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诊简易图解1
- 格式:ppt
- 大小:475.50 KB
- 文档页数:28
干货分享面诊大全(图示)望闻切问是中医诊断的方法。
色诊是望诊的一部分。
察颜观色不但医生能用,我们也可用于自查病。
掌握好色诊,能够为我们自己的健康摄取第一道的屏障。
中国人以红黄为主色。
各人都有其常色,五脏有其正色,四时有其时色,各部位有其位色。
病色是在明亮的间接日光下观察到的非常、非正、非时、非位,太过不及之色。
观色要在远距离第一眼印象的基础上,由形到色,由远及近,由大到小,一竖三横转一圈的顺序诊断。
病色以有神、明亮、润滑、光泽为轻,暗滞、干枯、污浊为重。
病色有虚实、表里、寒热、阴阳之分。
白为虚、红为热。
心肝脾肺肾,各有其色,白为肺、红为心、黄为脾、青为肝、黑为肾。
望诊要多种诊断综合考察。
面色只是其一。
面部还有眼、唇、舌、耳,也要仔细观察。
本文只讲面、眼、唇一、望诊基础:脏腑在面部的分部⑴、脸部发黄脸上的气色应当是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组成的,如果只剩下一种黄色了,那是病色。
(图六)血脂偏高,会使脸色偏黄、偏暗,有一些污浊,好像洗脸的时候有没有洗干净的感觉,中医叫做黄而暗浊。
(图七)淡黄色在鼻尖是脾气虚,病人不愿意吃饭,稍微吃一点东西肚子就涨,不吃不涨,吃完就涨,很可能还会大便失常。
他也会逐渐消瘦。
(图八)如果淡黄色出现在两侧的鼻翼,那是胃气虚,胃气虚的人虽然想吃,但是他吃不下吃不多,吃进去了之后就难受,而且不消化。
(图九)两个眉毛之间和眉毛上方黄而发暗、发乌,这是痰湿。
这种情况下,把心情保持好,另外吃一些行气化痰的药,就会逐渐逐渐地痊愈。
(图十)脸色淡黄,而且还发干,是脾胃虚弱。
应当吃补脾的药物。
(图11)如果脸上又黄又明亮,说明病人不久之后会发生水肿。
(图12)⑵、脸部发红脸上的气色应当是有红色黄色两种颜色组成的,如果只剩一种红色了,而且特别明显,那这个红就是病色。
满脸通红,说明正在发烧,或者血压正在升高,那么肝火上延了。
这是实热,必须用清热解火的方法去治疗。
(图13)如果满脸苍白,而在颧颊的部位上出现了一道,或几道娇艳的红色,那是真寒假热。
面诊大全速查轻图典给大伙面诊:1、额上1/3至发际处额头如果此处出现青春痘(疙瘩),或此处与面部颜色不一样,说明此人心理压力比较大。
2、反射区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
如果此处长斑,说明心脏有疾病(如心肌无力);有痣、痦子,说明心脏功能先天不足。
如果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说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或血液黏稠。
诊断②:如果此处出现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3、反射区在额头正中点、在两太阳穴之间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即是。
诊断:如果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部分发红的话,说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有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佳、心悸、烦躁等疾病。
肺区:反射区在两眉端连线的中点。
精确找位:在两眉毛之间画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即是。
诊断①:若此处中间比较凹,且颜色晦暗或发青或有斑,说明此人肺部有疾病。
诊断②:两眉头部位有痣、痦子或发白,说明此人有咽喉炎、扁桃体炎,胸闷气短,或肺有病。
肝区:反射区在外耳道连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
精确找位:外耳道连线,与鼻中线交叉点即是。
面色诊断①:如果此处有青春痘(疙瘩),说明此人肝火旺。
诊断②:如果此处有痣,且眼球发黄,面色非常黄,说明此人患有乙肝。
胆区反射区在肝区的外侧。
精确找位:肝区的平行线两侧,鼻的边缘处就是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早晨起床后嘴里发苦,说明胆部有了轻微炎症。
诊断②:如果此处有一对明显的斑或有痣、痦子,说明人患有胆结石。
肾区反射区在颊部,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交叉处。
精确找位:在两耳垂之间连线,从太阳穴处垂直向下,交叉点就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此部位有红血丝、青春痘,或有斑,说明此人肾虚,一般会显得怠懒,也会腰背及腿部酸疼。
诊断②:如果此部位有很深且很大的斑,极可能患上肾结石。
胃区反射区在鼻翼。
