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高建筑发展史-John
- 格式:pptx
- 大小:12.05 MB
- 文档页数:39
世界第一高楼变迁史1、大都会人寿保险大楼 Met Life Tower:1909年在纽约建成,主体50层,楼顶高213.4米,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200米以上的大楼,(1909年-1913年)为世界第一高楼。
2、伍尔沃斯大楼 Woolworth Building:1913年在美国纽约建成,57层,高241.4米,建筑师“卡斯.吉尔伯特”,建造费用为1350万美元,(1913年-1930年)世界第一高楼。
3、川普大楼 Trump Building:1930年在纽约建成,70层,高282.5米,在它建成时的1930年里,同在纽约的“克莱斯勒大厦”加装了一座尖塔,超过了它,(1930年)世界第一高楼。
4、克莱斯勒大楼 Chrysler Building:1930年在纽约建成,77层,高318.9米,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出资建造,(1930年-1931年)世界第一高楼。
5、帝国州大厦 Empire State Building:1931年在美国纽约建成,102层,高381米,帝国大厦之所以是一个传奇,因为它在(1931年-1972年)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为世界第一高楼。
6、世贸中心双塔 World Trade Center:1972年在美国纽约建成,110层,高417米,为世界上第一座高度超过400米的大楼,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倒塌,它注定是20世纪的杰作,不应该在21世纪停留,(1972年-1974年)世界第一高楼。
7、西尔斯大楼 Sears Tower:1974年在美国芝加哥市建成,108层,高442.3米,SOM建筑事物所的作品,(1974年-1998年)为世界第一高楼。
8、双子星石油大厦 Petronas Towers:1998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建成,88层,高452米,西萨.佩里事务所的代表作品,(1998年-2004)为世界第一高楼。
9、台北101大厦 Taipei 101:2004年在中国台北市建成,101层,高508米,李祖原建筑事务所的作品,(2004年-2008年)为世界第一高楼。
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ø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约翰·伍重(JornUtzon)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2003年,获得第二十五届普利策奖。
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艺术建筑大师:约翰·伍重(Jorn Utzon)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ø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约翰·伍重(JornUtzon)伍重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
他的童年在阿尔堡中学于1937年完成,他就读于哥本哈根艺术学院。
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
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
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
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
澳大利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
1957年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设计。
2003年,获得第二十五届普利策奖。
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简介出处:责任编辑:燕平最后更新时间:2012-10-26 11:45:06导读: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ø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伍重是第三代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建筑必须具有地方意义。
关键词:世界建筑大师约翰·伍重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建筑设计大师约翰·伍重(Jørn Utzon)2008年12月29日于丹麦逝世,享年90岁。
高层建筑的历史发展
高层建筑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建造高大的金字塔和神庙。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的发展始于现代城市化的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推进,人们开始建造越来越高的建筑。
第一代现代高层建筑被称为“钢铁巨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芝加哥的肯尼迪大厦。
这些建筑使用钢铁骨架和电梯技术,使得建筑物的高度不再受限制。
随着钢铁和混凝土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水平越来越高。
20世纪上半叶,纽约的埃默里克大厦、伦敦的帝国大厦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成为代表性的高层建筑。
20世纪中叶,随着玻璃幕墙技术的出现,高层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种技术使得建筑物能够拥有更大的窗户和透明度,提供更好的采光和景观。
同时,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也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
21世纪初,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超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新的潮流,代表性的有迪拜的哈利法塔和上海的上海中心大厦。
这些超高层建筑不仅在高度上创造了新的纪录,同时也运用了最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
未来,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可能会继续朝着更高、更环保和更智能
的方向发展。
新材料、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科技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方式,使其更加适应未来城市的需求。
建筑设计大师菲利普·约翰逊知名十大建筑菲利普·约翰逊,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
于1906年7月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2005年1月25日去世。
他最初在哈佛大学学哲学,但自从读了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和沃尔特·格罗佩斯等建筑大师的相关文章之后,他就固执地转了专业。
