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39.28 KB
- 文档页数:1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环境卫生,预防医院感染,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的管理,包括诊疗区域、办公区域、生活区域等。
第三条本院环境卫生清洁与消毒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环保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确保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监督实施情况,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第五条各部门应当设立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责任人,负责本科室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第六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第三章清洁与消毒范围及要求第七条清洁范围包括:诊疗区域、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公共设施等。
第八条消毒范围包括:诊疗器械、医疗用品、环境表面、空气等。
第九条清洁与消毒要求:(一)保持环境整洁,无垃圾、废物、杂物堆放;(二)保持地面干净,无污渍、水渍;(三)保持墙面、桌面、床单元等表面干净,无污渍、霉斑;(四)保持门窗、纱窗干净,无污渍、灰尘;(五)定期对诊疗器械、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六)定期对环境表面、空气进行消毒;(七)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确保消毒效果;(八)做好个人防护,使用合适的防护用品。
第四章清洁与消毒方法第十条清洁与消毒方法应当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物品的特点和污染程度,选择合适的清洁剂和消毒剂。
第十一条清洁与消毒操作流程:(一)先清洁,后消毒;(二)采用湿式清洁法,避免产生扬尘;(三)清洁与消毒工具分开使用,避免交叉污染;(四)清洁与消毒过程中,保持通风良好;(五)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和更换频率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六)清洁与消毒后,应当对清洁与消毒效果进行评估。
优选文档
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消毒治理制度
2021年5月修订
一、医疗机构环境外表分类
医疗机构内的环境外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器械外表〔如医疗仪器按钮或把手,推车,牙床等〕,二是卫生外表〔如地板、墙面、桌面等〕。
其中,卫生外表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手很少接触的外表,如地面和天花板;二是手一再接触的外表,如床栏、桌面、门把手、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等。
环境外表卫生等级分类分为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
各部门了解所在科室卫生等级。
二、清洁消毒方法
根据不同的环境外表及卫生等级选择相应的清洁消毒方法。
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消毒的外表,可采纳屏障爱护措施,用于屏障爱护的覆盖物实行一用已更换。
三、相关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治理科应对环境清洁执行人员〔护士、清洁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含医院感染预防根本知识、根本技能及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相关知识。
实施清洁与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四、清洁消毒质量督查
环境外表的清洁消毒应落实到人员并签名,医院感染治理科定期对环境外表采样监测,督查清洁质量,并对结果进行反应,催促科室改良。
五、医疗机构开展内部修缮及装饰时,应有医院感染操纵人员对施工相关地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
六、重复使用的洁具应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并通风枯燥保存。
.。
医院清洁制度管理规定一、前言为了营造一个干净、整洁、卫生的医疗环境,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特制定本医院清洁制度管理规定。
二、清洁范围与要求日常清洁:每日对所有医疗区域、公共区域、患者休息区、卫生间等进行全面清洁,确保无污渍、无异味、无杂物。
消毒处理:对于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高风险区域,应定期进行专业消毒处理,并记录消毒时间与责任人。
特殊区域清洁:医疗废弃物处理区、污水处理区等特定区域应有专门的清洁消毒措施,确保无害化处理。
三、清洁标准与流程清洁标准:按照《医院卫生标准》及《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清洁消毒工作,确保各项卫生指标达标。
清洁流程:制定详细的清洁流程图,明确每一步骤的操作规范,包括清洁剂的选择、清洁工具的使用、清洁时间等。
四、清洁用品管理采购与存储:确保清洁用品的采购符合国家标准,存储环境干燥、通风、防潮。
使用与回收:建立清洁用品使用记录,定期盘点,确保用量合理;废弃的清洁用品应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回收处理。
五、人员培训与监督培训:定期对清洁工作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确保掌握正确的清洁消毒方法。
监督:设立卫生监督员,对清洁工作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六、违规处理对违反清洁制度规定的个人或部门,将视情节轻重,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纳入绩效考核。
七、附则修订与解释:本规定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修订与解释,如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生效时间: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制定单位:[医院名称]制定日期:[具体日期]注:以上规定内容仅为示例,具体规定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明确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要求,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
三、内容(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表面是指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的表面等。
2.环境表面清洁是消除环境表面污物的过程。
3.清洁单元是指邻近某一患者的相关高频接触表面,如该患者使用的病床、床边桌、监护仪、呼吸机、微泵等视为一个清洁单元。
4.高频接触表面是指患者和医务人员手频繁接触的环境表面,如床栏、床边桌、呼叫按钮、监护仪、微泵、床帘、门把手、计算机等。
