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大二轮总复习 增分策略 专题六 必考点17“学以致用”的遗传育种
- 格式:ppt
- 大小:675.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三生物育种知识点归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物需求的加剧,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而育种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对于提高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因此,在高三生物学的学习中,掌握育种知识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高三生物育种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理解。
一、育种的基本原则育种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方法,对植物和动物进行有目的的繁殖和选择,以达到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在进行育种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选择优良个体:通过对某一性状有利的个体进行选择繁殖,逐步提高育种群体的整体表现。
2.基因的重新组合:通过杂交和配对,使不同个体之间基因的组合产生新的组合,以产生更好的后代。
3.选择的动态平衡:及时调整选择原则和策略,保持选择和繁殖间的平衡,避免过分选择导致遗传性状的减少。
二、植物育种1.常用的育种方法在植物育种中,主要采用的育种方法有:(1)改良种子:通过选择种子较大、较纯的个体进行繁殖,选择性状优良的种子出售或种植。
(2)杂交育种:通过对不同种类或亲本杂交,引入新的基因型,提高植物的产量和抗性。
(3)核心家系育种:选择一个繁殖群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选择繁殖,逐渐提高该家系的品质和产量。
(4)近缘杂交:将不同种类或亲本中的较近缘的个体杂交,产生亲缘关系较近的后代,以获得优良特性。
2.常见的植物育种目标植物育种的目标多样,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可以制定不同的育种目标,一些常见的目标有:(1)提高产量:通过选择高产的个体进行繁殖,引入高产基因,提高作物的产量。
(2)提高抗性:通过选择抗病虫害的个体进行繁殖,培育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
(3)改善品质:通过选择质量较好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作物的口感、色泽等品质特性。
(4)优化生长周期:通过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个体进行繁殖,缩短作物的生长期限,增加产量。
三、动物育种1.常用的育种方法在动物育种中,常用的育种方法包括:(1)单纯选择:根据某一性状的优劣,选择个体进行繁殖,逐渐提高该性状在整个种群中的表现。
精准实施“六精法”复习策略,落实生物学高考备考计划作者:杨辉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16期对高考备考而言,首先要搞清楚高考“方向”,考什么、怎么考、考到什么程度。
否则,就如高考结束,考生说:“高三一年我刷了十几本理综资料,自认为理综训练的题型、套路已经掌握的挺多的了。
然而全国卷命题人反套路反押题能力极强,这卷子出得特别反套路,市面上的押题卷、猜题卷最后一卷我基本上都做了,结果当然是它押什么,全国卷就不考什么……知识点好像也没有考到,很多我不会的,深深让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刷题都是白忙活。
”老师说:“今年的理综对能力的考查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
不僅仅注重对知识的考查,更把考查重心逐渐转移到能力上。
这是高考做出的改变,也是趋势。
可能以后对能力的考查会加重。
因此,靠‘囫囵吞枣’学知识考高分基本不太可能了。
”一、备考目标高考备考生物学二轮复习承上启下,是一轮复习备考的升华,是三轮复习备考的保障。
其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讲和练的“度”,若讲多练少,无疑变成了一轮的重复,若讲少练多,则提前进入三轮复习,显得很“尴尬”,备考虽然没有“捷径”,但是如果复习方法科学、策略优化、思路清晰,则效率一定会倍增,同时大幅度增分才有保障。
那么,对于高考备考中非常关键的生物学二轮复习,我们应该如何备考呢?要达到三个目的:(1)从“紧扣教材,夯实基础”转入“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的模块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掌握;(2)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核心考点、高频考点运用到实际做题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3)要把握高考题中选择题、填空题、图形题、实验题、列表题等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做题方法,掌握解题技巧、解题规律,并进行反思、总结,以便于更上层楼。
为此,高三生物学二轮复习备考中要遵循“六精”原则,即精讲点拨、精打细算、精准定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精耕细作。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解析——可遗传变异与育种1.突破生物变异的4大问题2.“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3.界定“三倍体”与“三体”4.几种常考类型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5.育种方式及原理辨析(1)诱变育种原理(2)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的关系(3)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分析6.准确选取育种方案(1)依据目标选方案育种目标育种方案单倍体育种(明显缩短育种年限)集中双亲优良性状杂交育种(耗时较长,但简便易行)对原品系实施“定向”改变基因工程及植物细胞工程(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让原品系产生新性状(无中生有)诱变育种(可提高变异频率,期望获得理想性状)使原品系营养器官“增大”或“加多倍体育种强”(2)关注“三最”定方向①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
②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③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育种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
(2022·山东,5)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获得XY′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丟失。
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
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
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 n。