33岁的时候,他获得了哈佛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学士学位,1927年毕业。
后同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游历欧洲,结识了许多现代派建筑师。
归国后于1932年任纽约市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建筑部主任,同年与希契科克合著《国际式风格》一书,并举办展览,首次向美国介绍欧洲现代主义建筑。
同时,他又与建筑史家H·R·希契科克(Henry Russell Hitchcock)一起撰写关于“建筑国际风格”的相关著作,该计划中有多名伟大建筑师参与。
NO.11949美国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玻璃住宅莫斯.康宁安(Merce Cunningham)6月份在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玻璃住宅(GlassHouse)外上演了一系列舞蹈表演,它不仅仅是40年前在同一地点表演的重现—它是思考现代主义最短暂和最持久表现形式关系的一刻。
1967的表演让莫斯.康宁安舞蹈团(Merce CunninghamDance Company)受益。
这次主要是募款用于扩大玻璃住宅所在院落的面积,以使景色得以保留,而不受其康涅狄格州纽卡纳安周边邻居的侵占。
现在玻璃住宅归全国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National Trust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所有,对公众开放。
NO.2耶鲁Kline科研中心在耶鲁大学众多的学术精英中,有13位学者曾荣获诺贝尔奖。
多面建筑教父的传奇一生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年7月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2005年1月25日去世。
美国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埃森曼称他为美国建筑界的“教父”。
以其现代建筑作品而闻名,其中包括康涅狄格州新迦南的玻璃屋以及他的后现代建筑作品,尤其是新墨西哥州麦迪逊大道550号,以及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设计的芝加哥南部La Salle街190号。
1978年获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1979年获首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约翰逊出生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是新阿姆斯特丹地区约翰逊家族的子孙,他的先祖寇特琉曾为彼得·史蒂文森规划新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造镇计划。
约翰逊早年就读于纽约州柏油村的哈克利中学,而后在哈佛大学主修历史和哲学,尤其专注于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的著作。
他因数次延长欧洲的旅行而中断学业,这几段旅行就成为他求学中最关键的时刻;他游览了法国的沙特尔城、希腊的帕德嫩神殿以及许多古代遗址,这使他愈来愈醉心于建筑。
▲ 玻璃屋1927年完成学业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欧洲之旅,参观了古典和哥特式建筑的地标,并加入了著名建筑历史学家亨利-拉塞尔-希区柯克的行列,他向美国人介绍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沃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的作品以及其他现代主义者。
▲ Seagram Building1928年,约翰逊与建筑师密斯见面,当时密斯正在设计1929年的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这场会面不但带给约翰逊很大的启示,也使双方培养出既竞争又合作的终生情谊。
▲ AT&T Building约翰逊从德国回来后就成为新建筑的信仰者。
为了考察第一手的最新建筑趋势,他与朋友巴尔和亨利-罗素·希区柯克更全面地在欧洲旅行。
1932年,他们汇集了三人的探索成果在现代艺术博物馆发表了深具标竿意义的主题“国际样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这场发表会不但影响深远,也向美国大众介绍了现代主义建筑。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竣工于1931年4月11日,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高层建筑物,楼高381米、总102层,是保持世界最高建筑地位最久的摩天大楼(1931-1972共41年)。
它由史莱夫、兰布&哈蒙建筑公司设计,为装饰艺术风格建筑。
帝国大厦是一座多功能写字楼,同时也是纽约市的旅游景点之一,大量游客每天排队等候电梯登顶观景。
这座建筑由百万富翁约翰·雅各布·拉斯科布(John Jakob Raskob)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决意修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厦而建成。
在建筑师威廉·拉姆的帮助下,最终建成的帝国大厦高度为1250英尺,远超克莱斯勒大厦的1050英尺。
此外,帝国大厦也是美国纽约的地标建筑物之一,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时,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而华尔街的老板们却热衷于修建摩天大楼的竞赛。
而拉斯科布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决意修建一座世界最高的大厦。
总的来说,帝国大厦不仅在美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是纽约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史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高层建筑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
随着科技和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史,展示人类在建筑领域的伟大成就。
一、古代高层建筑在古代时期,高层建筑主要体现为宗教建筑和宫殿。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古代高层建筑中的瑰宝,代表了古老文明的辉煌。
金字塔采用了巧妙的构造方式,使其能够承受巨大的重量。
此外,古代希腊和罗马的神庙以及中国的宫殿也是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人类的智慧,还表达了对神圣力量的崇敬。
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建筑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堂成为人们研究建筑技术和创新的中心。
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建筑的代表,其雄伟的尖塔和拱顶成为后来高层建筑的灵感之源。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圣彼得大教堂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其巨大的圆顶是当时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