5.污点清洁与消毒是指对被患者的少量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感染性物质小范围污染的环境表面进行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二)管理职责1.后勤科是医院环境表面清洁消毒的责任部门,负责日常环境清洁质量的监督、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开展业务指导,并协调本单位日常清洁与突发应急事件的消毒。
2.护士长和医技部门负责人,指导和管理医务人员或环境清洁人员对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的日常清洁与消毒。
3.医院感染管理科应规定各种消毒因子的使用方法,指导全院医务人员正确选择与使用消毒因子,并负责全院环境消毒的业务培训和环境表面清洁消毒工作的监督。
(三)管理要求1.后勤科(1)开展内部建筑修缮与装饰时,应建立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参与的综合小组,对施工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指导施工单位做好施工区域的隔离防护,并监督措施落实的全过程。
(2)应建立完善的环境清洁质量管理体系,在环境清洁服务的合同中充分强调环境清洁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3)对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加强环境清洁消毒质量检查和持续改进,对未达到环境清洁消毒质量进行处罚。
(4)定期安排人员对清洁与消毒质量进行检查,使全院环境清洁消毒达到整洁卫生、无尘、无碎屑、无异味、无污迹的目测要求,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环境清洁服务人员进行整改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
XXXX医院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1、执行《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要求,对医院环境物体表面与医疗器械设备表面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强化清洁与消毒、清洁工具复用等处理符合要求,质量监测合格。
2、建立健全环境清洁工作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明确保洁公司和各部门医务人员的职责。
爱卫办具体负责安排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工作,护理部、门诊部、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参与环境清洁质量监督,并对环境清洁服务机构的人员开展业务指导。
3、医务人员应负责使用中诊疗设备与仪器(监护仪、呼吸机、微泵、透析机、新生儿暖箱、计算机、病历、治疗台、办公桌等)的日常清洁与消毒工作,如由保洁洁人员对诊疗设备与仪器等进行清洁与消毒时,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4、保洁员应对普通门诊、病房地面、诊断床,病床、床边桌、呼叫按钮、门把手、卫生间台面等污染频次较多的表面每天上、下午上班前进行湿拭清洁;对墙面、玻璃窗、门等污染频次较少的表面每周清洁擦拭1-2次,保持清洁;床帘每月定期进行清洗。
当以上环境表面有明显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处理。
凡开展侵入性操作、手术、分娩、吸痰等高度危险诊疗活动结束后,应立即实施环境清洁与消毒。
5、实施卫生清洁顺序应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多床病室,每个床单元用一套清洁用品,按以上顺序擦拭;6、清洁方法:(1)普通病房以用清洁剂擦拭去除污染为主。
(2)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地面、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清洁消毒2次以上,当物体表面被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及时对污点进行局部清洁消毒,如污染液体明显时,先用吸纸清除,再用500mg/L-10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擦拭,作用30min。
(3)医疗器械表面及无菌物品器械厨可选用一次性清洁与消毒湿巾擦拭。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管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科室和部门,所有员工必须严格执行。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落实和监督本制度的执行。
第四条医院应当配备足够的清洁和消毒设施及器材,保证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并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措施。
第二章环境清洁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院内部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包括病房、手术室、诊疗室、候诊区等。
第二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清洁人员,按照规定的清洁程序和标准进行清洁作业。
第三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清洁技术和操作规范。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清洁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清洁检查记录,定期对清洁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第三章消毒管理第一条医院应当对医疗器械、器具、洗消用品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使用安全。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管理台账,记录消毒设施的使用情况。
第三条医院应当配备专门的消毒人员,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和标准进行消毒作业。
第四条医院应当定期对消毒设施和器材进行检测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第五条医院应当定期组织对消毒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六条医院应当建立医疗废物处理制度,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突发事件处理第一条医院在发生传染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紧急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明确各部门的应急任务和责任分工。
第三条医院应当开展定期的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章复核与整改第一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环境清洁和消毒管理工作进行复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二条医院应当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追踪整改进度,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第六章审查与发布第一条本制度由医院管理部门负责审查和发布,定期进行更新和修订。