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关于F1至F n,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B.各代均无基因型为MM的个体C.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逐代降低D.雌性个体所占比例逐代降低答案D解析含有M的个体同时含有s基因,即雄性个体均表现为灰色,雌性个体不会含有M,只含有m,故表现为黑色,因此所有个体均可由体色判断性别,A正确;含有M s基因的个体表现为雄性,基因型为M s M s的个体需要亲本均含有M s基因,而两个雄性个体不能杂交,B 正确;亲本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mX,雄性亲本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XM s、M s O、Xm、mO,由于子一代中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性个体胚胎致死,则后代中雄性个体为1/3XXY′(XXM s m)、1/3XY′(XM s m),雌性个体为1/3XXmm,把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分开考虑,若只考虑性染色体,子一代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3/4X、1/4O,雌性个体产生的配子含有X,子二代中3/4XX、1/4XO;若只考虑常染色体,子二代中1/2M s m、1/2mm,1/8mmXO 致死,XXmm表现为雌性,所占比例为3/7,雄性个体3/7XXY′(XXM s m)、1/7XY′(XM s m),即雄性个体中XY′所占比例由1/2降到1/4,逐代降低,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由1/3变为3/7,逐代升高,C正确,D错误。
200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育种知识育种祥细讲解:一、生物育种含义:生物育种是指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据不同的育种原理,有目的、有计划地获得人们所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包括两种情况:1.从不良性状中把所需要的优良性状(相对性状)分离出来或把位于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到一个个体上来。
如利用基因分离的原理从高秆小麦中分离出能抗倒伏的矮秆小麦品种;通过基因的自由组合,把小麦中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两种性状进行重新组合获得矮秆抗病的小麦优良品种。
2.创造具有优良性状的生物新品种。
如利用人工诱变育种技术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利用基因工程的原理创造能分泌胰岛素的大肠杆菌菌种。
二、育种方法:(一)根据“变异的来源”原理进行育种1.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2)方法:杂交,连续自交,不断选种。
(3)举例:已知小麦的高秆(D )对矮秆(d )为显性,抗锈病(R )对易染锈病(r )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现有高秆抗锈病、矮秆易染病两纯系品种。
要求使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操作方法:(参见右面图解)①让纯种的高秆抗锈病和矮秆易染锈病小麦杂交得F 1 ;②让F 1自交得F 2 ; ③选F 2中矮秆抗锈病小麦自交得F 3;④留F 3中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矮秆抗病个体,对于F 3中出现性状分离的再重复③④步骤 (4)特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不断择优汰劣才能选育出需要的类型。
(5)说明:①该方法常用于:a .同一物种不同品种的个体间,如上例;b .亲缘关系较近的不同物种个体间(为了使后代可育,应做染色体加倍处理,得到的个体即是异源多倍体),如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萝卜和甘蓝杂交。
②若该生物靠有性生殖繁殖后代,则必须选育出优良性状的纯种,以免后代发生性状分离;若该生物靠无性生殖产生后代,那么只要得到该优良性状就可以了,纯种、杂种并不影响后代P DDRR × ddrr ↓F 1 DdRr↓自交F 2F 3离个体(纯合子)个体(杂合子)性状的表达。
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遗传和变异考点总结2021年高考温习正在停止中,高考生物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分,这就要求考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量,能随机应变,灵敏运用已掌握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对«2021年高考生物必备知识点:遗传和变异考点总结»停止的总结,供考生参考。
1、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坚持相对动摇。
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可以发生新的性状,致使构成新的物种,向行退化开展。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坚持一定的延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3、由于绝大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4、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散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陈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陈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缘由。
6、遗传信息的传递是经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集体传到子代集体。
7、 DNA分子共同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准确的模板;经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可以准确地停止。
8、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取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9、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陈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 上也有基因存在)。
10、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陈列顺序。
11、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陈列顺序。
12、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议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议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13、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可以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议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必考点16“千变万化”的生物变异依纲排查1.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Ⅱ)(1)基因突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基因突变的结果和特征是什么?2.基因重组及其意义(Ⅱ)(1)基因重组的类型有哪些?(2)基因重组的意义是什么?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Ⅰ)(1)染色体结构变异有哪些类型?变异的结果是什么?(2)如何判断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有哪些异同点?1.判断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方法(1)两类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遗传物质改变产生的变异可以遗传,但是否遗传给后代,关键要看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否发生在________细胞中。