精确找位:脾区的两侧,两鼻翼处就是。
面色诊断诊断①:如果此处发红,是胃火,易饥饿、口臭。
实用!面诊,眼诊,鼻诊,耳诊,唇诊,舌诊,齿诊。
超详细图解不少人对于中医面诊有一定的好奇心,中医是怎么面诊看出五脏疾病?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中医面诊是如何看出五脏的情况?面诊口诀额头火星有斑痣:三横纹向(额头部位横纹深,精神压力大;有斑痣者,心脑血管有病,预防三高)胸乳显现两眼间:(眼角发青者,患乳腺增生或乳腺癌。
)眉宇中分肝为外:(眉梢有斑者,肝有病。
)内侧心脑肺相连:(两眉中间有竖道者肺有病;横道竖道相连者心有病。
)肺主皮毛窍于鼻:(酒糟鼻,毛孔粗大者肺有病。
)脾主肌肢白唇边:(唇有白道,肌肉无弹性者脾有病。
)准头主脾两翼胃:(鼻头发红有坑毛孔粗大者脾有病;鼻翼鼻唇沟发红者胃有病。
)鼻梁中肝两侧胆:(鼻梁中间有斑者肝有病;两侧有斑者胆有病。
)肝主筋脉华在爪:(肝不好者指甲有竖纹,手脚抽筋。
)恰好开窍于双眼:(肝不好者眼干涩,视物不清。
)舌上为肾中为心:(舌根部为肾区,黑,黑者有肾病;舌中部为心区。
)心窍于舌华在面:(舌有裂缝、脸红有血丝者心脏有病。
)大肠本在颧骨外:(颧骨外发黑发红者大肠有病。
)小肠颧内即可见:(颧骨内侧发黑或眼袋早现者小肠有病。
)巧嘴一张生殖器:(唇上有斑或有皱生殖器有病。
)人中膀胱相关联:(人中有斑或痣,男有膀胱瘤,女有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
)水星地阁是肾区:(下巴壳或耳发黑、有斑者有肾病。
)主骨生髓非等闲:(肾不好者腰痛、腿沉、记忆力差、牙不好、阳痿早泄。
)开窍于耳一脉通:(肾不好者耳聋耳鸣。
)其华在发可直观:(肾不好者脱发、白发)颜面望诊熟于心:(烂熟于心如子弹上膛。
)不是神仙胜神仙:(功力到家如虎添翼。
)面部是人体各部位和疾病的全息缩影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上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下至五官九窍、皮肤毛发,无不息息相通。
如果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不适,就会使其他部位,甚至整体都受到干扰或影响。
面部的各个部位所代表或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一局部,而是五脏六腑在面部这一部位的反射区。
面诊图颜面望诊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5两眼中间是心区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相: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
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
具体相: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眉毛的内侧川字文,或三道,或两道)心脑血管不好;印堂发红为血脂粘稠多为高血压。
6心区:长横纹(或一道,或两道,或若干道)多为心脏不好。
鼻纹多为供血不足。
7脾胃区:颜色异样(或红鼻头)多为脾胃不和。
8生殖区:颜色异常发青,多为内分泌失调。
9肾区:发暗肾虚。
有红疙瘩是腰酸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侧脸颊有下凹的地方为肾虚,耳朵小肾虚。
10大肠、小肠区:有斑和“沉色”的红点位肝功能不好。
11胸乳区:颜色发暗一边对应一边。
12膀胱区:发暗、发乌,长痘;膀胱有问题。
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
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
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
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白色白色主虚、寒症、虫症、常见的面白色有如下几种:面色光白,虚浮多属阳虚,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
中医颜面望诊图释-面诊部位详解中医面诊(l)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正常人面容。
(2)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泡疹,表情痛苦,呼吸和脉搏增快——急性病面容,如大叶肺炎、痢疾、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传染病等。
(3)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是清晨较重——急、慢性肾炎、肾病等。