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范文卫生员要清扫承担的卫生区段,并把清扫的垃圾及时清运到垃圾点,做到日产日清,无积存。
每次清运完后要保证垃圾车周围的清洁。
一、医院提倡爱清洁、讲卫生、讲社会公德,全院员工应自觉维护医院环境和室内卫生。
二、医院辖区内禁止下列行为:1、不准随地吐痰、不准乱扔污物、不准从室内向外抛弃废物和乱泼污水。
2、不准在工作室内乱堆、乱放、乱挂个人生活物品或食品。
3、不准在楼道内存放有碍通行的自行车、废旧物品等。
4、不准乱贴标语、宣传广告。
5、不准随意移动和损坏医院卫生设备、设施。
三、环境卫生、室内卫生责任分工1、医院辖区内的环境卫生、楼道、会议室、卫生间的清扫保洁工作由卫生员负责。
2、各科室室内卫生由各科室人员负责。
四、责任要求1、卫生员要清扫承担的卫生区段,并把清扫的垃圾及时清运到垃圾点,做到日产日清,无积存。
每次清运完后要保证垃圾车周围的清洁。
2、卫生专管人员定期安排垃圾箱的洗刷和消毒,定期好投药灭鼠、灭蟑,喷药灭蚊蝇等。
3、医院各科室应认真执行周末卫生清扫活动,并服从卫生检查人员的批评意见。
4、全院员工应尊重卫生员的劳动成果。
5、医疗废物管理按____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五、各科室环境卫生检查员每周对卫生保洁检查不少于一次;全院卫生检查由预防保健科牵头,每月一次,并将检查结果报院务会。
六、对认真执行本规定,维护医院环境卫生表现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违反本规定的科室和个人,根据情节给予通报批评教育、警告、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罚环境卫生综合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环境卫生管理领导小组,由总务科、创建办、院感科、宣传科、医务科、护理部、物业公司驻医院管理处负责人组成,接受____领导,____工作由总务科,创建办牵头,具体工作由金地物业公司实施。
二、医院总务科在院部领导下,负责____每两年一次的环境卫生对外招标、合同签订、工作考核等工作,其中公共区域卫生由总务科,病室卫生由护理部考核,报总务科汇总。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保障医院环境清洁、安全,预防医院感染,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各科室和部门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
二、责任主体1. 医院领导:负责制定和监督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确保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
2. 医院保洁部门:负责医院的日常环境清洁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检查。
3. 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工作,定期检查工作的完成情况。
4. 医务人员:配合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遵守相关规章制度,做好个人卫生。
三、环境清洁与消毒标准1. 医院环境清洁要求:医院内部每天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清洁;关键部位如手术室、病房等每天进行多次清洁;地面、墙面、桌椅等物体必须干净整洁。
2. 医院环境消毒要求:医院环境消毒要求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执行,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消毒方案,确保消毒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人员要接受相应的培训并持证上岗,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清洁与消毒操作技能。
四、环境清洁与消毒程序1. 日常清洁工作流程:(1)定时巡查各科室及公共区域,保证环境整洁;(2)清洁人员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工作,避免污染交叉;(3)定期更换清洁用具,保持清洁效果。
2. 环境消毒工作流程:(1)按照规定时间进行环境消毒工作;(2)检查消毒设备的运行状态,确保消毒效果;(3)消毒过程中做好通风工作,避免有毒气体滞留。
五、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检查1. 医院领导每月对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检查,提出改进建议并督促整改。
2. 医院每季度组织内部与外部专业机构对医院的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部分进行整改。
3. 各科室定期进行环境清洁与消毒的自查,并提交自查报告,确保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规范性。
六、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的宣传与培训医院领导定期对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进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
医院环境卫生工作制度一、总则为确保医院环境的整洁、卫生和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医院环境卫生工作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二、机构设置1.设立医院环境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院环境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计划,并组织实施。
2.设立医院环境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的环境卫生工作,包括卫生设备的采购、安装和维护,环境清洁的组织和监督,废弃物处理等。
三、环境卫生责任1.医院院长或副院长负责医院环境卫生管理工作。
2.各科室负责本科室的环境卫生工作,制定并执行科室的环境卫生工作制度。
3.各员工要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和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卫生工作制度,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卫生。
四、环境清洁1.医院要定期开展环境清洁工作,包括走廊、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区域的清洁。
2.清洁工作要由专业的清洁人员进行,保证清洁质量和效果。
3.清洁工作要坚持分类清洁,区分不同的区域和用途,采取不同的清洁方式和工具。
五、卫生设备1.医院要配备适量的卫生设备,包括消毒设备、清洁工具等,保证卫生设备的有效运行和使用。
2.卫生设备的采购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确保设备的质量和安全。
3.卫生设备的维护要定期进行,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六、废弃物处理1.医院要设立专门的废弃物处理区域,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
2.医院要配备废弃物处理设备,包括垃圾桶、垃圾袋等,确保废弃物的收集和运输过程中不污染环境。