由环境引起的性状改变,由于遗传物质并未改变故不能遗传。
(2)让变异个体置于与原来类型相同的环境下种植或养育等,观察变异性状是否消失。
若不消失,则为可遗传变异;反之,则为不遗传变异。
2.比较三种可遗传的变异(1)都可遗传的原因: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2)变异的实质①基因突变:基因结构________,基因数量________。
②基因重组:基因的结构和数量____________。
③染色体变异:可能改变基因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但不改变其________。
(3)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________________;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________________。
3.“二看法”判断单倍体、二倍体与多倍体一看发育起点,若是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论有几个染色体组都是____________;若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再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组一生物变异的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相关叙述:(1)DNA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突变(2011·江苏,22A)()(2)A基因突变为a基因,a基因还可能再突变为A基因(2011·上海,8A)()(3)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2011·海南,19C)()(4)低温可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加倍(2010·福建,3A改编)()(5)多倍体形成过程增加了非同源染色体重组的机会(2009·广东,7D)()(6)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2011·江苏,22C)()(7)染色体组整倍性、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2011·海南,19AB改编)() 题组二生物变异类型的理解2.(2015·四川,6)M基因编码含63个氨基酸的肽链。
二轮复习支配与策略及复习方法高三生物对期末考试和省一统的成果分析,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特作如下二轮复习支配与策略及复习方法一、复习支配:1.时间支配:三月初~~~四月中旬,约6~7周的时间。
2.复习方式:学问点,考点,热点专题复习与滚动训练相结合,穿插学校,年级支配的综合训练。
3.专题支配:第一专题: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和细胞工程(约5课时)其次专题:生物的新陈代谢和发酵工程(约7课时)第三专题:生命活动的调整(约5课时)第四专题:细胞的生命历程和生物的生殖发育(约3课时)第五专题:遗传、变异、进化和基因工程(8课时)第六专题:生物与环境(约2课时)第七专题:试验、实习和探讨性课题(约5课时)二、专题要点:专题一:本专题学问是其他生物学学问的基础,可分出以下小专题进行复习:化学元素专题、水专题、无机物专题、糖类专题、蛋白质专题、核酸专题、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专题、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工程专题、专题二:本专题学问是高考的重点之一,主要是强化学问的整体性,留意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融合。
如从植物的整体性和动物的整体性中可以分出酶和专题、植物代谢专题、动物代谢专题、微生物代谢专题、生物的代谢类型等专题。
在复习植物代谢专题时,对有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经典试验。
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关的综合题、试验设计题要有足够重视。
复习生物的代谢类型时,归纳整理出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各种生物,特殊是教材上提到的一些常见生物的代谢特点。
微生物的代谢专题中。
了解酵母菌、硝化细菌、根瘤菌、圆褐固氮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黄色短杆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红螺菌的代谢特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要与种群增长的“S”型、“J”型曲线相区分等。
专题三:本专题中植物生命活动的调整,除了清晰教材中的学问点之外,还应清晰如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宇宙飞船上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等问题。
体液调整部分,整理中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激素的分泌器官、化学本质、生理作用、病症。
必考点17“学以致用”的遗传育种1.据图理清“5”种生物育种(1)“亲本――→A 、D新品种”为________育种。
(2)“亲本――→B 、C 新品种”为____________育种。
(3)“种子或幼苗――→E 新品种”为________育种。
(4)“种子或幼苗――→F 新品种”为____________育种。
(5)“植物细胞――→G 新细胞――→H 愈伤组织――→Ⅰ胚状体――→J 人工种子―→新品种”为________________育种。
2.关注育种方法的“3”个注意点(1)原核生物不能运用杂交育种,如细菌的育种一般采用诱变育种。
(2)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3)花药离体培养:只是单倍体育种中的一个程序,要想得到可育的品种,一般还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使染色体加倍。
题组一生物育种相关判断1.判断下列叙述正误:(1)抗病植株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2013·四川,5C)()(2)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