(4)面容憔悴、面色灰暗、两眼无神、精神萎靡——慢性消耗性疾病。
(5)颜面苍白、浮肿、眼睑宽而松弛、表情迟钝而冷淡、黑眼珠上方露白,眼球突出——甲状腺机能亢进。
(6)面容苍白、浮肿,缺乏表情。
舌大唇厚。
加上声音沙哑、耳聋,全身皮肤粗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
(7)面部浮肿、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8)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突出、两颧隆起、耳鼻增大——肢端肥大症。
(9)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伤寒病。
(10)面容发红、胖圆、状如满月,由于两颊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多为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柯兴氏综合征。
(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一震颤性麻痹和脑炎。
(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炎等。
(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行性出血热。
(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
(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麻风。
(17)面部清瘦而苍白,两颊红呈胭脂色,下午明显伴有低烧——活动性肺结核。
(18)脸色枯黄、鼻梁扁平、眼呈杏状、眼睑浮肿、额有皱纹、唇厚、伸舌、神疲无力——先天性愚笨。
几乎要失传的面诊图解大全(一定要收藏)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诊法,而面诊又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被历代医家所重视。
顾名思义,面诊就是通过观察面部各个部位的色泽、形态变化,以获取人体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进而诊断和防治疾病。
通过对面部形态、皮肤、颜色、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
简而言之,面诊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五脏在面部的反射区五脏在面部的分布两眼间为心、鼻梁为肝、鼻头为脾、两眉间为肺、颊外侧为肾望五官知五脏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状则唇色发黄,影响消化吸收功能。
肝气通于目:肝气顺则目清明,目清则能辨五色;肝有病状则目眦发青,会影响视觉。
肺气通于鼻:肺脏和顺健康,则鼻能闻香臭;肺有病状则喘息鼻张,影响呼吸功能。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顺则舌能辨五味;心气不顺有病状则舌卷短,影响话语清晰。
肾气通于耳:肾气足则耳能听五音;肾气虚则耳鸣耳聋,影响听力。
面诊的具体流程面诊流程图望面知健康心反射区在两眼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
肝反射区在外耳道连线与鼻梁中线交叉处。
如这两个部位发青发暗或有斑,可能是脂肪肝。
脾反射区在鼻头。
若鼻头发红或酒糟鼻者或鼻头肿大,证明脾热或脾大,一般会感觉头重、脸颊疼、心烦等。
肺反射区在两眉端连线的中点。
若有粉刺,证明此人近期患过感冒或喉咙疼。
肾反射区在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垂直线交叉处。
若此部位有痣或痦子,证明此人肾功能先天不足。
【中医常识链接】早在两千年前,《黄帝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路,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
”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都有相应反映,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
因此,面诊是很有根据的。
正常人的面色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亮、润泽、含蓄。
面色异常的情况有几种三庭五眼法三庭五眼法反映了人体面部正面观的纵向和横向的比例关系。
最全手诊面诊图谱,一看就懂,简单实用!不出门也能望手察病大家好,我是中医柯大夫。
