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3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
3.理解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ppt演示文稿。
3.黑板、粉笔、橡皮。
4.实验工具及材料:直尺、花洒、长方形玻璃板、透明容器。
5.实验器材:激光笔。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ppt展示一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幅图片中的现象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答,然后解释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光为什么会发生折射吗?”3.提示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和介质对光传播的影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光的折射现象及其规律。
”理论讲解(15分钟)1.利用ppt向学生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原因。
2.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规律。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光的折射规律的公式。
实验演示(30分钟)1.将长方形玻璃板横放在桌上,用激光笔正对玻璃板射出激光光束。
2.让学生观察激光光束从玻璃板射入和射出的方向,并思考:光线在玻璃板中的传播方向是怎样的?3.利用ppt解释光在玻璃板中的传播方向,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若两种介质的光速不同,则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4.进行实验:“花洒实验”。
让一名学生拿着一个花洒,将喷头调至最小,喷水成细水柱状,从水柱中通过激光光束。
观察激光光束改变方向的现象。
5.利用ppt解释激光光束改变方向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若两种介质的密度不同,则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6.在黑板上记录学生得出的结论。
实践活动(30分钟)1.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一名学生担任观察员,其他成员依次进行实验。
2.实验内容:使用不同的透明容器,将激光光束从空气射入容器中,观察光在不同容器中的传播方向和发生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幼儿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我打算运用实验和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水杯、彩色的卡片、激光笔。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透明水杯、一张彩色的卡片。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给每个幼儿发一张彩色的卡片,让他们观察卡片上的颜色。
然后,我会用激光笔照射卡片,让幼儿观察激光在卡片上的反射。
2. 实践:我会发给每个幼儿一个透明水杯,让他们把水杯放在卡片上,观察光在水杯中的折射现象。
3. 讨论:我会引导幼儿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光的折射。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幼儿们对光的折射现象都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实践和观察,很好地理解了光的折射。
在课后,我打算让幼儿们自己设计一个光的折射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带回家和父母分享。
这样,既能巩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能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大的难点。
幼儿们对于光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让他们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需要借助实验和观察。
因此,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们自己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光在水杯中的折射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我倾注了心血来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节活动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1. 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来描述。
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发现光的折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用激光笔向白色纸张射出一束光,让孩子们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 实验1:我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向装有水的玻璃杯,让孩子们观察光在进入玻璃杯时的传播路径。
孩子们会发现光在进入玻璃杯时会改变方向。
在通过塑料尺时的传播路径。
孩子们会发现光在通过塑料尺时也会改变方向。
5. 练习:我让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光的折射现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的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来描述。
我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光的折射现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发现孩子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孩子们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同时,我也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点和难点细节,希望通过深入解析这些关键点,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一、实验的设计我精心设计了两个实验,以让孩子们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1中,我将激光笔的光线射向装有水的玻璃杯。
孩子们通过观察光在进入玻璃杯时的传播路径,能够清楚地看到光的方向发生改变。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本节课的主题是“光的折射”,旨在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了解和体验光在传播过程中的折射现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通过设置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魔法森林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接着,运用互动式教学法,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观察光的折射现象,从而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提升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水杯、彩条、魔法森林背景图、折射实验道具。
2.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折射实验道具,包括透明水杯、彩条。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魔法森林的故事,引导幼儿进入情境。
2. 探索光的折射现象:(1)教师演示折射实验,让幼儿观察彩条在水杯中的变化。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彩条在不同水杯中的折射现象。
(3)幼儿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光为何会产生折射。
3. 深入学习:(1)教师向幼儿讲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2)幼儿通过实验道具,直观地感受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幼儿发挥想象力,绘制一个有关光的折射的场景。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
在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幼儿对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理解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垂直。
3. 应用实例:讲解透镜和眼镜的制作原理,以及光纤通信等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光的折射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折射定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折射定律的讲解,实际应用的介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玻璃棒、水、实验桌、黑板、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手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彩虹、透镜成像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3. 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折射定律。
4. 应用:讲解透镜和眼镜的制作原理,以及光纤通信等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光的折射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
应用:透镜和眼镜的制作原理,光纤通信等。
七、作业设计1. 简述光的折射现象,并说明折射定律的内容。
答案:光的折射现象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折射定律的内容是: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且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减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折射率的定义。
3. 应用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放大镜、池水变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折射定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折射定律的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板、水、铅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铅笔,当铅笔斜放入水中时,观察到铅笔似乎发生了弯折。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2. 知识点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池水变浅的原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解释雨后的彩虹、眼镜的原理等。