为尽快推广种植,可采用幼叶、茎尖等部位的组织进行组织培养(2013·江苏,11D)()(3)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分裂)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2013·浙江,1D)()(4)三倍体西瓜植株的高度不育与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有关(2013·安徽,4③)()题组二聚焦生物育种,应对各类试题2.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A.水稻F1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B.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C.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DNA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D.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3.如图为普通小麦的培育过程。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共7条染色体B.将配子直接培养成单倍体的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C.二粒小麦和普通小麦均能通过自交产生可育种子D.染色体加倍只能通过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实现4.染色体部分缺失在育种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高三生物育种知识点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种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三生物课程中的育种知识点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
本文将对高三生物育种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和理解这一部分内容。
一、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育种的核心概念是选择。
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是两种选择方式。
自然选择是指环境对个体适应性状的选择,适应性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而人工选择是指根据人的需要,通过有目的地选择优良个体进行繁殖,逐步培育出所需要的品种。
二、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育种中常用的两种方法是杂交育种和纯合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配种不同种或不同品种的个体,获得具有各自优良性状的后代。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杂种优势,使后代具有更好的品质和产量。
纯合育种则是指通过选择和繁殖同一品系的个体,使其有良好的性状一致性和稳定性。
三、选择性繁殖和圈养计划选择性繁殖是指根据个体的性状选择繁殖对象,以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在选择繁殖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有某种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逐步提高所需要的性状频率。
而圈养计划则是指为了保持种群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交配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制定合理的圈养规划和选配方案。
四、基因突变和隐性基因育种过程中,基因的突变是重要的遗传变异方式之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改变,导致个体在性状上出现明显差异。
突变可以分为有害突变、无害突变和有利突变。
有利突变可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有益的遗传材料。
另外,有些性状受到隐性基因的控制,必须通过基因型配对才能表现出来。
在选择繁殖过程中,我们需要对隐性基因进行检测,以确保所需要的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五、杂种优势和群体选择育种工作中,常常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植物或动物的性状。
杂种优势是指由于配子来自不同的种群,可以使后代在某些性状方面显著超过父母代的优良特性。
杂种优势的体现主要有增产效应、生长优势和适应性优势。
除此之外,群体选择也是一种重要的育种方法。
群体选择是指根据群体性状对个体进行选择,以提高品种整体性状的方法。
专题06 遗传的基本规律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建议20分钟)1.孟德尔从生物的性状出发,揭示出了遗传的两个基本规律: 和。
2.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①豌豆是传粉,也叫。
在自然状态下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所以豌豆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因此用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结果既又。
②豌豆的一些品种之间具有,因而杂交实验结果容易观察和分析。
③花大、易去雄蕊和人工授粉。
3.用豌豆做杂交实验,两朵花之间的传粉过程叫作,其中供应花粉的植株叫作,接受粉的植株叫作,孟德尔在做杂交实验时,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这叫作,然后,套上纸袋,其目的是,待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父本)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上,再套上纸袋,这次套袋的目的是。
4.孟德尔采用了科学研究方法: (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法、同位素标记法)①观察现象,发现问题一实验过程即纯种的高茎豌豆、矮茎豌豆不论谁作母本或父本进行杂交,子一代都是,可以看出是显性性状,子一代自交得到子二代有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这个现象叫,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表型之比是,遗传因子组成有种,比例是。
②分析现象、提出假说一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孟德尔认为,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决定的;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融合;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③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方法: 实验,即F1与杂交。
原理:隐性纯合子只产生种含隐性遗传因子的配子。
目的:验证孟德尔假设的的传递规律。
④得出结论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传因子分别进人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5.基因分离定律实质是。
6.基因分离定律发生时间是(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I后期、减数分裂I后期)。
