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服装第八章 现代服装
- 格式:ppt
- 大小:7.35 MB
- 文档页数:29
中外服装史课件中外服装史课件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更是文化传承和个人表达的方式。
中外服装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着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装演变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以中外服装史为主题,探讨服装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服装的起源人类最早的服装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动物皮毛、树叶等简单材料覆盖身体,以保暖和保护。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在中国,最早的服饰出土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些服装主要以纺织品为主,如麻、丝和棉等。
而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古国,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表达身份地位。
二、中外服装的演变1. 中国服装的演变中国的服装演变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服装以汉服为代表,它是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样式,包括衣、裳、襦、袍等。
近代服装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入西式的剪裁和款式。
现代服装则更加多样化,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既有传统的旗袍和唐装,也有西装和连衣裙等。
2. 西方服装的演变西方服装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的服装以长袍为主,强调自然和舒适。
而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则更加注重装饰和奢华,如华丽的长袍和珠宝等。
中世纪的欧洲服装则受到宗教和封建制度的影响,男性以长袍和紧身上衣为主,女性则穿着长裙和束腰的紧身衣。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服装开始追求自然和人体的曲线美,强调身材的展示和舒适性。
三、服装与社会的关系服装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它还反映着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古代社会,服装往往与身份地位紧密相连,不同阶层的人穿着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服装,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服装成为了一种个性和时尚的表达方式,人们通过服装来展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同时,服装也受到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机械化生产使得服装更加大规模和标准化。
四、服装的文化意义服装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中外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开设学期:二(本科)总学时:32 其中讲授学时:30 实践学时:2计划学分:2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讲授语言:汉语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二:课程简介:本课程和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外服装史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外传统服饰是人类服饰史中的宝贵财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素养,感受中外服装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加强对服装设计的人文性的感悟,丰富创作思路。
三、推荐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外服装史》张竞琼、孙晔编著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9参考书:《中外服装史》黄能馥、李当歧、藏迎春、孙绮编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服装史》袁仄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编著商务出版社,1992《中国服装史》华梅编著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西洋服装史》李当岐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西方服装史》华梅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外国服装史第一章服装的起源(2学时讲授)知识点:1、旧石器时代晚期2、新石器时代3、服装起源概说第二章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古埃及王国时期的服装2、美索不达亚的服装3、克里特-迈锡尼的服装和古希腊的服装4、古罗马服装及其与古希腊服装的联系第三章中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拜占庭时代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3、罗马式时代4、哥特式时代第四章近代服装(2学时讲授)知识点:1、文艺复兴时期2、巴洛克时期3、洛可可时期4、19世纪欧洲第五章现代服装(2学时讲授)知识点:1、世纪之初与女装现代化2、“二战”前后与迪奥“新面貌”3、六七十年代与成衣革命4、世纪之交与多元化中国服装史第六章:上古时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夏商周服饰3、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第七章中古时代服装(8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秦汉服饰3、魏晋南北朝服饰4、隋唐服饰5、宋元服饰6、明朝服饰7、清朝服饰第八章中国近代服装(4学时讲授)知识点:1、概述2、清代服饰3、改革开放前服饰4、改革开放后服饰第九章期末复习(2学时实践)1、课程总结2、期末复习五、考核方法与要求(一)考核方式:随堂考试(二)成绩评定上课的出勤率、学习态度:占30%期末考试:占70%六、编制与审核编制人:编制时间:教研室审议:系审核:。
《中外服装史》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及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服装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从中西方服装的历史演变,系统的揭示出历代服饰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培养学生用服装史的有关理论来进行设计训练;通过西方服装史的学习,掌握西洋服饰文化的发展过程及让学生掌握西洋服装史上出现的术语以便和国际服饰理论界接轨;学习中国服饰发展过程及服饰特征,掌握中国服装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以便学生掌握流行趋势,进行服装设计。
(二)前后续课程的安排《中外服装史》运用大量的古代服饰资料,系统的揭示出历代服饰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服装设计人员的素质。
