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学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0.65 KB
- 文档页数:2
作者简介叶品良(5),男,副教授。
基金项目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研究会临床教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5)。
方剂学案例式教学探讨叶品良 刘婷婷(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关 键 词:案例式教学法;方剂学;教学方法 方剂是中医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合理运用方剂对防病治病至关重要,因此,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方剂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
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中医药学人才和适应教育现代化需要,笔者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案例式教学法。
所谓案例式教学法通常是指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具体到《方剂学》教学中,我们通常在教学的中后期运用此法,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播放提前录制的多媒体临床声像资料,或用PPT 描述病案,把鲜活的病例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中医药知识进行讨论并做出相应的症候分析、辩证立法、处方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进行总结,纠正错误并将未讨论到的问题做一些补充,最后公布参考答案。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充分运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学生掌握和应用方剂学知识以及对以后临床实践十分有益。
一、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学生在《方剂学》课程开设之前学过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等课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辨证论治基础。
教师备课时只要精心选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案并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学生就可以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进行辨证。
在《方剂学》的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辨出证型,随证立法,从而依法引出相应的方剂,这点学生是完全能够胜任的。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是以精炼典型的病案替代方剂中的适应证,所引用的病案则是教师根据所教方剂的功效、适应证精选的临床病案,因此并不需要增加教学时间。
实践亦证明,在相同的教学时间中,运用病案教学法能更好地完成《方剂学》的教学任务。
二、运用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转变了部分学生对方剂学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剂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邓中甲教授主讲目录01、绪言、总论02、发展简史03、第二章方剂与治法、第一节治法概述04、总论:方剂与治法(二)05、吐法的适应症特点、和法定义06、和法常用分类、消法定义07、消法和下法在适应症方面的区别08、方剂的配伍(一)09、方剂的配伍(二)10、方剂的基本结构(一)君臣佐使11、方剂的基本结构(二)、方剂的组成、药味与药量的变化12、剂型更换的变化13、总论小结。
各论、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14、麻黄汤(二)、桂枝汤(一)15、桂枝汤(二)、九味羌活汤(一)16、九味羌活汤(二)、香苏散17、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止嗽散18、止嗽散(二)。
第二节:辛凉解表、银翘散(一)19、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20、麻杏石甘汤(二)、越婢汤、柴葛解饥汤。
第三节:扶正解表、败毒散(一)21、败毒散(二)、参苏饮、麻黄附子细辛汤(一)22、麻黄附子细辛汤(二)寒下:大承气汤23、各论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法、大承气汤及附方24、温下法、温脾汤、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法、麻子仁丸、济川煎(一)25、济川煎(二)、第四节:逐水、十枣汤。
第五节:攻补兼施、黄龙汤26、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一)27、大柴胡汤(二)、蒿芩清胆汤。
第二节:调和肝脾、四逆散(一)28、四逆散(二)、逍遥散(一)29、逍遥散(二)、痛泻要方(一)30、痛泻要方(二)第三节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及附方第四章清热剂清气分热白虎汤31、竹叶石膏汤。
第二节:消营凉血、消営汤及附方、犀角地黄汤32、第三节: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凉隔散、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33、仙方活命饮(二)第四节:清脏腑热、导赤散、龙胆泻肝汤(一)34、龙胆泻肝汤(二)、左金丸、苇茎汤、泻白散、清胃散(一)35、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36、芍药汤(二)、白头翁汤小结第五节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一)37、当归六黄汤(二)第五章:袪暑剂、治法特点、香薷散、新加香薷饮38、清暑益气汤。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6 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方剂学教学设计1. 教学理念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方剂理论知识、方剂分类和使用方法,以及具备初步的方剂辨证能力。
本节课程旨在通过静态和动态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方剂学基础知识并加深对中医药学的理解。
2. 教学内容和目标2.1 教学内容方剂学教学内容包括:•方剂学的历史及意义•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方剂分类及常用方剂•方剂的药物组成及应用•方剂辨证及治疗基础2.2 教学目标通过对方剂学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方剂学的历史与发展•掌握方剂基础理论•熟知方剂分类及常见方剂•了解方剂药物组成及应用•具备一定的方剂辨证及治疗能力3. 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方剂学的基础理论和常用方剂。
•案例教学:通过根据具体病症场景,介绍常用方剂的辨证论治和应用技巧,促使学生加深理解。
•组方实践:通过分组设计方剂,加强学生对方剂药物组成及应用的掌握。
•穴位配伍:通过介绍方程、经络关系,教授穴位配伍与方剂药物组成。
3.2 教学手段•课件:使用PPT制作课件,使学生能够视觉化的了解方剂学相关内容。
•书籍:准备相关教材,并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模拟练习:通过模拟病例,让学生体验方剂的制剂、煎煮及服用的具体过程。
4. 教学评估及考核4.1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自我评估:学生通过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课中参与讨论并完成小组任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
•学生互评:通过课堂上表现、小组合作等方面进行学生间的互评,旨在提升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
•教师评估: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课堂作业、组合实践等进行评价和考核。
4.2 教学考核考核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小组合作等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
•出勤率:学生必须达到75%的出勤率,否则将无法参加期末考试。