网络上,有人点赞我:我觉得,我的科普文章,远远达不到所谓“教科书级别”。
我的内容里头,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一些错别字、遗漏字。
我所做的,不过是尽一个中医人的责任,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向读者科普中医文化知识。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两部分中医内容,依然是比较有价值的东西。
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记得关注、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哦!第一部分——手诊手掌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晴雨表,大部分病在手上都会有表现,真可谓五脏六腑均历历在'手'也。
比如说如果一个中年人的手背面上出现褐色的斑块,则说明此人的胆囊方面已经出现了问题,如胆囊炎;如果一个女子的生命线末端有明显的三角形纹符号,则说明此女子有痛经史;如果一个人的生命线靠掌心处均有众多胚芽纹,则说明此人体质比较差,容易感冒;如果一个人的命运线的顶端或者末端如果有竖形的岛纹,则这极有可能是胃下垂;如果一个人的太阳线被干扰线干扰成'井'字纹,则提示此人的血压偏低。
下面是手诊的图谱,都是高清的,很难得,记得收藏好,别用的时候找不到第二部分——面诊颜面望诊是几千年来中医理论精华的一部分,是中医“望、闻、问、切”之一,健康的人脸上应该是干干净净,色泽红润有光泽。
刚出生的婴儿脸上通常都是干干净净的;随着岁月的增长以及空气、水、食物添加剂、环境污染、基因变化、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体健康受到伤害,面部就会逐步产生症状。
通过面部颜色查看健康1.黄色:脾胃,消化系统有问题;2.白色:肺,呼吸系统有问题;3.红色:心脑血管系统有问题;4.青色:肝胆,免疫系统有问题;5.黑色:肾脏、膀胱系统有问题。
下面是面诊的图谱,也都是高清的,整理花了大量时间,记得关注老柯,每天都会发布中医知识精华的!。
面诊、眼诊、鼻诊、舌诊图面诊面部是人体各部位和疾病的全息缩影,人体的各个部位都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上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下至五官九窍、皮肤毛发,无不息息相通。
如果某一部位发生病变或不适,就会使其他部位,甚至整体都受到干扰或影响。
面部的各个部位所代表或反映的不仅仅是这一局部,而是五脏六腑在面部这一部位的反射区。
我们很自然的能从人的面部形色,推测出对方的精神、健康状态,日常作息是否正常,一旦面部出现问题,通过调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就会使面部所出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头面:额正中点。
主治:头面病、脑病。
咽喉:头面与肺的中点。
主治:咽喉炎、梅核气等。
肺:两眉端中点。
主治:咳喘、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心:位于鼻梁骨的最低处。
主治:心悸、失眠等。
肝:心区与脾区联机的中点。
主治:肝病及两胁疼痛。
胆囊:在肝区两旁。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等。
脾:位于鼻尖。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
胃:位于脾两侧。
主治:胃痛、呕吐。
膀胱:相当于水沟穴的位置。
主治:腰酸背痛。
子宫:与膀胱区重叠。
主治:痛经、阴部痛。
大肠:颧骨下缘。
主治:便秘、腹痛、泄泻等。
小肠:在颧骨的内侧、主治:泄泻。
肾:鼻翼水平线与太阳穴的垂直线相交处。
主治:遗尿等。
脐:肾区稍下方。
主治:绕脐腹痛。
胸(乳房):在目内眦稍上方。
主治:胸胀、胸闷等。
眼诊五轮学说:是根据五行观点,将眼由外向内分为内轮、血轮、气轮、风轮和水轮五个部分,并配属一定的脏腑,借以说明眼的生理、病理机制,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等。
八廓学说:是将眼睛按照八卦的部位划分出不同的方位,然后分别隶属于六腑、心包和命门,当眼睛发病时,可以通过观察方位、色泽、粗细、多寡,为治疗提供依据。
鼻诊鼻是脏腑组织的缩影,各脏腑组织在鼻部都有一定的相应部位,这些部位系统的反映了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状况。
耳诊全息耳疗是根据中医经络理论,由针灸发展变化而来,通过耳穴磁灸经络传导,可以从根本上调理患者的脏腑气血运行,疏通血脉,达到寻根求源,治病治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