三、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高层建筑的兴起成为可能。
在19世纪末,美国的芝加哥和纽约成为了高层建筑的实验场。
芝加哥的十六层考伯特大厦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摩天大楼,为高层建筑开辟了新的时代。
纽约的洛克菲勒大楼和帝国大厦更是将高层建筑推向了新的高度。
四、现代高层建筑的创新与竞争进入20世纪,高层建筑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世界各地纷纷兴建标志性的高层建筑,力图在高度、设计和技术上超越其他建筑。
迪拜的哈利法塔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其高度令人惊叹,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建筑技术的卓越成就。
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吉隆坡的双子塔也是现代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它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建筑材料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五、未来高层建筑的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高层建筑将继续刷新人类的想象力。
无论是更高的建筑高度还是更复杂的设计,未来的高层建筑都将展示出人类在建筑领域的突破。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也将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高层建筑的壮丽和创新之处。
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建造过程1. 项目背景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是一座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大厦由约翰汉考克公司委托建造,旨在成为一个多功能商业综合体,包括办公空间、酒店、零售店铺和观光设施等。
2. 设计与规划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设计灵感源自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简洁、流线型的外观著称。
整个建筑共有102层,高达443.2米(1,454英尺),是美国最高的办公楼。
大厦内部设计了多个观景台,为游客提供了壮丽的城市全景。
在项目规划阶段,设计团队与施工方进行密切合作,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和时间表。
由于地处繁忙的城市中心区域,周围交通密集,因此特别注意了对周边环境和交通流量的影响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施工进度和安全。
3. 地基工程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地基工程是整个建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由于地处曼哈顿的河滩区域,地下水位较高,因此需要进行深层挖掘,并采取防水措施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
首先,在地基区域挖掘深达30米(98英尺)的坑,然后使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基础。
为了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还采用了桩基技术。
桩基是将钢筋混凝土柱嵌入地下,并与地下岩石相连,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力。
4. 结构施工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结构采用了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合的方式。
首先,在地下部分建造了一个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核心墙,用于承受建筑物自身重量和抵御风力等外部荷载。
随后,在核心墙周围安装了一系列钢梁和柱子,形成一个稳定的骨架结构。
这些钢梁和柱子由专业的工人进行现场焊接和安装,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整个结构施工过程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以确保工人的安全。
5. 竣工与装饰当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主体结构完成后,接下来是内部装修和外部装饰的阶段。
办公空间、酒店客房、零售店铺等各个功能区域都需要进行精细的设计和装饰。
办公空间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为租户提供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酒店客房则注重细节和舒适度,提供豪华的住宿体验。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史在人类建筑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篇章。
从最初的简单堆叠到如今的摩天大楼林立,高层建筑的演变不仅反映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展现了人类对空间利用和城市发展的不断探索。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但一些建筑已经展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它们以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高度令人惊叹,但其主要目的是作为法老的陵墓,而非功能性的居住或办公空间。
而真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变得愈发紧张。
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工作需求,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建造更高的建筑。
1885 年,美国芝加哥建成了家庭保险大楼,这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具有现代意义的高层建筑。
这座大楼采用了钢铁框架结构,外部则是砖石墙面,共 10 层,高约 55 米。
钢铁框架结构的应用使得建筑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从而实现更高的楼层。
在 20 世纪初期,高层建筑的发展逐渐加速。
美国纽约的伍尔沃斯大楼于 1913 年竣工,它高达 241 米,共有 57 层。
这座大楼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装饰华丽,成为了当时的建筑杰作。
20 世纪中期,随着建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层建筑的高度不断刷新纪录。
