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版儿童发热指南[1]
- 格式:ppt
- 大小:506.00 KB
- 文档页数:11
发热常见 9 大误区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对发热的认识和治疗有一些知识点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特列出常见的 9 点误区,供大家参考。
误区 1:体温升高 = 发热?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 左右,昼夜波动范围≤ 1℃。
某些生理情况也会出现体温升高,如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称之为生理性体温升高。
当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之为发热。
误区 2:发热都是有害的?发热被认为是机体重要的防御机制,中等热度可能有利于提高宿主的防御功能,如促进白细胞向感染局部游走和包裹病灶、增强某些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但高热可明显增加代谢率,引发过度免疫反应,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细胞蛋白变性、组织缺氧、多系统损伤,甚至出现意识改变。
误区 3:发热 = 感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引起发热的最主要病因,但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肿瘤性疾病、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等引起的发热也不在少数。
盲目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浪费、病原学检查的阳性率下降,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热、二重感染、产生耐药菌等情况,对原发病的正确诊断造成干扰。
所以,抗感染药物不应作为常规诊断性治疗的手段。
误区 4:体温越高病情越重?对于 1 月龄至 3 岁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儿童不能完全凭体温高低预测疾病的严重程度,发热时间长短也不能完全预测严重细菌感染的总体发生风险。
对于成年患者来说,发热程度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
误区 5:发热到39℃ 才能药物退热吗?2016 年版《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指出:肛温≥ 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2017 年版《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指出:对于体温≤ 39℃ 的发热,建议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而无需处理发热。
坚垡』L型苤查!!!!生!旦筮丝鲞箜!翅垦!i!』旦!!i!!!:垒!耻!!!Q!!:y!!:i!:堕!:!表1IM的诊断标准包括IM的l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4项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下列临床指标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指标中第1~3项中任意1项I.f临床指标(1)发热;(2)咽扁桃体炎;(3)颈淋巴结肿大;(4)脾脏肿大;(5)肝脏肿大;(6)眼睑水肿Ⅱ.实验室指标(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抗EBV-NA—IgG阴性:(2)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3)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i>0.10和(或)淋巴细胞增多≥5.0×109/L注:IM: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EB病毒;VCA:衣壳抗原;NA:核抗原应,加重病情。
(4)糖皮质激素: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3~7d,一般应用泼尼松,剂量为1mg/(kg・d),每El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
(5)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②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
(六)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原发性EBV感染的不典型表现有:(1)无临床表现或仅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表现,多见于婴幼儿;(2)临床表现不符合典型IM的临床特征,而以某一脏器受累为主,如间质性肺炎、肝炎及脑炎等。
EBV感染几乎可以累及各个脏器。
“退烧贴”骗了多少中国父母!坑了多少娃!你还在给孩子用?“最近温度忽高忽低,很多孩子都在换季的过程中感冒发烧,孩子一发烧,父母最揪心,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脑袋上贴个退烧贴。
在很多人看来,给孩子贴个退烧贴,不仅能帮助孩子降温,还能让孩子觉得舒服。
所以,很多父母都会在家里囤一些备用。
甚至还会托人从国外代购。
随便打开一个购物平台,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交易量。
但事实并不像父母看上去那么美好,真相是,退烧贴对帮助孩子退烧不仅没用,而且还可能给宝宝带来伤害。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要和父母聊聊:1.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2.这些常用的退烧方式对孩子的伤害巨大,千万别给宝宝用3.温水浴、温湿敷,这些物理降温方式不推荐使用4.给宝宝科学退烧,最好用是这5个办法退烧贴的“3宗罪”,父母必须知道1.退烧贴可能会导致孩子过敏伤害孩子皮肤解开退热贴的神秘面纱,你会发现,它的外层一般是一层无纺布,而主题一般是一种凝胶层,这个凝胶层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冰片、薄荷等。
所以贴在脑袋上会有一种冰冰凉凉的感觉。
但是也不是所以孩子都适合用,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过敏等反应,严重的可能还会导致皮肤损伤,落疤。
2.退热贴会让孩子感到不舒服很多人以为孩子发烧了,贴上一个退烧贴会很舒服,但实际情况可能正好相反,想想你发烧的时候,有人在你额头放一块冰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难受?特别是在冬天,这种感觉更明显,所以很多孩子都不愿贴也是这个原因。
3.最关键的,退热贴对退烧并没什么卵用退烧贴的退热原理是物理降温,但是只有巴掌大的那么一块,对全身的退热效果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而且,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 0 至 5 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完全看不到退热贴的身影。
再到国外,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用于退热。
中国发热指南2016版内容《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发表于2016年4月。
池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汪浩文下面摘录一些家长们关心的内容。
1、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
2、急性发热:发热时间≤7天的发热。
3、儿童测量肛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小;儿童测量腋温时,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测量温度差异很小。
1篇对135例2月龄至2岁儿童进行477例次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表明,肛温电子体温计比水银体温计高0.2℃。
4篇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约0.01℃。
1篇纳入663例新生儿体温测量的研究文献结果显示,腋温电子体温计与水银体温计相差0.01℃。
所以电子体温计是替代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的理想工具之一。
(不要纠结于那点差异了,孩子的精神状态比精确的体温数值更重要。
)4、体温高低不一定能表示疾病的严重程度。
(火爸:还是那句话,孩子的精神状态比体温数值更重要。
人体有体温调控机制,不会让体温无限上升,一般会控制在41℃以内。
而41℃以下的发热不会对大脑或其他器官造成直接伤害。
)5、3岁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发热时间≥2天的,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较高。
对1岁及以内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儿童推荐常规行尿常规检查。