为今后服装设计强化学习奠定基础,本课程是学习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立体裁剪等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中外服装史》课程理论性较强,全面的讲述了中西方服饰的发展过程及服装特点,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服装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授,使学生掌握历代服装设计特点,提高服装与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的素养,使学生利用服装史的有关设计元素来进行现代服装款式设计。
学习过程中,重点掌握艺术风格对服装的影响及款式特点,让学生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特点、发展过程有完整的了解,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重点掌握中外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学习不同的宗教信仰及艺术风格对服装的影响,掌握中国和西方服饰的特点,使学生正确认识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掌握服饰的艺术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历代服饰的特点及结构特征,使学生掌握历代服装设计特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指导服装款式设计,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3.素质目标通过对中外服装发展过程及结构特征的具体介绍,让学生了解服装在每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文艺复兴时期女装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摘要:文艺复兴时期,女装服饰流行山形帽,头发梳成心形的发型并以珠宝装饰。
硬挺、夸张而具变化性的领子是女性服饰的重要特征。
裙撑、束腹、臀垫、高底鞋都被当时的女士所热衷。
服装轮廓已由哥特式那种舒展而又自然苗条的外形,演变为厚实布料或豪华丝绒的宽大褶裙,时装显得笨重、不舒适和臃肿。
迷你重复的印花和蓬裙是突出文艺复兴潮流的重点元素,为现代时装设计服装审美提供借鉴。
关键字: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现代服装设计文艺复兴时期服饰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意大利式时期特点:内衣部分地从外衣缝隙处露出,与表面华美的织锦布料形成对比,进一步衬托出美丽的布料。
男装普尔波安:工艺和服装结构三大显著特点:一绗缝,用倒针法;二是前开;三是改变了中世纪袍服的裁剪方式。
分体式女袍:外规似上下相连,腰部有接缝。
德意志式时期特点:切口服装、用裘皮作为衣领或服装缘边的装饰方法切口服装也叫雇兵步兵风格,原意是用刀、剑等乱砍、劈刺、割伤等,引伸为切口、裂缝、开衩,或开缝于衣服上的装饰。
西班牙时期特点:追求极端的奇特造型和夸张的表现,缝制技术高超。
皱领的流行:闭口式轮状,敞口式立领,披肩式。
紧身胸衣:鲸须胸衣,布纳胸衣。
撑裙:吊钟式箍撑裙,环轮形箍撑裙袖子根据填料不同造型可分为:泡泡袖,羊腿袖,悍妇袖。
根据英国知名设计工作室Mudpie()的预测,2013春夏文艺复兴运动将再次爆发,举目可见均是金光灿灿的华丽装饰,讲究的资产阶级带来地中海复古度假风。
Botticelli的动感绘画艺术、女神式垂坠皱褶、飘逸的线条、丰富的印花和具有表现感的面料表面与俏皮的轮廓和多层次裁剪结合,为一向轻装上阵的春夏加入前所未有的奢华味道。
因为是复古的文艺复兴潮流,轮廓保留了简约的设计,永远以最简单的线条体现女人婀娜多姿的身材;华丽的文艺复兴味道则体现在犹如万花筒般花哨的印花和细节上。
著名意大利服装品牌——范思哲,代表着一个时尚帝国,它的设计风格鲜明,是独特的美感极强的先锋艺术的表征。
百度文库专用课程名称:中外服装史〔ForeignFashionHistory〕课程代码:00672〔理论〕第一局部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课之一。
本课程的内容不仅是服装历史的演变,而且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本课程通过对中西方服装、服饰的演变历史和地域文化变迁关系的讲解,以及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的分析,能够开阔学生对中西服饰造型、色彩、图案、装饰等艺术区不和文化特点的了解与熟悉;开阔学生的现代服装设计视野和制造性思维。
本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又兼顾艺术修养的熏陶,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服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制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全然要求中外服装史是了解中西方服饰文化的重要窗口,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和理论资料,蕴涵着许多创作灵感,起到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学生应掌握中西方服装史不同时期服饰的变化与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与风格。
熟悉具体服饰造型、面料、色彩、装饰图案等各种元素,为学习中西方文化、借鉴与开展中西方服饰奠定扎实的理论根底。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中外服装史是服装专业其他课程的先修课程,是?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学?、?服装色彩学?、?服装消费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根底,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局部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中国局部〔2学分〕第一章先秦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原始社会服饰状况,了解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瞧念的碍事,掌握礼制与冠服制度以及冕服的要紧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的变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奴隶社会的章服制度;〔重点〕识记:礼服、一般服装的样式特征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服饰特点;应用:熟记相关服饰名词内容,明白得纹样含义;〔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艺术;〔次重点〕识记:十二纹章的意义理解:冕服要紧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瞧念的变化;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与服饰样式;〔三〕中华服饰的起源,文化背景〔非重点〕识记:礼的概念以及对服装的碍事;理解:商周时期服饰制度及具体服饰样式与含意;应用:原始社会的衣料种类与服饰具体样式的设计和相关名词解释;第二章秦至唐代服装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秦至唐代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变化,掌握服饰设计在社会文化变迁中起到的社会意义。
中外服装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英文名称:China-Foreign Clothing History学时:60学时先修课程:装饰色彩、服装材料学、纸样设计基础适用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一、课程地位、性质和任务中外服装史作为服装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具体地考察服装的发展状况与变迁的规律。