3.医院要与相关的废弃物处理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七、环境卫生培训1.医院要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培训,培养员工的环境卫生意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2.培训内容包括卫生知识、清洁技巧、废弃物处理等,培训形式包括讲座、实训等。
3.医院要向员工发放环境卫生工作手册,供他们参考和学习。
八、环境卫生监督1.医院要建立环境卫生监督机制,定期组织对各科室的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2.对发现的环境卫生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管理,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传播,确保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院范围内的一切环境和物品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第三条本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标准、节约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和标准。
第四条本院设立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
二、清洁与消毒范围和内容第五条清洁与消毒范围包括:诊疗区域、办公区域、公共区域、卫生间、患者宿舍、食堂等。
第六条清洁与消毒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地面、医疗器械、器具、物品、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
三、清洁与消毒方法和要求第七条根据不同区域和物品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清洁与消毒方法。
第八条清洁与消毒工作应当遵循先清洁后消毒的原则,采用湿式清洁法,避免交叉污染。
第九条清洁与消毒剂的选择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达到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要求。
第十条清洁与消毒剂的浓度、作用时间和更换频率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第十一条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消毒湿巾进行清洁与消毒;被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的环境表面,立即进行污点清洁与消毒,先采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根据污染的病原体特点选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四、清洁与消毒操作规范第十二条清洁与消毒工作应当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第十三条清洁与消毒操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和考核。
第十四条清洁与消毒操作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清洁与消毒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感染。
第十五条清洁与消毒操作人员应当做好清洁与消毒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清洁与消毒时间、地点、对象、方法、消毒剂名称、浓度、作用时间等。
五、清洁与消毒质量控制第十六条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当定期对清洁与消毒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价,确保清洁与消毒效果。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 s e 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防范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现制定医院环境和常用物品的清洁消毒制度如下:一、空气:1、开窗通风:目的是降低空气微生物密度,每日上、下午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
2、紫外线消毒:各治疗操作及特殊科室需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时,照射时间每日1次,时间为1小时,有记录。
紫外线灯管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
二、墙面与门窗:1、每月定期清水擦拭,保持无尘与清洁。
2、门把手每日清水擦拭。
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
三、地面:1、所有地面每天用清水擦拭1-2遍,每个拖布清洁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
2、不同区域分开使用拖布,每次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再洗净悬挂晾干。
3.每日清洁消毒应按顺序进行:从治疗室即清洁区开始,依次为办公室、值班室、病房或诊室、走廊、厕所,最后是洗手间即污染区。
4、如地面被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拖把分色规定:清洁区(白色标记)值班室、办公室、治疗室半清洁区(蓝色标记)走廊诊室、检查室、换药室污染区病房(绿色标记)病房污染区洗手间(红色标记)处置室病人体液(黄色标记)三、医疗及生活用品(一)使用中的医疗器械如监护仪、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及电脑、电话等:1、每日用清水擦拭1次。
2、频繁接触的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电话按键、鼠标等,每周用75%酒精擦拭1遍。
13、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二)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1、每日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2次,上、下午各一次。
2、用后抹布用热力消毒90℃1分钟或用25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检验科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1. 管理制度背景在医疗机构中,检验科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所涉及的人体检测、体液制备等工作需要严格的环境、清洁和消毒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2. 管理内容的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的检验科室,包括检验科室的所有工作区域、设备仪器、资源用品以及员工的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管理。
3. 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3.1 工作区域管理•公共区域的清洁:定期清扫地面、拖地、擦玻璃等。
确保每日公共区域清洁,垃圾桶在每天工作结束后清理。