7.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真核、原核)生物;(无性、有性)生殖;(细胞核、细胞质)遗传;对等位基因控制的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专题六 变异、进化和育种知识点一 变异的类型及关系图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发生变异的条件 遗传物质的改变 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遗传物质是否变化 发生变化 不发生变化特点 可以在当代,也可以在后代中出现,变异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遗传给后代一般在当代表现出来,不能遗传给后代关系图知识点二 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概念: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的时间:主要发生在DNA 复制时(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 引发突变的原因 举例 外因 物理因素 损伤细胞内 DNA 紫外线、X 射线 化学因素 改变核酸碱基 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 影响宿主细胞 DNA 某些病毒和某些细菌 内因 DNA 分子复制偶尔发生错误,基因内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或排列顺序发生局部的改变 4.基因突变的类型 类型 范围 对肽链的影响 备注替换 小 只改变1个氨基酸的种类或不改变 替换的结果也可能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或延后增添 大 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位置后的序列 ①增添或缺失的位置越靠前,对肽链的影响越大;②增添或缺失的碱基数是3的倍数,则仅影响个别氨基酸缺失大 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位置后的序列 增添或缺失3个碱基小增添或缺失位置增加或缺失1个氨基酸 例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变异类型为碱基的替换)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四条多肽链中的一条链上某一位置的一个谷氨酸被替换成了缬氨酸,从而引发了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变异后的血红蛋白分子缺少溶解性,容易沉淀而不能携带氧,红细胞因为血红蛋白结构的改变而呈镰刀状。
5.基因突变的结果显性突变:aa →Aa 表现新性状,隐性突变:AA →Aa 不表现新性状,→aa 纯合子时表现新性状))6.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②随机性:(随时随地)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DNA分子的任何部位。
必修2增分必备遗传的基本规律一、易错易混再巩固1.对分离定律理解的4个易错点(1)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即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即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通常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2)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就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针对完全显性)。
原因如下:①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若子代数目较少,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
②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性状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3)性状分离是指“亲本性状”相同,子代出现“不同类型”的现象,如红花♀×红花♂→子代中有红花与白花(或子代出现不同于亲本的“白花”);若亲本有两种类型,子代也出现两种类型,则不属于性状分离,如红花♀×白花♂→子代有红花与白花,此不属于“性状分离”。
(4)“演绎”≠测交:“演绎”不同于测交实验,前者只是理论推导,后者则是进行杂交实验验证。
2.与伴性遗传相关的3个易混点(1)伴性遗传的结果中并不一定表现出性状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如果蝇的眼色遗传中,X W X w×X w Y,但相关基因一定是随性染色体遗传的。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未必均与性别决定有关,如色觉基因、某些凝血因子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上,而外耳道多毛基因则位于Y染色体上。
此外性染色体并非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3)羊水检查和绒毛取样检查的异同点:两者都是检查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是否发生异常,都是细胞水平上的操作,只是提取细胞的部位不同。
二、长句应答多强化1.名词解释(1)(必修2 P3)相对性状:指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必修2 P4)性状分离: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必修2 P4)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子杂交,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作显性性状。
开躲市安祥阳光实验学校“生物育种知识”复习全攻略一、知识整理1、诱变育种(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DNA复制过程中)(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
(5)缺点:有利变异少,须大量处理材料;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
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具有盲目性。
(6)举例:青霉素高产菌株、太空椒、高产小麦、“彩色小麦”等2、杂交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2)方法:杂交、自交、再自交,不断选种。
(不同个体间杂交产生后代,然后连续自交后,筛选所需纯合子)(3)发生时期:有性生殖的四分体时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4)优点:使同种生物的不同优良性状集中于同一个个体,具有预见性。
(5)缺点:育种年限长,需连续自交才能选育出需要的优良性状。
(6)举例:矮茎抗锈病小麦等3、多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3)优点:可培育出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品种,且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产量高,营养丰富。
(4)缺点:结实率低,发育延迟(晚熟)。
(5)举例: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4、单倍体育种(1)原理:染色体变异(2)方法: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
(3)优点: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4)缺点:技术相当复杂,需与杂交育种结合,其中的花药离体培养过程需要组织培养技术手段的支持,多限于植物。
(5)举例:“京花一号”小麦5、基因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1)原理:基因重组(DNA重组)(2)方法: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3)优点:目的性强,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缩短育种周期。