本课程属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服装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了解中外服装在各个时期的形象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掌握各个时期的代表形象。
(二)了解促使各个时期服装演变的内在原因,掌握服装演变的规律。
(三)了解中外服饰文化的差异。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服装发展史课程第一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服装发展史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第二章:服装的起源第一节:服装的始创第二节:服装的起源第三章:上古服装第一节:原始社会服装第二节:中国服装制度的形成与完善第三节:春秋战国的服装融合。
第四章:秦汉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第四节:秦汉时期服装的材料和工艺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服装与佩饰第三节:女子服装与佩饰第四节:军戎服装第五节: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第六章:隋唐服装第一节:唐代女子服装第二节:唐朝男子服装第三节:唐代多彩的服装材料和精湛的染织工艺第四节:唐代文化艺术对服装的影响及对外交流第七章:宋、辽、金、元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服装第三节:女子服装第四节:辽、金、元服装第五节:宋、元服装材料工艺与对外交流第八章:明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第四节:明代的服装材料工艺与对外交流第九章:清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男子服装第三节:清代女服第四节:军事服装及太平天国服装第五节:清代服饰的衣料第十章:近现代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男女服装第三节:新中国建国以来服装发展第十一章:古代社会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埃及服装第三节:古西亚服装第四节:古希腊服装第五节:古罗马服装第十二章:中世纪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拜占庭帝国时期服装第三节:罗马式服装第四节:哥特式服装第十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6世纪服装特征第三节:16世纪的男装第四节:16世纪的女装第十四章:17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7世纪的荷兰样式第三节:法国巴洛克式男装第四节:17世纪的欧洲女子服装第十五章:18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8世纪法国男装第三节:18世纪的女装第十六章:19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19世纪的法国男装第三节:19世纪的法国女装第十七章:20世纪的欧洲服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20世纪男装种类第三节: 20世纪女装;总结、期末复习四、教材与参考书内容使用教材: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目: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3、朱和平,中国服装史稿,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4、冯泽民,刘海清,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5、[日] 千秋典生(孙基亮,陆凤秋译),图解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6、曾慧洁,国外历代服饰图典,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7、张竞琼,蔡毅,中外服装史对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8、华梅,西方服装史,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9、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10、孙世圃,西洋服饰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1、孙世圃,中国服饰史教程,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9.12、[英]琼?娜(贺彤译),服饰时尚800年,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五、实验要求与实验内容无。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二版)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主目录课程介绍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思考题)教学内容自测习题参考文献附录点击各项自动链接课程介绍•服装发展史是服装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程. 本课程以大历史的眼光从人类文明的角度,系统阐述中西服装发展的历史,并运用文化学理论,从历史的服装现象中透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服装的文化本质,以及服装与时代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本课程先从服装发展的共性特征入手,总领人类服装的演变历史,再分别重点表述中国和西方的服装发展进程,最后对中西服装做了跨文化的比较。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样式与发展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同时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得相关的知识,提高审美修养,增强对服装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能力。
•“认识历史,是为更好地创造未来”,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宗旨.•指定教材为冯泽民,刘海清编著,《中西服装发展史》。
教师简介•冯泽民,江苏省江阴市人,武汉科技学院服装学院教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
长期从事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服饰文化和史论研究,多次获得省优秀教学科研奖,并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有《中国古代服装简史》、《服装发展史》、《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
•刘海清,湖北省武汉市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
长期从事中国文学、书法和中西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参编、主编、合编《西方现代艺术辞典》、《文艺心理学大辞典》、《大败局》、《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中西服装发展史教程》等书数十部,发表专业论文若干篇,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奖。
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西服装发展史•二、参考课时:56(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三、课程适用层次:本科•四、课程概述•根据该课程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服装的起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二.中国服装发展史,着重阐述先秦及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服饰状况以及沿革、演变的基本脉络;三.外国服装发展史,以西欧各国服装发展进程为主要线索,讲叙古代、中世纪及近现代西方服装的变迁过程;四.服装发展的跨文化比较,分析中西服装文化的差异,探寻人类服装发展的共性模式.其中,第二、第三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内容。