•检验科室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对各个工作区域进行清扫、拖地、擦桌子、擦墙和擦门。
同时,确保工作台等区域每日清理,消毒液定期更换。
•治具、耗材储藏间的管理:确保干净整洁,物品放置合理,并定期消毒液擦拭。
3.2 设备仪器的管理•设备仪器的清洁:每日工作结束后定期对设备仪器进行清洁(如离心机、试剂瓶、荧光显微镜等)。
•设备维护保养:针对设备维护保养,设备定期检查,每日开机前在设备上打卡并签字,维护及时。
设备报修需及时进行或通知管理员,直到维修好方可使用。
•严格控制设备的使用:避免因不必要的使用,在检验科室内跨地区的可行性分析是存在的,但有专业技术人存在并负责时。
并且,不得随意更改设备的设置。
3.3 资源用品的管理•试剂品的管理:严格复核每种即将使用的试剂品的完好性、过期日期以及是否正确使用,如有问题,应及时举报。
•样品的管理:对所有样品进行操作时,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样品的编号、所属测试项目、取样者姓名以及取样时间等。
并且要及时归档备案。
•包装和库存管理:对于耗材、包装材料等,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理,另外需要控制进出流程,有专人清点、报备及进行库存管理。
3.4 员工个人清洁与卫生管理•佩戴助手:针对检验科内职员,要求佩戴手套,保证手部的卫生清洁。
•检修人员洗手:每位检修工作人员,在处理某些需要较高水平环境和工具时,检修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洗手消毒操作。
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制度内容一、总则为了加强医院的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督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
2. 各科室设立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员,负责本科室的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
3. 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部门负责全院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卫生消毒与清洁标准1. 医院环境整洁,无杂物、无积水、无异味。
2. 地面光滑、平整、无破损,易于清洁。
3. 墙壁无脱落、无污渍、无裂缝。
4. 门窗、窗台、窗帘干净整洁。
5. 卫生间、浴室、洗手间等区域无积水、无污渍、无异味。
6. 医疗器械、设备、家具等物品表面干净、无污渍、无破损。
7. 医院公共场所(如电梯、楼梯、走廊、大厅等)保持清洁、无杂物、无异味。
四、卫生消毒与清洁程序1. 每天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扫、拖洗,保持地面干净整洁。
2. 定期对墙壁、门窗、窗台、窗帘等进行清洗、消毒。
3. 定期对卫生间、浴室、洗手间等区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无积水、无污渍、无异味。
4. 定期对医疗器械、设备、家具等物品进行清洁、消毒。
5. 定期对医院公共场所(如电梯、楼梯、走廊、大厅等)进行清扫、拖洗,保持干净整洁。
五、卫生消毒与清洁方法1. 采用适当的清洁剂和消毒剂,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2. 清洁工具要定期清洗、消毒,保持清洁。
3. 清洁、消毒工作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不得擅自改变。
4. 清洁、消毒工作要做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人员、所用清洁剂和消毒剂等。
六、卫生消毒与清洁监督检查1. 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科室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进行检查、评估。
2. 各科室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员对本科室的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3. 医院卫生消毒与清洁管理部门对全院卫生消毒与清洁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医院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
第三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清洁、消毒灭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四条医院应当配备充足的消毒灭菌设施和药品,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清洁、消毒灭菌知识培训,提高消毒灭菌水平。
第五条医院应当设立清洁、消毒灭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全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
第六条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应当共同参与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共同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二、清洁、消毒灭菌职责第七条医院清洁、消毒灭菌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计划,并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各部门、科室负责人应当严格执行清洁、消毒灭菌制度,确保本科室环境卫生和医疗安全。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条清洁人员应当做好医院环境卫生工作,保持医院整洁、卫生。
第十一条患者及家属应当配合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维护医院环境卫生。
三、清洁、消毒灭菌措施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疗器械等进行消毒,并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物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加强对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治疗,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规,防止传染病扩散。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对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手术室等特殊科室进行重点消毒,确保患者安全。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及就诊患者的防护意识。
四、清洁、消毒灭菌管理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建立健全清洁、消毒灭菌记录制度,记录清洁、消毒灭菌的时间、地点、方法、浓度、作用时间等。
