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教学提纲
- 格式:docx
- 大小:9.10 KB
- 文档页数:2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特定的社会现象,一般指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情感的过程。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知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
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一、关于人际吸引的概念相关阐述从理论概念来说,人际吸引是个体和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是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中的情绪成分。
而且它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的程度,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人际交往的成败。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及其相关案例分析我们都会发现,有的人非常受欢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有些人却不那么受欢迎,到底有哪些因素能影响一个人的吸引力呢?人际吸引作为一种人际关系中的肯定形式是人际关系心理结构中的情绪成分,人们之间的这些情感状态既受到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的众多研究,我们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一)经济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地位对一个人的人际吸引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在一定程度上当你的经济地位比较高时,人际吸引也就比较高。
当然,也并不反映全部都是这样的,在这里只强调个人经济因素影响着人际吸引力。
(二)政治因素:当一个人真正要面对社会时,就会发觉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是对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十分有利的。
政治地位不管是学生时期的班干部,还是工作时期的上级领导,或是生活上的协管员,都会为你的人际关系加分,提高你的人际吸引力。
(三)社会心理因素;1.时空接近性时空上的接近往往表现在居住距离的远近和人与人相互交往的频率两个方面。
邻近性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则人们喜欢邻近的人。
住得很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也是这个原因。
而邻近性之所以起作用是与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同一环境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力。
常常见面的人容易彼此了解,这也是邻近性起作用的原因。
但是邻近只是吸引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对住宅楼的人的调查显示:居住距离越近的人,交往的次数越多,关系也越密切。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一、人际吸引的界定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
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
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
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
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
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
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
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
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人际交往是人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试,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都离不开人际交往。
拥有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人际吸引至关重要。
本文对人际吸引的基本概念和各类影响因素进行简单介绍,并就如何增进人际吸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出论述。
关键词:影响人际吸引因素人际交往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息和物资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交往关系的基础。
人际吸引(International attraction)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是人类的基本心理因素之一,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1.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和爱情。
亲合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不仅相互感觉﹑相互认识,而且也形成一定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
人际吸引是在合群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合群仅指愿意与他人在一起的倾向,并不涉及是否喜欢他人,更不涉及对他人品质的评价积极与否。
但合群是吸引的基础,吸引的一般形式是喜欢或友谊,吸引的强烈形式是恋情或爱情。
2.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2.1熟悉与邻近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
此外如果其他条件大体相当,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
熟悉性和邻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彼此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
常常见面也利于彼此了解,使得相互喜欢。
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过低与过高的交往频率都不会使彼此喜欢的程度提高,中等交往频率时,彼此喜欢程度较高。
2.2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主要包括: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人际吸引主要是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力的一门学科。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接近熟悉、互惠互利、相似互补等方面。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人际吸引的相关规律来辅助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人际吸引英语教学人际1、人际吸引理论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产生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进而相互接近而产生感情关系的过程,是个体进行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人际吸引的过程中,引发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是接近熟悉、相似互补、互惠互利和个人品质。
1.1接近熟悉人们往往比较喜欢他们能够密切接近的人,在空间上的邻近也是导致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