1931 年,纽约帝国大厦落成,其高度达到了 381 米,共 102 层。
这座大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它不仅是建筑技术的胜利,也是美国经济繁荣的象征。
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世界各地的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也开始建造高层建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
20 世纪70 年代,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富国开始投资兴建高层建筑。
例如,迪拜的哈利法塔,于 2010 年建成,高度达到了 828 米,共有162 层。
这座大楼不仅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还融合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设计理念。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在人类建筑的发展历程中,高层建筑的崛起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篇章。
从最初的简单构造到如今的摩天大楼,高层建筑不仅是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也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追溯到古代,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但一些建筑已经展现出了向上发展的趋势。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虽然主要是作为陵墓而建,但它们的巨大高度和复杂结构显示了当时人们在建筑垂直方向上的努力。
进入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建筑材料和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芝加哥出现了一批早期的高层建筑。
这些建筑采用了钢结构框架,使得建筑物能够承载更多的重量并且建造得更高。
其中,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
20 世纪中叶,高层建筑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成为了当时的标志性建筑,其高度达到了 381 米。
这座建筑不仅在高度上令人惊叹,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也成为了经典。
在亚洲,日本在战后经济迅速崛起,也建造了不少高层建筑。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腾飞,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城市涌现。
高层建筑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高度的突破,还体现在设计理念和功能的多样化上。
早期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作为办公场所,而如今,高层建筑涵盖了住宅、酒店、商业综合体等多种功能。
在设计方面,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采用高效的节能设备、绿色建筑材料,以及优化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能源的消耗。
同时,高层建筑的外观设计也越来越具有创新性和艺术性。
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形状,而是融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和艺术元素,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未来,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智能化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设备运行的智能监控和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更加深入。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重视,高层建筑将在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垃圾处理等方面实现更加高效和环保的解决方案。
纽约摩天大楼的崛起从帝国大厦到自由塔纽约摩天大楼的崛起:从帝国大厦到自由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的发展,纽约的摩天大楼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经历了惊人的变化。
其中,帝国大厦和自由塔无疑是纽约市天际线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
本文将为您讲述纽约摩天大楼的演变历程,从帝国大厦的崛起到自由塔的建成。
一、帝国大厦:标志纽约城的壮丽丰碑帝国大厦位于曼哈顿中城第五大道和西34街之间,始建于1930年,由威廉·兰多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担任主要投资者。
该建筑完工后成为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度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帝国大厦采用了装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以深褐色石材和金色顶部的尖塔为特色。
建筑内部设有办公区、餐厅、展览馆等设施,成为纽约市的重要地标之一。
二、纽约天际线的新明星——自由塔的崛起相比于帝国大厦的辉煌,自由塔的建设则更像是一场壮丽的工程奇迹。
自由塔建于2004年,位于自由岛,是为了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中遇难者而建。
自由塔采用了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设计,外观犹如一块巨大的水晶。
它高达541米,取代帝国大厦成为纽约市最高的建筑物,也是美国最高的摩天大楼之一。
自由塔内部设有办公区、观光区和纪念馆等,其中的顶层观景台更是提供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全景。
不仅可以俯瞰纽约市的繁忙景象,还可以欣赏到纽约天际线的壮丽美景。
三、帝国大厦与自由塔的地位和影响帝国大厦和自由塔作为纽约市的代表性建筑物,不仅是纽约人民的骄傲,也成为了纽约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两座摩天大楼的建成,使得纽约在全球都享有盛誉,成为了现代都市的象征。
帝国大厦和自由塔的崛起,不仅给纽约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纽约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它们成为了世界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的旅游热点,也为纽约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无论是帝国大厦还是自由塔,它们都承载着纽约城市的历史与希望,见证了纽约的繁荣和发展。