院内清洁消毒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确保医疗机构内环境卫生的安全,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特制定本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一切清洁消毒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病房、手术室、门诊部、医护人员办公区域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三、相关法律法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门清洁消毒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文件,明确了医疗机构对环境卫生成为消毒的管理标准。
四、清洁消毒人员1. 清洁消毒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各种消毒清洁方法和工具的正确使用。
2. 清洁消毒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确保健康状态符合从事清洁消毒工作的要求。
3. 清洁消毒人员应穿戴统一的工作服,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
五、清洁工具和消毒药剂的管理1. 清洁工具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清洁度和无菌度。
2. 消毒药剂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清洁对象和环境来确定,严格按照规定的稀释比例和使用方法进行消毒。
3. 消毒药剂的保存应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定期对药剂进行检查和更换。
六、清洁消毒作业流程1. 普通清洁工作:对医疗机构内的地面、家具、设备等进行日常清洁工作,保持整洁。
2. 高级消毒工作:对手术室、ICU等重点区域进行定期的高级消毒,确保无菌状态。
3. 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对患有传染病的患者所在区域进行专门处理,保障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不受感染。
七、清洁消毒记录和检查1. 清洁消毒工作应有清晰的记录,包括清洁时间、工作人员、清洁对象以及消毒药剂的使用情况等。
2. 每周进行一次清洁消毒工作的检查,确保工作质量和效果符合要求。
3. 对清洁消毒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培训,提高其清洁消毒技能和意识。
八、不定期清洁消毒检查医疗机构应定期邀请卫生监督部门或第三方机构对清洁消毒工作进行抽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环境卫生安全。
九、违规处理对违反清洁消毒管理制度的行为,医疗机构应提出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停职、降职、开除等。
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院管理。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医院内部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第三条医院是医疗机构的公共场所,其环境清洁与消毒直接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第四条医院应当建立专门的清洁与消毒管理团队,负责医院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
第五条医院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洁与消毒管理,并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进行细化与补充。
第二章医院环境清洁管理第六条医院应当定期进行环境清洁,包括但不限于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设备、医疗废物等的清洁。
第七条医院应当统一制定清洁计划,明确清洁内容、频率、人员和责任,确保全面、及时、有效的清洁。
第八条清洁工作应当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避免出现遗漏或盲区。
清洁工作完成后,应当进行检查核实,确保达到卫生标准。
第九条医院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工具、器械、清洁剂等物品,保证清洁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十条医院应当对清洁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清洁操作技能和卫生意识。
第十一条医院应当建立清洁工作档案,记录清洁工作内容、时间、人员,以备查阅。
第十二条医院应当对清洁工作进行定期评估,改进不足,提高清洁质量。
第三章医院环境消毒管理第十三条医院应当定期对医疗区域、手术室、特殊病房等重点区域进行消毒处理。
第十四条医院应当明确消毒管理的程序和标准,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消毒操作。
第十五条医院应当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根据不同用途、不同区域选择适用的消毒剂。
第十六条医院应当明确消毒对象和消毒频率,对于易污染、易感染的区域和设备要加强消毒。
第十七条医院应当建立消毒检测机制,对计划消毒后的区域进行取样检测,确保消毒效果达标。
第十八条医院应当配备消毒设备和器械,保证消毒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九条医院应当对消毒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消毒操作技能和安全防护意识。
第四章监督与责任第二十条医院应当建立环境卫生与消毒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医院环境卫生和消毒安全管理的全面协调。
精品文档
.
医疗机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制度
2018年5月修订一、医疗机构环境表面分类
医疗机构内的环境表面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医疗器械表面(如医疗仪器按
钮或把手,推车,牙床等),二是卫生表面(如地板、墙面、桌面等)。
其中,卫生表面又分为两大类:一是手很少接触的表面,如地面和天花板;二是手频繁接触的表面,如床栏、桌面、门把手、灯开关、病房厕所的墙面等。
环境表面卫生等级分类分为清洁级、卫生级、消毒级。
各部门了解所在科室卫生等级。
二、清洁消毒方式
根据不同的环境表面及卫生等级选择相应的清洁消毒方法。
对高频接触、易污染、难清洁消毒的表面,可采用屏障保护措施,用于屏障保护的覆盖物实行一用已更换。
三、相关知识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对环境清洁执行人员(护士、清洁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医院感染预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环境卫生清洁消毒相关知识。
实施清洁与消毒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四、清洁消毒质量督查
环境表面的清洁消毒应落实到人员并签名,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环境表面采样监测,督查清洁质量,并对结果进行反馈,督促科室改进。
五、医疗机构开展内部修缮及装饰时,应有医院感染控制人员对施工相关区域环境污染风险进行评估,提出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
六、重复使用的洁具应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并通风干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