想法。
最早记录到的期货交易可以追溯到巴比伦时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
当时,人们通过签订合同,规定了在未来某一日期交付固定数量的某种商品,交付价格也预先确定。
这种交易方式使得双方可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同时也为未来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交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市场,专门为投资者和生产商提供风险管理工具。
18世纪末,欧洲各国开始建立期货交易所,最早的交易所诞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在1769年正式设立了期货市场。
此后,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也纷纷设立了属于自己的期货交易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期货市场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特别是随着铁路、电信等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商品可以更加迅速地从产地运往消费地,使得期货交易更加便利。
20世纪6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出现繁荣期,这也使得期货交易市场迎来了新的机遇。
专门从事期货交易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出现,各种金融衍生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2007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期货市场发展迅速,2018年成交额超过300万亿元人民币。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期货市场之一,包括农产品、能源、金属等各种品种的期货在内,成交量巨大。
与此同时,期货市场的发展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和关注。
一方面,期货交易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投机和对冲风险的机会,有助于市场的流动性和价格发现;另一方面,期货交易也会导致市场的过度波动,对市场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说,期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贸易,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动,期货市场有望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股指期货发展历程股指期货是指以股票指数作为标的物的期货合约,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
股指期货最早出现在1980年代,当时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以标普500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合约。
在那个时候,由于交易所计算机技术的限制,交易量比较小,交易活跃度也不高。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交易所开始逐渐引入了电子交易系统,交易量和流动性都得到了大幅提高。
进入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股指期货交易开始迅速发展。
1990年,新加坡交易所首次推出了亚洲地区的股指期货合约,随后其他国家的交易所也纷纷效仿。
股指期货交易的出现,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在股票市场外进行投资和套期保值的工具。
中期股指期货交易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
1990年1月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成立了第一家股指期货交易所,推出了上证50指数期货合约。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股指期货市场开始吸引海内外投资者。
然而,由于当时的技术和监管不成熟,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遭遇了一些困难。
为了促进股指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监管部门开始加强对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
2000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管理办法》,对股指期货交易进行规范。
随后,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相继推出了上证50股指期货和沪深300股指期货,进一步丰富了市场品种。
2015年,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经历了一次较大的调整。
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增加,中国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限制交易频率、提高保证金比例等,以控制市场风险。
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市场,同时也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健康发展。
目前,股指期货市场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和改革,股指期货市场有望实现更多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风险管理工具。
总结起来,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从小众市场到大众市场的转变。
股指期货发展历程
股指期货是一种金融衍生品,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70年代。
以下是股指期货发展的一些里程碑事件:
1.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ME)提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货合约建议,并最终于1982年推出了第
一只股指期货合约,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基础。
2. 1987年,美国股市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崩盘,即“黑色星期一”,导致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增加。
此事件促使交易所和监管
机构考虑引入股指期货作为一种工具,以帮助投资者进行对冲和风险管理。
3. 1990年代初,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也推出了一种股指
期货合约,标的为德国DAX指数。
这标志着欧洲股指期货市
场的发展。
4. 1990年代后期,香港和澳门的交易所也相继推出了股指期
货合约,以满足亚洲地区的投资需求。
5. 2000年,中国大陆的上海期货交易所首次推出了上证50指
数期货合约,意味着中国成为了全球股指期货市场的新兴力量。
6. 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指期货市场逐渐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重要工具,用于资产配置、套利和对冲等目的。
不断推出新的股指期货合约,覆盖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指数。
总结而言,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市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壮大,并成为金融市场中非常重要的活跃市场之一。
股指期货发展历史简述股指期货的发展历史概况如何呢?下面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简述股指期货发展历史的相关资料。
供你参考。
股指期货发展历史简述股票指数期货是金融期货中产生最晚的一个类别。
本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经济动荡加剧,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利率波动剧烈,与利率有关的债务凭证纷纷进入期货市场。
特别是1981年里根政府以治理通货膨胀作为美国经济的首要目标,实行强硬的紧缩政策,大幅提高利率,导致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股市受到沉重打击,股票的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股市风险日益突出。
股票投资者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实现资产保值的手段。
股票指数期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82年2月,堪萨斯市交易所(KCBT)开创了股指期货交易的先河。
同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纽约期货交易所(NYBOT)也都开始了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包括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在内的金融期货交易的增长是惊人的。
从1977年至1984年,农产品等一般商品期货增长了1.7倍,而金融期货交易增长了数十倍。
从所占比例来看,1977年,农产品等一般商品期货的交易量占77%,但到1984年,则降到了38%,而同期金融期货的交易量从3%上升到49%,其中,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的发展尤为迅猛,1984年合约数高达1844万份,占全部交易的12%。
股票指数期货的创新,不仅在美国得到推广,同时也备受各国金融界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1983年,悉尼期货交易所以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普通股票指数为基础,推出自己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1984年5月,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办了金融时报100种股票指数期货交易;1986年5月,香港期货交易所开办恒生指数期货交易;1986年9月,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开办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交易;1988年9月,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皈证券交易所分别开办了东证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和日经225种股票指数期货交易。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推出了各自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著名的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合约有:SP500股票指数、NYSE综合股票指数、KCBT价值线综合平均股票指数、CBOT主要市场指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