《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教学过程第 1 页教学过程第 2 页社会与文化影响服饰潮流的变迁第 3 页新课内容习俗心理:苏格兰裙二、服装变化的现象(10分钟)1、阻力与动力的矛盾(1)阻力因素(2)动力因素2、渐变与激变交叉3、外因与内因的冲突三、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15分钟)1、模仿从众与标新立异的规律2、趋简求便与装饰求美的规律标新立异与模仿从众装饰求美3、顺应环境与内因支配规律4、融合吸收与自我传承的规律5、符号标示与个性自由的规律6、发扬优秀与淘汰陈旧的规律第 4 页第 5 页第 6 页第7 页第8 页《中西服装发展史》理论课教案(首页)共9 页审阅签名:第 1 页新课内容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1、最早的缝纫工具;骨针2、身体饰物(1)装饰品;项链(2)耳饰、手饰、臂饰(3)装饰材料二、纺织工具与麻、毛、丝织物1、骨梭2、纺坠3、织机(织布机)第 2 页新课内容4、纤维和织物(1)纤维(2)毛(3)丝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一、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1、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1)冕服形制采用玄衣纁裳。
形制和色彩代表天地,体现对天地的崇拜。
(2)天子冕冠前后各垂12旒,代表一年12个月的天文观,体现对天的崇拜。
(3)天子冕服上的12种纹饰(十二章),体现对自然的崇拜。
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yí、藻、火、粉米、黼fǔ、黻fú。
(4)冕服配蔽膝是对祖先的崇敬和祈求2、服装体现了阴阳五行说的宇宙观二、礼制与冠服制度1、冕服2、弁服3、玄端(元端)教学过程第 3 页新课内容4、深衣5 、裘服6、命妇服三、冕服冕服由冕冠、上衣下裳,韨(fú)、舄(xì)、带等组成。
四、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中国古代服装从款式分为两种:“上衣下裳”形制和“上下连属”形制。
一、上衣下裳形制上衣:上体穿的衣。
※<学习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外服装的发展历史,以及各不同时期中外服装艺术设计的主要思潮与理论、典型风格及代表作品,掌握服装演变的发展规律,提高基础理论素养,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具有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开拓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
5※<内容提要>本课程从服装艺术和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外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和装饰美,阐述了中外各民族的服饰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通过运用大量的中外服饰资料,系统地揭示了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以把握服饰发展规律,启迪设计灵感,促进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发展人类的服饰文化。
课程内容有:绪论、服饰起源、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服装、外国古代、中世纪、近世、近代、现代服装、中外服装文化比较。
是服装设计师的必备知识。
※<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讲课时数实验时数实践学时上机时数自学时数习题课讨论时数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服装的起源 1第三章上古服装 1第四章秦汉服装 2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2第六章隋唐服装 3第七章宋辽金元服装 2第八章明代服装 2第九章清代服装 2第十章近代服装 2 6 第十一章外国服装史概述 2第十二章古代服装 3第十三章中世纪服装 2第十四章文艺复兴时期服装 2第十五章17世纪的欧洲服装 3第十六章18世纪的欧洲服装 3第十七章19世纪的欧洲服装 3第十八章20世纪的欧洲服装 4 8合计40 14总计545※<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比较新颖,能够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反应到教学内容中去,做到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结合。
第一,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教学过程中,将中国史与外国史相互交流的科研成果增加进来,说明了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发展具有本土的与外来的两条线索,并且外来的线索在上海、宁波、天津等沿海开放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沿海开放城市向内地逐步推进且在中国近现代服装史的演变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
《中西服装史》课程教学标准(2020版)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于职业基础能力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对中外服饰历史的整体了解,掌握现代服饰的历史发展脉络,熟知各个历史时期的服装设计特点、重要设计思想和历史经典作品。
全面提高自身设计史论知识和审美修养。
后续课程有《服装色彩设计》、《服装图案设计》、《服装设计基础》二、课时44课时。
三、学分2.75学分。
四、课程目标(一)课程思政目标(1)通过对中外服饰历史的整体了解,特别是中国服装史部分的学习,培养学生中式服饰审美和文化自信。
(2)通过对历史服装的赏析,培养学生服装制作技艺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中外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和中、西方服饰的特点。
(2)了解不同的宗教信仰及艺术风格对服装的影响。
(3)能正确认识服装的发展及演变过程,掌握服饰的艺术风格特点。
(三)综合素质目标通过对历代服饰的特点及结构特征的了解,掌握历代服装设计特点,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能指导自身服装款式设计,提高设计水平。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六、教学实施(一)教学团队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研组(二)教学策略本课程围绕每一历史阶段的艺术特点、男装、女装特点及配饰特征等内容展开叙述。
通过较为系统的介绍,展示每一历史时期服装的具体特点,能够使学生全面的认知服装。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认识服装发展过程,本课程以西方与中国的每一发展阶段为历史背景,结合当代的艺术风格特点,讲述服饰的特点,制定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范例式教学。
以讲授法为主,结合服装史学图片授课。
(二)教材编写西方服装史部分,结合每一历史阶段进行背景分析,掌握其艺术风格特征及服饰特点;中国服装史这部分,主要介绍中国的冠服制度,丝绸之路带来的服装变异,各民族之间服装的撞击与融合。
20世纪服装西化趋势,21世纪时尚(包括服装在内的立体化、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