首先邻近的人可以在生活上彼此互相照顾;其次,邻近的作用还表现在人们的积极性偏见,即对邻近的人怀着一种好感去交往,希望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邻近导致熟悉,熟悉也是人际吸引的重要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这里的临近应该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临近,日常网络上的聊天信息、通过电话的声音都是人类带来同伴就在身边的感觉。
1.2互惠互利人际间的交往准则是互惠互利。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交往包含着对回报的期待,这个汇报可能是及时地,也可能是日后的。
某种意义上讲,人是功利的动物,人际间交往的根本动力在于价值关系的制约。
人际间的相互吸引除了能带来互惠互利外,更深层的原因就是交换带来更深层次的心灵的互惠互利,因为心理价值、情感获得都是人类心灵活动的动力。
这里所说的报酬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的报酬很重要的一点是喜欢的相互性,即人们喜欢那些同时也喜欢自己的人,喜欢的相互性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喜欢另一个人的决定性因素。
1.3相似互补影响人际吸引的另一个基本因素是相似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兴趣、价值观、背景和人格与我们相似的人。
与我们相似的人倾向于同意我们的观点,这样增强我们对自己观点的信心。
与之相反的,如果有人不赞同我们,批评我们的观点、品味和判断,我们会感到不愉快。
人际吸引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
生活。
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不仅仅包括外表,还
包括普遍的心理要素。
这些因素可以细分为个性特征,言语交流,谈
话话题,行为信号和情绪导向五个方面。
首先,个性特征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
个性特征通常受到外表,学历,社会经历,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双方的个性与吸引
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次,言语交流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包括语言和语声两个维度。
双方之间沟通时,语言中的暗示和表达对彼此产生影响。
从有声音谈
话中,言语交流更加全面,有效地展示双方之间的兴趣,彼此产生影响。
此外,谈话话题因人而异,人际交往中常常有话题之间彼此之间的联系,任何不适当的话题都可能消除双方之间的共鸣度。
行为信号是双方发出的表现,比如语言的调子、笑声、举手投足等等。
在双方表达兴趣的时候,这些信号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最后,双方的情绪导向也会影响吸引因素。
双方只有把握好情绪,以
有趣而友好的方式来谈论,才能使双方共鸣,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如果要真正地互相吸引,就需要考虑这些影响因素的心理学。
双方需要根据对方的个性特征,熟悉言语交流技巧,注意谈话话题,关注行为信号,并保持正确的情绪导向,才能相互吸引。
《揭开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3. 学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会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 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人际关系问题;3. 学会通过实践探究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价值观;2. 培养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2.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人际关系问题;2. 如何通过实践探究人际关系吸引的奥秘。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进入初中阶段,开始逐渐独立思考和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问题。
但是,由于年龄较小,对于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能力还不够成熟。
因此,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四、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人际关系。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对人际关系有什么理解?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学生A: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
比如,我和我的朋友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人际关系。
教师:非常好的解释!确实,人际关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涵盖了各种关系类型,例如亲情、友情、爱情、同事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那你认为人际关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重要性呢?学生B:人际关系可以带给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也可以提供学习、工作和社交方面的机会。
教师:非常正确!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类型和影响因素。
2. 课堂讲解教师:请大家打开PPT或者将注意力集中在黑板上。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人际关系的类型。
浅谈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每一个人无一例外地都生活在人际关系里,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相互感觉、相互认识,形成一定的情感关系。
这种关系集中表现在人际吸引上,人际吸引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很多,那么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加人际吸引,本文试图从这两方面提出自己的浅陋看法,有不足之处,敬请老师斧正。
关键词:影响人际吸引因素增加人际吸引就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怎样才能增加人际吸引,下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1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1 外形一个人呈现出来的外形,通常是指这个人的外部轮廓、容貌、表情、服饰、举止以及风度的总和。
是一个人举止风度的外在体现。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容貌都会引起交往对象的特别关注,尤其是初次相识时更为明显,这将影响到对方对他的整体评价。
容貌是人的外表,美好的仪容相貌,会令人赏心悦目,感觉愉快,一个人的外形美观,表情和善,服装整洁卫生,举止得体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素养,是人们交往中的第一形象,人们也因此更愿意与这一类交往,当然现实生活中人们天生丽质的毕竟是少数,然而我们却可以利用后天如化妆等手段,弥补在容貌、体形等方面的不足,将自身美丽的方面充分展示出来,使形象趋于美化,增加人际吸引的成份,但随着人们之间交往的时间的延长,这种吸引也会逐渐减弱。