6、病因不明急性发热新生儿(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因为新生儿感染局限能力差,颅内感染病死率、致残率高。
7、1~3月龄病因不明急性发热婴儿伴一般状态不佳或实验室指标(尿常规、血常规、CRP或PCT)阳性时推荐常规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
(火爸:一般听医生的就行,需要做的话医生会要求的。
)8、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所以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酒精)擦浴方法退热。
NICE儿童发热指南(上)(2014-03-20 15:49:23)转载▼引言儿童发热通常提示有潜在感染,同时这也是家长和带养人关心的一大原因。
发热在儿童群体中非常常见,约20%到40%的家长称他们的孩子每年都会经历一次发热。
因此,发热可能是孩子去看医生的最常见原因。
同时,发热也是儿童入院的第二常见原因。
尽管医疗保健系统已日趋完善,但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来说,感染依旧是头号死亡原因。
对于一名医疗保健专业人员而言,小儿发热常常会成为一个诊断难题,因为很难去鉴别病因。
在多数病例中,发热是由于自限性病毒感染所致。
但是,发热也可能是严重细菌感染比如脑膜炎及肺炎的临床症状。
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经过详细的诊断后依旧未能找到发热的原因。
对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来说,他们相当关注这一部分无法找到缘由的发热的患儿,因为要鉴别他们是因为单纯病毒感染还是致命细菌感染十分困难。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改善对发热患儿的诊断、评估以及及时的治疗措施。
英国一项新的疫苗接种计划可能会显著降低由本指南覆盖的疾病所致入院的人数。
例如,英格兰肺炎疫苗接种早期数据分析显示2岁以下儿童肺炎相关疾病自肺炎疫苗接种后降低了98%。
但是,证据提示由细菌亚型所导致疾病患病率提高68%,而这些细菌亚型恰恰不在接种范围内。
同时,一些发热的潜在严重病例很可能是罕见的,因此这些信息对于帮助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将其与一般病例鉴别是很重要的。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在对初级护理或二级护理收治的发热儿童的初步评估和即刻治疗提供帮助。
本指南假设处方者将药物基本特性来告知患者并做出(健康)决策。
.本指南中包含或未包含的信息详见《儿童发热疾病:最后范围》。
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本指南提供针对5岁以下发热儿童的最佳治疗建议。
患者与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均有所有NICE指南中提及的权利和义务。
治疗和护理应该考虑个体需要和喜好。
患者应该有机会有与他们的主治医师一起,对于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做出被充分告知后的(健康)决策。
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RP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12-10T03:28:45.641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31期作者:王仁丰陈国静陈园园王华国夏玮[导读] 分析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相关指标的变化王仁丰陈国静陈园园王华国夏玮(瑞安市中医院浙江省瑞安市 325200)[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发热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与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相关指标的变化。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0年期间儿童发热门诊就诊的312例急性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热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发热A组(发热持续时间<12h)、发热B组(12h≤发热持续时间<24h)、发热C组(发热持续时间≥24h)。
对三组患儿的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CRP值升高的人数比例及升高的幅度进行比较,以分析不同发热持续时间患儿的各个指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果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相差不大,经SPSS 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中性粒细胞计数的上升幅度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值对比中,三组发热患儿的上升人数比例有差别,随着发热持续时间的延长,CRP值上升的比例增加,经SPSS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CRP值的上升幅度未见明显增加,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来院就诊的急性发热患儿,为初步筛查是否为细菌感染,可以不考虑发热持续时间给予血常规及CRP检查,但CRP在出现症状12小时后检测更有意义。
[关键词]儿童;感染;发热;血常规;CRP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fever duration with blood routine and CRP characteristic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feverWANG Renfeng, CHEN Guojing, CHEN Yuanyuan,WANG Huaguo ,XIA Wei ,(DepartmentofPediatrics,Ruia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aZhejiangRuian325200,China,Email:****************)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nges of blood routine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 related indexe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fever with different fever dur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312 children with acute fever who went to the children's fever clinic of our hospital in 2020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ccording to the duration of fever, they were divided into fever group A (fever duration < 12h), fever group B (12h≤fever duration < 24h) and fever group C (fever duration ≥24h). The neutrophil count (Neut#) and the proportion and extent of the increase in CRP value of the children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to analyze whether there were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he indicators of 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fever duration. Results In the comparison of blood neutrophils cou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portion of increasing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fever among the three groups. SPSS analysis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fever duration, the increase range of neutrophils count increas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In the comparison of CRP value,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fever in the three groups was different. With the increase of fever duration, the proportion of CRP value increased, which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y SPSS analysis (P < 0.05), but the increase range of CRP value was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ch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y analysis (P > 0.05). Conclusions For children with fever who come to hospital, blood routine and CRP tests can be performed regardless of the duration of fever in order to preliminary screen for bacterial infection, but it is more meaningful to detect CRP after 12 hours for the onset of symptoms.