6. 知识拓展:介绍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3. 折射率:描述介质对光传播速度影响的物理量。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折射现象,并画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图。
2. 运用折射定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解释放大镜、池水变浅等。
3. 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的成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光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案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的折射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定律。
2.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光具、水、玻璃棒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引导学生关注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
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为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三者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验证折射定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难点:光的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避免误差的产生。
同时,要加强对光的折射定律的应用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拓展延伸:让学生搜集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应用实例,进行课堂分享。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结合:我选择了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2.光的折射定律。
三、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光线方向的改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可以用折射角和入射角来描述。
2. 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用 i 表示)和折射角(用 r 表示)满足以下关系,即光的折射定律:n1 * sin(i) = n2 * sin(r)其中,n1 是入射介质的折射率,n2 是折射介质的折射率。
3.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大于入射介质的折射率时,光线向法线一侧偏折;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小于入射介质的折射率时,光线远离法线一侧偏折。
4. 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光在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可以制作玻璃棱镜,将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棱镜中,可以观察到光线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知识,提出新课的内容和目标。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通过课件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结合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 将玻璃棱镜放在桌面上,保持水平。
2. 从玻璃棱镜的一侧向上方斜射一束光线,观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棱镜中的折射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
4. 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光的折射可以解释为什么鱼在水中看起来偏离原来的位置。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育应该从孩子们的天性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导入,让孩子们在观察、思考、实践中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光的折射是什么,知道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的原因。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 让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原因的解释,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水、玻璃棒、塑料尺等)。
学具:记录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彩虹等,引导孩子们观察和思考。
2. 知识讲解:简要讲解光的折射现象,解释折射的原因,让孩子们理解折射现象的本质。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互动交流: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深化对折射现象的理解。
5. 知识应用:通过实例,讲解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的原理、光纤通信等,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原因的解释,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实验操作环节是我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
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折射的本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即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1. 光的折射现象: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关系式: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3. 应用实例: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用折射定律解释光的折射。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板、水、激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关系式:n1sin(θ1) = n2sin(θ2)。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入射角和折射角,并验证折射定律。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进行验证。
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
本节主要介绍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即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1. 折射现象的观察和描述;2. 折射定律的探究;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够解释生活中与折射相关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折射定律的掌握。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水槽、玻璃板、激光笔等)。
学具:教科书、实验报告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折射现象相关的图片,如水中的鱼看起来位置比实际浅、彩虹、透镜成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的折射现象,记录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折射定律。
3. 知识讲解: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包括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平面,以及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
通过示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与折射现象相关的例题,如透镜成像、水中物体看起来位置比实际浅等,引导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对折射定律的理解。
6. 应用拓展:让学生思考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7. 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包括本节课的课题“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的内容,以及一些关键的词语和公式。
六、作业设计1. 完成实验报告册的相关内容;2. 习题:选取一些与折射现象相关的习题,巩固对折射定律的理解;3.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相机等。
第4节光的折射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学习光折射的规律,了解光折射的应用。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光的折射,先从现象入手,研究光的折射规律,再用知识去研究生活中的规律。
这节内容承上启下,上要对光的反射做一个总结,下要利用光折射的规律,来解释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光折射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
续表