1.2 能力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会以各种方式适应世界,否则,他(她)将会无法生存,这往往是人的能力作用,人的能力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结构,如智力、活动力、组织力、创造力、推理力等,同一件事情,如果你做不好,换一个人却能做得好,有可能是你这方面的能力有问题,但一个人的能力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更多的情况是同样一个人,可以在这个领域默默无闻,在那个领域却可以大显身手,再有,同一个人,可以有时候具备某种能力,有时候却不具备,而且人与人之间的能力有大小,但不管怎样说,也不管哪个朝代,人们总是喜欢有本事的人,羡慕能力大的人,人们总是喜欢与聪明的、有能力、高智能的人在一起,人们往往讨厌与愚蠢无知的人交往,主要原因是因为跟前一类人在一起,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出谋划策,让生活更有情趣,让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还可以让我们学到不少东西,以提升自身的能力,说到底,人的能力是由自己决定的,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不断增加人际吸引的指数。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3. 帮助学生认识到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 人际吸引的概念和特点。
2. 人际吸引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人际吸引的技巧和方法。
2.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人际吸引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吸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经历和感受。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人际吸引的概念和特点,包括:a. 人际吸引的定义: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产生好感、亲近和喜爱的心理现象。
b. 人际吸引的特点:相互性、倾向性、动态性、条件性。
2. 教师讲解人际吸引的技巧和方法,包括:a. 良好的第一印象:注重仪表、礼貌待人、微笑、自信等。
b. 共同点:寻找与他人的共同兴趣、价值观、经历等。
c. 良好的沟通:倾听、表达、反馈等。
d. 适度的赞美:真诚地赞美他人,关注他人的优点。
e. 自我展示:适度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几个典型的人际吸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际吸引因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实践环节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际交往场景,运用人际吸引的技巧和方法。
2. 教师观察并给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人际吸引的概念、特点、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人际吸引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 部分学生对人际吸引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
2. 学生在实际运用人际吸引技巧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对人际吸引概念和特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摘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为什么有的人一见如故,而有的人点头之交数十年,仍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关系的第一步:一个人如果毫无吸引别人之处,就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两人之间不能彼此吸引,也建立不起亲密的感情关系。
所谓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彼此注意、欣赏、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並进而彼此接近以建立感情关系的历程。
一、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外表的吸引性外表和容貌对初次交往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吸引因素。
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表现尤为显著。
两个人在进行交谈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他,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或左右了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
实验沃尔斯特等人让男女大学生各332名相互组对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舞会,舞会结束时,询问学生是否希望再次同对方进行约会,结果表明,外表越吸引人,就越为人喜爱。
(2 )态度的相似性相似性包括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年龄、性别、职业、经历等的相似,其中态度的相似是最具吸引力的。
这正说明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不同,道不合,不相与谋”的道理。
实验:研究者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的亲密化过程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然后调查哪个跟哪个结成朋友。
结果发现,在见面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态度相似的人逐渐成为了好朋友。
(3 )需求的互补性人们需求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当双方的需求或个性能互补时,就能形成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一个有支配性格的人容易和被动型的人相处。
这是因为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满足对方的需求。
一般而言,人际吸引中的互补因素,其作用多发生在交情较深的朋友、恋人、夫妻间。
实验:心理学家克切霍夫等人研究了从朋友到夫妻关系的过程中不同的人际吸引因素所起的作用。
结果发现,在初交时,距离因素、外貌因素及社会资源(如经济地位、职业、学历、文化背景等)都是构成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结交后两人的态度、信仰、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相似显得更为重要;在友谊和婚姻阶段,双方在人格特质上的互补,在需求上的互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与不足。
3. 培养学生掌握展示自身魅力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人际吸引的概念、影响因素、展示自身魅力的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自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人际吸引是什么?它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1. 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产生好感、喜爱和亲近的心理倾向。
2.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a. 时空接近性:距离越近,交往频率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b. 魅力吸引性:包括外表、才能、个性品质等。
i. 外表和容貌:初次交往时,外表和容貌是重要的吸引因素。
ii. 才能:有才能的人容易受到人们的喜爱。
iii. 个性品质:人格美的具体表现,具有持久、稳定、深刻的吸引力。
3. 展示自身魅力的技巧:a. 培养自信:自信的人更容易吸引他人。
b. 善于倾听:倾听他人,表现出关心和尊重。