[Key words] Children;Infection;Fever;Hemogram;CRP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1. 本文概述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儿童健康意识的提高,对于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处理已经成为儿科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综述当前关于这一课题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首先分析了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定义、流行病学特点和可能的病因,然后系统评价了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本文的目的是为儿科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以优化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保护儿童健康。
2. 文献综述在《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该指南主要针对0至5岁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儿童,其应用人群包括儿科医生、护理人员、急诊科医生和护理人员以及全科医生和护理人员。
关于发热的定义,文献中指出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1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
大多数医学研究采用肛温38为发热,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5定义为发热。
儿童发热以急性发热为主,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持续高热可能导致热性惊厥、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
引起宝宝发烧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感染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等。
在退热处理方面,文献中提到了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两种方式。
对于药物退热,2016年版的指南指出,当肛温0(口温5,腋温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推荐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
对于物理降温,减少穿着衣物、保持环境凉爽以及温水擦浴等方法被推荐使用。
文献还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处理不明原因发热的重要性,以减少可能的并发症和提高患儿的舒适度。
对于3个月以下体温38的婴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不完善和感染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建议发热时立刻就医。
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儿科处方审核要点考试题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1.患者,女,3岁,神经肿瘤拟脑外科手术,本地区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为45%,以下可作为预防性药物的是()A.青霉素B.氨苄西林C.利奈唑胺D.万古霉素2.下列不符合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的是()A.脂肪量相对于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脂肪含量高;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盐代谢调节功能弱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浓度被稀释,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小,体液调节能力较差B. 药物半衰期有别于成人C. 肾脏代谢为主的药物总清除速度快于成人D.胃肠蠕动慢,胃排空时间随年龄变化;胃粘液发育不全,胃酸分泌少,胆汁分泌少3.下列哪项不符合儿童用药的现状()A.专属的药物品种和剂型偏少,多使用成人剂型和规格;药物不配备专用量器,剂量难精准B.药品说明书缺乏儿童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说明书描述多为安全性未确立、尚不明确、酌减、遵医嘱等C.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成人D.儿童超说明书用药少4.下列关于儿童用药年龄段禁忌用药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克林霉素,新生儿和早产儿禁用B.尼美舒利,14岁以下儿童禁用C.匹多莫德,3岁以下儿童禁用D.利巴韦林,3岁以下(婴幼儿)禁用5. 下列关于儿童用药年龄段禁忌用药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柴胡注射液,儿童禁用B.小儿伪麻美芬滴剂(艾畅),2岁以下儿童禁用C.含有异丙嗪的止咳药,2岁以下儿童禁用D.含有可待因(罂粟壳)的西药或中成药,18岁以下禁用6.下列关于硝基咪唑类药物,不正确的是()A.均适合用于厌氧菌感染B.替硝唑要求12岁以下儿童禁用,奥硝唑3岁以下不建议使用C.服药期间饮酒均会发生双硫仑样反应D.甲硝唑说明书要求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7.关于超说明书用法,下列哪项不在2018版广东省药学会超说明书用药目录里面()A.西地那非片用于成人及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用法用量为30mg,tid.B.阿立哌唑片用于6-17岁儿童青少年孤独症相关的易激惹症状C.奥氮平片用于13-17岁青少年精神分裂症D.氨溴索针剂1000mg/日剂量用于胸外科手术的预防用药。
发烧了怎么办?——如何正确使用退烧药物主讲提纲:导语:发烧是许多疾病共有的症状之一,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烧对人体有利也有害。
发烧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但过度的发热会使人体机能发生障碍,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
临床上常常要用退热药来降低体温,退烧药是一类通过调节人体机能,使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进而使散热增加,同时抑制寒战、使机体产热减少,从而降低体温的药物。
今天就给大家对目前临床常用退热药做一总结,希望对大家临床用好退热药有所帮助。
1.体温的正常范围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对于成人来说,正常体温一般是口腔温度36.3℃~37.2℃;直肠温度为36.6~37.7℃;腋下温度为36.1~37℃,并且以凌晨0~4时最低,下午5~7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左右。
而婴幼儿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新陈代谢比较旺盛,体温较成年人稍高。
一天中的体温也有波动。
安静时体温较低,活动时体温较高;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波动幅度约为0.6℃左右。
所以,家长平时如果测出宝宝的体温比自己高个0.1~0.6℃,也不必惊慌。
2.发热如何分级?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4 个等级: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2]。
同时,2016 年版意大利《SIP 指南:儿童发热管理》指出:建议儿童年龄<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测量腋温;年龄≥ 4 周,使用数字体温计或红外线温度计测量腋温 [3]。
3.什么时候物理降温出现高热以前,如果除了发热外一切正常,能吃能睡,精神尚好,那么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暂不用药物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