纽约帝国大厦知识点总结1. 历史纽约帝国大厦的建造始于1929年,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时期,整个工程的建设历时仅18个月,耗资4000万美元。
帝国大厦由古根海姆建筑事务所(Shreve, Lamb and Harmon)设计,主要投资者是Walter Chrysler。
大楼于1931年5月1日落成并投入使用,成为全球最高的建筑物,超越了曾一度成为世界最高大厦的华尔街骑士大厦。
在帝国大厦兴建期间,纽约遭遇了一些挑战,例如全美国的经济危机和大萧条的影响,但这并没有阻止工程的进行。
建筑工人在每天的基础上越来越快,创下不可思议的速度:每天建造 5 层楼。
这是建筑工程的另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建筑工人们为了工程的推进,特地成立了帮派。
在建造过程中,共发生过14次与工伤相关的事故,其中5人失去了生命。
最终,帝国大厦以壮丽的姿态巍然耸立,成为了美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2. 建筑结构纽约帝国大厦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结构设计,使其成为了全球摩天大楼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大厦高达1,454英尺(从地面到天线高度),共有102层。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地下两层和地面层,楼上包括了办公室区域、人行道区域和观光区域。
在造型方面,帝国大厦的外观采用了装饰艺术风格,具有石材装饰、花纹浮雕等特点。
在建筑结构上,大厦的结构采用了钢框架结构,最初建筑时采用了35000吨的钢铁,当然可以想见,在整个建筑过程中,对钢铁的需要量自然也是非常大的。
建筑结构的设计足以支持建筑物本身的重量和承受强大的自然风力。
高速电梯是帝国大厦的另一大特色,使游客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抵达建筑顶层,并欣赏到宏伟的城市景观。
3. 文化影响纽约帝国大厦不仅是一座建筑奇迹,同时也成为了美国文化的象征,影响着诸多领域。
帝国大厦在文学、电影、音乐和艺术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帝国大厦常被用作背景和象征。
例如,福克纳的小说《面朝大海》中通过对帝国大厦的描述,表达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繁荣和疲惫。
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建造过程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是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座摩天大楼,建成于1970年。
该建筑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布鲁斯·格雷厄姆设计,是一座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以下是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建造过程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设计阶段:设计是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建造过程的起点。
布鲁斯·格雷厄姆利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通过三维模型建立了大厦的基本结构。
他的设计理念是创造一座具有独特外观的高耸建筑,并且能够承受芝加哥特殊的气候条件。
2. 基础施工: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取决于坚固的基础。
在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建造过程中,首先进行了地基处理,并施工了混凝土桩基。
随后,施工人员进行了混凝土基础的浇筑,以确保大厦的稳定性。
3. 钢结构搭建: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主要结构采用了钢结构。
在钢结构搭建过程中,首先进行了钢材的加工和制作,然后将钢梁、钢柱等构件吊装到设计位置。
这一过程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以确保各构件的准确安装。
4. 竣工层施工: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竣工层包括大楼的墙壁、地板和天花板等部分。
在这一阶段,施工人员需要进行混凝土浇筑、砌墙和装修等工作。
特殊的设计要求和复杂的施工技术使得竣工层的建造成为整个工程的重点。
5. 竖向交通系统安装: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高度为344米,因此大楼内部需要安装高效的竖向交通系统。
该大厦采用了高速电梯和独特的空气弹性系统,以满足日常的人员运输需求。
6. 外立面装饰: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外立面采用了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现代感。
玻璃幕墙的安装需要精确的测量和精细的施工技术。
此外,大厦的外墙上还安装了特制的金属装饰板,用以提升建筑的美观性。
7. 室内装修:约翰·汉考克中心大厦的室内装修力求简约而现代。
在大厦的内部,设置了办公室、商业空间和观光区等功能区域。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史世界的高层建筑发展一直以资本主义地区最为活跃,在世界领域内都有很大的影响。
在近代100多年里,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的层数不断翻新,使用的手段不断创新,而平均最高的建筑大都坐落与美国(芝加哥),加拿大。
直到80年代末北美一直都是世界级建筑的中心。
外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芝加哥时期2、古典主义复兴时期3、现代主义时期4、后现代主义时期。
其中芝加哥时期具有鲜明的特征,不强调立面构图,而是明确地表现支撑结构和自然的表面。
形象特征为:大方窗,无檐口,窗下墙凹部有装饰或无装饰,块状和板状体量。
或者以时间为划分分为三个阶段:a、19世纪中期以前。
这个阶段主要以砖石为材料,施工技术受到极大的限制,建筑多6层以下,还有一些次要因素是因为人们不愿爬太多的阶梯,而水压仅能提升约15米的高度,所以没有人考虑建造更高的建筑。
19世纪初,英国出现铸铁结构的多层建筑(矿井、码头建筑),但铸铁框架通常是隐藏在砖石表面之后。
b、19世纪中期倒20世纪50年代初在19世纪中期以前芝加哥市一个小镇,建筑构造布局混乱无序,直到1871年的一次戏剧性的革新使他开始大规模的重建有利于合理规划,有利于发展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也有利于电梯的发明与改良,使芝加哥从次开始变成了高层建筑的发源地。
随着1855年发明电梯,高层建筑成为了可能。
大量的建筑设计任务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建筑工程师(也是建筑师)聚集到芝加哥,如:·詹尼(设计第一栋高层建筑--家庭生命保险公司大楼,一共11层55m高,铸铁框架承重结构,它标志着区别与传统砌筑结构的诞生)·鲁特(设计蒙纳诺克大楼-- 世界最高砖结构建筑) ·沙里文(高层建筑之父)在这一批巨将的不断努力下,形成了影响深远的"芝加哥学派"。
这时期的建筑有一个革命性的建筑技术: 放弃传统的石头承重墙,采用一种轻型的铸铁结构和石头或陶砖外墙,框架与外墙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