教学反思。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4.光的折射教案4.光的折射素养目标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3.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4.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教学用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新课导入】导入1: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组图教师导入语:你知道这些有趣的图片中涉及什么物理知识吗这节课我们来揭示谜底.导入2:问题导入导入语:这张图片中的姑娘看起来变矮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演示一】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演示二】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播放视频】海市蜃楼、筷子“弯折”、沙漠中的蜃景.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课堂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三】: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播放视频】:硬币上升-光的折射现象.学生观察会看到:光线发生偏折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1)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注意: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里时,在这两种透明物质的分界面上,其中一部分光线发生反射,另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物质里而发生折射.(2)光的折射相关概念:入射点:O法线:MN入射光线:AO入射角:i折射光线:OB折射角:r二、研究光从空气进入玻璃的物理规律提出问题: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玻璃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演示四】【播放视频】光通过平行玻璃砖的传播方向.(1)光线斜射入玻璃;(2)让入射角变化;(3)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靠近).(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不成正比(线性)关系.(3)光线垂直射入玻璃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演示五】【播放视频】光的折射现象及可逆性.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否可逆呢课件演示: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学生得出: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可逆.【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进入空气时,折射情况与上述是否相同【学生总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离(远离),其余与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结论相同.【总结】引领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1)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或减小),折射角也增大(或减小);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当入射光线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启发: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光路可逆”的规律,在光的折射现象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继续总结:(5)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过渡:俗话说:“学以致用”,下面让我们由浅入深地应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一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1.当光从空气斜射向玻璃时,光传播的路径将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画出光路图.2.讲故事:小明跟着爷爷到湖中去叉鱼时,每次都向着他看到的鱼叉去,却屡屡不中,这是为什么呢引领学生作光路图,使他们认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3.出示诗句(1)掬水月在手;(2)潭清疑水浅.据此提问:它们分别属于光的什么现象二者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3)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本中的《科学世界》,进一步了解折射现象.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总结: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细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补充,说出他们自己的收获,真正谈出多方面的感悟,让学生感受求知的快乐!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及苏轼的诗——《观湖上初晴后雨》:展开联想:当雨后的西湖,升起了太阳,也许我们会看到美丽彩虹.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请预习《光的色散》.课堂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1.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这是光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的折射造成的,看到的是实际池底的虚像.2.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的路线,其中B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C是折射光线,反射角为60°,折射角为35°.3.下列现象属于光的折射的是(C)A.通过潜望镜观察海面上的船只B.观察楼房在水中的倒影C.从水中看岸上的物体比实际位置高D.在路灯下出现了人的影子4.在湖边看平静湖水中的“鱼”和“云”,看到的是(B)A.“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B.“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C.“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D.“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5.图中,容器底有一探照灯S发出一束光线投射到MN木板上,在B点形成一光斑,当向容器中注水时,光斑B将移向(B)A.B的上方B.B的下方C.B的左边D.B的右边6.图中,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表示光折射的光路图正确的是(C)7.如图所示,OB是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后的反射光线,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标出入射角的度数,并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答案:如图所示图错,换图【备课资源】光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一上蜃)海市蜃楼是一种反常的折射现象,它是光线在垂直方向密度不同的大气层中传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4.4光的折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通过实验,认识光从空气射入水或其它介质,或从其它介质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规律。
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
了解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观看实验、观察,认识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并能用已知的规律解释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利用折射现象来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通过观察筷子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品质。
3.通过对“筷子弯折”等自然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养成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
4.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难点:会画光的折射光路图。
课前准备:小碗(底部画有小鱼)、筷子、玻璃砖、激光笔、可乐瓶、水、实验纸。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实验:把一支铅笔插入透明的水杯或者水槽中,观察现象:在水中,铅笔像是被弯折了;拿出来受,铅笔还是笔直的。
这是什么原因,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类似的现象吗?其实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光的折射。
二、新课学习
1.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
借鉴光的反射的经验,引入法线做基准线,介绍入射角、折射角。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正因为这小小的偏折,在生活中出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碗底的小鱼”、“玻璃砖后面的手指”等等。
对于这些奇妙的现象,我们能不能对它们做出准确的、科学的解释?光线是怎样偏折的,有没有规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来研究呢?
先来回忆一下光在反射时都有哪些规律?我们是从那些方面进行研究的?研究光的折射的规律时,所以我们也应该研究:
(1).角度的关系
(2).折射光线的位置
(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样变化
2.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规律
借鉴光的反射学生实验进行研究,并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在光的折射现象中:
(1).角度的关系
(2).折射光线的位置
(3).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样变化
总结实验及讨论的结果,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再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后让学生试着分析小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偏高的原因。
你们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
播放动画:光的折射.swf[全套]7—眼睛受骗射演示
三、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折射
一、光的折射:
光路图:
二、光的折射规律:
1、三线共面
分居发现两侧
2、从空气到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从玻璃到空气:折射较大于入射角。
3、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有两个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个就是折转光屏,另一个就是摄像头的利用。
利用摄像头的拍摄作用和电脑的放大处理,使实验现象非常直观,可视性非常强,不受远近的限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观察到实验现象。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
第一,由于外界阳光太强,使得水槽和激光演示仪中的光屏上光线不是很清晰,使后排同学观察有一些吃力。
第二,学生在猜想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时,认为两角可能互余,应该在黑板上板书出来,不一定非要转到两角不等的大小关系上。
因为后面的探究实验中读出的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值,可以很好地否定学生的这个不正确的猜想。
第三,让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和论证,放手让学生总结光的折射规律时,还不够充分,表格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强调、肯定得不够,分析论证的方法引导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