c. 主动交流:主动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d. 适度赞美:真诚地赞美他人,增进彼此的感情。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关于人际吸引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特点、人际吸引的原因。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互动环节1. 教师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魅力,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经验和心得。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际吸引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思考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改进计划。
四、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互动环节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在互动环节中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初中人际吸引教案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教学内容:1. 人际吸引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如何提高人际吸引力3. 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什么样的同学最受欢迎?”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吸引的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讲解人际吸引的重要性(10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人际吸引对个人成长、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人际吸引力的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际吸引力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强调人际吸引力的积极作用。
三、如何提高人际吸引力(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人际吸引力的方法,如: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沟通能力、关心他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板书:“提高人际吸引力的方法”。
四、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如:尊重他人、真诚待人、宽容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际交往的认识,教师总结并强调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的重要性。
五、实践与感悟(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人际交往场景、交流心得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和评价。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实践与感悟: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学习收获:通过课后调查或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情况。
教学资源:1. 教案、PPT等教学资料。
2. 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和场地。
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人际吸引力。
精品文档
人际吸引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愿意亲近的程度,决定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人际交往的成
败。
一般,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一些:
(一)外貌与好的个性品质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行为等因素在决定人际情感上起很大作用。
人们喜欢美的东西。
这是一种自然倾向。
外貌美容易造成一种好的印象,产生一种光环作用,使人们产生一种接近的倾向。
但是,当实际与本人面对面接触时,或者是当双方有了更多的交往时,这种光环作用就会减小。
在长期交往中,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才智、品德)所起的作用更大。
(二)相似性
研究表明,人们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
相似性包括:(1)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2)吸引力的相似性;(3)社会地位的相似性;(4)年龄的相似性。
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的相似性不是实际的相似性,而是感知到的相似性。
在实际生活中,因人们在初次交往中不可能涉及到信念、价值观、态度等较深的层次,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往往起主要作用。
随着交往的加深,人们之间的了解加深了,这时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相似性就变得非常重要,决定着人们是否会继续深入交往。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三)需要互补人们有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者的一面,也有喜欢那些与自己个性品质相反者的一面。
这样双方不同的心理品质,可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补偿。
也就是说,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呈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例如,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急性人和慢性人合作得很好,爱听的和爱说的成了朋友的现象。
相似性和互补性看上去似乎是矛盾的,实际上二者有时也是一致的。
例如,在恋爱、婚姻中往往支配型的男性和顺从型的女性彼此有吸引力。
这是因为他们对男女关系中的男女角色看法一致,认为男性应起支配作用,女性应顺从。
概括地说,相似性原则在喜欢中起重要作用,但有时候,当两个人的角色作用不同时,互补性原则起重要作用。
在这些场合人们喜欢那些行为与角色相符合的人。
(四)熟悉性
熟悉能增加喜欢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家梅塔(T.Mita)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要求被试看自己的两张照片,问他们喜欢哪一张。
两张照片是一样的,只是一张是正像,一张是镜像。
同时,也要求他们的朋友表明喜欢哪一张。
结果是,被试自己更喜欢镜像,而他们的朋友则更喜欢正像。
因为自己常常看到自己的镜像,而朋友则常常看到正像。
看到的次数会增加喜欢程度,但次数也有一定界限,超过一定界限会产生厌烦的感觉。
另外,次数的作用只表现在积极的或中性刺激物上,而对反面的东西即使增加见到的次数,也不会导致对这个东西的喜欢。
(五)邻近性
精品文档
邻近性指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则人们喜欢邻近的人。
住得很近的人容易建立友谊也是这个原因。
而
邻近性之所以起作用是与交往频率有关。
处于同一环境的人,常常见面,容易产生吸引力。
常常见面的人容易彼此了解,这也是邻近性起作用的原因。
邻近性也有一定的局限。
我们所喜欢的人往往是邻近的,但我们所厌恶的人往往也是邻近的人。
所以邻近是吸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六)相互性
相互性指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不喜欢那些不喜欢我们的人。
但这不是绝对的。
有时我们喜欢一个不喜欢我们的人,或者不喜欢一个喜欢我们的人。
但在一般情况下,我们
的确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人际吸引是人们建立友谊、爱情等重要人际关系的基础,希望在此提供的关于人际吸引
的影响因素对你的人际交往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