•期末考核:包括闭卷考试和现场实践考核,占总评成绩的70%。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中医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8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方剂学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6 专业授课教师
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方剂学总学时数 4 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总学时数专业授课教师。
中药学专业《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探讨
方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分析认识方剂,掌握其制备规程以及其特有知识,及时、准确地应用方剂起到很好的功效,有利于临床治疗和了解传统医药理论。
因此,探讨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首先,教学设计要以实践为导向,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主旨,以紧密结合实践的实际需求的方法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充分安排学生实践操作,包括实际制备药材,制药等等。
具体实施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交叉搭配,加深学生对方剂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其次,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进行教学的培训,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培养到位。
教师还应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进行多学科教学、案例教学和模型教学,强化学生的常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把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使其在巩固知识点和理解技能方面受益更多。
最后,给学生设计有地位的考试,做到客观公正,以检验和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另外,还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开展一些学术活动,通过交流分享、团队协作等形式,让学生温故知新,学会学习,为学生的临床实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总之,探讨方剂学课程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安排好实践操作,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让学生夯实基础,发挥自身潜力,有助于开拓学生分析思考方剂学的能力和提升方剂学理论的认知水平。
方剂学第九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使学生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技能,具体包括:1.理解方剂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方剂的配伍原则和药效;3.掌握方剂的应用范围和常见推拿、针灸配合使用技巧;4.能够合理运用方剂治疗常见疾病。
2. 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方剂学的基础理论、方剂的分类、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药效,以及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2.1 方剂学的基础理论1.方剂的概念和分类;2.方剂的配伍原则和药效;3.方剂的炮制方法和制剂形式。
2.2 方剂的分类1.方剂按照用途分类,如解表剂、清热剂、滋阴剂等;2.方剂按照药性分类,如寒凉药、温热药等;3.方剂按照组成分类,如单方、复方等。
2.3 方剂的配伍原则1.配伍原则的概念和分类;2.配伍原则的运用方法;3.配伍原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2.4 方剂的药效1.方剂的主治功能;2.方剂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3.方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2.5 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1.方剂在中医常见疾病中的应用;2.方剂在推拿、针灸等辅助疗法中的应用;3.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的实践操作。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实践、讨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学进度和安排本课程将以30学时为周期进行教学,具体进度安排如下:课程内容学时数方剂学的基础理论4学时方剂的分类2学时方剂的配伍原则6学时课程内容学时数方剂的药效4学时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10学时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实践4学时4. 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评价手段,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评价形式包括:1.期末考试;2.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3.病历分析和方剂选用实践;4.课程论文和报告。
5. 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中华本草》、《中药学》、《方剂学》等;2.课件:PPT、PDF等;3.模拟实验器材:药材、药剂、药具等;4.讲课录像和教学视频。
成都中医药大学 方剂学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 方剂学
授课对象 非医学类专业学生(网络课程)
授课时间 2017年春季学期 授课地点 信息中心 教学学时 36
授课方式 讲授(√);讨论(√)
学时安排 总学时36学时(其中:讲授30学时 讨论6学时)
教材名称 方剂学 主编 惠纪元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年6月第一版
授课教师 叶俏波
微课内容本微课对中医八法中的汗法的重点性及常用发汗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包括导入、视频叙事、理论解读三个部分。
主体部分由两个板块构成:1. 汗法的实用性;2.发汗的方法与途径;3.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
汗法的实用性以生活中常见外感风寒为切入点,导入汗法,继而以影视作品加深印象。
发汗的方法与途径,以影视作品及古籍重要条文为线索,递进式阐明发汗方法的多样性。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以中药辛开苦降理论为主线,以动图方式,揭示汗法祛邪外出之利与滥用苦寒闭门留寇之弊。
设计思路:汗法是祛除外邪的重要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得不到重视,“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就是指表证如果失时不治,或者治不如法,病邪不从外解,必转而深入,变生他证。
该知识点具有普适性,实用性,且内容较短,适合微课的操作。
内容:该知识点可分为相互关联的三个部分:汗法的实用性、发汗的方法与途径、
当汗不汗,误用苦寒导致的后果(即汗法的重要性之一)。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三部分内容相互呼应,为导入、深入解读和总结的关系。
该部分重点在发汗的方法与途径,旨在让学生掌握简便廉效的发汗方法,同时拓宽思维,培养临床辨证施治的灵活性。
形式:形式应符合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表达需求,同时符合非医学类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的特点,因此在视频上选取了古典风格,采取影视资料为主,旁白带入的手段,尽可能把知识以浅显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以古籍条文、病机推导动图等,体现逻辑关系,不失严谨性,以启发学生思考。
作品特点:充分运用了相关视频资料和古籍相关条文展示,教学手段贴近生活,容易让人印象深刻。
教学设计注重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知识的整体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